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_第1页
《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_第2页
《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_第3页
《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_第4页
《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T/CECS XXX-20XX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ick loess filled ground(征求意见稿)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黄土高填方地基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ick loess filled groundT/CECS XXX-20XX主编单位: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执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年 北 京 i前 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0年第二批协会

2、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0第23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及符号、基本规定、原场地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测和场地建筑工程。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咸宁中路51号,邮编:710043,邮箱:Standard2021)。主编单位: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

3、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v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685 1 总 则 PAGEREF _Toc4685 h 1 HYPERLINK l _Toc22068 2 术语及符号 PAGEREF _Toc22068 h 2 HYPERLINK l _Toc20399 2.1 术语 PAGEREF _Toc20399 h 2 HYPERLINK l _Toc21407 2.2 符号 PAGEREF _Toc21407 h 3 HYPERLINK l _Toc30423 3 基本规定 PAGEREF _Toc30423 h 4 HYPERLINK l _To

4、c16261 4 原场地勘察 PAGEREF _Toc16261 h 10 HYPERLINK l _Toc20523 4.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20523 h 10 HYPERLINK l _Toc6419 4.2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PAGEREF _Toc6419 h 13 HYPERLINK l _Toc23805 4.3 岩土工程勘察 PAGEREF _Toc23805 h 15 HYPERLINK l _Toc18379 4.4 水文地质勘察 PAGEREF _Toc18379 h 19 HYPERLINK l _Toc27761 5 设 计 PAGEREF _To

5、c27761 h 22 HYPERLINK l _Toc30013 5.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30013 h 22 HYPERLINK l _Toc17617 5.2 地势设计与土方平衡 PAGEREF _Toc17617 h 23 HYPERLINK l _Toc28064 5.3 原场地地基处理设计 PAGEREF _Toc28064 h 24 HYPERLINK l _Toc27709 5.4 填筑体处理设计 PAGEREF _Toc27709 h 27 HYPERLINK l _Toc1588 5.5 边坡设计 PAGEREF _Toc1588 h 32 HYPERLI

6、NK l _Toc13336 5.6 排水设计 PAGEREF _Toc13336 h 37 HYPERLINK l _Toc16260 6 施 工 PAGEREF _Toc16260 h 44 HYPERLINK l _Toc1187 6.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1187 h 44 HYPERLINK l _Toc19214 6.2 施工准备 PAGEREF _Toc19214 h 44 HYPERLINK l _Toc4769 6.3 原场地地基处理施工 PAGEREF _Toc4769 h 46 HYPERLINK l _Toc5852 6.4 土方调配与挖运施工 PAGE

7、REF _Toc5852 h 46 HYPERLINK l _Toc14081 6.5 填筑体处理施工 PAGEREF _Toc14081 h 47 HYPERLINK l _Toc22276 6.6 边坡施工 PAGEREF _Toc22276 h 48 HYPERLINK l _Toc8406 6.7 排水设施施工 PAGEREF _Toc8406 h 49 HYPERLINK l _Toc1082 6.8 雨期与低温施工 PAGEREF _Toc1082 h 51 HYPERLINK l _Toc7217 7 检 测 PAGEREF _Toc7217 h 53 HYPERLINK l _

8、Toc16338 7.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16338 h 53 HYPERLINK l _Toc15505 7.2 原场地地基处理质量检测 PAGEREF _Toc15505 h 55 HYPERLINK l _Toc20703 7.3 填筑体处理质量检测 PAGEREF _Toc20703 h 56 HYPERLINK l _Toc28675 7.4 排水设施质量检测 PAGEREF _Toc28675 h 56 HYPERLINK l _Toc19293 8 监 测 PAGEREF _Toc19293 h 58 HYPERLINK l _Toc26673 8.1 一般规定

9、 PAGEREF _Toc26673 h 58 HYPERLINK l _Toc14719 8.2 地基监测 PAGEREF _Toc14719 h 61 HYPERLINK l _Toc28906 8.3 边坡监测 PAGEREF _Toc28906 h 64 HYPERLINK l _Toc8344 9 场地建筑工程 PAGEREF _Toc8344 h 66 HYPERLINK l _Toc18412 9.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18412 h 66 HYPERLINK l _Toc17988 9.2 地基勘察 PAGEREF _Toc17988 h 70 HYPERLIN

