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_第1页
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_第2页
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_第3页
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_第4页
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类课程规划教材 新编审计原理与技术 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 主编/曲洪山 马春静GAODENG ZHIYE JIAOYU KUAIJI YU DIANSUANHUAKUAIJILEI KECHENG GUIHUA JIAOCAI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子教学文案 制作:大连理工大学高职教育出版中心 第1章 概论引导案例:如何选择购买股票查看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什么是审计?1.审计的产生 独立的第三者 审计者 第一关系人 经营管理者 被审计者 第二关系人 财产所有者审计委托/授权人_ 第三关系人 审计关系: 4 进行审计 5提

2、供审计所需资料 3 6 报告审计结果 3授权或委托审计 1.授权或委托经营管理2. 履行经济责任结论1: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是在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从而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2审计的发展 我国审计的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六个阶段) (1)西周宰夫初步形成 (2)秦汉上计制最终确立 (审计立法) (3)隋唐至宋比部(邢部下)日臻健全审计院 (专有名词) (4)元明清 停滞不前 (5)中华民国审计法(北洋政府)不断演进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1980)振兴1982宪法1983审计署1988审计条例1994审计法 我国内部

3、审计的发展1983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中华民国潘序伦、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西方审计的发展 意大利(合伙制)英国(股份公司)南海事件美国 16世纪 18世纪 (1721) 20世纪结论2:纵观中外审计发展史,审计最早出现于政府部门,称为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结论3: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和经济密切相关。4审计的特点 (1)独立性本质特征。 (2)权威性5. 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 (2)经济评价 (3)经济鉴证6.审计的作用 (1)制约性作用 (2)建设性作用3审计定义 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依法对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

4、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鉴证与评价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客体,就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包括: (1)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2)反映经济活动的载体,即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 1.3审计主体 1.3.1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 1会计师事务所 业务范围: (1)审计业务 法定 (2)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非法定 2注册会计师CPA(执业) 132国家审计机关与国家审计人员(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助理审计师) 133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职称考试)14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

5、环境中,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 (1)国家审计目标: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 (2)内部审计目标: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 (3)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为合法性和公允性。 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公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是按照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和列报会计报表。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不能替代、减

6、轻或免除管理当局的责任 (下面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九大方面:(1)总体合理性 (2)真实性 (3)完整性 (4)权利与义务 (5)计价 (6)截止 (7)准确性 (8)分类与可理解性 (9)披露 3项目审计目标将一般审计目标具体对应于各具体审计项目,便形成了项目审计目标。 (其余部分见教材)15审计依据 (注意与审计准则的区别)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用来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判断和评价的根据。也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做出判断的准绳。审计依据包括:1各种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国家各类经济政策3单位的计划、预算和经济合同 4各种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标准2一般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

7、目标的确立取决于审计总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认定。管理当局认定是指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声明。包括: (1)存在或发生 (2)完整性 (3)权利和义务 (4)计价与分摊 (5)列报与披露 将审计总目标与各项管理当局认定相对应,便形成了一般审计目标。 1.6审计的分类 基本分类 1按审计主体分类 (1)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单向独立)外;(2)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或民间审计(双向独立)外;(3)内部审计(单向独立) 2按审计的目的与内容分类 (1)会计报表审计 (2)合规性审计 (3)经营审计 审计的其他分类 (1)按审计

8、的时间分类 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 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期中、期末审计 (2)按审计的范围分类 全面审计与局部审计 综合审计与专项审计 (3)按审计的执行地点分类 就地审计 报送审计 (4)按审计是否具有强制性分类 强制审计 任意审计 (5)按审计是否有偿分有偿审计与无偿审计 (6)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不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1.7.1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标准。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由三个层次组成: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执业规范指南。第一、二层次属于法定要求,第三个层次不具有强制性。 1.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9、是独立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基本依据。 (1)一般准则(2)外勤准则(3)报告准则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 1.7 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3.执业规范指南执业规范指南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制定的,是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提供

10、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1.7.2国家审计准则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由三个层次组成: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总纲,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通用审计准则是依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具体规范。专业审计准则是依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不同行业的审计事项时,在遵循通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应当遵循的特殊具体规范。审计指南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2

11、)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也是依据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的具体规范。 1.8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责任1.8.1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1)一般原则指注册会计师应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谓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实质上独立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形式上独立就是指在第三者或者说公众眼里,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所谓客观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事项的

12、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得因个人好恶影响其分析、判断的客观性。所谓公正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能为使一方受益而牺牲另一方面利益。 (2)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1.7.3内部审计准则 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也是由三个层次组成: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公告;内部审计指南。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公告、内部审计指南的基本依据。前两个层次的准则属于法定要求,第三个层次的准则不具有强制性。 不得承办不能胜任的业务;

