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_第1页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_第2页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_第3页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_第4页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1送东阳马生序追溯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觐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于是宋濂写了这篇序,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主旨在文中,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年少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结构图示送东阳马生序用心一之专求学之难幼时求学之睢藏年求师之艰 I从师求教行珞之希I 衣食包劣,生活俭浦学件越日姮优今习之生活杀件 居住蠢件 师资条件 图书资料点明写这篇赠序的原因和意图J写作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自己的求学之苦和今日太学生的学习条件之优越进行了对比。.记叙

2、、描写、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叙述中又有适当的描写和议论,给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具体生动。.采用了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的写作手法。拓展链接有关“勤学”的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一华罗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一韩愈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夯实基础型积累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援疑质理(yu n)或遇其叱咄,(du o )B.足肤皱.裂(j U n)负箧曳屣(xi RC.寓逆旅(n )戴朱缪宝饰之帽(y 1 ng) D.炸然若神人(y )绳袍敝衣处其间(y m)2.下列句中加

3、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B.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C.右备容臭.(臭味)D,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今诸生学于.太学B .舜发于.吠亩之中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录毕,走,送之古义: 今义:(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古义: 今义:(3)媵人持汤.沃灌古

4、义: 今义:(4)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古义: 今义:(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 今义:.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O(2)文中写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的句子是:, O(3)文中描写作者求学时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顿,体现作者食住方面拮据的句子是:? ? 阅读理解提升能在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5、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穷冬京风(2)主人目再食(3)暇白玉之环 (4)缢袍敝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选段依次从 、住、食、四方面写出了作者求学时的 情形,但这些之 所 以 未 动 摇 作 者 的 求 学(用原文语句回答)。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 ,与其二 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选自宋史苏洵彳专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无从然书以观(2)闭户菽读书.翻译下列句子。(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6分).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综合实践探究创新.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7、 某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 ,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的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材料二 育才中学提倡快乐学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墙壁上的弟子规、经典美文,以及出自经典的指路牌,等等,都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经典。(1)从上面的材料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你们学校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你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少于两条).请以“读书”为题,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短文。详解详析.解析B箧”应读“ qi爸。.解析C 臭”意为气味,这里指香气。DD(1)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2)古义:交往。今义:人或动

8、物在水里行动。(3)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4)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5)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与“真”相对)。(1)宋濂全集 宋濂 元末明初 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人也(3)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1)极。(2)每天。(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4)破。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行衣艰苦中有足乐者.得到。(2)更加。. (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书。(2)(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 的写法。.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

9、宋濂幼时家境贫寒,但从小就爱好读书;苏洵读书很晚。启 发示例: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参考译文乙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参加进士及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 ,关起门来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顷刻之间便能达到数千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作的二十二篇文章呈给朝廷,(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1)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材料中“校园” “国学” “经典” “学生”等关键性信息。答案示例:国学经典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2)示例: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教师要讲解到位,让学生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示例:读书人生的旅途是漫长的,读书会让人更加充实。读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世,更陶冶了我的情操。其中有“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