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_第1页
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_第2页
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_第3页
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_第4页
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进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 一篇精读课文一般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中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对学生理解语言内容,掌握语言形式、体验课文情感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对第二课时的研究最为重视,第二课时的改革也最为深入,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第二课时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教学的误区,如,教学目标不明,训练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过多,教学拓展无度,忽视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等等。怎样走出第二课时教学的误区,提高第二课时阅读教学实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误区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确立不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

2、目标具有导向、评价、调节、激励等功能。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目标意识淡薄,或年段训练目标不明,或课时重点不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一次集体备课中,我发现同一篇教材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的第二课时,三位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却截然不同。 教师A:精读重点片段,认清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愤怒谴责调达、国王的卑鄙行径,明白做人要善良守信。 教师B: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三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师C: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二是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

3、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三是课本剧表演,内化文本语言。 诊断及对策:依标据本,准确把握 上述三则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有不当之处,教师A虽然紧扣了中年级段的训练目标,但将国王的形象混同于卑鄙无耻的调达,显然是不恰当的,而且目标偏向于品德教育,忽视语文本位。教师B制订的显然是两个课时的总目标,不是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空泛,没有突出年段训练重点和这篇童话课文的特点。而教师C的教学目标又成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了,况且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需要一定的时间,非第二课时当堂能够完成。目标任务过重,这势必会造成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 如何正确确立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在

4、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把握两点:第一,要体现各年段训练的重点。例如:就第二课时而言,低年级的重点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中年级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低年级的词句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内容,着重进行自然段和逻辑段的训练,开始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高年级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中年级段的训练,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着重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训练,领悟表达方法。第二,要因文而异,确立学习的重点。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因此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课文的特点。

5、 有教师就立足学情,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围绕一个义字,确立了九色鹿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从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内心人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九色鹿勇救落水人和调达前后变化的有关重点段落的感悟,感受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义举之美,调达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的不义之耻,进而在对比中领悟义的深刻内涵。3理解并积累背信弃义等词语,体会竟然与反问句式所反映出的九色鹿的愤怒心情,并学习运用它们(加上带义的成语)写一段国王斥责调达的话语。3理解并积累背信弃义等词语,体会竟然与反问句式所反映出的九色鹿的愤怒心情,并学习运用它们(加上带义的成语)写一段国王斥责调达的话语。 4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及为

6、人要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接受中国义的文化熏陶,把义大写于心头。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又突出了中年段的训练目标:抓住重点段落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教师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突出了课文的特点: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者没有沿着复述故事这个主线走,而是围绕一个义字展开,抓对比而举义,抓关键词句而举义,抓感情朗读而举义,抓想象写话而举义。透过老币确立的教学目标,便可想象出她精彩的课堂教学。 误区二教材把握:重点不明,面面俱到 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老师们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应付考试就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

7、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于是就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实际上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课堂的容量太大、讲课的节奏太快、使用的课件太多,请看一位老师上完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后的课堂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感人,有不少精彩之处,许多内容值得细细品味,于是课堂教学中试图面面俱到。童年夏夜美妙在哪儿?补充其他描写夏夜的词语与句子;一首一首品读文中的歌谣与童谣,辨析歌谣与童谣的相同点与不同处,补充自己家乡的歌谣童谣、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谜语;两个长字在课文中的不同意思;后来母亲变成了老年痴呆的有关原文片段;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补充关于母爱

8、的成语、名言、诗句.学生不会的要讲,学生会的也讲,讲了不会的还是要讲,结果整篇课文用了三课时,却似乎还没有讲完。更糟糕的是,自己的东拉西扯似乎让学生坠人了云里雾里,学生茫然地跟在我后面完全不知所措,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被剥夺了。 诊断及对策:紧扣重点,一课一得 曾读过于永正老师的一篇题为致弟子张忠诚的网友们兼释的文章,记住了这样一句话: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联,学生就会了不起。是啊,多则惑,少则得。想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初衷固然无可厚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们要坚决摈弃逐段串讲串问的模式,多多益善的教学观念,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

9、教学效率。 如何突出重点,优化阅读教学流程,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呢? 1紧扣中心词,教活一课。许多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词语。这些中心词,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可以紧扣这个中心词来教活整篇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 6课),可紧扣励志一词来设计;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可紧扣音乐之都一词来设计。以一词带全篇,全篇皆活。 2抓住关键句,串联整篇。有些课文,常常有一些关键的句子,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句子,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比如

10、,海底世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2课)一课中可抓住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来设计;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一课可抓住抒情句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句子串联全篇;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一课,可抓住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上挂下联。教句子,不在多,而在于精。精教一句,胜过泛教十句。3精导重点段,拨通全文。一篇课文,一般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比如,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

11、2课),写了猴子在梨树、杏树、桃树快成活的时候,先后听了乌鸦、麻雀和杜鹃的话,改种别的果树。三个部分内容相近,写法相似,教师可重点指导一段,其余则需稍加点拨。 例如: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一课,可以紧扣启蒙一词,板块推进,教活整篇。 第一板块:抓启蒙内容,感悟民间文学的魅力。把两首歌谣三首童谣重新整合,打破原有的叙述顺序,采用自主品读、个性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歌谣的特点,感悟民间文学的魅力。神话及谜语则一言以带过。 第二板块:抓月光、母亲,领会启蒙的真正内涵。紧扣课文第五段,抓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

