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两篇_第1页
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两篇_第2页
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两篇_第3页
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两篇_第4页
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资源两篇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资源两篇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李鹏程强调哲学的文化属性是研究哲学的前提假设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人对自己的生活世界进展考虑的思想形式的话,那么,把哲学称为文化哲学。就是要提醒人们在进展这种考虑的时候,时刻不要忘记这种考虑是有自己的绝对必要的、全然不能脱离的文化背景和根底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任何哲学都必然是属于某一种文化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把哲学看作是复数的。换言之,世界上绝对没有可以涵盖人类一切文化的所谓大写的、普遍的哲学。我们中国人在一定意义上承受了欧洲人的哲学概念,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在中国的学术话语中开始使用哲学这个词

2、。但到今天。反思先贤暂人应用这个概念的本意。还是在于要用哲学这两个汉字来做两件事:一是介绍西方的哲学,二是用它来整理中国人的思想历史中那些最概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和思想建构才能的元思想、元观念。当然,这种梳理和整理对西方的哲学框架有或多或少的途径依赖或者依赖的倾向。对于如何用哲学这两个汉字做学问。尤其是做中国学问,即梳理中国思想及其历史,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首先把哲学定位为西方人的传统思想方式,即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相继演变的那种西方学术套路的哲学思想和话语,并不言而喻地认为这是普遍的哲学思路,也从而据此把思想切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组成局部。这些用西方哲学的构造方法来标准中国思想的

3、方法,固然对于当代中国人从西方思想的角度认识和反思中国思想及其历史不无一定的启发和教益,但这种标准方法所隐含的问题是:肢解了中国思想的原生构造和其历时性的文化系统性。另外一种那么是确认哲学这两个汉字为我们中国人对人类各个文化(圈)的思想(话语)的普遍性、法那么性、系统性进展概括,并探寻其原生构造及其演变的研究任务。我们把从这个立意出发所面对的哲学称为文化哲学。突出哲学的文化性质即其文化属性,实际上也就是哲学在不同文化中的本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有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大的、分属于不同文化圈的哲学,即文化哲学。这些不同文化的哲学总的名称可以叫哲学。但直至目前。人类还没有一种

4、共同的、普遍的哲学。所以,哲学在其文化属性上来说,是复数的。假设当今的人们一定要追求一个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的话,那就只能按照各个文化圈的共同协商原那么,对诸种哲学进展有机的综合。尽管这是一件令人神往的学术追求,但对这种劳作的艰辛性和复杂性。我们似不可低估。中国哲学因其文化属性而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与欧洲哲学从欧洲文化所生、属于欧洲文化一样,中国哲学从中国文化所生、属于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哲学与欧洲哲学的异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它们所属的文化的异同。假设说欧洲哲学奉献给世界的哲学维度上的思想范式和思想成果是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话,那么,中国哲学为人类哲学奉献的又是什么样的哲学范式和思想成

5、果呢?要答复这个问题,关键是要从文化整体的高度,寻找中国文化的思想问题,即中国文化在其不同历史时期所关注的思想问题是什么。对照地看。欧洲人从古希腊起,依次关注的是:世界是什么、人是否可以认识世界以及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存在状况是怎样的,向何而存在?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又是什么呢?从中国原始经典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中国人最关心的精神境界及其问题是人与神鬼的关系,且以酒饮和祭祀来通神鬼。这种半文化的文化气氛具有原始宗教的非理性性质,它的崇天、疑鬼、嗜酒的特点。恰好就是导致原始文明危机、从而产生最初的理性文化及其思想的前提。周人对天的性质以及天人关系进展了重新考虑和解释,提出了

6、尊天必须宜民宜人。且应以统治者兢兢业业的修德为理论的途径。于是敬德保民就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关注点。而敬德形成的一套标准制度就是礼。可见,天、民、德、礼这几个概念,就是周人为中国理性思想在上古的形成作出的范畴性奉献。这就是中国上古思想的人文主义起源。与此同时,周人开始考虑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规制。这种规制一方面重视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把周围世界看作易(变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在探究这些多样性的复杂范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的成果就是?周易?。当然这种对周围世界的考察和经历的获得,包含了许多对神秘的天、对人的思维逻辑、对符号及其图形特点和人自身的话语形式等不同程度的不解和迷信。这应该说是周人对中

