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孙久问 复习笔记_第1页
区域经济学 孙久问 复习笔记_第2页
区域经济学 孙久问 复习笔记_第3页
区域经济学 孙久问 复习笔记_第4页
区域经济学 孙久问 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述区域政策区域政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区域和谐发展政策、地方性区域政策。(一)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区际公平目标、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区域财政政策的实施手段有地区税收杠杆(通过税收增加地方收入)和财政资金分配。支付转移政策,将政府以税收形式筹集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包括产业投资政策和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不仅调整资源配置结构,而且加快了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投资政策包

2、括对政府直接投资的政策还有对政府对本地区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政策。(三)区域和谐政策包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环境补偿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条件下,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既有利于落后地区开发,又能促进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区域合作政策,它的作用重点是克服由于区域利益矛盾引起的区域经济冲突,达到一种和谐与合理分工的状态。环境补偿政策,需要享受外部效应的区域提供补偿,主要手段有直接补偿和转移支付等。地方性区域政策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使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的地方性区域政策。地方政府会运用区域政策来干预当地经济,针对某些问题,

3、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地方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我国,近年来一些省市区内的区域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使区域格局不协调越演越烈,因此促进地区内区域格局的协调也应该像区域经济发展一样,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地方区域政策与中央区域政策的关系:区别:1、从作用对象的角度看,中央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使整个国家内的各个区域,在制定策略时会照顾到各个地区;地方性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仅仅是其行政商管辖的范围,问题较单一2、从政策的工具和手段看,中央区域政策的工具和手段较丰富。在区域管理机构设置较完善、区域政策决策较规范的国家,中央区域政策实施起来较容易。地方区域政策能利用的工具相对

4、较少,而且很多决策需要层层审批,程序复杂。联系:1、地方区域政策通常会受到中央政府的约束,而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也会受到地方区域政策的影响。2、地方区域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直接影响中央区域政策的实施。矛盾:1、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不一致,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1、区域政策的本质特点是倾斜性2、从区域政策资源利用来看,区域政策的本质是从一些地区汲取资源用在另外一些区域3、当区域政策不完善时,地方区域政策会利用中央政策的漏洞)2、各个地方的政策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影响到中央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已改

5、变有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具有区域倾斜性、决策单向性政策工具性的特点。区域政策的经济学基础有两个理论观点:区际趋向论和区际趋异论。区域政策动机来自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可能交织在一起,成为区域政策的动机,区域政策的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区域政策的总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他的具体目标是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政治目标。由于目标之间不仅有矛盾而且还有统一,因此确定区域政策总目标是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具体区域问题类型进行选择;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选择;根据当前的区记差异程度

6、进行选择;根据未来的发展预测进行选择。第二章区位与发展条件一、韦伯的区位理论1、理论思想:工业理论的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几句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2、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已知3、工业产品的的消费地点和范围已知,且需求量不变4劳动力供给也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3、韦伯区位论考虑的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用、聚集与分散。用区位三角形分析。

7、易运输成本为基础的工业分析是假定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韦伯认为工厂企业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劳动力影响工业区位取向的分析,韦伯认为,当劳动力成本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的地区选址其前提是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费用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聚集于分散对工业区为的影响,聚集因素形成的聚集效应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产生偏离,形成工业区为的二次变形。不利于工业集中的因素是工厂离开聚集区选择其他地区布局。4、区域空间的构成要素1、节点: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

8、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计划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被称为点或节点。节点一般表现为由人口集中各分部而形成的居民点和城镇。特征:1、节点有明确的位置。2、节点由大小和形状3、节点具有不断聚集的作用。4、节点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5、节点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2、轴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点之间的现状经济景观成为轴线,如交通线、能源和水资源运输线等等,都是经济轴线的组成内容。特征:1、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2、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3、有一定的质量标准3、域面:域面使节点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通常与我们所说的区域的概念使一致的,但域面一般是作为经济活动的底盘而存在的。5、原料指数:指需