10、K l _Toc26613 9.3 地基与基础 PAGEREF _Toc26613 h 77 HYPERLINK l _Toc32680 9.4 填方区建筑结构措施 PAGEREF _Toc32680 h 78 HYPERLINK l _Toc2407 9.5 室外场地措施 PAGEREF _Toc2407 h 82 HYPERLINK l _Toc25621 9.6 变形监测 PAGEREF _Toc25621 h 84 HYPERLINK l _Toc27905 9.7 使用维护 PAGEREF _Toc27905 h 86 HYPERLINK l _Toc17735 本规程用词说明 PA

11、GEREF _Toc17735 h 87 HYPERLINK l _Toc27011 引用标准名录 PAGEREF _Toc27011 h 8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 PAGEREF _Toc106801573 h 2 HYPERLINK l _Toc106801574 2.1 Terms2 HYPERLINK l _Toc106801575 2.2 Symbols33 Basic requirements44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al ground10 HYPERLINK l _Toc10

12、6801578 4.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HYPERLINK l _Toc106801579 4.2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ping and examination13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0 4.3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15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1 4.4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195 Design22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3 5.1 General requireme

13、nts22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4 5.2 Terrain design and earthwork balance23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5 5.3 Design of original ground treatment24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6 5.4 Design of engineered fill treatment27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7 5.5 Slope design32 HYPERLINK l _Toc106801588 5.6 Drainage desig

14、n376 Construction44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44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1 6.2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44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3 6.3 Construction for original ground treatment46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2 6.4 Allocation, exca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earthwork46 HYPERLIN

15、K l _Toc106801594 6.5 Construction for engineered fill treatment47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5 6.6 Construction of slope48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6 6.7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facility49 HYPERLINK l _Toc106801597 6.8 Construction in rainy season and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517 Inspection53 HYPERL

16、INK l _Toc106801599 7.1 General requirements53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0 7.2 Inspection of original ground treatment55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1 7.3 Inspection of engineered fill treatment56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2 7.4 Inspection of drainage facility568 Monitoring58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4 8.1 G

17、eneral requirements58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5 8.2 Ground monitoring61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6 8.3 Slope monitoring PAGEREF _Toc106801606 h 649 Buildings on the thick filled ground66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8 9.1 General requirements69 HYPERLINK l _Toc106801609 9.2 Foundation investigation60 HYPE

18、RLINK l _Toc106801610 9.3 Ground and foundation77 HYPERLINK l _Toc106801611 9.4 Measures for buildings in fill zone78 HYPERLINK l _Toc106801612 9.5 Measures for ground around buildings82 HYPERLINK l _Toc106801613 9.6 Deformation monitoring84 HYPERLINK l _Toc106801614 9.7 Maintenance86 HYPERLINK l _T

19、oc17426 Explanation of wording87 HYPERLINK l _Toc17426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881 总 则1.0.1 为了在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以黄土为主要填料,填筑厚度大于20m的建设场地(或地基)形成过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监测,以及形成后的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条文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平地较少,除石质山地外,大部分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黄土覆盖层厚度一般在几十米,厚

20、度大的地方甚至超过100m,在该地区进行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建设,一般就地取材,采用黄土为主要填料。目前国内一般认为高填方地基是指填筑厚度大于20m,经有序分层填筑和压(夯)实处理后的地基。本规程适用于填筑厚度大于20m的建设场地(或地基),主要是考虑到填筑厚度在20m以下的建设场地(或地基)在黄土地区比较常见,处理起来相对容易,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等人员可按现有相关标准执行。随着我国西部用地需求的增大,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不断涌现,处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诸如延安新区最大填方厚度达112m,最大挖方厚度达118m的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考虑到现阶段填方厚度超过100m的工程实例较少,工

21、程经验积累不够充足,为此超过100m的高填方地基处理设计,可以参考本规范的原则做专项设计。1.0.3 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本规程是针对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的特点制定的,难以全面反映地质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测、场地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所有工程技术。因此,对本规程未规定的有关内容,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PAGE 1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20年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2.1.1 黄土高填方地基 thick loess filled ground黄土丘陵沟壑区以黄土为主要填料且厚度大于20m的填筑地基。2.1.2 填挖比

