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诺贝尔物理奖_第1页
2008诺贝尔物理奖_第2页
2008诺贝尔物理奖_第3页
2008诺贝尔物理奖_第4页
2008诺贝尔物理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诺贝尔物理奖邝宇平 2008.11.20 清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 nature Nambu(南部阳一郎) Kobayashi(小林

2、诚)Maskawa(益川敏英) (1921) (1944) (1940) I. 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是物理学中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运动方程的对称性导致守恒定律。 体系对 U 变换不变: U 守恒 平移不变性动量守恒 转动不变性角动量守恒 空间反射不变性宇称守恒 同位旋转动不变性同位旋守恒 有些物理量,如宇称、同位旋,实际上并不严格守恒空间反射、同位旋转动对称性实际上是破缺的! 对称性的破缺有两类: 显式破缺:运动方程中含有不对称项 自发破缺:运动方程是完全对称的,但解出的体系的基态不对称。 例如 Heisenberg 的铁磁理论H 有转动不变性的哈密顿量无转动不变性的基态(有特殊方向) 转

3、动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在粒子物理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电弱统一理论为例,它是SU(2)U(1)规范理论,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场: 光子():传递电磁作用 弱规范玻色子(W、Z):传递弱作用要此理论可以重整化,必须运动方程有完全SU(2)U(1) 规范对称性。 实验指出: M0, MW80 GeV, MZ 91 GeV 。若在运动方程重加入W、Z的质量项,则显式破坏SU(2)U(1) 规范对称性理论不能重整化! MW 和 MZ(体现对称性破缺)从和而来? 在量子理论中对称性自发破缺保持理论能重整化,同时物理观测量体现对称破缺性质观测到的 MW 和 MZ 不为0! 现在还不清楚是自

4、然界的什么机制造成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标准模型(1967)假定存在一个基本标量场Higgs()及其特殊自作用使在真空中0来造成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它的元激发称Higgs玻色子,是此假定的特征。迄今,实验上一直没有发现Higgs玻色子,且将标准模型用于高能区存在不自洽。 探索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机制是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首要研究课题。 Nambu在1960年开始用量子场论方法研究BCS超导理论的规范不变形式。随后于1961年与Jona-Lasinio一起将此方法用于研究粒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他们写出一个场论模型N

5、ambu-Jona-Lasinio模型:其中5i0123。此模型对以下变换(手征变换)是不变的:他们在Hartree-Fock近似下求出在耦合足够强时,真空态(基态)中 0,自发破缺手征对称性动力学对称破缺。 强子质量:典型强子质量 Mhad1 GeV。为何 M 140 MeV? Nambu-Jona-Lasinio模型可以解释此现象。 Goldstone定理:连续对称性自发破缺必定导致0质量标量(赝标量)粒子(Goldstone玻色子)存在。 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导致的Goldstone玻色子是赝标量介子质量为0。再在拉氏量中加一个小的显式破缺项 ,可使介子有小的质量。此思路至今仍在用(现在理

6、论中 是夸克)。 Nambu的工作最先给出粒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模型,成功解释介子质量轻的问题。Nambu的自发破缺机制被用于许多新物理模型中的电弱对称破缺。 II. CP对称性及其破缺 C: 正反粒子变换 P:空间反射变换实验指出电磁作用和强作用中CP守恒。以K介子为例, CP=-1 CP=+1CP守恒则 但 Cronin和Fitch(1964)发现在弱作用中有大约(0.20.3)%的 CP破坏(1980诺贝尔奖)。 宇宙学中解释为什么物质远多于反物质也需要有较大的CP破坏,现在尚不知其来源。 组成物质的基本费米子:70年代初只发现了u、d、s三个夸克。1974年丁肇中、Richter发

7、现了c夸克获得1976诺贝尔奖。 对于弱作用,1957年Feynman和Gell-Mann提出普适的V-A作用理论,含一个普适的弱作用耦合常数 G。实验测量了衰变: 衰变:发现 1960年Gell-Mann和Levy用一个小参量来描述此差别。1963年Cabibbo引入一个角度,认为在弱作用中是由参与的。这样, 。 1972年Kobayashi和Maskawa分析了这种转动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描述CP破坏。他们普遍考虑有 N 代夸克的情况,分析转动变换中真正独立的参量数目 NKM,指出当 N2,NKM1(Cabibbo角);当 N=3,NKM4,除三维转动的三个转角外还多一个独立参量,一个相角,可

8、以描述CP破坏。因此要能描述CP破坏,需要夸克至少有三代 (N3)。现在实验上的确发现了三代夸克。 Kobayashi和Maskawa把转动变换矩阵写成其中 , 。理论研究表明,有CP破坏则粒子反应振幅为复数。所以有的项描述CP破坏。这项研究没有涉及相角是由什么动力学机制产生的,其值要由实验来确定。迄今实验上发现的CP破坏现象都能用此描述。 这个标准模型的CP破坏还不足以满足宇宙学的需要。人们还要在未来的实验中(如 LHCb)寻找新的CP破坏机制。 III. 启示 值得深思:1.应重视探索性基础研究 这是日本第5次(共7人)获诺贝尔物理奖,大多是在本土完成的工作。需要加强队伍,营造良好环境。2.不要过分重视发表文章刊物的 impact factor Kobayashi-Mskawa的文章发表于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