13、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对业务助理人员和其他的专业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并对其工作结果负责; 接受后续教育; 不得以其职业身份对未审计或其他未鉴证事项发表意见; 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不得代行委托单位管理决策职能; 注册会计师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合理地运用会计准则及其他技术规范。 (3)对客户的责任 恪守各项约定,按时按质完成所委托的各项业务。 为客户保守秘密。 按标准收费。应以工作量大小和专业要求高低为收费依据,不得以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取费用的高低。 (4)对同行的责任 公平竞争,不得诋毁同行,不得损害同行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雇用正在其他所执业的注册会计

14、师。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跨地区承接和执行业务,所跨地区同行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阻挠或排斥。 委托单位若变更委托,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前任取得联系,相互了解和介绍变更的情况和原因。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对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合作。1.8.2审计法律责任审计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1.审计法律责任的成因审计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有违约、过失和欺诈。违约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履行审计义务。如:注册会计师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业务,或违反了为客户保密的规定。过失指在一定条件下注册会计师未能遵

15、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未能保持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通常将过失按其程度不同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有完全遵循有关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重大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遵循有关审计准则或没有按审计有关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业务。 (5)其他责任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不得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也不得向客户或通过客户获取服务费之外的任何利益。 不得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用本所或本人的名义承接、执行业务。 3审计法律责任的防范避免或减少法律诉讼的

16、具体措施:(1)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执业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3)谨慎选择委托单位,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的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委托。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委托单位要特别注意。(4)聘用合格的人员。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助理人员,必须严格审查其条件,并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和监督。(5)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和双方的责、权、利。这样才能在发生法律诉讼时将一切口舌争辩降到最低限度。(6)深入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熟悉委托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环节。(7)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8)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职业保险,这样可以

17、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欺诈又称舞弊。是指为了达到欺骗或坑害他人的目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委托单位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伪地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审计法律责任的类型 审计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引导案例: 在实施审计之前充分的审计计划和实施审计过程中适当地执行审计程序对于审计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_ 所谓审计过程就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工作步骤。审计过程依次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三个阶段。 21独立审计的审计过程 211审计计划阶段起点 1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委托人的基本情况,以决定是否接受委

18、托。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首先应考虑自身的胜任能力(包括评价执行审计的业务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的能力和独立性)。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配备审计人员4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法律方面的情况,据此评估固有风险。第2章 审计过程及相关审计基本原理 5进行分析性复核,确认是否有异常波动 6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7确定审计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 8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总结。 212审计实施阶段中心环节 1符合性测试 2实质性测试 213审计报告阶段终结阶段 1整理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2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 3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

19、 4进行分析性复核; 5撰写审计总结,评价审计结果; 6与客户沟通; 7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并出具审计报告。 22 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的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审计业务约定书一经双方签字认可,即具有法定约束力。 22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1审计业务约定书可以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了解,尤其使被审计单位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合作。 2审计业务约定书可作为审计委托人鉴定审计业务完成情况及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的依据。 3如果出现法

20、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据。 222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1签约双方的名称。 2委托目的。 3审计范围。 4注册会计师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责任。 5签约双方的义务。 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8审计收费。 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 10违约责任。 11签约时间。 12其他有关事项。223审计业务约定书范例:见教材2.3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2.3.1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就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收集的用以证明被审计事项真相的一切客观凭据。它是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1审计证据的类型

21、 按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 (1)实物证据 实物证据是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盘点获取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存在性的证据。 实物证据是证明实物资产存在性的最可靠的证据。但它不能证实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也不能准确证明资产的质量好坏和价值高低及分类的正确性。 (2)书面证据 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各种以书面记录为形式的证据。 书面证据按其来源分为外部证据与内部证据两类。 外部证据 外部证据是指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人士所编制的书面证据,其证明力较强。它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由审计人员编制的,如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二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人士编制的,并

22、由其直接交给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如应收账款函证的回函;三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人士编制,但为被审计单位所持有并提交给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如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等。(3)口头证据 口头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询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如对会计处理的解释。 口头证据通常要形成书面记录,必要时应让被询问者签字确认。 口头证据并不能独立证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但是口头证据往往能为审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审计线索。(4)环境证据 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如: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 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 环境证据也不属于

23、基本证据,但它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状况,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 2审计证据的特征(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在数量上对审计证据的衡量,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 恰当的审计意见建立在充分的审计证据基础之上,但并不等于其数量越多好。(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在质量上对审计证据的衡量,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两层含义。 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编制和形成的审计证据。 它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和会计记录,如记账凭证、账簿、试算平衡表、汇总表;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重要的计划、合同、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会议记录等其他有关书面资料。3审计证据的收集收

24、集审计证据是整个审计过程的核心工作。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4审计证据的整理审计证据整理的方法为: (1)分类 (2)计算 (3)比较首先要确定证据本身是否可靠,其次确定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是否相关,取舍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取舍标准:一是错误的金额;二是问题的性质。 (4)小结 (5)综合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可信赖性。审计证据越可靠,其证明力越强。 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和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联。 例如通过盘点获得的存货数量的实物证据是和存货的存在性这一目标相关的,

