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_第1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_第2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_第3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_第4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课件 学案 练习打包7套新人教版课案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首先要能够理解内涵,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一、内容概括。一般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或按要求填空,或指向问题简答。二、分析评价。要求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对选读或其

2、他经典言论的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概括和基本倾向的把握,一是对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分析及对主要观点的评价。1.大致翻译或把握材料文面大意,找到章句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按要求提炼成语、概括内容或观点。如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抓住“举一隅”“三隅反”等概括举一反三,抓住“启”“发”,提炼出“启发式”教育等。2.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一般说法或提炼例子背后的含义。如从“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这个例子中,概括出微生高这个人有什么品质。3.对提炼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简析,不能离开语境和时代随意发挥,要适当

3、引述原文或原文翻译,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虽然近年浙江卷不考选择题,但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相关练习,也有利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辨析能力。1.简答题(2018年浙江考试说明例题、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篇短文比较常见,试题又给做好了句读,做题的关键在于用适当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答案: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

4、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分辨能力,了解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是有区别的。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2.填空和简答(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解析

5、:本题考查的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答案: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评论的用意所在。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

6、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3.选择和简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注邑:村子。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尊重

7、良好的德行。易:轻视。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解析:C“没有什

8、么学问”“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的说法有误。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的伦理道德。(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这句话是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注意结合子夏的话深入理解儒家听说的“学”的深层含义。答案:(示例)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参考译文:孔子说:“即使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然有同我一样忠诚而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

9、我这样好学罢了。”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献出自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解析:从“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可直接概括。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10、)(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解析:“问政”“百姓”是关键词,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对他说:“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

11、:“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孔子:?韩非子:?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

12、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解析: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一国中找不出十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的。答案: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

13、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孟懿子问孝。

14、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馔:吃喝。(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

15、,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解析: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解析:注意今天一般的“孝”与选段语境中的“孝”的差异。答案:孔子所提倡的孝道,不仅要依礼而行,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

16、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参考译文:孟懿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然可以认为是孝吗?”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

17、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PAGE-7-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第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请用一个四字成语

18、或短语概括)?解析:从“身”即亲身示范中概括。答案: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结合第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解析: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可概括。答案: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老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19、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1)根据上述材料,用

20、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解析:首先应理解题中给出的两段话的意思,然后再概括两人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孔子列出两种情况,从两种情况的结果来看,一是从“民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来看,显然孔子的主张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礼治”;荀子认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是主张礼法并施。从共同主张的角度来看,则是二人都强调礼治。答案:礼(或礼治)。(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作简析。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找出二人有关“刑”的内容,理解后概括作答。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认为一旦对人民运

21、用刑罚,百姓会“无耻”,可见孔子反对为政以刑;荀子认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可见荀子礼法并用。答案: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德感(“无耻”)。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之,还要用“法度”禁之、治之。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

2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综合两则材料以及对周而不比课文的理解,请你说说原始儒家的交往观主要有哪几点。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结合材料,又要结合课文。答案: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信诚实交往;和而不同适中交往。(答对两点即可)(2)材料中“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说法不一。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无友/不如己者”,“友”作动词解;“无/友不如己者”,后面当定语后置,即“不如己之友”;

23、“无友/不如己者”,“友”仍作动词解,但“如”不作“比得上”解而作“如同”解。答案:三种观点:不交不如自己之友;没有不如自己之友;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三种都可以,选择不同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如何与人交往。子张说:“子夏怎么说的?”回答说:“子夏说:能与他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能和他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和我听到的不同,君子尊重有贤能的人,同时能容纳普通的人;嘉奖为善的人,也怜悯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足够优秀,别人的什么是我所不能包容的呢?如果我不优秀,别人将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

24、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也源于此。?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调动成语的积累。第一句“过,则喜”实际已经提示了成语中的三个字。答案:闻过则喜(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解析:概括主旨,要突出“善”“与人为善”。谈

25、对语句的看法,应先谈语句的含意,然后谈自己的认识、体会,注意联系实际谈。答案: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与别人。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参考译文: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

26、别人一起来行善。5.(2009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解析:根据积累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概括为成语。答案:(1)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解析:要先明白两人的对话内容,才能概括出来。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7、。评析: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运行,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吗?天又说过什么话呢?”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28、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孔子这样评价师与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解析:“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说明。中庸说,无过无不及之谓“中”。答案:儒家“中庸之道”。(答“中庸”亦可)(2)礼记中庸是这样解释“中和”思想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根据上述内容,请你指出孔子主张的“和”有哪些特点,并作简要评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可以根据二、三则材料概括。第二则材料孔子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要以礼节制。第三则材料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有不同意见,但不能没有原则。答案:孔子

29、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但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孔子还主张“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实际上没有原则。(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

30、不讲求协调。”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第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个四字成语,它是。?解析:两则材料出自克己复礼。考生要熟悉课文所出现的成语。答案:手足无措(不知所措)(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

31、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解析:“是”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一句,很好理解,而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季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礼”。答案:“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格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参考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忍受的呢?”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

32、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

33、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王制)(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两句和该语段中“杀生时则草木殖”意思相近。?解析: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杀生时则草木殖”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答案: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该语段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谈谈此观点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解析:分析语段的观点,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这三句强调“礼仪”,也就是施“仁政”,“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强调顺应自然,这个观点其实与现在的“和谐”有