22、 fill/cut ratio对规定范围内某一类土石方材料,填筑压实后的压实方体积与对应的开挖前天然体积的比例。2.1.3 地势设计 terrain design 对场地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将场地地形进行竖直方向的调整,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自然地形,合理选择设计标高,使之满足建设场地的使用功能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成为适宜建设的场地或地基。2.1.4 深挖方区 deep cut zone挖方区中挖方厚度从原始自然地面起算20m的区域。2.1.5 浅挖方区 shallow cut zone挖方区中挖方厚度从原始自然地面起算20m的区域。2.1.6 薄填方区 thin fill zone填方区中填方

23、厚度从原始自然地面起算20m的区域。2.1.7 厚填方区 thick fill zone填方区中填方厚度从原始自然地面起算20m的区域。2.1.8 挖填交界区 interface of cut and fill zones房屋建筑基底标高处,位于挖填交界线挖方区一侧10m,填方区一侧15m的范围。【条文说明】挖填交界区是位于挖填交界线附近的特殊区域,本规程是指房屋建筑的基底标高处,挖填交界线挖方区一侧 10m,填方区一侧15m 的范围内,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大,房屋建筑容易出现开裂、倾斜等工程事故,是场地建筑工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不同的原场地地形条件和工程项目类型,该区域的范围根可做适当调整。2

24、.1.9 超挖回填 over-excavation and backfill原属于挖方区,在挖除一定厚度的原始土层后又回填了一定厚度的填土。2.1.10 二次回填 secondary backfill属于填方区,在回填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又继续回填一定厚度的填土。2.1.11 压实填土地基差异沉降敏感度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sensitivity of compacted filled ground填方区内建筑物基底下的压实填土地基差异沉降,受填方厚度和原始地形坡度影响的敏感程度,反映了压实填土地基出现差异沉降可能性的大小和产生差异沉降的程度。2.1.12 性能目

25、标设计 performance-based design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要求,确定填方区建筑物地基变形性能目标及设计指标,并采用针对性的地基基础处理和上部结构措施进行设计。2.2 符号P试验压力;s湿陷系数;h从基底起算的填土厚度;原始地形坡度;W变形缝宽度。ADDIN CNKISM.UserStyle3 基本规定3.0.1 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应坚持挖填平衡、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与确保工程安全的原则,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岩土条件、工程特点、使用要求、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工程测量、原场地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等工作。【条文说明】本规程所述黄土高填方地

26、基工程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工程建设,一方面高填方形成的场地最终必须满足建设工程的稳定性要求,另一方面无序施工的大厚度人工填土地基通常是工程建设中难评价、难处理、难控制和容易导致工程问题产生的复杂地质体,国内已出现较多无序人工填土原因导致的事故案例,而黄土地基(包括原状黄土地基和黄土作为主要填料的地基)通常具有的湿陷性和湿化变形特性更是对场地的稳定性不利。因此,黄土高填方地基形成应进行系统、规范的工程测量、原场地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工作,减少人工填土性质的不确定性,使在填方体上实施的建设工程在建设时机和质量等方面处于可控状态。3.0.2 工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工程测量应准确反映场地地形

27、、地貌和场地环境状态,满足工程建设相应阶段的要求;2 控制点应设置在挖填方变形影响范围外,数量不应少于3个,并应妥善保护,工程实施期间应定期校核;在各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宜采用同一坐标和高程系统;3 初步设计阶段的地形测量比例尺宜为1:1000或1:2000,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地形测量比例尺宜为1:500或1:1000;4 河流、沟渠、湖泊、水库等应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涯线宜按测图时水位测定,水涯线和泉的位置应记录和标注观测日期。挖填方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大的水系区域宜进行比例为1:100或1:200的平面测量和间距20m40m的剖面测量。【条文说明】工程测量是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内容,与一

28、般地区的高填方工程测量相比,其独特之处主要包括:一是挖填方场地及其周边区域在建设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因此控制点应设置在挖填方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同时需要校核其准确性;二是“水”对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条文特别强调了对水系的测绘,以便为后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和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独特之处,因此本规程中对工程测量不设专门章节,总体按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执行即可。3.0.3 原场地勘察应查明原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评价岩土工程问题,为工程现场试验、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条文说明】原场地勘察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查明原场地的地层结构及其岩土性质,相较于一

29、般建设工程,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的原场地勘察工作具有如下特点:挖方区原场地地基主要是填筑材料勘察,需要查明填料特性和储量;填方区主要是填筑体地基勘察,需要查明湿陷土、松散土、软弱土、滑坡和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体的分布范围、深(厚)度和性质;边坡区则主要作为支挡结构周围介质勘察,需要查明土的抗剪强度特性。从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到施工勘察逐步深入,初步勘察主要满足试验区段设计和填方工程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主要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当有必要进一步精细化查明地基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和性质,以及设计变更导致原有勘察资料不满足使用要求等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3.0.4 原场地勘察阶段

