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_第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_第2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_第3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_第4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1500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篇幅短小 , 但它处于马克思哲学观念转变( 由受费尔巴哈等人影响的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 的关键时期 ,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是马克思正式扬弃并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形成自己的实践观和认识论的标志, 是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尔派并走出费尔巴哈的影响发展自己的独立哲学体系的重要阶段。据恩格斯的记载, 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 根本没有打算付印”的十一条提纲。“匆匆写成”表明此提纲并不是马克思深思熟虑、严格推敲的成熟理论 , 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 , 正因如此 , 对它的解读留给读者无限的可能。【第

2、一条】关于“事物、现实、感性”的认识“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句话赵家祥先生解释为“新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 不仅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认识的对象, 而且当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1 对象和现实当然可以被认识也可以被改造, 无可厚非 ; 但感性如何被认识、如何被改造呢 ?那么何为感性呢?据毛泽东实践论“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 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 感性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印象,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是“感性的人”的认知活动。看起来感性和“人类能动地改造世

3、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的实践有本质区别 , 但深究会发现, 感性最终来源于物质性的外界事物 , 不能独立存在, 因此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属于实践的一部分。理解感性就要从产生感性的主体人来理解 , 那么感性又是如何被改造的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 , 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改造感性的来源外界事物 , 进而间接改造感性 ; 另一方面 , 通过教育、艺术等科学文化实践以及革命、改革等社会政治实践, 改变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 直接改造感性。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 当然 ,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等人的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体

4、能动性, 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 那么何为“抽象地发展”?唯心主义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 但并没有正确认识它 , 而是夸大和歪曲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第一性, 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 此为夸大 ;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能动性是“抽象的意识 ( 或称一般赵家祥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第 6 期 40页意识 ) 的能动性 , 即脱离了人的、无人身的抽象的意识的能动性” 2, 此为歪曲 , 所以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 特别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独立于人之

5、外的绝对精神 , 这与现实的物质性相悖, 是错误理解了“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 , 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 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狭隘的实践观认为物质性活动就是大吃大喝、追求欲望, 将实践活动看做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 而不包括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艺术等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活动。因此, 马克思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第二条】思维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 a 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6、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客观的真理性 , 即绝对的真理性 , 指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是与事实相符的。而马克思认为这不是理论的问题, 而是实践的问题, 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岸性是说思维是可以被认知的,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并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性、现实存在性、可认知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 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 , 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 3 经院学者运用理性形式, 通过繁杂的辩证法来证明宗教信仰的

7、正确性 , 具有高度抽象、不切实际的特点 , 因此说 , 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纯粹的经院哲学的问题。即马克思认为对于唯物主义而言 , 这种讨论毫无意义。【第三条】人与环境的关系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赵家祥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第 6 期 40页孙晨 . 中世纪的理性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J. 科技导刊 ( 电子版),2013 年第 25期 76-76 页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

8、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旧唯物主义认为 , 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 , 要改变人就要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把实践只理解为自然, 甚至还不是人的自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实践的作用 , 忘记了人类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环境。另外他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悖论 , 即“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 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意见的产物” 4,为了解决这样的悖论, 旧唯物主义者又不得不创造出“天才”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概念 , 这种学说将社会分为普通的一部分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另一部分, 这本身又是不自洽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是人类通过

9、实践改变了环境 , 使环境达到了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状况, 这是具有革命性质的实践活动。【第四条】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世界观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 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 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 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 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 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 例如 , 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说宗教总是将世界分为宗教世界和

10、事物世界, 而费尔巴哈正是从这一事实出发 , 他把“宗教世界归于世俗基础” , 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正确之处 , 他破除了上帝创造论, 而将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活动。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的根源是现实的存在。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的理论平台 , 就使得他的现实存在模糊不清, 甚至把它看作非人的自然必然性存在。 5对于世俗基础的理解应该从其实践本质入手 , 在实践中改造并推动其发展, 使其具有革命性。“神圣家族”这个比喻是马克思对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极大讽刺 ,他将鲍威尔比作天父的独生子 , 而把他的兄弟和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们的门徒, 原因在于青年黑格尔派极力鼓吹理论批判 , 认为随着观念的王国革

