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教案_第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教案_第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教案_第3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教案_第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很重要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仿写优美语句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过程与方法: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与价值:通过即兴演讲和书面表达等方式宣示自己的优点,表现认识自己的长,从而肯定自我,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个体的价值。学会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教学难点:将学生的欣赏感知、交流表达和质疑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并适时深入引导。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杀事件:现在的社会,大学生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在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就有四个学生跳楼自杀,其中还不

2、乏即将毕业的优秀研究生。所谓天之骄子,他们的条件会很差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放弃生命呢? 2010年深圳富士康的11连跳。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很难想象,这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他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21位聋哑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了千手观音有关爱的主题。领舞者邰丽华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出如此的成功,让人惊叹、崇敬。 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名人说过的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3、保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谦虚”,大家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就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提倡要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么跟我们说明“我很重要”的。(二)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 濡(r)养 混淆(xio)雾霭(i溯(s) 菽粟(shs)生死攸(yu)关 揿(qn) 翱翔(oxing

4、 ) 微蹙(c) 怅然 chng 寰宇 hun 粗糙co 肋骨li 一沓 d 杂沓t 词语: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相濡以沫:喻在困境中用极其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三)整体感知: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从反面着笔,指出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是“我不重要”。第二部分(728):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原因与依据。第三部分(2940段):鼓起自信心,肯定自我很重要。你认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到我很重要就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并且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四)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章写“我很重要”的句子。并思考:作者认为“我很重要”,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

5、阐述的?明确: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五)合作探究: 、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说明“我很重要”,题目也是“我很重要”,但作者为什么从“我不重要”说起?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呀? 明确:(1)立意新颖、深刻。 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是新颖的。 说它深刻,就是它的这种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是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 (2)开始运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跟后面的前后“我很重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欲扬先抑

6、的手法。 2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断定我很重要的?作者从三个层面来阐述的。亲情层面,友情层面事业层面。“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与评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我们”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渺小,但人格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 3作者从亲情层面来断定“我很重要”时阐述得很详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仰对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因而,“我们”独特,“我们”重要。此处,作者连续三段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的情和倾注于“我们”的

7、爱。“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我们”的身上,聚满亲人关注的目光,“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承载,唤起单薄生命个性意识的觉醒。俯对孩童,“我们”是他们生命的惟一和依托;“我们”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海洋”;“我们”为他们包扎伤口,把握方向。文中博喻的运用,道出了呵护的责任,使孩子面前“我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传递,昭示出单薄生命的存在价值。“我很重要”,不止是为父母,还为孩子;不止是为爱的接受,还为爱的付出。(六)联系实际,拓展辩论。 看来,“我“重要还是不重要,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下面我倒想起一个问题来: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

8、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 -老师点拨: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七)教学小结(八)教学反思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端正面对过去的得失成败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情感与价值

9、: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和道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时筛选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教学过程: 导入说说你名字的故事学生交流自己名字的含义,看看名字里包含长辈对自己怎样的期望。思考:长辈们的期望与你内心的追求是否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板书课题)作者简介:王海桐,1983年9月26日生,2001年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是当年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713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她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教育时常

10、说的话: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走进文本开头:这篇文章是围绕“我是谁”来写的。那么,文章的开头,“我是谁”呢?让学生思考,教师作如下引导。文章开头,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她是从什么事件说起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从高考成绩出来,自己成为理科状元开始说起。那么,在众人眼中,“我”是什么样的人?以课文中的话回答。我是今年四川省理科状元。一个“状元”。考试考得很好的人。“很会考试,考得很棒”的人。那么,作者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她通过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人将我十几年的经历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

11、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以上这些话透露了什么样的情感信息?为什么作者会如此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只将她看作一个学习的机器而从中挖掘所谓成功的“秘诀”,而希望读者能从她的故事中得到多种宝贵的启示。作者是觉得自己是谁呢?“绝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课文中,在推出“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句话前,作者用了一句很优美很有文采的句子。大家一起把它读出来: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

12、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让学生就各自最有感触的部分作一定的分析2.第一部分奶奶拂袖而去这个部分里,“我是谁”?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我不美丽,也不灵巧。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3.第二部分我比想像的灵巧在这里,“我是谁”呢?(请学生思考后回答。)我是一个被老师否定的小孩,因为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而自卑。直到初中,才发现自己其实很灵巧,从此变成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4.第三部分习惯是一种力量在这个部分,我是谁?(

13、请学生讨论后回答。)我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让我长大后对任何事都很努力认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错。5.第四部分享受青春的美丽那么,在高中,我是谁?(请学生回答。)我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的美丽的人。我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打击。6.第五部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一部分里,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着美丽又羞涩的梦想的女孩,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又使她有些迷惘。(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我是谁”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有同

14、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三、小结:四、作业:1课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坚定、乐观或迷惘的语句,找出一两个能引起你共鸣的例子,谈谈你的感受,并加以仿写。2你觉得作者在成长的岁月里有过遗憾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遗憾一:“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护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遗憾奶奶有那样伤人的言行,又遗憾没有机会向奶奶证明自己。遗憾二:“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清,对我却刻骨铭心。”遗憾幼儿园老师随意说出伤人自尊心和上进心的话。遗憾三:“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遗憾初中三年中失

