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_第1页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_第2页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_第3页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_第4页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代码:10284 学号:MG1401501南京大学硕士生 学期 课堂报告题 目:碑刻文献学通论读书报告与反思学 期:2015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LE THI THUYHAN蹄圆发(越南)年 级:2014硕士生院系单位:哲学系指导老师:杨维中教授课程名称:世界考古任课教师:张良仁教授(历史系)完成时间:2016年07月14日碑刻文献学通论读书报告与反思我阅读的书名叫碑刻文献学通论,作者毛远明,由中华书局 于2009年出版。碑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碑刻文献学通论作为第一 部全面、系统研究碑刻文献学的通论性着作, 是这个逐渐成熟的学科 的最好的入门书,对其进行认真仔细的学习非常有必要。碑

2、刻,是世界“石文化”的一种,如果说西方用雕塑这种以造型 为主体的石刻形式来塑造审美世界,体现着人生理想;那么中国则是 用碑刻这种以文字为主体的石刻形式来塑造人文世界, 体现着生活秩 序。王晓勇,李慧.中国碑刻文化的现代哲学观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31-36.选材,出于石头的“神圣性”。中国人选择石头做为碑刻的材料 并非出自偶然。伊利亚德认为,石头向人们揭示出的一种绝对存在的 品质:超越时间、不可伤害。” 米尔恰?伊利亚德 著,王建光 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88-89页.碑以载“道”。碑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所谓 “藏

3、之名山,传之后世”,指的就是这些重要价值或重要精神财富的 流传和继承。王晓勇,李慧.中国碑刻文化的现代哲学观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31-36.一、碑刻文献一一不朽的见证与诠释1. 3种要素、9个内容、4大价值、8种分类石刻或碑刻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石质材料,二是刻写、雕镌 手段,三是文字符号、图案、造像等文化信息。凡是符合这三个要素 的都应该称作碑刻。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7页. 2碑刻文献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9个方面:1.碑刻文献产生、发 展的历史;2.碑刻文献的著录史;3.碑刻文献的发现、保存和流传;4.碑刻

4、文献的制作;5.碑刻文献的形式类别;6.碑刻文献的形制;7. 碑刻文献的内容;8.碑刻文献的整理与辨伪;9.碑刻文献的研究成果 及其评价。5碑刻文献材料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1.碑刻文献 材料异常丰富;2.碑刻文献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3.碑刻文献真实性 强;4.产生时间、地点可考。5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 6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碑刻的分类比较复杂,从古到今有多种分类,本书中,作者则在 诸多考虑之下,分出碑碣、石阙、摩崖、墓志、画像题字、造像记、 经幢、器物附刻等8大类,大类后附小类。交叉在所难免,在行文中 采用彼此互详的办法来解决。毛远明

5、,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碑刻的保存、摹录、辑录碑刻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碑刻实物根绝是否原始制作,可以分 为六大类:原刻、翻刻、一文多刻、缩刻、伪刻、后世追刻。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1版,23-26 页 471-477 页27-28 页.328-343 页.343-366 页.石刻实物的保存方式分:(1)集中保存,如各种碑林、碑群、碑 园、石刻博物馆等。(2)就地保存,如泰山石刻、五岳碑群、少林寺 碑群、北京房山石刻等。(3)私家收藏,如山东

6、潍县陈介祺、长白端 方、金石学大家罗振玉等(4)新建碑林,如和南开封翰园碑林、辽 宁农民刘春生自建环保碑林等。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将铭文、花纹转移到纸上称为摹录。拓本分类也有几种,(1)拓本获得时间先后和方式不同,分为 3种:原拓、重拓、翻拓。(2)按拓法和墨色不同,分为4种:乌金拓、蝉翼拓、干墨拓、 刷墨拓。1011拓本图录汇集有5种形式,有:公布拓片图录、并附考证、楷书 录文、文史考证、校注。既以一定方式保存了拓片,又扩大了拓本的 流通渠道,还方便了研究者索取之需,检索也很方便,其功非浅。碑刻文献的专题收录数量也较多。如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编 则收录龙门石窟造像题记28