9、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和模式一、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需要经历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基本条件:高积累率、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变革制度)、成熟阶段(标志是技术上的成熟)、高额消费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经济和福利型经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的较固定的发展定式。大致分为三类: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是指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包括初级产品生

10、产和出口的产业模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发展进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发展出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优先发展赶超部门的产业模式。(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例如“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苏州模式”扩大开放,吸引投资。(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三、增长极模式增长极理论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增长极指的是具有聚集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的工业集合体。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

11、济活动是随增长极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动)、乘数效应(受循环因果的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极化效应(增长极周围的生产要素想增长极集中)、扩散效应(又成为涓滴效应,通过扩散而促进增长极周边所有地方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四、地区专业化生产是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一般用区位商指标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当区位商值LQ大于1时可认为i产业是j地区的专业化部门,lq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LQ小于等于1时则认为i产

12、业是j地区的自给性部门。五、地区主导产业的性质六、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对地区经济发展又带动作用、代表这个地区发展方向的产业部门。地区主导产业的性质(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发展方向七、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考虑的因素: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2、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开选择主导产业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八、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

13、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变相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情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九、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商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的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形发展形态了。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一、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区位商值。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

14、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具体来说就是:(1)当LQ大于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需求而有余,可以对外提供产品(2)当LQ小于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不能够满足本地区需求,需要由外区调入(3)当LQ等于1时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地区需求。区位商指标的优点:他解决地区间贸易数据的问题,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二、比较优势的分类:从来源上上分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产

15、业优势是指区域的某类产业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业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好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在这方面都具有优势。(又是被称为竞争优势)三、人力资源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默想、索洛增长模型、阿罗“干中学”理论、罗默尔的三部门模型(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研究开发)四、人力资本是一种通过投资于已有人力资源而形成、以复杂劳动力为载体的可变资本,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她具有被动性、依附性、难以预测性、专业性及类型、动态可变性、团队协作性的特点。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教育、培训、研究和开发、试验、“干中学”、医疗保健、迁移等。五、干中学:是指个体亲自参

16、加现场工作,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模仿和接受他人的示范、帮助而获得人力资本提升的一种方法。属于边工作边学习。六、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力资本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引导作用(人力资本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增长而产生对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2、人力资源供给促进产业弹性的提升,人力资本的充分积累促进产业活力的增强,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承载力的增强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一、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产业布局指向是指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导一个具体的地点。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能源指向型(能源消耗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原料指向型(物耗高

17、的产业部门)、消费指向性(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得比重)、交通运输枢纽指向、高科技指向型(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二、地区合理规模定义: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从产业聚集的方式来讲为地域合理规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由于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2、为了使用共同的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谋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3、为了管理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布局。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1、构成该产业的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

18、会效益是否最大三、产业集群的定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和网络特性。国内对产业及群的分类为纵向集群(纵向关联而形成的)、横向集群(产业横向关联产生的)、区位指向集群(区位优势指向形成的)。四、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途径和形成的动力机制。条件:1、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集群产品存在的技术可分性、集群产品的运输成本低、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的互通性)2、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易变性、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型、本地市场的支持与挑剔顾客的存在)3、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文化

19、资本)。形成途径:1、关键性企业衍生(通过关键性企业衍生、裂变、创新、被模仿而逐步形成的产业集群)2、中小企业的集中(由于共同的低成本和某种特定的地域条件是某类型的企业聚集)3、政府引导(政府对某些产业的政策支持)4、城镇化的推动。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成本机制、社会动力机制、创新机制。五、技术进步的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发明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富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化阶段。六、技术要素流动的形式:1、近邻扩散(一创源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2、等级扩散(以创源地为起点依照一定的等级顺序扩散)3、位移扩散(随时间产生非均衡位移)七、技术要

