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义(69张)课件_第1页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义(69张)课件_第2页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义(69张)课件_第3页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义(69张)课件_第4页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义(69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讲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时期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

2、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产生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文化: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对外关系:明朝中期以后,实行海禁闭关政策;殖民势力东来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

3、和科学化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近代化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政治变动冲击:列举近代以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变动: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面对冲击的反应: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反侵略,求民主【主干回顾】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根本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影响政治上,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思想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干回顾】 列强历次侵华(冲击)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3)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英、法、美、日、俄、德、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1901年发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冲击的反应:一)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后期: 资政新篇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斗争:由山东

6、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3)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二)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2)内容:(3)评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立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三)资产阶级: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7、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3)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风俗:推动风俗文化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有很多因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8、工业化,但是,主观上却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这些因素有哪些?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企业的创办:一方面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对统治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有哪些?政治上,汉族地主和洋务官僚得到重用。经济上,政府兴建了大量近代企业。外交上,被迫打开国门,外交逐渐近代化。【视角整合】 3.太平天国运动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旧式农民战争,其“时代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颁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利用外来宗教号召起义4.近代西方观察家

9、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5.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增长,矛盾日渐加剧。(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请指出这一观点的依据。(1)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

10、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2)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春天的出现。(3)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生活上,“断发易服”,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社会转型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考点 1【典例】 (2014年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名师在线】 D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

11、社会的剧变主题深化(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3)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阶级关系: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5)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 大夫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 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题深化(1)思想上:洋务派

12、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一、选择题1.(2014

13、石家庄一模)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都没有使国人觉醒,但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觉醒。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动民众”,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运用提升】 A2.(2014荆州一模) “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

14、,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为最佳答案;A、C两项都不是清廷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清廷改革是迫于内外压力被动进行的,故D项错误。B3.(2014盐城调研)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

15、分说明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解析:从材料中时间、“民变”次数及发生地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是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B项正确。“民变”无法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D项材料无体现。B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解

16、析: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他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完全排斥,故B项错误。D曾几何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家伙闯进了国门,接着这个家伙又召集了一帮同伙到你这里打劫。后来,东边那位小个子邻居也把肮脏的手伸了过来。我的祖国,你虽然发明了第一张纸,上面却签满了不平等的条约;你虽然发明了第一撮火药,却让强盗轰开了神圣的国门;你虽然发明了第一个指南针,却让自己的优秀儿女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了百年。难道这是你不可摆脱的宿命吗? 你会永远沉沦下去吗?不会的!中华民族是勤

17、劳勇敢的民族,百年的屈辱不会击垮你的优秀儿女。为了使你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的仁人志士举起了强国富民的大旗。 2009年9月天津日报祖国颂(1)文章中有几句话有深刻的内涵,请你从历史的角度写出它们的寓意。 “一个金发碧眼的家伙闯进了国门”:“这个家伙又召集了一帮同伙到你这里打劫”:“后来,东边那位小个子邻居也把肮脏的手伸了过来”:(2)用史实论证“无数的仁人志士举起了强国富民的大旗”。(罗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阶级和名称即可)自然经济解体(开始标志、解体过程)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二、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主题: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8、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扩大商品输出; 2、西方国家控制中国海关,强迫增开通商口岸; 3、获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权,打入内地市场; 4、外商在华私自设立企业;标志:手工棉织业的衰败表现:1、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2、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受世界 市场影响; 3、洋行增加,买办出现;影响: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促进民族工业兴起【主干回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以后初步发展民国初期(一战间)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日益萎缩原因:商品输出(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外商企业时间、地点、途径:代表:方举赞、陈启源影响: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

19、思想兴起原因:资本输出(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清朝放宽代表: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原因:辛亥革命、政府措施、提倡国货、列强放松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特点:地区部门、外国资本、传统经济结果:帝国主义很快萧条影响: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成立原因:币制改革、经济建设、反帝爱国影响:创最高纪录、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原因: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美国侵略、繁重捐税影响:倒闭破产附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期状况原因表现影响明清时期萌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初步发展民国初期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日益萎缩国民党统治后期陷入困境建国之后获得新