7、52种,此书注意研究造像的年代、事由、 造像主的身份、地位、造像的文体以及佛教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碑刻目录也有多种分法,按时代分,有通代目录和断代目录两种; 按区域分,有全国分区和区域两种;按馆藏分公、私馆藏两种。还有 专题目录、综合类目录、法帖目录及提要、题跋目录、碑刻论著目录 等。12.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13学僧将全书中一些关键性知识要点进行了整理,大体有 20条, 学僧认为作为碑刻文献知识的普及可以稍微记忆一下,对考古与历史 研究会有所帮助。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报告:(1)至少在商代,石刻铭文已经萌芽,而且与甲金文字同步。10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

8、009年12月第1版,第370-380 页11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435-438 页12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443-470 页13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 41版,第10页.(2)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个鼓形圆石,被现代人定名为周宣王猎碣, 但年代尚存争议。14(3)史记记载,秦代石刻规模原先很大;但秦始皇之“秦七刻石” 仅剩2残石、秦二世的“秦七诏书”仅剩十字。(4)西汉儒家独尊,提倡孝道助长了厚葬之风,建立墓碑、建筑石 祠堂以纪念亲人成了孝道的重要体现。15墓表的出

9、现,是丧葬习俗、 制度的重大改变。16(5)中国自名为“碑”的最早实物,是1966年四川出土的东汉永建 三年(128年)王孝渊墓铭。(6)东汉开始出现形体高大,镌刻精美的丰碑,如曹全碑 、鲜 于璜碑等,都是东汉名碑。后世的石刻大抵都遵循汉碑的格局和矩 范向前发展。(7)魏晋南北朝因佛教文化的传播、推广而产生出新的碑刻文献样 式“造像记”。(8)魏晋南北朝也出现了幽埋墓志铭刻的发展,墓志从形制和内容 上逐渐被固定下来。(9)梁朝萧统文选有“碑文” 一目,收文 5篇,这是现存总集 首次建立石刻专目,开著录、转写碑铭的先河。17(10)唐代碑刻在历史上最为兴盛,盛唐气象催生大量丰碑巨制,从14毛远明

10、,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11-12 页.15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478-479 页16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30页.17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30页.5采石、书丹、刻工等都是上乘。这与帝王喜好和朝廷提倡有直接关系(11)唐代改变直接将文字书写于石的办法,先将碑文写在纸上,然 后双钩摹勒上石,在根据勾勒的轮廓,镌刻成字,这种办法一直沿用 到今天。2009年12月第1版,第34页.2009年12月第1版,第36-37页.(

11、12)唐代怀仁的集王大唐三藏圣教序历经 20年的艰辛方成, 俗称“千金碑”或“七佛圣教序”,现藏于西安碑林。2009年12月第1版,第16-17页. 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13点,我就不念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13)从唐代开始,寺观碑得到大发展,以李邕的灵岩寺碑颂为 代表。(14)宋代开始碑刻走下坡路,但少数民族文字碑大量产生, 法书碑出现,留下了一批图碑,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白话碑。2009年12月第1版,第478页. (15)真正大量从文献价值的角度研究碑刻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的集古录是第一部汇集、整理、研究碑刻文献,并利用碑刻文献考证历史 的专著。2009年12月第1版,第16-17页.

12、 (16)从明代开始,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面貌的碑刻大量 产生。2009年12月第1版,第478-479页. (17)清代金石学研究特别以乾嘉之后最为繁盛。考据学与 金石学相结合,从而使碑刻文献的重要地位大大提升。2009年12月第1版,第101-102页. (18)摩崖清代叶昌炽语石 把石刻分成41类。25 河北亦富,陇蜀之刻经,产生于南北朝,发展于唐代,终结于清代。山东泰山的金刚 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太行山摩崖刻经, 有北魏至北齐时期刻经24处计有20余万字,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 规模最大,字数最多的摩崖石刻佛经。2009年12月第1版,第27页. (19)是对我国碑刻