15、去了人生应有的色彩而变得灰暗无光。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凸显人物丰满个性的创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在理清文章层次后把握文章主要脉络。 情感与价值:学习孙中山先生当担临时大总统以后,仍然保持平民意识、生活淡泊、节俭,遇事首先想着人民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脉络;丰富学生人文体验。教学难点:孙先生的精神、文章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天下为公”,一句毫无私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响亮口号,伴随着一个高尚的名字,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心中。孙中山先生,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他的思想理论

16、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这个伟人的灵魂,感受他关心群众、甘于淡泊的品质。二、释题:那大家又是怎样理解“布衣总统”这个称号的? “布衣”是老百姓的意思,那么孙中山既为总统,又何以称为布衣?作者企图表现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本色特征?换句话说,在文章中“布衣总统”有着什么含义?-“布衣”和“总统”反差巨大,凸现孙中山品格的崇高。标题鲜明,吸引力大。三、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香山县。1892年在香港学医,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组建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

17、被选为临时政府总统。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组织中华民国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三民主义介绍: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后

18、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公三大政策)四、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美龄全传宋氏三姐妹贺氏三姐妹等,风格通俗。有人称:“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不写陈廷一不行”,可见他在我国传记文学创作上的扛鼎地位。五、文体知识介绍: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记写,也有自述生平,称自传。传记具有记实性、文学性、史料性等特点,有“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之分。文体:人物定义: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简称为“传”第一人称:自传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人物传记 写传主一生 切入角度 某一阶段 分类 某一侧面 叙述方式 单纯记

19、叙夹叙夹议:评传六、整体感知:段意“布衣总统”四层含义第一部分:介绍“布衣总统” 虽为布衣,却胸怀总统大志这个称呼的来源(14)第二部分:介绍孙中山先虽为总统,却保持布衣本色生的俭朴作风(514)第三部分:孙中山先生外出热爱布衣深受群众拥护(1525) 深受布衣爱戴重点研讨: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甘于淡泊;胸怀大志,不畏权贵。说明张之洞尽管摆官架子,但还是善识人才。找出第二部分中有概括性的句子及词语,体会它们的作用。总领下面的文句,使层次分明。3、第二部分写孙中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4、文中说

20、,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热爱,尊重。妥当。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5、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从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个方面。需要。国家;文明建设;个人素质。6、课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拟人。拓展练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

21、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森林是大自然的一首甜美的歌,涛声是歌词,鸟语是曲调,小花、小草是森林的小音符。-森林是地球的衣服,高大的乔木是外套,矮小的灌木是内衣,朵朵小花、小草是森林的纽扣。流水是大山的眼睛,飞瀑是泪水,深潭是瞳孔,淙淙、潺潺的歌声是流水思绪的表白。八、归纳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归纳)本文通过对“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的片断描写,反映了了他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九、讨论:1、在当前的生活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过“简朴”的生活?2、在今天的这种环境下,怎

22、样做即可算得上是“简朴”?十、思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几点?1、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表现伟人品格与情怀。2、选材真实、典型,极富表现力而又趣味盎然。3、点面结合手法的恰当运用,全面深入地展示主人公日常生活。4、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 5、详细分明,穿插有致。附:板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情感与价值: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

23、,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24、。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

25、法: 邶:bi 姝:sh 隅:y 见:xin 踟蹰:ch ch 娈:lun 炜:wi 说:yu 怿:y 归荑:ku t 洵:x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 闲雅姑娘

26、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七、板书设计一、期望约会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三、赞美恋人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第二课时一、导语: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请学生咬准字

27、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三、教师范读、正音:氓:mng 蚩:ch 愆:qin 将:qing 垝垣:gu yun 筮:sh 咎:ji 于:x 说:tu 陨:yn 徂:c 汤:shng 渐:jin 罔:wng 靡:m 夙:s 咥:x 隰:x 泮:p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走进课文(一)、请一位同学概述这个故事?明确:诗歌

28、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 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二)、本文事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叙事思路: “恋爱婚变决绝”感情变化:“欢喜”-“怨恨”-“清醒”(三)恋爱(12)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抱布贸丝来、谋、怒 痴情女:乘、望、泣涕、笑、言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1、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责任呢?她是怎样表现的?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勤劳、善良、虽生活艰难,但真情不改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没有责任2、导致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表述的?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思考:3

29、、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了什么经验呢?文章是怎么体现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戒女子不要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八、拓展探究:一、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二、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反映了什么?明确: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九、教学反思离骚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

30、述。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31、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2、。 屈原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中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三、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比”的手法主要在第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

33、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34、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n)朝谇(su)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

35、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

36、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n)郁邑余侘(ch)傺(ch)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谣诼(zhu)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制芰(j)荷以为衣兮(用做)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

37、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惟,只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n)规矩而