34、类似之处,可以结合这个展开谈论。答案:荀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治理好天下。荀子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管理者只有组织方式恰当,尊重民意,才能将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人、社会和自然,便能平衡与协调发展。参考译文:能够按礼仪来侍奉父母的叫作孝,能够按礼仪来侍奉兄长的叫作悌,能够按礼仪来侍奉君主的叫作顺,能够按礼仪来役使臣民的叫做君。君,就是要善于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合宜的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寿命。所以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时,老百姓就

35、能统一,有德才的人就会心悦诚服。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修身)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解析:从德、才两个方面考虑。答案: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解析:注意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段材料分析,再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答案: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的小人。这可以

36、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做朋友,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上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还有割席断义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择友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

37、之强与?抑而强与?宽乘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注矫:强的样子。(1)从这段文字看,“强”南北有别,南“强”,北“强”。?解析:对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原文都有表述,可据此概括。答案:宽乘以教死而不厌(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孔子关于“强”的标准。解析:读懂原文,理清思路,然后概括。答案:品德高尚,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参考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

38、?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9、。”(论语公冶长)(1)从孔子回答子贡和子游的话中可以看出儒家什么样的交友观?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段话,并进行归纳总结。第一段材料的意思是说“忠诚地劝告并和善地诱导他,不行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可是在朋友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时,也只能适可而止。第二段材料是说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这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交友要适度。答案:交友要适度。(2)谈谈你对孔子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的看法。解析:“匿怨而友其人”,意思就是“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对于这种做法,孔子认为是可耻的。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三段文字点出孔子交友的原则,二是要表明自己的看法。答案:孔

40、子主张为人要真诚,他推崇“友直”“友谅”,提出交友时要“忠告”“善道”。他虽然强调交友时要“不可则止”,但他憎恶那些把仇恨或不满掩藏在心中,表面上装作很友好的人。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这种“匿怨”之人,具有“乡原”的特征,不易识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倘跟这种人交往,后果不堪设想,故耻于与这种人交往。参考译文: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如果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了。”子游说:“服侍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

41、,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PAGE-12-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解析:“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道”是“说”的意思,整体翻译就是“先生在说自己”。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而自己不能做到,很明显,这表现的是孔子的自谦精神。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

4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解析:孔子认为尧和舜是仁者,又说“仁者不忧”,即表明“仁者”道德修养高,凡事能通达面对,自然“不忧”;而孟子则强调尧、舜的帝王身份,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他们都是有忧愁的,因为他们要寻找出众的继承人,理应为天下“忧”。答案: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

43、的人不畏惧。”子贡说:“先生在说自己呢。”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二、(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

44、文化的推崇和向往。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

45、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三、(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解析:“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政事”,指长于政事、政务。“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明孔

46、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答案:德行言语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解析: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教育技巧。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

47、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

48、,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四、(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解析: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

49、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答案:去无用之费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圣王

50、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五、(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解释。(2分)?解析:答案句是

51、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答案:浩然之气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解析:分别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一致即可。答案: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对错得失的原因的。浩然,是很强大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

52、,而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2009年开始,浙江高考把选读作为必考内容,2015年高考开始,浙江卷把选读放到自选模块考查,必考内容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而2017年开始,又把选读作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的必考内容。从近三年的考试情况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型与以往几年高考题型基本一致:一道填空题,一道简答题。预计此后高考选择的传统文化的文本应不会在文字方面给考生造成困难,分析和评价也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1.从考查取向来看,主要考查对儒家思想精华的理解和继承。2.从材料选择来看,短小精悍,字数一般在50到120字之间;可以是一个独立选段

53、,也可以是一组思想有关联的语段的组合;字词难懂的可以有简明的注解;富含哲理,能体现“文道统一”精神。3.从试题结构来看,填空题在前,简答题在后,有利于考生解答。简答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以利于考生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上述内容,提出以下备考建议:1.夯实文言基础,全面把握学科指导意见上关于选读的要求。复习时,要把握选读的基本架构。教材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伦理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和哲学思想(1415课),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一个分论点。备考时应特别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隐退等几组关系的阐述。整体上

54、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的核心。2.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观点,比较各思想家观点的异同,注重文化传承。3.关注现实问题,比如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并能够将所关注的问题与文化经典中的相关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思考。课案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首先要能够理解内涵,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一、内容概括。一般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或按要求填空,或指向问题简答。二、分析评价。要求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

55、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对选读或其他经典言论的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概括和基本倾向的把握,一是对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分析及对主要观点的评价。1.大致翻译或把握材料文面大意,找到章句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按要求提炼成语、概括内容或观点。如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抓住“举一隅”“三隅反”等概括举一反三,抓住“启”“发”,提炼出“启发式”教育等。2.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一般

56、说法或提炼例子背后的含义。如从“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这个例子中,概括出微生高这个人有什么品质。3.对提炼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简析,不能离开语境和时代随意发挥,要适当引述原文或原文翻译,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虽然近年浙江卷不考选择题,但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相关练习,也有利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辨析能力。1.简答题(2018年浙江考试说明例题、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

57、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篇短文比较常见,试题又给做好了句读,做题的关键在于用适当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答案: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分辨能力,了解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是有区别的。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2.填空和简答(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58、,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解析:本题考查的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答案: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评论的用意所在。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59、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3.选择和简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0、”(论语公冶长)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注邑:村子。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尊重良好的德行。易:轻视。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