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训练题一、选择题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2.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3.某学者指出:“君主政体

2、有一些极大的弊病。如果继承法靠不住,就会发生王朝内战。”为解决上述问题,西周统治者( )A.根据血缘亲疏大举分封B.确立新的王位传承方式C.通过朝贡体制实现集权D.以儒家思想为礼乐准则4.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5.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

3、”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6.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转型B.经济政策的转变C.百家争鸣的影响D.宗法观念的弱化7.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则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 )A.认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B.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C.注重规范统治者的行为D.以民为

4、重强调民生关怀8.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这表明,先秦时期( )A.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9.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 )A.因袭周代制度B.强化宗法管理C.尚需不断完善D.具备创新特性10.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

5、,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11.秦始皇陵发掘的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地中,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秦王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 )A.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B.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C.促进了区域间文化融合D.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12.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 )A.郡县制受到挑战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C.存在着统治危机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13.汉初

6、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了生产安定了民心,但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 )A.藏富于民的弊端得以显现B.法制建设需要完善C.矛盾激化使社会动荡不安D.治国思想需要改变14.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15.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

7、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 )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

8、,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

9、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因此“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成为大良造商鞅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公元前350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咸阳不但成为当时秦国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摘编自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1)据材料,概括商鞅推动秦国迁都咸阳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都咸阳的有利

10、条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营建都城咸阳的深远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高祖之世,其弊病尚未显露。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生。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财政的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

11、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势力十分强大。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做了些防备工作。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针对材料反映的西汉王朝所面临的问题,请你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提两条治国建议,并分析理由。(建议明确,理由充分,

12、言之有理)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得出良渚古城已经能够组织进行修建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项正确。仅从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证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凭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说明水利工程系统完善,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关于“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不是

13、“三皇五帝”,排除B项;“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在保证王位顺利交接的同时尽力避免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纷争和内讧,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不符合“继承法”,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权力较为分散,没有建立集权统治,排除C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即纵横交错的道路和

14、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奴隶和庶民耕种完公田后,才可以耕种私田,B项正确。公田包括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并不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孕育之中,B项正确。“已经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政治制度变化不是经济交流的结果,排除C项;虽然出现了“多族群”的特点,但并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逐步形成,排除D项。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支持发展商业

15、,而到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实行抑商,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和当时各国变法图强,重农抑商有关,A项正确。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方面,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孔子的“宽则得众”,即为孔子的“宽政”思想,体现出孔子以民为重的思想,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实际上主张统治者勿扰民过甚,要采取宽厚政策,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D项正确。A项是材料表述的现象,排除A项;B项是老子思想的体现,排除;材料孔子和老子的关注点在民众而非统治者,排除C项。8.答案:A解析:这是说,各

16、家主张虽然各不一致,相互与水火一样不相容,但是并非毫无关系,他们既有思想交锋,又相互影响。这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A项正确。不能说明儒学就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B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各学派直接存在相互影响的一面,没有涉及文化统一,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不一致,D项错误。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县大于郡”“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改变以前县大于郡的情况,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具备创新特性,D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对周代制度承袭,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17、的史实,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这冲击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体现了秦朝郡县制具备的创新特征,而不是强调“需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可知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

18、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可知秦始皇征发徭役的范围涉及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这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人员流动,从而由于区域间的文化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也和国家疆域的拓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征发徭役修建秦始皇陵,而非为了反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C。12.答案:C解析:材料“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体现的是楚国旧势力反秦思想浓厚,说明的是秦朝存在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郡县制受到挑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

19、政策”有利有弊,利在“恢复了生产安定了民心”。但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汉武帝改变无为而治,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D项正确。这一现象并非是藏富于民造成的,汉初出现“文景之治”是藏富于民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法制建设,排除B项;“恢复了生产安定了民心”说明汉初社会稳定,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

20、步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前后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赋和史记属于汉武帝时期重要的文化繁荣的成果,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使儒家思想称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文化认同,排除D项。16.答案:(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使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

21、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2)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17.答案:(1)主观动机:摆脱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深化改革;进一步与东方诸侯国争霸天下。有利条件:对外战争的胜利;商鞅变法初现成效;咸阳优越的地理条件;秦孝公的支持。(2)深远影响:营造了良好的变法环境;控制东进争霸的战略要地;有助于提升秦国在

22、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也对以后中国都城和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出3点即可)解析:(1)主观动机:根据材料“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可分析出摆脱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深化改革;根据材料“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可分析出进一步与东方诸侯国争霸天下。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可分析出对外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可分析出咸阳优越的地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