13、文献进行全面分类的第一步专著,18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1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2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3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4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5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历代碑铭以陕西、河南最多,山东、山西、碑也可观。总体上说,北方碑刻多于南方,南方之碑主要集中在江浙 一带,他省较少。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17页.二

14、、佛教有关碑刻文献的特点佛教有关碑刻文献的形制多样。 学僧从书中摘录出来:.四种非佛教刻经,分别是:(1)塔铭。(2)寺观碑。(3)佛 教造像及题记。(4)宗派世系图。.九种佛教刻经,分别是:(1)碑版佛经。云居寺大乘佛经、 和日寺藏文石经、缅甸巴利文小乘佛经,是世界上三大石刻佛经。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第1版,第292-293页.7(2) 摩崖刻经。(3)经幢刻经。(4)陵寝刻经。(6)洞壁刻经。(7)附刻 佛经。(8)佛名、佛碣题刻。(9)刻经记。三、学僧的一些反思碑刻文献学皇皇巨著,大约 50万字,涵盖面非常广博,是 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能够给初学者

15、最快的入门指导。但是对于该 书出版的2009年来说,有一些领域的关注,还没有被纳入该书的讨 论范围,学僧尝试将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该书进行了一个对比,发现 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寻找其他书籍来学习。学僧认为,既然 是一部通论,可以增加以下内容,以便更好地为读者开导迷津:.碑刻的鉴定。在目前的社会,造假早已不是新闻,而且在经 济利益的刺激下,大量震品充斥世间,既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道德伦 理的考验,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试想想,我们的伟大光 辉的文化研究,被一些造假分子随机地、东抄西袭“造”出来的假东 西所引诱,认真诚恳地付出若干的心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荒唐、与真实相违背的。事实上,毛远

16、明教授作为研究碑刻的老专家,具有多 年与碑刻文物打交道的实战经验,这些“不宣之秘”可谓独门秘笈。 因此学僧又借阅了: (1)碑帖鉴定一书,又马子云、施安昌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由马子云著石刻见闻录 构成上篇,收录了古今若干碑帖,由施安昌著碑刻分类与鉴定构 成下篇,虽短短67页纸的内容,大概介绍了碑刻的一些重要的常识, 在识别鉴定碑刻时,可以起到关键性的参考作用。(2) 2010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出版的 碑帖的鉴定与考辩,组织了大约34位著 名学者、画家、文物鉴定者等专家的研究论文。涉及碑帖概述、断代、 分域碑刻述论、碑帖研究、碑帖考辩、碑学与帖学、碑帖鉴定等六部 分

17、组成,为有志于碑帖研究的学人开启了一扇更加丰富的学术之窗。.有助于碑刻与研究的网络资源中国金石总录。在学习之余,我们经常会使用互联网查询,尤其是最近,国家推出了 “中国金石总录”免费查询网站,全面收录历代出土秦汉以前钟鼎文献和历代出土,遗存清代以前石刻文献。每方金石均按原拓行文格式严格录入。 叙录 包括名称(含简称)、朝代、年号、材质、形制、行款、出土地(或 遗存地)、出土时间以及收藏或保护单位等基本信息。中国金石总录 收存完整、容量庞大,涵盖了全国各地出土和遗存金石文献的基础内 容,总量约30万种(约40万件),录文、叙录约4亿字;材料新颖, 首次公布量巨大,其中发掘文献约占 60%,稀见文

18、献约占40%;系 统设计完备,检索功能强大;分类设置科学、资源相对集中,文献相 互印证,可供研究者全面驾驭并充分利用。.碑铭与文化考察。面对大量的留存至今的历代碑铭,引发我们 思考的是,这些碑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历史记忆?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观念?记述了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哪些历史变迁过程?只有 我们深入地如此思考,才能充分利用碑刻文献,尽情发挥历史的想象 力,找到寻幽入胜的新途径。学僧借阅了由郑振满主编的碑铭研究 一书,是厦门大学于2005年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 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的成果,共计 21篇论文,共分五部分, 分别是:碑铭的制作与流传、碑铭与地域社会、碑铭与社会经济、碑 铭与社会文化、碑铭与宗族组织。顾其名思其义,正是更加深入研究 碑刻文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