30、应与高填方工程各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一般场地的勘察可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2 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有特殊要求的场地,尚应进行施工勘察;3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填筑施工可能引起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导致工程危害发生的场地,应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勘察。【条文说明】黄土是具有较强水敏性的特殊土,水是诱发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病害和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建设前后,地下水环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地表水的下渗迁移、地下水位的变动等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对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致黄土发生湿陷变形;二是导致原场地地基和填筑体中的非饱和压(夯)实黄土发

31、生湿化变形;三是降低黄土的抗剪强度,导致边坡失稳。本规程中黄土高填方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控制挖填造地施工对原有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因此查清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重要,必要时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3.0.5 黄土高填方地基填筑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原场地地基处理和填筑地基处理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确定地基处理施工方法、设计和施工参数。【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场地条件、填料性质具有差异,在初步设计阶段应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适宜的施工设备、设备组合和施工工艺等各项施工参数,检验已经选定的设计参数和实际处理效果,为施工设计图提供必要的参数,确保

32、处理效果。3.0.6 黄土高填方地基设计内容包括地势与土方平衡、原场地地基处理、填筑体处理、边坡和排水等,应依据施工情况、检测和监测反馈的信息,采用动态设计方法。【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设计内容中,地势与土方平衡设计强调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科学调配土石方,寻求使用功能和经济安全的统一。原场地地基处理设计主要针对填方区原场地地基中的湿陷土、软弱土和松散土,对它们进行压密、挤密、固结或换填处理,同时对存在的滑坡、土洞等不良地质体进行处理,消除不良地质体的不利影响,减少工后沉降,提高原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填筑体设计则追求填土压实度与填方区工程建设等待时间的矛盾统一,总体上压实度越

33、大则后续工程建设等待的时间越短,但目前压实度与填方稳定时间的关系还缺乏研究数据,黄土地区也主要将黄土作为填料,因此通常取现有技术手段能达到但又不至于施工难度太大的压实度作为控制指标,以尽可能缩短后续工程建设的等待时间;此外填筑体设计还需处理好填筑体与原始坡面、相邻施工工作面、挖填交界面等的搭接,以尽力避免这些界面成为渗水通道影响工程稳定性。边坡设计则需在满足稳定性的前提下,节约工程建设用地和控制工程造价,并实现支护结构、水土保持和景观绿化有机融合,同时支护结构还需满足耐久性要求。排水设计着重防止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导致填筑体和原场地地基土的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和湿化导致地基稳定性降低,为此地下排水设

34、计着重维持原有自然条件水的径流规律,防止地下水位的大幅度升高,地表排水设计则将大气降水有组织排出到场地以外。地质条件的隐蔽性、勘探测试条件的局限性、岩土体的复杂性、设计理论和方法带有的经验性等因素决定了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法,“一次完成式”的工程设计都很难是最优的,根据施工中反馈的信息、检测和监测资料进行动态设计,是一种客观求实、准确安全的设计方法。如土石比对地势设计标高和土石方的调配影响很大,在填料开挖施工前很难确定出准确的土石比,需要根据实际开挖反馈的土石比进行相应的土石方填筑设计调整。3.0.7 黄土高填方地基设计与施工宜与地质灾害治理同步进行。【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建设场地的设计与施

35、工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地质灾害治理同步进行,兼顾地质灾害的治理,消除不稳定因素,可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的目的。3.0.8 黄土高填方地基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夯)实、分层检验,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一填料,不宜混合填筑。【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作为建(构)筑物地基使用,若不满足稳定性要求,进行二次处理难度极大,因此必须有序填筑,保证施工质量。黄土高填方地基总体质量受每一层的填筑质量的影响,土方填筑过程应采用堆填法分层铺填,分层压实或夯实,保证每一层的填筑质量均满足设计要求,未经检验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此外,为保证填方场地地基的均匀性,同一水平分层,应采用同一填料

36、。3.0.9 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事后补救亦较困难,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每道工序处于受控状态,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质量验收。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项目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 512542017第3.0.13的规定,分项工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增减。3.0.10 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及其扰动区域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引发次生灾害和环境影响。【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所处区域主要为西北地区,该区域生态环境往往脆弱