20、生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所占比重1840 60 80 1900 20 40 60 14 27 49 52 56(年) 注:自然经济 洋务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疑难突破近代五种经济形态:近代四种经济的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主导)(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压制反抗妥协压制反抗妥协勾结冲击勾结冲击冲击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产生:直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起来,不是由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而来;地域:集中于沿江、沿海和通商口岸部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不平衡;实力:资金少

21、,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过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 曲折【知识整合】 经济: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政治: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 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作用阻碍因素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两半社会环境(根本原因);政局动荡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束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自身局限性)推动因素3、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

22、展的启示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发展民族经济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国家政策扶持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4: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西方中国发展进程领导力量资金来源工业化的次序发展迅速进程曲折缓慢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中国洋务企业一上来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思想解放主题:向西方学习1、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2、早期维

23、新思想:从洋务派中分化出的王韬、郑观应等政治上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思想解放【主干回顾】 3、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4)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派基本上是由受过严格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这对他们的

24、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一:他们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思想;表现二:他们发动维新变法不仅仅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也有抵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挽救清王朝统治的目的。特别提醒: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提出时间:1905年(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5.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

25、主义进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4)特点主要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和培养新时代的青年。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知识

26、整合】 1、比较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斗争对象领导力量主要内容作用外国侵略者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动摇了封建思想正统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性质: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作用: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原因: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2、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新文化运动欧洲启蒙运动背景斗争对象主要主张作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

27、取得巨大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教权、封建专制王权与等级特权宣扬民主与科学,倡导新式文化,后期又宣传马克思主义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3、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完全否定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民资义初步发展,封力强大,资力弱小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减少阻力资

28、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态度不同,但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如何建设新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比较中国近代化历程:器物变革: 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文化变革: 新文化运动西方近代化历程;文化变革: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制度变革: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器物变革: 工业革命外发型vs内发型四、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生活方式变化项目表现(近代)

29、服饰饮食居住风俗西装、中山装、改良的旗袍、学生装 西餐、面包房、咖啡馆 西式建筑、中西合璧断发、放足;婚俗;葬俗;新式社交礼仪;公历、新节日交通事业通讯工具铁路:1876年:外商擅修淞沪铁路(我国最早的铁路) 1881: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公路: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车 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水运: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 业的开始。 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187

30、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 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1906年: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 (用途: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 电话阶段时间代表刊物影响形成19C中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3年昭文新报中国人自己创办报纸发展戊戌变法时务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改革开放后出现欣欣向荣景象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申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宣传维新思想宣传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共产党红色

31、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刊业时间代表影响1905年1931年1935年1935年建国后改革开放后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历史渔光曲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电影题材走向辉煌电影过程:由被动接受主动接受主动向西方学习。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地域上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知识拓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名师在线主干知识的考查维新思想考点 1【典例】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32、28)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时期“易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易西服”是为“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作铺垫,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主题深化内容: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过程:由被动接受

33、主动接受主动向西方学习主题:救亡图存 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史料解读【问题】 据史料指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状况: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影响: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 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1、(2014浙江高考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

34、”“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析】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运用提升】A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救国是当时新兴力量的共识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的腐朽性与软

35、弱性彻底暴露,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救国方式虽有政治变革与实业救国的区别,但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图存。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A、C、D三项正确。B项中“全体国人”的表述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意识觉醒。B3.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措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

36、追求个性自由,故C项符合题意。A项夸大了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化,与材料中“通都大邑时有所闻”不符;B、D两项材料无体现。C材料一: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诋铁舰为费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材料中张之洞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鄙夷 师夷关键: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积极意义: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

37、了道路; 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材料二: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康有为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孙中山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器物 政治制度关键:立宪法,开国会(或实行君主立宪)活动:戊戌

38、变法关键: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活动:辛亥革命 材料三: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 关键:促进国民的

39、觉醒。实践:提倡“民主”和“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制度 思想 材料四: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材料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启蒙思想(资) 马克思主义(无) 激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

40、材料五:“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中毛泽东提出了什么理论?对中国革命带来什么影响?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影响: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非选择题4.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

41、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面貌: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材料二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陈独秀传(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简析:这一评价比较客观。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