20、素流动对新产业区的影响:对输入地影响:缩小区际技术和经济差距,通过引进技术减少研发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实力。对输出地影响:技术要素流动可以加快研发经费的回收速度、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和扩大技术效应。八、新产业区的含义: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群)。新产业区建立的条件:1、政府的优惠政策(法律、金融、工商等服务为聚集规模效益提供了保障和条件)2、企业的技术联系(技术联系紧密的企业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新产业区)3、企业协作的环境(当地协作环境好聚集企业的联系就会长久)

21、九、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要求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拥有优良的基础设施5、要求具备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的职称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要求有聚集性10、要求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第六章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中心城市的定义: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二、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中心城市通过专业化

22、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2、中心城市通过自身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区域内市场的自由竞争。3、中心城市通过开放深化区域的商品化生产与发展。4、中心城市通过发展高科技,带动区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增强。三、统筹城乡发展含义:是指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四、城乡统筹的含义是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把城乡结合起来,将城乡置于同意层次上谋划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促进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

23、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城乡一体化。五、农业现代化的四个特点:1、农业市场化程度高(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2、农业生产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3、农业产业层次提高4、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第七章、总部经济一、总部经济的概念: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是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具有知识性(总部集中了战略决策、盐发、营销等高端缓解属于高度集中的知识性劳动)、集约性、层次性(例如跨国企业既有全球企业总部又有区

24、域经济总部)、延展性(需要与其配套服务业以及由此向外延展)、辐射性与共赢性的特征二、“三赢模型”模型假设条件:1、信息经济比较充分的发展2、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3、区域成本差异决定企业的区位选择(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模型分析: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企业获取战略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常规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相反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其获取常规资源的的成本相对较低,获取战略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只有企业按照总部经济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

25、欠发达地区,那末企业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了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从而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话。“三赢模型”一个能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能得到曾进的经济形态。三、总部经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1、总部经济理论是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2、总部经济拓展了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通道,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3、总部经济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4、总部经济为欠发达地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四、企业总部经济对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的贡献有(一)、税收贡献效应

26、(包括税收极化效应、税收集约效应、税收结构优化效应。通过极化、集约效应增加所在区域的税收总量,降低第二产业税收比重增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优化了税收结构)、(二)、产业乘数效应(以特定产也为诱因带动若干产业在该区域几句并维持扩张趋势,由此实现该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三)、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商务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四)、劳动就业效应(扩大城市劳动就业数量和优化就业结构。有三个层次:1、直接就业带动效应,总部的就业人员2、间接就业带动效应,围绕总部活动的相关产业的带动的就业3、外围就业带动效应,指直接就业人员和间接就业人员的生活消费)(五)、社会资本效应。五、制造基地对区域经

27、济的综合效应:贡献: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2、促进区域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调整3、促进区域税收总量增加和水源结构的多元化4、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提高。给区域带来的挑战:制造基地给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挑战、制造基地给区域幻景保护带来挑战3、制造基地给所在区域社会管理带来挑战(人口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六、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1、必须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科技资源2、必须形成围绕总不需求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3、必须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完善的通信系统4、必须具备健全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和政府服务5、必须具备优越的文化、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区域形象。第八章区域竞争力一、

28、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在系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资源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通过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转化资源和控制、占领市场的能力,亦即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资源配置和市场导向功能的能力。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二、根据定义可将区域竞争力分为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和管理服务竞争力。三、区域竞争力的主要特征:目标性(它有明确的目标)、整体性(各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层次性(一个大系统包括不同层次

29、的子系统及其组合关系)、相关性(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沟通、作用、制约的关系)、动态性(它的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四、影响区域竞争力的要素。1、区域产业结构状况2、区域科技与国民素质(科技、素质高的对外吸引力就强)3、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状况(拥有优势产业集群的地区竞争力就强)4、区域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情况5、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吸收引进可续技术增强竞争力)6、区域资源及基础设施状况(良好配套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五、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钻石模型)。波特提出的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提出了把区域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上,及其产业在大市场