37、,且高填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大破大立过程,在设计和施工等建设过程中应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必须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3.0.11 在黄土高填方地基填筑过程和施工完成后,应对原场地地基和填筑地基进行变形监测。当地下水对工程有影响时,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当项目建设过程对周边区域产生扰动与危害时,应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和环境保护监测。【条文说明】变形监测结果是检验设计、施工质量和进行工程总结的重要资料,通过监测资料评价填方地基的稳定性,是后续高填方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机选择的关键依据,因此变形监测工作应贯穿于高填方地基的填筑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

38、。地下水的变化对黄土填方地基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当其对工程存在影响时,也应进行监测。岩土工程监测应能较全面地反映填筑地基和原场地地基的变形与稳定状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监测项目和仪器应针对性布置,监测断面和部位应有代表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多存在大挖大填现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应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和环境保护监测,对监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环境破坏问题,应及时采取保护和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监测可参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GB/T 51240,环境保护监测可参照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 51254。3.0.12 填方区场地建筑工程建设应在填方地基变形稳定后进行。【条文说明】建筑场地首先需要满

39、足稳定性要求,而高填方地基在填筑完成后有一个长期的沉降过程,场地有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在沉降活跃期是不适宜进行工程建设的,但是若要等到场地不再产生沉降,完全稳定时再建设,等待的时间可能十分漫长,也是不经济的,毕竟建(构)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不均匀沉降引起,建(构)筑物与周边高填方地基同时沉降也并非不允许,因此高填方地基上可接受的稳定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的监测结果表明,当压实填土填筑完工后30个月时修建多层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沉降已基本稳定,地基主要压缩层沉降变形基本可控。为此,根据延安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专门论证后可提前进行建设:1

40、最后100d沉降速率不超过0.08mm/d且沉降变形趋势逐渐收敛;2 压实填土填筑完工后不少于30个月。上述延安新区的稳定标准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尚待检验。3.0.13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原始地形地貌、挖填区域分布情况、场地地基土应力历史等因素确定,地基基础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是形成时间较短的人工地基,有别于自然界已沉积超过数万年的天然地基土,不绝对稳定(工后沉降持续相当长时间)是其显著特点,建筑规划应顺应这种特点,采用如下布置方式:承载力要求高、变形控制严格的建筑应布置在挖方区;在填方区宜布置低矮建筑,承载力要求宜不超过填土地基能提

41、供的承载力值;在原始地形坡度大的地段不宜布置建筑物等。挖填交界区域确有必要进行建(构)筑物的建设时,应对建(构)筑物的平面形状、高度、刚度、结构形式等进行限定,跨越挖方区和填方区交界线的建(构)筑物的基础形式应采用桩基础。在黄土高填方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新进行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原场地勘察和填方检测结果不能完全替代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需开展专门针对建设项目的勘察工作,收集高填方建设过程的有关资料是勘察必须开展的工作,同时需要注意黄土高填方中地基土的水、气平衡是个长期过程,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具有时效性。3.0.14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建(构)筑物应采取防止水浸入地基土措施,采取抵

42、抗和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并进行沉降监测。【条文说明】不绝对稳定和稳定性受水影响是黄土高填方地基的两个显著特点,因此在黄土高填方地基上的建筑物应采取防止水(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和市政用水等)进入地基土的措施,如设置垫层和挤密桩隔水、管道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沟、加强沉降缝防水构造、采用抗渗混凝土和有组织排水等;也需采用抵抗和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如采用筏板基础、设置沉降缝、采用桩基础、禁止室外大面积土方回填、延迟项目建设时间等。填方及挖填交界附近地基上的建筑物应进行沉降监测,以监测建筑的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4 原场地勘察4.1 一般规定4.1.1 原场地勘察

43、应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岩土工程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勘察阶段可包括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场地较小且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合并勘察阶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条文说明】原场地勘察阶段与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勘察阶段划分保持一致,同时考虑不同设计阶段和场地挖填条件。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岩土工程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是高填方设计的依据,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减少投资和提高建设效率的基础工作,其成果必须满足用地、规划设计及施工要求。调查、测绘和勘察工作方法应根据工程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和勘察阶段确定。黄土填方工程的勘察以查明挖方区填料性质和储量,填方区土层的分布和工程特性、滑坡崩塌采空等