7、国理性思想的形成作出的另外一个奉献。这就是中国上古思想的自然主义起源。上述两方面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对人文思想与自然思想的分别讨论、对它们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相对、相关、互补以致相辅相成。是中国思想在其起源时代就有的根本特点。而人自身在其上述二重思想规制所给予的生活世界图景中,既是崇天、爱民、敬德、守礼的社群中人,又是尊天、顺时、知变、了数的自然中人。中国哲学的根本思想文化构造及其文化风格中国哲学以六经为原典。凸显了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想理路的变奏。在这种变奏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所特有的哲学构造和其所承载的文化思

8、想风格。概言之,其思想构造和风格大体有以下几个根本特点。这些特点在六经以及先秦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已得到了充分表达。就人文精神而言,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一个人文化成的、积极的向文明而化的人类化的社群文化观念。这在儒家经典中表达得十清楚确。其一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泛爱众。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远早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观念和近代的博爱观念。其二是教化的思想。强调人作为文化体,是要通过教化才得以成为人的。而人的理想化的标准就是要经过教化习得六艺:且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在这里,教化是一个元生存的文化思想,而不是工具主义的教育理论。这与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完全不同。其三是修德、敬德的思想

9、。人的成长不但需要教化。更需要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里所说的德,是指人所具有的对别人和世界总体的善的才能、态度和行为。这与西方强调知识的人不同。而且,中国思想把人的自身修养功夫看作是人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必备条件。这与西方强调人的物质力量或者人的组织化对人的社会作为的重要性完全不同。其四是道义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重视道义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不但是理论上的,而且是被作为行为准那么来对待的。例如杀身成仁、见义勇为、割席分坐、首阳采薇等均被看作解释道义思想的实际案例。其五是致中和的思想。强调人事与物事各自以及互相之间的肯定性的或者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构成为一体的生成性质:强调人事与物事的分寸、尺度和火候

10、等的适宜性。这与西方思想从区分到差异到矛盾直至冲突的考察方法恰成明显对照。就自然主义的精神而言,中国传统思想重视人以自身的养生智慧和与天地为一体的宏大生命态度生活于世界上,而并不以西方式的、把人与外界事物的区分和对立作为基点的考察方法为圭臬。其一是对非宗教鬼神性的拙朴的自然天地万物的敬重和尊崇。这是中国人坦荡生活于天地之间的豪放精神的思想基矗豪放的原因是:在这里没有西方人的有神论的宗教原罪观念和与大自然对立情结衬托下人的渺小的悲观。其二是关于人也属于自然之物(天地化育)的论断。这使人直接地与自然严密融为一体从而酿成一种人化论的物我情感的互动。这是中国人的自然化的审美生存特色。其三是把人的生活世

11、界扩展到无限的自然世界,以大自然的美妙现象、光亮和多彩所构成的丰富与愉悦为人生底色,超脱于世俗的繁琐物事、社会利益格局中计较锱铢功利的市侩心态,而进一步把人自己物化(升华)为大自然中的能动主体,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其四是在物我共在且物我互彰的人文自然一体的生存构造中追求物我的互融与和谐。这也是对西方文化与自然的意识性思想冲突的一种文化的消解。结论:对中国本色的普遍性的主导思想(哲学)作如是观,就可得见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哲学的哺育性功能,也可得见中国文化精神所形成的普遍性的主导思想(哲学)的文化特色。我们从此也就可知。尽管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文献中有一些可以进

12、展语义比附和跨文化归纳的东西。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追问兴趣、致思方式、思想理路和思维方法等根本的方面是很不一样的。这种不同说明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为人类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交往与互相理解、互相取长补短提出了新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任务。文化哲学的研究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22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问题霍桂桓包括文化哲学研究在内的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需要吸收外乡的传统学术资源,这似乎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方法论问题,其实不然。这并不只是因为作为点金术的研究形式和方法论视角具有更加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建立性意义,而且更加重要的

13、是,我们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对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各种讨论和吸收,往往要么表现为通过搬用某种西方哲学研究形式和方法论视角,对中国传统思想进展剪裁式的梳理、讨论和阐述:要么表现为研究者以极富主观色彩的、通过寻章摘句而六经注我的方式,来讨论和利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以之作为自己研究阐述的注脚。这两种做法虽然有诸多差异,但其共同之处那么是既清楚地说明了它们都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些学术资源,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们进展这个方面的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意义。那么,这两种有问题的做法为什么会出现呢?前一种做法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西方哲学传统主流的惟理智主义研究形式所具有的,是重预成、重形式化