30、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则取决于六个要素,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政府作用。这六大要素构成了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钻石模型)。该模型没有考虑到跨国活动与政府的作用。双转是模型包括了跨国行动,弥补了钻石模型的缺陷。六、IMD区域竞争力模型。IMD认为区域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他将区域划分为八大方面,包括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其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其关键是可持续性发展。这几方面构成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在本地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

31、张力、资产与过程、和谐与冒险四种因素环境中形成。该模型将将竞争力划分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七、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八、如何提高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途径)。(一)、加强地方政府作用:1、地方政府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2、去与政府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3、区域政府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可预测的客观社会环境(二)忧化区域产业结构,同科学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区域产业结构的游湖模型和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实现区域内产业

32、间比例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去的最好的经济效益(三)发展产业集群:1、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引导新的投资方向,增加产品种类的方向,延伸集群产业链,提高集群深加工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2、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及时协调和解决集群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公布与行业竞争相关的信息,提高竞争力)3、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形成合力的大中小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效率,客服内在全县,提升竞争力)4、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区域品牌竞争意识5、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的资本聚集第九章区域创新一

33、、熊皮特的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3、开辟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要素创新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及组织管理创新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经济系统是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效结合。它分为主体系统(包括科学研究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和支撑系统(包括监狱培育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社会服务支撑系统)。三、区域床系统的建

34、设:包括创新机构(指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资金的筹措)、中介服务系统(培训中心、资询中心、经纪人组织、信息中心,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建设)、管理系统(建立和管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的建设)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建设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学习培训机构、决策信息机制、竞争协作机制五、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开放性、自反馈性、多样性。六、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与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的

35、网络系统。它是以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包含四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的网络层次,即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七、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政府承担组织、资助基础研究责任)2、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公共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偶来与政府的投资,通过政策手段资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区域创新提供保障)3、主导产业领域八、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1、政府资助地区研究与开发项目2、政府采购新产品(政府采购构成了一个大市场这种市场有利于创新产品的问世)3、政府直接投资第十章、要素流动与区域贸易一、生产要素流动的方式:

36、生产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对流,指人口和物质的流动如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劳动力的迁移2、传导,只地区间的各种贸易,如财政交易他是同过价值量的交易来完成的,不是以实物形式交易3、辐射,指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二、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1、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劳动地域分工,扩大生产专业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条件2、区际生产要素流动可以使区域社会活动趋于有序化3、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4、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区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5、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

37、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三、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1、要素流动的趋利性规律(生产要素从收益率低的地区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2、要素输入量的距离衰减规律距离3、要素流动的分散-集中-分散规律4、要素流动组合的合理化规律(生产要素按一定的要求组合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四、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影响因素。1、区域工资水平。(劳动力要从工资水平低的区域向工资水平高的区域流动,或是从劳动力剩余的地区向劳动力稀缺的地区流动)2、城乡预期收入差距(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就越大)3、经济波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低,就业机会多,人口迁移率较高,反之迁移率较低)五、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

38、、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区和流出去的劳动力市场会产生影响对流出去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工资会上涨劳动需求放的工资成本加大只是供给方获利。对于流入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劳动力工资会下降,本土劳动力受损,雇主因此获利2、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流出去的税收产生影响。对流入区来说劳动力增加使该区税收增加,而对流出区来说劳动力减少是该区税收减少,政府收入减少3、劳动力对生产要素的构成,贸易的构成及贸易量有极大的影响。4、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发展5、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6、劳动力的流入是人类居住的空间扩大了7、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人类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六、资本要素流动的原因和形式:1、原因:资本预

39、期回报率的影响,企业迁移的影响2、流动的形式:生产资本的输出和借贷资本的输出七、资本要素流动的合理性评价:1、资本集聚效应(能够产生资本集聚效应的流动是合理的)2、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低的地区流动到较高的地区,资本的边际效率就会提高,这样才是合理的,)3、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流动是合理的)八、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1、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2、资本要素流动提高地区内的收入水平3、资本要素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4、资本流动会带来资本在某一空间上的集聚,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4、一旦资本聚集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带来一

