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次分配_第1页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_第2页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_第3页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_第4页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

2、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义:1、弥补市场失灵方面:通过对低收入群体技术要素的补给,提供慈善培训增强其技能,通过资本要素补给,给予他们一定的创业资本,从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差距,而且其本身也符合市场效率要求,能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2、弥补政府失灵方面: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弥补因税收问题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收入者的无偿捐赠势必会直接减少他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收入比重;可以弥补因政府转移支付造成的收入差距慈善在教育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如希望工程),一方面直接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为家庭成员获得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长远角度看是一种智力救困

3、;此外也是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4.1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降低慈善捐赠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在2006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而在2007年的“两会”上,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在其中第9条里规定:企业发出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可见,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

4、步之中。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国家要用财政资金支持扶持优秀的慈善组织,使其做大做强,按照市场机制,把慈善募捐的资金更多以基金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真正把其用好用足,用出效益来,放大回报社会的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相对公平,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4.2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用,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三次财富分配当中,第一次是追求市场规律、追求效益;第二次分配是追求法律、追求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可以看作是遵循道德准则。而企业在这三次分配中,分别负担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应注意

5、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引导企业家认识到自己的财富最初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报社会,是既合情又合理的仁德之举。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地方得到良好发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企业就很难做大。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机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构筑社会第三次分配格局。中国有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吗?他告诉企业家们“慈善没那么简单”,“不仅仅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个人行为,还是重要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公关行为

6、”,“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要接招,积极转结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综合竞争力”。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中国,每10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人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我们鲜有真正的企业家。黄光裕出了问题,有人说是不守规则惹的祸;李彦宏出了问题,有人说是股东要求利益回报逼的;田文华、牛根生出了问题,有人说真正的祸首是行业潜规则。但是,当黄光裕、田文华、牛根生这样一批人都出了问题时,谁能知道,那又是谁的错?难道是制度陷阱?改革三十年来,一条启示录是:“全心全意经营企业,而

7、不是刻意地去经营企业家自己。”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根本没有成功这一回事,生命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和衰老。责任、财富良心、慈善是这几年的流行词。企业家的精神内涵半径在扩大。可企业家精神终归是个“大词”,有一则故事为此作了完美的注释。有一次,李嘉诚的一枚硬币不慎滚到车底,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一名印度籍值班员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2元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他的解释是:2元硬币滚到坑渠,便会在世上消失;100元给了值班员,值班员便可将之用去。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李嘉诚的商道上承载的不仅仅是金钱观、财富观,更是一种价值观。推而广之

8、,它甚至可以影响到商品社会中某一个个体的基本道德观。韦伯说过: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在于其精英落后。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富蕴商道的企业家身上。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式,这些思维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寄托着整个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些使得中国商人面临更复杂的困境,更多元化的挑战。特别是当今,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重塑中国商道,以集体智慧化解风险,以合作精神分享商机,就成为当务之急。阿里巴巴CEO马云曾说过,做企

9、业有三重境界,分别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轻离别,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就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他还在“和中国的电子商务巨人一道,拥抱企业家精神”的演讲上表示,“当下面临的经济危机源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郎咸平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家有个毛病就知道赚钱,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比如面对毒奶粉事件,你一夜之间发现之

10、前那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全是骗人的!事实上,中国对各种食品的检验频率和密度,要比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高多了,因为这种事情在中国以外的几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不可想象的还有黑煤窑事件,等等,你看来看去发现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根本没有道德约束,这些人只知道赚钱。你有没有在思考如何活过明天之余,想想为什么要活到明天呢?赚钱?你不用跟郎教授腼腆,这点是大家都知道却都不好意思挑明的整日奔波其实不就是为了多赚点儿钱吗?很可能此刻翻读着这本书的你,也是要从这本书里琢磨一些赚钱的点子。那么,赚钱又是为了什么?留给下一代吗?那么,如果政府要取消遗产税,你会不会因而欢欣雀跃?

11、巧了,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就打算这么干,你觉得美国富豪当时是不是也像你一样高兴呢?伴随着中国企业家群体登上主流社会舞台的,是越来越多的“原罪说”和社会责任呼声,事实上,乐善好施、达济天下、厚德载物一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历史上,我们并不缺乏从回馈社会中去寻找商业价值的巨富商贾,而唯一缺失的是对慈善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也体现了在物欲横流社会,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回归和呼唤。包括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其另一面也是慈善、奉献和慷慨。福特、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大资本家和企业家,也都在晚年创办了基金会形式的NGO(非政府组织),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责任家,巴菲

12、特更是将自己85%的财产捐赠出去。在当今中国,也拥现出一批乐善好施的企业家,在大灾大难以及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像李嘉诚、邵逸夫、霍英东、黄如论、陈光标、张祥青、张近东、王健林等等,李嘉诚还跟随巴菲特捐赠了三分之一的财产。尤其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更是一下子激发了中国企业家“达济天下”的千年传统美德,全力支援灾区。他们的大义举,为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和旗帜。这是一种对慈善文化、责任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和集中释放。罗伯特蒙代尔语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动力引擎,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创新产品,是天然的领导者,有能力预测供需的变化和市场

13、风险,能够抓住机会,勇于冒险,使目标变为现实。”可见,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企业家创造了企业,企业家精神神则使企业充满朝气与活力。那么,如何紧握时代脉搏,提炼、塑造和凝聚企业文化基因以建立企业家自己的,乃至组织的、社会的精神家园,这成为社会转型、企业升级、环境剧变多重袭扰下,中国企业家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基本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关注、思考和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坚定的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汶川地震为历史标记,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正在走出“原罪”阴影,中国的社会企业家群体正在逐步形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强调中国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应借鉴日本经验(追赶型

14、现代化),呼吁对具有俭朴和进取(儒商精神和文化)的民族资本加强扶持力度,提出建设具有儒家思想与道德的商业社会和企业模式。精神不是万能的,但一个人没有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对于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中国当代企业家而言,缺乏企业家精神更是与这一历史使命所不相容的。从儒家伦理的型塑中走来的中国企业家们,如何在与西方新教伦理与契约社会的对话与和谐共融中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可以预期为指引中国经济巨轮再次加速的又一记强力引擎。这同样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与西方企业家精神内核的映照中,反思文化刻模对于中国企业家精神升华的历史局限,并能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渊源中,提炼出中国企业家的商业精神。西方的“新

15、教伦理”也好,东亚的“儒家传统”也好,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精神切口,能够容纳中国的“新商道”。建构中国的商业精神,就必须使它的三个核心规范:敬业、诚信和节俭。这三种精神既与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相通,更与儒家伦理为根源的中国现代社会伦理相适应。非此不足以建成能够有效规范中国现代商业活动的中国现代商业精神:敬业:自强不息,生财有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诚信: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节俭: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节俭的另一面,却是为社会创造更多有形无形的价值。希望新的商道伦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源头,自我克制、勤劳、诚信等等进取创新精神,构成了大国崛起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目前,对于中国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能称得上企业家的都不差钱,他们支配的、运作的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但他们又无不倒在金钱下面,或因贪污、挪用、诈骗、行贿受贿经济犯罪、或因违规操作违法、或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并且无不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相关。社会责任成为判定企业家的钢性标准:生意人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