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1页
2017-2018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2页
2017-2018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3页
2017-2018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4页
2017-2018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一课时 负数【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教学指导】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

2、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

3、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4、。【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

5、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18温度低。【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6、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0-33(+3)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情景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新课讲授】1.教学例2。(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

7、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2.归纳正数和负数。(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

8、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正数有:2.5 + +41负数有:-7 -5.2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

9、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正数:+8 负数:-8+4 -4+2000 -2000+500 -500+100 -100+20 -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教学内容】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重点难点】认识数轴、0。【情景导入】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新课讲授】教学例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

10、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2

11、.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答案:1.略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2百分数(二)【教学目标】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指

12、导】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 折扣【教学内容】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明确折扣的含义。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13、。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新课讲授】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

14、0元。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橡皮,原价:1元,现价:?(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5)讨论,找规律。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6)归纳,得定义。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

15、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 ),不便于计算和理解。(7)练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6、。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学生试算,独立列式。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

17、便宜多少钱。160-16090%=160-144=16(元)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16010%=16(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3.典例讲析。例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解:80090%80%=72080%=576(元)答:最后的几辆车售

18、价是576元。【课堂作业】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B.学生试做,讲评。(2)判断: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

19、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答案:1.(1)240-24080%=48(元)(2) 2.第8页“做一做”:52 73.5 30.83.练习二第1题:(1)1.550%=0.75(元)2.450%=1.2(元)150%=0.5(元)350%=1.5(元)(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30.75=4(个)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30.5=6(个) eq oac(,3)31.5=2(个)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可以买

20、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解答:9.620%=48(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 折扣八五折18085=153(元)九折160(1-90)=16010=16(元)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第2课时 成数【教学内容】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教学目标】1.明确成

21、数的含义。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成数的理解。2.成数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成数 分数 百分数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

22、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方法二:350(1-25

23、%)=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 成数第3课时 税率【教学内容】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

24、税的义务。【重点难点】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口答算式。(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2.什么是比率?【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2.税率的认识。(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

25、表示什么?3.税款计算。(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3)学生列出算式。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 =1.5(万元)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26、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课堂作业】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答案:1.(5000-3500)3%=45(元)2.3003%=9(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第3课时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第4课时 利率【教学内容】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

27、、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难点】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新课讲授】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

28、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

29、。(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4.利息的计算。(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课堂作业】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课后

30、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第4课时 利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一律按年计算。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教学目标】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

31、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口头列式。(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教学例5。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

32、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解题思路:(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B,A更省钱。4.回顾与反思。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2

3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5课时 解决问题A商场:23050%=115(元)B商场:230-502=130(元)115计算用料“进一法”近似数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3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复习导入】1.口头回答。(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2.引入新课。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新课讲授】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教师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

35、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5)启发学生

36、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板书: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cm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这道

37、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105cm3。2.1m210cm 5021010500(cm3)答:它的体积是10500cm3。50cm20.5m2 0.52.11.05(m3)答:它的体积是1.05m3。50cm20.005m20.0052.10.0105(m3)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38、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教师板书:Vr2h。【课堂作业】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答案:“做一做”:1. 6750(cm3)2. 7.85m3第1题:(从左往右)3.14522=157(cm3)3.14(42)212=150.72(cm3)3.14(82)28=401.92(cm3)【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能运用圆柱的体积

39、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教具。【复习导入】口头回答。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r2h【新课讲授】1.教学例6。(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6。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

40、: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3)教师评讲本题。【课堂作业】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第3题,其中的0.8m为多余条件,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以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41、答案:“做一做”:2 3.14(0.42)250.02=31.431(张)第3题: 3.14(32)20.52=7.065(m3)=7.065(立方米)第4题:8016=5(cm)【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r2h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27页内容)【教学目标】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更多应用。【情景导入】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

42、,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与圆柱各部分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的体积要怎么求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容积呢?【新课讲授】1.教学例7。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1)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2)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课堂作业】完成教

43、材第27页“做一做”。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是相等的。答案:3.14(62)210=282.6(cm3)=282.6mL。【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6课时 解决问题1.转化成圆柱。2.瓶子容积=圆柱1+圆柱2。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重点难点】认识圆锥的高及高

44、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情景导入】“魔术”导入,引出课题。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学生回答。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学生回答。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新课

45、讲授】1.初步感知。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

46、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3)认识圆锥的高。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4)测量圆锥的高。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

47、流汇报。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答案: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2.第1题:蒙古包由

48、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教学目标】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9、。【教学准备】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情景导入】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

50、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新

51、课讲授】自主探究,操作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1)小组实验。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2)全班交流。组织收集信息。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

52、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

53、两个结论。(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答案:131912=76(cm3)【课堂小结】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35页第3、4、5题。答案:第3

54、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第4题:(1)25.12 (2)423.9第5题:(1) (2) (3)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2)【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V圆锥=V圆柱=Sh【新课讲授】1.教学例3。(1)组织学生阅读题

55、目,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沙堆的体积:1/312.561.2=0.412.56=5.0245.02(m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2.教学补充例题。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答案:133.14()21.5735=4615.8(kg)【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先组

56、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答案:3.14(42)257.8=163.28163g【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2)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沙堆的体积:12.561.2=0.412.56=5.0245.02(m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7页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

57、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投影片。【回顾导入】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看。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复习讲授】(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

58、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2)做第37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答案:第1、2、6是圆柱,3、4、5是圆锥。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归纳,教师板书: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3)完成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59、。答案:(从上到下)282.6dm2 10.676m2 3140cm23.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教师板书: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2)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答案:从上到下依次为:314dm3 2.198m3 6280cm34.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题。提示: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是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后再计算。教师指名说一说,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60、:3.141020+3.14(102)22=785(cm2)3.14(102)220=1570(cm3)=1570(ml)=1.57(L)(二)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2.圆锥的体积。(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教师板书: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即VSh;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2)做第37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答案:从上到下依次为:10.048dm3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