38、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七、难句翻译1余虽好姱(ku)以鞿(j)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

39、: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移情

40、法八、探究学习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感的?2.你赞成他沉江的举动吗?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感与价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

41、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入:由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谈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他们的故事也被编成故事,不同的剧种都在到处演出。二、相关资料1、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2、“乐府双璧”本诗原题为古

42、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汉乐府:乐府是汉朝设立的专门采集民间歌谣加工整理的机构,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就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4、课文题解: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个标题意思直观,但缺乏新意,内涵不深。孔雀东南飞取“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向东南飞去,而不原分离的那种徘徊缠绵之情,托物起兴,引出爱情悲剧,这样既形象又生动,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既生动形象、含义深远,又很有文学色彩。1、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

43、小序,交代全文的故事梗概,交代事件起因与写这首诗的原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2、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

44、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三、听读录音、自读全诗,感知把握全文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第二课时四、字词归纳(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何乃太区区:愚拙 君既若见录:我区区 见 (例:见笑、见谅) 感君区区怀:

45、真情挚意 渐见愁煎迫:被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5、“相”的用法: A、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及时相遣归(代“我”) 还必相迎取(代“你”) 好自相扶将(代“她

46、”) 嬉戏莫相忘(代“我”) 誓天不相负(代“你”) 不得便相许(代“你”) 登即相许和(代“它”) 蹑履相逢迎(代“他”) 怅然遥相望(代“他”)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B、相,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相见常日稀 久久莫相忘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 C、相,名词,命相,相貌。如:儿已婚薄禄相 6、“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我自不驱卿(本) 本自无教训(本是) 自可断来信(即) 葳 自生光(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其) 自名为鸳鸯(其) 好自相扶将(亲自) 物物各自异(

47、助词,无义) (二)、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三)、明确主题思想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

48、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五、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A、受迫害者:刘兰芝-焦仲卿(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

49、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

50、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51、。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归纳: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B、迫害者:焦母-刘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

52、的面孔。 归纳: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六、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53、。 、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第三课时七、合作探究1、诗作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

54、作用?明确:借鸟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为全诗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2、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开篇,开门见山揭示她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她自述十三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表明什么?明确: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表明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3、诗中哪一句是刘兰芝请求被休的?明确:及时相遣归。4、在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牢牢的束缚着妇女的言行,稍有出轨便给人以无尽的话柄,如果是被休简直是无地自容,有人甚至因此而寻了短见。而刘兰芝却主动请归,这是她的真实想法吗?明确:不是。刘兰芝和丈夫感情深厚,她并不想离开焦

55、家,但婆婆却容不下她。“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故,总是),她已经意识到婆婆对他的极度不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5、作者为什么要把刘的被休写成是她主动提出来的呢?明确:这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者借此表明刘不仅是聪明勤劳才华出众,而且要求精神上的独立自由,有极强的尊严感。当她明白被休将是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时,她的主动提出就使自己的离开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尊严。这一个性特点贯穿全诗,也是刘人格魅力之所在。6、“夫妻誓别”这部分写了几方面内容?“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内容有、焦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的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夫妻话别,相约来日结构上的作用

56、是:、再次强调这对夫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眷恋,分手是情非得已,为下文殉情埋下伏笔;、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为下文兄长逼婚,以死践约埋下伏笔。7、焦仲卿对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有何作用?明确:、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表现夫妻恩爱;、展示他懦弱的性格,虽然很爱兰芝,忠贞不二,但面对母亲的逼迫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妻子,又对未来抱有一丝幻想;、焦母是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8、写兰芝严妆,与婆婆、小姑告别,有何作用?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无辜和坚强,是对她的赞美;、与婆婆告别柔中寓刚,从容镇定,不卑

57、不亢,与“阿母怒不止”形成鲜明对照;、与小姑告别有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悲愤,显出她倔强而又善良。9、兰芝回家后,母亲重复了开头“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无必要?为什么?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是强调、加深,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加上下文登门求婚者众,更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10、刘兄只有七句话,如何表现他的性格?明确:有质问、有利诱、有威胁,表现他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性格,也反衬出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及不慕富贵的品质。11、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为什么?明确:对兄长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哀求没有用,下定决心以死抗争,这是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

58、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12、作者运用铺陈排比来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用意为何?明确: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1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14、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为什么?明确:这都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兰芝看透了封建家长制的本质,坚强赴死;仲卿生性懦弱,

59、孝顺母亲,有一个彷徨过程,但对爱情的忠贞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15、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明确: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16、理解下列互文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八、讨论:兰芝仲卿婚姻之树为何不能长青?他们

60、有没有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 -提示:A 表面原因 B 社会根源九、作业设置:刘兰芝的故事要求: 1 将诗歌改写成故事。2 发挥想象, 不改变主题和主要情节。 3 文通字顺,不超过1500字。十、课后反思:汉 魏 晋 诗 三 首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魏晋诗歌艺术特点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节奏的句式特点 。过程与方法: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情感与价值:了解陶渊明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教学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