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农民工就业卑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目录写作提纲(1)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绪论(3) 本论(4) 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卑视的缘故(4)(一)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4)(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4)(三)群际比较的结果(5)二、偏见卑视产生的后果(5)(一)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 (6)(二)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 (6)三、倡导公平,消除卑视(7)(一)消除刻板印象(7)(二)增加平等接触(7)(三)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8)结论(8)参考文献(9)试论农民工就业卑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写作提纲一、绪论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都市转移到过程中,农民工
2、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进展,方便了都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制造了财宝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但由于专门身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爱护。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都市就业时所遭遇的卑视更是引发了众多的讨论。能否妥善地、全面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考验。因此,对农民工就业卑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消除卑视的措施,创设和谐的社会,融洽的人际环境。二、本论(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卑视的缘故1、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文化历史因素3、群际比较的结果(二)偏见卑视产生的后果1、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2、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三
3、)倡导公平,消除卑视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接触3、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三、结论任何轻视农民工问题或不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做法都将导致极为严峻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后果。因此,应当将农民工问题作为中国以后十年进展中的头等大事来看待,统筹考虑、综合协调、积极促使农民工问题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这是我国向健康和谐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道路迈进的必要条件。试论农民工就业卑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内容摘要】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进展,方便了都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制造了财宝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但由于专门身份及边缘性地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爱护。农民工问题
4、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几乎能够从各个方面找到证据,包括身份卑视、社会排斥、就业不公、劳动环境恶劣等等,几乎涉及经济、社会、政治与精神文化诸方面。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在都市就业中遭遇卑视的缘故,并指出了这种卑视产生的后果,最后提出了消除卑视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 卑视 偏见 消除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都市转移到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进展,方便了都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制造了财宝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但由于专门身份及边缘性地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爱护。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都市就业时所遭遇的卑视更是引发了众多的讨
5、论,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农民工就业卑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消除卑视的措施,创设和谐的社会,融洽的人际环境。卑视是因为对某个体或其所属团体存有偏见而引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卑视源于偏见,偏见是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紧成份。总体来讲,偏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偏见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偏见的认知成分确实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似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推断。偏见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偏见进一步进展会导致卑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因此本文从偏见产生的缘故、偏见造成的后果、偏见的消除措
6、施等入手,从而为消除农民工在都市中就业所遭遇到的卑视。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卑视的缘故(一)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地位的不平等,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冲突导致敌视,并进一步深化对对方的否定性情感和心理,从而形成对敌视群体的偏见。1995年国有企业改革,都市社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流淌人口大量涌人都市,被视为与都市居民抢夺“饭碗”。卑视的替罪羊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在都市劳动力对农民工形成的就业威胁表达不满后,地点政府便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
7、在都市的就业。都市人作为都市进展的既得利益者与农民工作为都市进展的重要贡献者之间的利益分歧是客观存在的,前者有着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的自利性要求,而后者事实上差不多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利益诉求的规模巨大的专门社会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和希望得到公平社会爱护及民主政治权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 民工的共同追求,由此必定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不可幸免。贾德和帕克的研究发觉,当群体之间处于竞争时,外围群体同质效应被强化了,结果就造成了负性的刻板印象和大范围的敌意和卑视。(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团体间的竞争和冲突并非偏见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消除了所有的群体冲突,偏见也可不能从社会上完全消逝,因为偏见的
8、产生有其文化历史因素。依照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许多偏见最初之因此产生,要紧是由于那些有权有势的社会集团为了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之后,便融入了文化传统,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的氛围。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使得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都市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分治观念,因此都市治理者乃至一般市民在执法过程与社会生活中对农民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卑视与偏见色彩。此外,我国的职业流淌机会不平等,农村流淌人口与都市居民还没有在同一个市场上实现均等就业。农村流淌人口差不多上是在劳务市场上实现就业的,绝
9、大多数从事的是“脏、累、差、险、重”的职业。而都市居民不喜爱到劳务市场上找工作,觉得劳务市场档次太低,有损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事实上,最重要的是都市雇员一旦下岗或失业,就能够领取生活补助或失业保险金。当他们不情愿与农民工“为伍”时,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代价的一部分是由都市政府买单的,即政府成了都市雇员卑视农民工的第三方付费者。同时,农村流淌人口大多也不进入人才市场和技能市场,一方面因为这些市场设置了专门高的门槛;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流淌人口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也不够高,不能在这些市场找到工作。农村流淌人口和都市居民的这种对立导致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越来越大,致使都市居民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对自
10、己有利而对农民工不利的看法。长期以来,对农民工的卑视就进展成一种适应,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三)群际比较的结果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弗洛伊德认为,偏见是一种人类倾向于投射的功能。投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相似性投射,即具有将他人视为有敌意和侵犯品质的明显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敌视和侵犯品质。第二种是互补性投射,如资本家剥削工人可能认为,他们如此做不是因为他们贪欲,而是因为被他们剥削的人能力低。相关于都市居民来讲,农民工的素养确实还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要紧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仍然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低于高中,而农村办学条件差和教育水平低使事实上际文