25、但却不能证明存货的所有权归属和价值。(1)综合类工作底稿(2)业务类工作底稿(3)备查类工作底稿2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业务类工作底稿的内容)(1)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 被审计单位名称; 审计项目名称及时点或期间; 审计过程记录及实施审计时间; 审计结论; 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索引号及页次; 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2)审计工作底稿基本结构 未审情况 审计过程 审定情况3审计工作底稿的勾稽关系(见教材P34) 2.3.2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具有法律效力。 1审计工作底稿的

26、种类 4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 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方式有两种: 一是审计人员自行编制形成的(称编制) 二是从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称取得) 对于取得的工作底稿,审计人员除了应注明资料来源外,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证,形成相应的审计记录。 5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逐级复核。 在国家审计机关也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专职复核人及主管领导审定的多级复核制。 (1)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审计计划的顺利执行,不断地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

27、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便于上级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监控和工作业绩考评。 (2)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点 不同复核层次的复核重点是不一样的,但复核的基本要点都包括: 引用的资料是否翔实可靠;取得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审计判断是否合理; 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3)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 对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应明确指出,并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记录; 复核人要签名和签日期,以分清责任,利于上级复核人对下级复核人的监督; 复核意见应以书面表示; 督促编制人及时修改、完善审计工作底稿。案例: 见教材P35 24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需要对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进行

28、适当评估。 241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也就是说在不影响理性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的前提下,会计报表允许有错报或漏报的最大限度。 2411审计人员评估重要性水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审计人员需要站在报表使用人的视角去判断重要性。 2重要性是一个相对概念。 3同时考虑性质和金额。 有时从量上看并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从性质上看却可能是重要的,比如: (1)舞弊与违法造成的错报或漏报; (2)导致达到合同或法律规定的指标边缘的错报或漏报; (3)影响企业发展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4)项目本身的性质

29、。有些项目(如存货)误差敏感度强;有些项目(如现金、实收资本),小额的错报或漏报可能预示着存在重大问题。 4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5审计人员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总体重要性水平。 账户与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亦称为“可容忍误差”。 2412评估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一个过程,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需要随着审计的深入,根据新发现的情况而不断地对其加以修正。 2评估账户与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评估账户与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审计人员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其一,各账户或各类交易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其二,各账户或各交易的受关注

30、程度;其三,各账户或各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且前者不应高于后者。其四,各账户或各交易审计成本的高低。总之应做到既保证审计效果,又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需注意:对重要的账户和交易则不能单纯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评估账户与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有两种方法: (1)单独评估法 结合上述几个因素的考虑,将名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比例。 例如: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确定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5,即2万元,则应收账款中超过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都是重要的,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若各账户或交易的汇总未调整错报或漏报超过10万元,亦

31、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 (2)分配法 将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账户与交易项目,一般以资产负债表为对象。 案例: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见教材P37 242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 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种类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例如:会计人员在记录金额时多写了一个零。 (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相关内部控制防止或发现、纠正的可能性。 例

32、如记录的金额多写了一个零却没有被复核人员所发现。 (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例如记录的金额多写了一个零,复核没有发现、纠正,审计时实质性测试也未能检查出来。 2审计风险的评估 (1)固有风险的评估 固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 但可以对固有风险实际水平评估。这种估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固有风险的各种因素。 影响会计报表层次固有风险的因素包括: 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 管理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的变动情况; 管理人员的异常压力; 业务性质; 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

33、因素; 影响账户余额或交易层次固有风险的因素包括: 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和事项的复杂程度; 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容易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会计期间内,尤其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错记或漏记的交易和事项。 审计人员在计划阶段所确定的固有风险水平,需要随着在进一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及时地加以调整、修正。 (2)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的特性与固有风险的一样。控制风险评估详见第4章内部控制测试的相关内容。 (3)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风险。 载计划阶段,审计人员一般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可接

34、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或 AR=IRCRDR 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确定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计算如下: AR DR= IRCR 例如:审计人员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为3%,根据了解、分析性复核及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将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别评估为30%和50%,计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为: 3% DR= =20% 30%50% 即应将检查风险控制在20%以下。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模型以风险矩阵的形式出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矩阵。 高 中 低 高 很低 低 中 中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很高 IR 可接受的 DR CR固有风险与控制风

35、险水平的评估水平不能偏离其实际水平,估计水平偏高或偏低都是不利的。偏高会导致审计成本的加大,偏低则会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审计人员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地估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审计风险模型的另一应用:在审计终结阶段评估审计风险实际水平,并将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相比较,若前者高出后者,就需要重新确定审计范围,调整审计程序,或者重新考虑准备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3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 估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证据的需要量低 低 多 多 高 高 少 实际审计重要性水平 实际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证据实际量低 低 高 少 高 低 多 对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也不能偏离其实际水平,偏高或偏低都是不利的,审计人员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