12、那芳香的音韵。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当时情景、反复品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歌声里浸润着对我、对故乡、对生活的爱,理解母亲的教育智慧。 第三板块:补充原文片段,感悟怀念感恩之情。伴着音乐,深情诵读原文中作者回家乡探望母亲时看到母亲痴痴呆呆,心中无比伤痛的片段,引导学生写话训练,使情感得到升华。误区三教学方式:空洞热闹,忽视本位 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画画、表演、辨论、实验、小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课文学完了,书读得结结巴巴的学生还大有人在。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13、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20课)第二段时,引导学生体会泼水节这天傣族人民欢乐的心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拿出预先从家里带来的碗、瓢、盆,盛上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孩子们俨然过起了节日,忘却了学习,忘却了语文,课堂上好不热闹。 案例2:一位教师这样上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2课):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美丽去细细体会南沙群岛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景色迷人等,而是出示海水及海底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装扮成海龟等海底动物在地上滚来滚去。接下来,又让学生扮成导游和游客去介绍南沙群岛。一堂课下来,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也兴趣盎然。 诊断及对策:品词析句,回归本位

14、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课上搞了好多花架子,不该唱的唱,不该画的画,不该演的演.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走过场,把阅读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的训练束之高阁。上述案例2中,学生表面上学得开开心心,但是课文中那么多优美的词句没有积累,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说不清楚,至于体会文本的语言文字魅力就更无从谈起。实际上,本篇课文是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围绕中心句构段方式训练的最好例子。遗憾的是教师却让虚假的学习代替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形式忘记了根本,好好的语文课没有了一点儿语文味。 我们要做到让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

15、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还课堂以本真,还朗读以本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途径,抠词抠句,辨词析意,让师生的真、教学的真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还是欢乐的泼水节这节课,另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小朋友们,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都带来了什么? 生:桶、盆、瓢。 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都是- 生:泼水的工具。 师:工具不同,对应的动作也不同,你会填吗? 出示选词填空:提着 端着拿着 泼 灌 (提着)桶 (端着)盆(泼) (拿着)瓢(灌) (师指导边做动作边读好这些词语。) 师(出示相应的句子):你

16、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往你身子上泼。 这两句话可有意思了,再读一读,有什么新发现? 生:词语与词语对好了,有节奏感。 师(指导朗读后,播放欢快的音乐):拿起你的泼水工具,边泼水边把你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师: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生:祝您(小朋友)学习进步、永远快乐!生:祝老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生:祝叔叔工作顺利,找个好对象!生:祝老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生:祝叔叔工作顺利,找个好对象!. 这样的教学,融语言内涵的体会、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表达的训练于-体,这样的课堂活动,活化了语言内容、趣化了教学过程、从而让他们得到了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发展。 误区四阅读感悟:只求内容理解,忽视表达形式 阅读

17、教学第二课时的基本任务有两项:第一是感悟语言内容。第二是感悟语言形式。而许多教师的第二课时教学只停留在理解语言的层面,至于课文怎样表达,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为什么用这个句式,不用那个句式;为什么这样构段,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围绕什么选材等等,似乎都被教师遗忘。 诊断及对策:据意识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从心理表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品评作品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让学生去体会作品是怎样达到某种效果的,实现读与写的

18、有效结合。特级教师陈建先就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请看他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 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

19、一样嘛,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冷。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陈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

20、了一口气 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导引过程。于是学生在比较品味中感悟到:原来对一个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用了侧面描写。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理解了言语作品的意思,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表达方法,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误区五文本拓展:追求时髦,缺乏实效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说法渐成经典,文本拓展成了新课改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于是,拓展延伸成为课堂中几乎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作为公开课,拓展更有它的妙处-往往被评价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最能彰显教者功力!种种原因,让许多老师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反观这些拓展,却存在以下问题:形式花哨

21、,空泛无效;数量失控,内容不精;序列不清,难易不当;时机不佳,匆匆过场;坚守预设,缺少生成。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13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骨灰送往不同地方的隐含意义,老师补充文章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边读边讲解有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诗歌给小平的100行诗,学生匆匆读过。前后用去约18分钟时间。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0课):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

22、道时,到底打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讨论的气氛可谓热烈。 诊断及对策:依托文本,有效拓展 案例1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拓展讲解有关邓小平思想和功绩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延伸了学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实际上这样的拓展冲淡了对文本本身的教学,本来的难点更难了。再说,仅四个也许就花去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其他教学目标还有时间落实吗?第二则案例,学生讨论虽然非常热烈。但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的课?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多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学习积累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

23、路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这样的延伸难道有必要吗? 语文学科教学的拓展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抛弃听、说、读、写的任何一项。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杜绝无限制地收集资料;要重视文本,合理拓展,形成切实有效的文本空间,避免无目的的整合学科;要注意操作策略,避免生拉硬扯,灌注填塞。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设计拓展: 第一,要把握拓展的方向。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课)时;我补充

24、张宇燕教授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让学生了解演讲稿的一般写法。学习了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 12课),拓展阅读长城,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如:学习了爱之链(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8课),补充相同主题的善是一种循环,让学生明白爱是可以传递的。再如学习了嫦娥奔月(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10课),补充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传说,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了解民间传说的基本特点。 第二,要找准拓展训练点。这个点往往源自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源自文本叙述的空白处,也来自于学生阅读文本的困惑点、疑难处。如:司马迁发愤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11课),可抓住发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