11、化程度较之学历程度更低。二是劳动技能素养仍然偏低。80%以上的农民工未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长期沉淀在低层次劳动者群体中。三是对都市文明的同意程度有限。基于都市社会的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拒绝,加之过高的流淌性,大多数农民工尽管在不同都市务工多年,但仍然未能真正同意都市文明并融人都市生活,这关于农民工素养的提升特不不利。因此农民工中有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相对落后,他们在都市中的越轨行为,给都市秩序与居民生活带来消极阻碍,并产生“晕轮效应”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卑视产生的根源。人们总
12、是或多或少地依据 自己所属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假如通过群际比较,发觉自己的群体优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满足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做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内群体,表现出“内群体偏爱”。二、偏见卑视产生的后果(一)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对农民工的偏见卑视会产生一种“预言的自我实现”。预言的自我实现是指来自社会或他人的预言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实现其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阻碍,这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罗森塔尔效应能够证明,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那么消极的看法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效果。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对他人形成的印象会暗示不人的行为方式。刻板印象作为印象一个
13、重要来源,同样会引发这种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例如,假如一个人认为农民工的道德意识较差,那么他可能以一种防备、躲避的态度对待农民工。这种防备、躲避的行为可能会侮辱或激怒农民工,这可能会使他们比其已有的行为表现得更差,从而证实那个人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甚至那个交往过程的中立观看者(开始没有刻板印象知觉者)可能会得出农民工道德意识差的结论,从而潜在地开始另一个恶性循环。进城农民工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经常受到都市居民语言上的卑视、有意回避、人格侮辱等,直接损害了进城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因而他们感受专门强烈。尽管农民工在心理上尽力抵抗 “二等公民”的地位,但在长期的二元结构现实面前,低下的经济、社会地位
14、使他们不得不在与都市居民的互动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对都市形成“过客心态”而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对都市的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都市和谐进展。(二)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以往对报偿和惩处原则的体验,假如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关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躲避或置之不理。农民工选择进人都市工作和生活,当面对都市给他们带来的多方面压力时,他们就会主动查找同时构建能够满足他们精神和心灵依托的场所,而民工的社会网络在专门大程度上满足了民工的这种需求,他们将交往圈子限定在同在都市的老乡之间
15、。这种文化同质性无疑会给农民工的交往带来安全感,使他们在与都市人的社会关系中形成所谓的“自愿性隔离”。这种“自愿性隔离”无疑在实质上拉大了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使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都市生活。尽管市民与农民工这两大群体生存在同一空间中,表面上发生着经济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交往,但在心理意识上,都市居民完全将农民工排斥在自己群体之外,与农民工有着高度疏离感。农民工这种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与都市居民的隔离使得他们与都市居民缺乏平等的、个人的接触,加之农民工的工作时刻过长和工资过低,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金钞票进行诸如逛街、游玩、购物等消费性闲暇活动,因而与都市居民的接触大大减少。三、倡导公平,消除卑
16、视(一)消除刻板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人们用陈规旧习去套用群像和社会像,先人为主地对某群体、某社会的难以改变的印象。心理动力学认为,刻板印象源于知觉者的动机,通过启用心理防备机制,人们会将自我或内群体某成员的消极的属性知觉为外群体的特征,同时通过以不友好的术语标定外群体,使内群体成员比其他群体“更好”。刻板印象具有广泛性,是固定化的,专门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同意新的观点,从而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偏见。研究显示,在人们认识特定对象的过程中,假如被提示特不注意对象的个人特性,能够成功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的效应,现在知觉者会做
17、出更精确的基于事实信息的推断。流人都市的大部分农民工关于流出地的农民来讲,差不多上整体素养较高的人,属于农村中“精英群体”。但都市农民工并没有因为自身个人素养的差异而导致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分化,而是因为一些卑视性的政策被集体排斥在正规劳动力体制之外。这不单纯是农民工的素养问题,而是机会不同所致,即由于过去的卑视情感导致关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教育、教训等)、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等的阻碍,而造成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不。因此农民工素养也确实需要提升,这就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二)增加平等接触产生偏见的缘故之一在于,人们对某一类人形成刻板印象之后,由于缺少平等的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18、,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一直得不到更正。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减少偏见最具研究性的技术确实是群体内接触。接触理论提出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可导致更积极的社会群体间的态度。而且,这种接触的前提是群体之问必须有同样的地位,也确实是两个群体的成员必须同样处于社会中的某种专门情境下;其次,群体之间必须有合作行为。由于语言、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农民工差不多上被排斥在都市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从总体上看,他们在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还大多处于较为明显的低下水平,这阻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都市人的交往和接触,进而阻碍他们在文化层面与都市文明的融合。假如将那些具有卑视情感的都市雇员和农民工置于一
19、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卑视自然就会消除,同工同酬也会自然实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工在政治权利上、人格上与都市居民是完全平等的,农民工对都市也享有权利。大众传媒应当领先起到舆论导向作用,改造社会氛围,引导消除阻碍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潜在隔阂,创建平等共享的社会氛围,逐渐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隔阂,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三)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人们都有服从并认同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假如社会规范对其他群体是能够同意的,则人们就比较有可能改变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偏见是后天习得的,要减少偏见,就需要从减少学习偏见的机会人手。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代理人对个体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阻碍,能够关心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此外,立法反对基于种族、性不、宗教、年龄和其他因素的卑视,也显然有助于减少偏见和卑视。因此雇主必须遵守国家的劳动法规及相关法律政策,树立与现代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五人入股成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南昌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货运
- 2025年吉林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题库
- 2025年郴州货运资格证考试真题
- 2024年版:高清影视制作与后期服务合同
- 2025年江西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一共多少题
- 2025年海西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4年煤炭货场运营许可合同
- 2024年度互联网+教育平台委托经营授权书3篇
- 2024年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电子书)
- 毛概课件第六章
- 2024年度跨国业务代理合同3篇
- 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
- 【MOOC】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纪念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弘扬爱国精神宣传课件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MOOC】寄生人体的恶魔-医学寄生虫学-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12月《思想道德与法治试卷2-版本1》大作业参考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上海交通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海水的性质【知识精研】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