44、不良地质作用、边坡区地基土特性和填土作用下地基稳定性为主。勘察应分阶段进行,目前主要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对于个别大型项目资料不全的项目也进行可研或规划阶段的勘察,执行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本规程不再单列;建筑布局与场地竖向设计已确定的小型挖填场地,可合并勘察阶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拟挖填场地应在岩土填挖方案确定之前或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初步勘察,在岩土设计施工图阶段进行详细勘察。由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勘察前应搜集场地的总体规划、竖向设计等资料,确定场地挖方区、填方区、挖填交界区以及挖填后人工边坡的分布及范围,明确勘察重点。4.1.2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或基岩出露的场

45、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条文说明】为满足岩土工程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方案布置及评价的需要,工程地质测绘区域应包含整个工程场地所处的流域范围,其中工程规划区应作为重点区域。依据高填方工程特点,为满足后期可能的填方地势设计、土方计算和调配的需要,提出了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和勘察工作的基本要求。4.1.3 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察方案应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建设分区及填筑地基相应设计的要求制定;2 勘察范围应根据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范围确定,场地附近存在影响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质作用时应扩大;3 对场地设计标高以上的挖方区应进行填料勘察,查明填料性

46、质、储量和填挖比;4 由于设计方案调整等因素导致原有勘察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施工勘察。【条文说明】岩土设计方案调整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环境制约,比如黄土地区存在土石二元结构对地势设计的制约,复杂的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径流等变化会影响填方工程的成败,不良地质作用的也会工程场地的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出于工程建设成本和场地安全性考虑设计方案可能会出现实时调整;另一方面就是前期规划方案调整,主要是高填方工程建成后需要稳定时间,一旦出现功能区划出现变化则相应会出现路网标高调整和建设用地或绿化用地的功能变化,相应的会调整边坡设计、地势设计、填筑体压实要求等内容。4.1.

47、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 51254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本规程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 51254中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场地地基的等级按表4.1.4-1确定,复杂程度和等级划分按表4.1.4-2确定,地基等级划分按表4.1.4-3确定。划分勘察等级是为了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勘察等级按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等级进行划分。等级不同,勘察要求也不一样。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等级划分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执行,同时考虑了黄土的特性和地下水变化对高填方地基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全部并到一张表很难进行勘察等级的判

48、定,可操作性差。“地基”一词主要是以填方区原场地地基为勘察对象,“湿陷等级”综合考虑湿陷场地类型和湿陷程度,既考虑了平面分布也考虑了湿陷上下限,单独考虑湿陷程度离散性太大不便于操作,且不便于提供原场地地基处理方案。表4.1.4-1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勘察等级确定条件场地复杂程度场地地基等级甲级一级场地(复杂场地)一级、二级、三级乙级二级场地(一般场地)二级或三级三级场地(简单场地)二级丙级三级场地(简单场地)三级表4.1.4-2 场地的复杂程度和等级划分场地复杂程度复杂等级场地条件复杂一级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8度;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地形地貌复杂一般二级地

49、震设防烈度等于7度;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地形地貌较复杂简单三级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地形地貌简单表4.1.4-3 场地地基等级划分地基等级地基条件一级岩土种类多且性质变化大,地下水对填方工程影响大,且需特殊处理;存在厚度较大的人工填土、淤积土、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性岩土;地基湿陷等级属严重及以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地基二级岩土种类多,性质变化大,地下水对工程有不利影响;地基湿陷等级属中等;存在除本表一级地基规定之外的特殊性岩土三级岩土种类单一,性质变化不大,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地基湿陷等级属轻微;无特殊

50、性岩土4.1.5 水文地质勘察应查明场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及与地表水的相互联系等水文地质条件,并应提出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疏导排泄等措施的建议。 【条文说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施工过程就是大面积改造水文地质条件的过程。地下水对原场地地基、填筑体具有浸泡、软化和潜蚀等不良作用,这些作用往往引起填筑体过大工后沉降和边坡变形。施工改变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因此要及时进行场地条件改变后相应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设计、施工也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水文地质专项勘察应注意调查原场地地基和填筑体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地下水条件变化对工程的长期影

51、响。4.1.6 原场地勘察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岩土工程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等内容,应包括以下主要成果:1 报告书内容应包括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技术标准,工程概况、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布置,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挖方区岩土的性质指标、重塑土的压实参数,填方区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土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可能影响场地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与评价等;2 勘察成果图件应包括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原位测试成果图表和室内试验成果图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和初步勘察成果宜附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以及各种影