14、分析、重严密的准确推理、重理智性知识、重向外求索的根本特征。而中国传统思想那么具有重生成、重体验、重描绘、重综合、重内心修养的根本特征。因此,照搬那种只集中关注被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维度的研究形式来讨论和梳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而且,这种惟理智主义研究形式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以牛顿力学的研究形式为典范的,实际上只擅长讨论由自然界物质对象构成的物事,而对社会生活本身这样的人事的研究那么往往捉襟见肘,因此是难以恰当地讨论和研究以人伦为根本内容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就后一种做法而言,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终究使用的是何种研究形式和方法论视角,而是以寻章摘句的方式进展六经注我。却不仅无

15、视了存在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今天的详细语境和研究者之间的时空差异和人生境界差异。而且也无视了下面这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即这些思想资源都脱胎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都具有囊括万有而非直接针对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从这种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既具有非常突出的主观随意性、很容易流于歪解歪批,也会因为把这些思想资源看作是处在与今天完全一样的时代脉络之中和人生境界之上。因此在不考虑其中某些详细观点的原始生成语境和特定所指的情况下,便把它们机械地抽出来加以演绎和发挥。因此,这种做法本质上也和前一种做法一样,仅仅着眼于被解释对象的共时性维度,既无视了这种学术资源的历时性维度。也无视了由于这种历时性维度而出现的详细

16、含义的重大变化。因此,这种做法也同样没有弄清楚,终究如何才能恰当地对待、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没有在这个方面到达方法论的自觉。我们可以说,虽然从外表上来看。上述有关当今文化哲学研究终究如何恰当地对待和吸收中国资源的问题只具有局部的方法论意义,但是,这些围绕着理解的正确性而详细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以人事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关键性组成局部。因为哲学研究者对现实的抑或以往的社会世界及其理论表达的讨论和研究,实际上既涉及作为被研究对象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涉及以这种理解为根底的各种社会互动过程,涉及研究者对这样的研究对象的理解:同时也必然从反身性的角度出发,涉及研究者本人对自己的

17、研究方式和过程的理解和批判反思显然,无论这里作为被研究对象的人际理解和社会互动过程、还是研究者的被批判反思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过程。实际上都与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假设看不到这些本质差异。特别是假设从根本上无视了人事所特有的主观人文特征和生成过程色彩,那么,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乃至对其他以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各种学术资源的讨论和吸收,便充其量只涉及它们的共时性外表内容和表述形式。难以恰如其分地把握其本质内容,而这样一来,显然就难以防止出现削足适履或者歪解歪批的情况了。从这里所强调的哲学方法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尽管由于与研究物事的哲学方法论所获得的进展情况相比,迄今为止。以人事为研

18、究对象的哲学研究方法论仍然是既肥沃广袤、又布满荆棘的处女地。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非常概略地提出问题,而不能进一步系统地讨论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勾勒一个根本思路、提出几个根本要点,在就教于广阔学界同道的同时,为这个方面的后续研究做些初步准备。总的说来,讨论和研究以人事为对象的各种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都需要遵循这样的根本思路:第一,既然被研究对象是人事。这种研究就必须真正面向现实的和不断生成开展的社会世界,讨论并运用真正适宜于研究这种对象的研究方法。而不是通过把人事转变成物事,运用主要适用于研究自然界对象的抽象化、形式化、纯粹化、准确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应当通过讨论产生和构成人事之根本内容和

19、本质特征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过程。研究现实社会个体因此而具有的社会层次、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通过真正触及人事而认识和把握人事,最终到达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文世界的根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的目的。第二,社会世界本身是由现实社会个体通过各种社会互动过程和生成过程而构成和开展的,而且,研究者本身也是这些社会个体之中的一员,所以,这种研究必须真正面向现实社会个体的主观世界及其生成过程。逐步讨论并运用真正适当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把这样的个体客观化、凝固化、形式化;研究者应当通过实在研究处于现实社会脉络之中的人际理解和社会互动过程,来把握这种对象的动态生成变化过程。从而在逐渐探究和掌握适当的研究方法的同时

20、,真正可以从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全面把握这种对象的根本内容和来龙去脉,为到达理解的正确性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矗第三,由于作为被研究对象的社会世界和现实个体都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过程之中,所以,这种研究必须真正面向过程,通过充分重视和引进被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动态开展维度,逐步讨论并运用可以行之有效地对过程进展研究的方法,而不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直接照搬上述惟理智主义研究形式和研究方法,更不能通过把这种历时性动态维度机械地复原为共时性静态维度,而进展形式化的讨论和研究;研究者应当通过确定这种惟理智主义研究形式的有效性限度,努力把针对被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现状维度的共时性方法,和针对其历时性开展维度的历时性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这种根本思路,我认为,讨论包括文化哲学研究吸收中国资源的方法论问题在内的、以人事为对象的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需要着重注意和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正确解决研究者的人生境界与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