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_第1页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_第2页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_第3页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_第4页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 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 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 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 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 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 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 炸而混乱的

2、阵地。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 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 即崩溃。闪电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这理论要求在敌 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 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闪电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 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 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 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 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

3、,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 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 度协同攻击。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 自乱阵脚。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阻扰他们的后路。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讲求速度。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 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 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 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 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

4、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 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 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 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 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 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 的攻击)战术层面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 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 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

5、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 略分以下几个阶段:集结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由于该战术需“形 成重点”(Schwerpunktbil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 型”(Breitkeil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 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 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

6、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 张战果的事例。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 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 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 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 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 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 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一旦

7、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 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 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 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 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 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 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 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 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

8、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 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 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 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 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 要,工作也极端复杂。席卷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 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除了 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 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 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

9、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 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 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 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 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 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 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

10、0 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 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 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 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 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提出的关于机械化 战争的理论。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产生根本 性变革。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所以军事

11、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 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 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 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 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 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 术的理论雏形。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 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 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

12、队。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 化作战编制,各国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 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致胜的目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 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 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 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 批被德军俘虏。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 抗被完全粉碎。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

13、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 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 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 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 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 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 反攻力量攻击。如果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克制闪电战。闪电战的要素都严格遵循了所有的战争准则,

14、这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 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 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 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 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 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 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 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

15、,步兵经常会搭 乘在坦克上前进。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 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 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 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 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 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 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

16、能够高效率地 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 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 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 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 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灵活性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 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 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 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

17、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 插并向更深处推进。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 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 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 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简单明了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命一一坦 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 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 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

18、坦克和斯图 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 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 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 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 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 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 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

19、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 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 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 白白损失。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 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 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 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 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 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

20、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 遭受了惨重的惩罚。历史渊源德军步兵战术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电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 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 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 冯。施里芬提出的。“闪击战”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 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 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 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 闪击战 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德

21、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按照施立芬计划, 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速度要快, 左翼速度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 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 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 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 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 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 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

22、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 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 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 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 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 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 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 的大屠杀。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 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

23、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 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 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 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 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 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 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 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根据平时的训练,法 军开始蹲

24、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 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 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 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 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 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 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 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碧和chevaux aux frises (好 像是

25、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 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 不可能突破。战术思想变化在最血腥的堑壕战一一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 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 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 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 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 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 军

26、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 效的掩护。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 射器的出现,在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 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 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 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 力点。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 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 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 堑壕变得不再安

27、全。以上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 下级军官。在Argonne和Vosges (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Rohr 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 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步兵 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 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 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 击创造条件。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

28、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 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或者有人译为 “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 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 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 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 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 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 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

29、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 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 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 枪加刺刀了。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 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 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 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突击群战术对于英法等西方军史学家而言,突击群战术又被他们称为“胡蒂尔战术”。这是奥 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将军(1857-

30、1934)在一战中对突击群战术的应 用最为成功,尽管他对这种理论的发展没有任何直接贡献。胡蒂尔生于一个军人 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和拿破仑战斗过,而且他的父亲也在1870-1871年间参加 了普法战争。埃利希冯鲁登道夫,德国军队的第一军需总监则是他的表兄弟。 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胡蒂尔即被保罗冯兴登堡视为一位非常有前 途德军官,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早的亮点。在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进入总参谋部 并随后交替担任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两种职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胡蒂 尔首先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于冯布洛的第二集团军中担任职务,负责指挥第 一近卫步兵师。1915年4月,他调往东线在艾克豪恩的第十集团

31、军中指挥第二 十一军。1917年1月,胡蒂尔被指派指挥位于里加以南多瑙河一带的D集团军, 以便在三个月后指挥第八集团军。正是在指挥第八集团军期间,胡蒂尔建立了使 其留名战史的声望。在里加战役中,胡蒂尔面对的是俄国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编有 161,000人、火炮1149门,机枪1943挺。而第8集团军下属3个军,约6万人, 火炮2000门,机枪2000挺。1917年9月3日,胡蒂尔的军队占领了里加。到3 天后战役结束,第八集团军以4000多人的损失造成俄第12集团军2.5万人的损 失,并推进到里加湾海岸。9月6日,胡蒂尔因其杰出成就荣获著名的“蓝马克 斯”勋章。不过,这种突击群战争登

32、峰造极的要数德军在1918年在西线发动的春 季攻势,西方军史学者称为和平攻势”。在这次战役中,胡蒂尔指挥新编第十八 集团军,充当于1918年3月由鲁登道夫发动的德国大规模春季攻势的先锋部队。 参加攻势行动的部队有三个集团军,北面是冯贝洛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间是 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2集团军,胡蒂尔的第18集团军位于最南侧。3月21日, 胡蒂尔指挥5个军、27个师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 获得了蔚为壮观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英国将军休伯特高夫指挥 的由12个师组成的第5集团军。通过再次充分使用渗透技巧,他的军队捕获了 50,000俘虏并非凡地推进了 60公里。他

33、的军队移动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负责侧翼 的其他部队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两天后,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叶奖章。不过这时 胡蒂尔的推进已经开始减缓并最后在日益增强的英法军队的抵抗面前停顿下来, 这主要是因为难以通过古老的索姆河战场保证补给。3月27日,胡蒂尔向法国 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离巴黎约32英里的蒙 迪迪埃镇。4月4日,他被迫停止于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胡蒂尔进攻的停止 暴露了“突击群战术”的一大弱点,就是对后勤补给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强击部队 实质上是小规模合成部队,它对于后勤的物资也不是单一的步兵为主的传统部队 所能比拟的。而此时的德国,他们不可能继续维持攻势所必须的后

34、勤补给。机械化闪击战突击部队的存在源于对进攻速度的渴望,由于强击部队的进攻速度总是快于友 军,因此他们需要自己的突击和掩护部队。在古德里安组建装甲军的时候,一个 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装备两种坦克,一种是突击用的,另一种则是支援型的,前者 成了 III式坦克,而后者成为IV式。在坦克等机械化战争装备的推动下,战场上的机动不再局限于人和马的速度,因 此突击行动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为主构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仅具有猛烈 的火力,而且,能实施快速深远的纵深机动作战。这种将强大的打击力迅速作用 于敌,使其抵抗和防护都变得无能为力的“坦克战”,是以往战争所无法比拟的。 飞机呼啸而至,象冰雹般连续投弹,摧毁、

35、杀伤、破坏敌工事、设备及有生力量; 在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击之后,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然出现,在敌尚未从巨大的心 理震撼中恢复之时,以催枯拉朽之势,扫荡敌阵地,直插敌纵深,物质的摧毁与 精神的威慑双管齐下,成倍地增加了打击强度,迅速地赢得战役胜利。实际上, 坦克集群和风暴部队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远非 步兵可比。因此二战初期对法作战中,几乎同样的战略,德军就得到了和一战完 全不同的效果。编辑本段折叠空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 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 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适时”;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欺骗活动;新的坦克“战术”。陆军拥有优势空中支援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 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 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最大冲击力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致使敌军未 反应过来就以取得约半数的胜利。书中写道:“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