52、像资料和文字说明等;3 任务需要时可提交岩土工程及水文测试试验、检验或监测、事故调查与分析、专门岩土工程与水文地质的技术咨询报告等专题报告。【条文说明】在成果资料整理中应重视素描图和影像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岩土工程成果资料的整理,而且在原场地地基处理、盲沟回填等一系列工程施工完成后,一旦由于研究分析或法律诉讼上的需要,就比较容易恢复和重现一些重要的背景资料。4.2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4.2.1 工程地质测绘应采用与已有地形图相同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特殊情况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和假设高程系统。4.2.2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宜在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专门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

53、。【条文说明】为查明场地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初步勘察阶段进行;详细勘察时,可在初步勘察测绘与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滑坡、断裂等)作必要的补充调查。在进行过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地区,工程地质测绘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成果。在上述调查中已查明并达到规范要求的内容,工程地质测绘中可根据其动态变化并结合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特点进行补充调查和检查验证。4.2.3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工程场地及对工程影响的周边区域,测

54、绘的比例尺可选用1:10001:2000。对地形变化较大的区域和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滑坡、断层、洞穴等地质单元体,可选用1:1001:500 。条件复杂时,应选用大比例尺。 2 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工程地质测绘宜采用比测绘精度要求大一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外业底图。3 工程地质测绘宜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观察路线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方向布置。在地形破碎、地面通行条件差的地区可顺沟谷方向布置。4 有条件的工程可利用现有的遥感影像进行工程地质解译。遥感解译应先于工程地质测绘,并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利用遥感解译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现场检验地质观测点数量宜为工

55、程地质测绘点数的3050。野外工作应包括检查解译标志、解译结果和外推结果以及对室内解译难以获得的资料进行野外补充。【条文说明】对工程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如滑坡、断层、特殊岩土层、洞穴和泉等都应进行测绘,必要时可用扩大比例尺表示,以便更好地解决岩土工程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在测绘填图中,采用比提交成图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作为填图的底图,如进行1:2000比例尺测绘时,常采用1:1000的地形图作为外业填图底图,外业填图完成后再缩成1:2000的成图,以提高测绘的精度。对于大面积的高填方地基工程,遥感解译对工程地质测绘有极大的帮助,所应用的遥感图像主要是航片(飞机拍摄)和卫片(

56、卫星拍摄)。在初步解译阶段,对航片或卫片进行系统的立体观测,对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进行解译,划分松散沉积物与基岩的界线,进行初步构造解译等;第二阶段是野外踏勘和验证,核实各典型地质体在照片上的位置,并选择一些地段进行重点研究,作实测地质剖面和采集必要的标本;最后阶段是成图,将解译资料,野外验证资料和其他方法取得的资料,集中转绘到地形底图上,然后进行图面结构的分析,如有不合理现象,要进行修正,重新解译或到野外复验。4.2.4 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地质观测点;2 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

57、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代表性;3 地质观测点的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超过 30 %;4 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5 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对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和不良地质作用等特殊地质观测点,宜用仪器定位。【条文说明】地质观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对于成图的质量至关重要。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不整合面和不同地貌单元、微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和不良地质作用分布的地段。同时,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的

58、人工露头,例如采石场、路堑、井、泉等。当天然露头不足时,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条件适宜时,还可配合进行物探工作,探测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问题。地质观测点的定位标测,对成图的质量影响很大,常采用目测法、半仪器法、仪器法等。4.2.5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1 气象、水文、植被和土的标准冻结深度等资料,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2 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3 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岩体的结构类型,各类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新构造活动的特征、强度及其与地震活动的

59、关系;4 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5 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井泉的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6 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7 本地区的黄土填方工程经验。【条文说明】本条强调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与岩土工程紧密结合,着重针对后期岩土设计与施工影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和各种特殊性土,黄土的湿陷性和变化规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经验及湿陷事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断裂、地震震害、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黄土地区人

60、类活动造成的人工洞穴、地下采空、挖填方、抽水排水和水库诱发地震等也会对场地稳定产生影响。4.3 岩土工程勘察4.3.1 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 搜集场地有关的总平面规划范围、工程地质资料及工程测量成果;2 查明场地及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和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3 初步查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地震烈度和工程地震特征,填方区岩土特性和软弱层的分布;4 初步查明黄土挖方场地内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湿陷上下限;5 初步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与埋深,地表水汇聚与排泄情况,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特点;6 初步查明挖方区料场黄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