11、命化 , 现实会赵家祥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第 6 期 43 页陈伟 . 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3期, 第 22卷 144页站不住脚 , 企图单纯凭借理论批判的力量来改变现存世界。所以马克思说“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语, 是对费尔巴哈不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批判。【第五条】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 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 , 人类感性的活动。

12、如同费尔巴哈全面批判并扬弃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一样, 他在弃其糟粕的同时也将其精华弃去, 比如辩证法、实践观、认识论等。他批判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 , 喜欢直观 , 但这也意味着肤浅、没有认识到本质, 他鄙视实践, “对自然、现实社会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从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方式去理解”6。【第六、七条】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 七条】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 所以他不得不 :撇开历史的进程, 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

13、 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所以 , 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 ,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 7, 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理解狭隘 , 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 , 而事实上 ,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是马克思和 费尔巴哈在类本质上的最大分歧。费尔巴哈直观机械地将理性、意志和心作为人类本质的三要素 , 并“在人之上建造了一个属神的绝对的 , 人所不能违抗的权力本质。他的理论支撑是: 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人的畏惧之心; 理性可以支配人的认识与行

14、为能力 ; 而求知欲是不可违抗征服一切的威力”8而这些理论无异于唯心主义,为了维护这种宋湛 . 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J. 长春工程学院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1 年第 12卷第 3 期,19 页费尔巴哈 . 基督教的本质 M . 商务印书馆,1984.刘亚男 .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超越J. 昭通学院学报,2015年 12 月第 37 卷第 6 期 ,78 页荒谬的理论他不得不将人类假定为孤立的个体 , 而类本质 ( 理性、意志和心) 则用来解释这些孤立个体, 由于孤立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类属性, 他便用类本质将许多个体联系在了一起而非通过社会关系。实际

15、上我们很容易发现, 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是形而上学的 , 这也是他直观唯物主义的表现。因此 ,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 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 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 , 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所谓宗教感情, 源于对宗教的信仰 , 如果考虑到宗教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 宗教感情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产物 , 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独立的个人, 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第八条】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句话可以看做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一部分,

16、 是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具体来说,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直接动力 ; 社会政治实践是处理、改造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 , 如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等; 科学文化实践是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社会品质的主要方法。“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 都可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与解决。【第九、十条】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直观的唯物主义, 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指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因此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而不能实

17、现最终目标消灭资产阶级社会 , 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是对前面批判的补充。,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旧唯物主义出发点是市民社会 , 用直观机械的眼光看待人的本质, 忽略了人的社会关系 , 难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 充分认识并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肯定了实践活动的意义、理解并看中人的社会关系 , 因此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推翻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武器。【第十一条】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最后一条点名题意, 是对哲学的深入思考。哲学家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例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

18、主义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等等, 它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 而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是如何改变世界 , 这可以看做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补充。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 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9。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能动地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改造世界实践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总体来看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 1、 2 条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3 至 9条批判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并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0 、 11 条则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

19、基础、历史任务等。文中提出了马克思哲学很多重要的观点 , 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结合平时的学习科研, 马克思实践观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术科研中 ,要从实际出发 , 坚持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我们理工科研中 , 涉及大量的实验, 在处理实验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别时, 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 宁可修正理论也不能为了迎合理论而捏造、篡改数据。历史表明 , 很多突破性的理论发现都是在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在通过实验手段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而去改进、革新理论进而产生的,例如稀有气体的发

20、现就是在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误差分析辅以实验监测验证而实现的。( 二 )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有人批判诺贝尔奖的评定与颁发周期太长 , 例如一项新的理论成果或技术手段的发现, 往往需要几十年以后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这经常造成很多科学家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去世, 使得很多对科学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得不到本该属于他的荣誉。但不可否认的是诺奖的评定机构与评定准则是科学有效的只有经过大量实践验证的发现才能被授予诺奖 , 而对于实践没有验证的假说和理论只能持中立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对待科学也应该如此, 比如对待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博士的文章, 我们应该在其他人的大量可重复实验取得相符的实验结果之前保持审慎的态度, 而非前段时间那样百般吹捧、大肆宣扬 , 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 更关乎对待科学的态度。(三)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只有能被用来改造世界、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