40、些负面效应:各种原料和燃料需要量大增,流通中劳动耗费增多;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集中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资本聚集带来人口聚集造成交通拥挤,治安状况恶化,云游基础设施供不应求九、区域贸易产生的条件1、区域商品的相互需求2、区域商品的价格差异3、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生产成本的差异4、区域间的不同需求偏好十、区域贸易的影响因素:1、供给条件2、区外需求3、区位条件(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对外交通的通达向性、贸易区域间的距离)、国家或区域经济体制和政策十一、区域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通过贸易使各地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由于生产要素分布不均

41、引起的不利条件,弥补区域间相对缺乏的的不足,使要素价格区域均等化)2、区域利益的增进(通过贸易交换可以使双方都能获取一定的利益)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区域内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构成:企业的空间组织、经济部门的空间组织、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区际联合建的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组织的属性:协同性(各经济活动主体间的在发展中的竞争依存关系)、可控性、目的性、渐进性(演进是遵循一定轨迹的,是分阶段渐进实现的)、不完全确定性。二、区域空间的聚集与分散的表现形式:1、企业间的空间分工与协作2

42、、部门间的间分工与协作3、区域间的间分工与协作三、区域差距的的衡量角度1、区域间经济规模的差距,以行政单元为单位,以gdp衡量行政单元间的徽墨差距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用人均GDP衡量四、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1、要素投入(资本劳动力和土地)2、要素配置和使用率3、空间格局变动五、区域差距的的衡量的指标:极差、标准差、基尼系数六、产业空间转移的一般特点:1、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2、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3、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

43、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空间转移4、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的技术七、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1、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转移的新热点2、国际产业出现跳跃性转移3、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主流4、国际化转移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体搬迁趋势空间一体化理论。(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会重组,其边界会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往往按一定规则进行,其最终格局是全国各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弗里德曼根据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将空间一体化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的地方中心阶段。均质无序的区域中存有若干缺乏等级结

44、构的独立地方中心。前工业化社会特有的典型空间结构,它相对稳定。第二阶段:单一强中心阶段。区域经济只靠一个大的经济中心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与边缘区的停滞同时存在,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这是工业化初期所具有的典型结构,表现出不稳定态势。第三阶段:惟一强中心和边缘次级中心阶段。作为工业化成熟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靠中心城市和若干边缘的次级中心城市共同支撑。第四阶段: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作为现代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交通发达,边缘地区消失,进入有组织的区域综合体阶段。八、区域空间一体化的表现:空间形态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通信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

45、一体化九、经济区划的概念:经济区划是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演变、及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对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的各个地区进行战略划分,揭示出具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体系-经济区域,就是经济区区划。十、经济区划的种类:1、目标性的经济区划(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目的,对特定区域与进行区域区划)2、综合经济区划(对整个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区划)3、部门经济区划(对某地区的某一方面和部门进行区划)4、时序经济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区划)十一、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原则:1、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相结合2、地区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3、地区中心城市规

46、模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3、经济区划不重叠、不遗漏、。依据:1、经济区内主导产业的特征2、经济区内的网络特征3、经济区内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发展阶段4、经济区内的经济中心及其辐射范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差距5、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的等综合因素十二、经济区划实现的途径:1、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先划分出高层次的经济区,再向下进行次一级的划分2、自下而上的类型组合,只从地域类型的最小单元入手线形成基层经济区,再一次组合形成高层次的经济区十三、我国集中经济区划方案:金1.六大经济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2.三大地带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金3.七大经济区金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

47、、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市地区4.四大板块金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金5主体功能区划十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是在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其区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包括:1、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2、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3、加快区域管理的的制度基础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关系4、实现区际要素的流动和通畅和便利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十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政府干预机制、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十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重视区域经济规划,使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2、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3、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规范开发秩序第十二章区域规划一、区域规划的定义:区域规划时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发展的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实施对策的总和,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区域性(区域的特点决定区域经济的特点,经济区域的特点局定区域规划)、战略性、科学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