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_第1页
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_第2页
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_第3页
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_第4页
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的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 作者:史赞华【本书简介】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有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每个人都需要依据自己的体质找出“生、长、收、藏”的侧重点否则生发不足、收藏不够都会加重体质的偏颇。人生有四季,年轻时的寒凉会成为年老时的病痛,年轻时的外放会成为年老时的病邪,一天之内有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都有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健康养生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四时变化生长收藏各有时。为了身体的健康,有时生点小病反而有好处,身体的小毛病往往是脏腑病变的预警,如同异常气候打破了生长与收藏的平衡,人体的自愈系统能够利用阳气的生长收藏,为身体的各种问题找到最佳的调理方案,唤起人体的自

2、愈能力。 第一部分四季变化与阴阳平衡序 四季有新解,岂能独养生四季究竟是什么,四季其实是自然透漏给人们的健康消息。 易经中最早提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满后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滋长。因此,古人将人与自然的一切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都称之为消息。中医术语中,消息也指人体的调养。 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于内,修养生息。 张仲景告诉我们,其实人体与自然一样,随着阳气的变化,机体内也

3、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释放闭藏的就是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人们应该依据不同的年龄、季节、异常变化来控制阀门,一旦释放与收藏出了故障,疾病便会出现。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也是我们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

4、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 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 二十四小时内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有着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动休憩应符合阳气的释放与收藏。 无论是一生、一年、一月还是一天,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阴阳平衡与生奉于藏四季有春夏秋冬,阳气有生长收藏。阳气对于人体具有主导作用,阴为阳之镜,是阳气收藏生息的一种表现。 生和藏是两种不同时段的生命

5、状态,养藏和养生同样重要。所以,黄帝才告诉我们:善养生者,必奉于藏。 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便是阴阳之道。医生时常对病人讲,阴虚,阳虚,阴阳皆虚,究竟什么是阴阳呢? 从形态来讲,阳化气,阴成形。阳是无形的精魄,是生命的活力,阴是有形的器官,是人体的组织。从作用来讲,阳是指自然或体内的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阴是指自然或体内的凉润、宁静、收敛等作用。 阴阳看似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实质是合二为一的。举个形象的例子来看:阳中有日,太阳其实是阳绝佳的代言人;阴中有月,同样,月亮也是最能代表阴的东西。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月亮其实是不发光发热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芒。因此,阴阳不过是生命能量的两种不同体现,简单理

6、解,阳是太阳照射的时候,阴是太阳藏匿的时候。 养生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中曾讲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有智慧的人,养生要符合四季的寒暑变化,喜怒节制,随遇而安,要随时随地都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刚柔并济,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如此,病邪便可避开,人也可耳清目明地益寿延年。 所以,如果将广义的养生有所细分,那么就应该从生、长、收、藏四个方面来看。 养生,就是像春季一样,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去激发人体的活力,让生命的能量活跃于五脏六腑,让阳气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生发出来。五脏之中,肝主生机,也是脏腑之中最需养生的。 养长,

7、就是要像夏日一样,充分调动其生长的优势,来促进机体的生长功能,长个头、长肌肉、长骨骼、长气血。心是人体生长的总泵,所以,只有充分调动起心的气血运行才能让人体疯长拔节。 有放就有收,收放自如,才能延续。养收学习金秋时节收获时的低调与收敛,从炎炎烈日的张扬转入肃降收拢的态势,让人体的五脏六腑尽快进入收养状态,让阳气慢慢收起来,由生长宣发转向内收静匿,人体的收的代言人就是肺。 养藏是要像冬天一样,学会藏伏,学会为下一年积蓄能量,让人体在一年的运行之后进入调整状态,休养生息,以备冬眠之后的再次生发释放。养藏,要藏阳、藏精、藏气、藏身,五脏之中最需要藏的就是肾。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的脏腑,保

8、养的感觉与侧重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心理的调养往往比生理的调养更为重要。 生长收藏随心记 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要随着生命阳气的变化而调节。 2、一生分春夏秋冬,一年分春夏秋冬,一月分春夏秋冬,一天分春夏秋冬。 3、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季节交替养脾。 4、体质不同有侧重;七情调和不生病;五味融和食均衡;异常四季听警钟。修养方能生息,藏起来养生怎样理解藏这个概念呢? 藏有两层含义:一为躲藏,隐藏;二为收藏,储存。 隐藏起来,是为了不被打扰;储存起来,是为了日后所需。 通常什么东西才需要收藏呢?珍宝。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曾说过: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

9、阳。 这里的真阳便是我们所说的阳气,生命能量。 生命能量有释放就会有消耗,对于天地间的这个生命能量库来说,库藏不是无限的,如果一味释放,早晚会被清空,而收藏的目的正是为了补给。 厚积方能薄发,养护好收藏这一环节,才能更好地去生发。虽然秋冬万物萧索肃杀,但生命的能量却没有衰减,而是得到了补偿与增加,如同动物冬眠是为了积蓄生命的活力一样。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古人常讲休养生息,历朝历代常会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让百姓安定生活,让国家恢复元气。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息,如同人疲倦了,需要休息一样,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息上。 息有增加的含义,比如银行利息,总

10、会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中有所增加。而休息也是通过休的过程来增加息,增加人们在工作中消耗掉的生命能量,保持精力的充沛。 以人的一天为例,阳气的生长收藏就相当于白天的工作与夜晚的休息。晚上睡觉是为了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午休的目的也如此。有午休习惯的人,突然哪一天不午休,那整个下午都会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来。 因此,正如晚上休息是为了白天更好的工作一样,阳气之所以要收藏,是为了能够重新释放。 那么,养生与养藏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 生,是一种活力四射,是一种彰显,是一种动态的感觉;藏,是一种请勿打扰,是一种遮蔽,是一种静态的感觉。 人在白天活力四射,在夜晚安静沉睡。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秋冬养阴要无扰乎阳。这个

11、扰字正体现了藏的初衷。如果一个人正处于很好的睡眠之中,其他人去贸然打扰,那么中断睡眠的他第二天的精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不那么充沛了。因此,生时可尽情释放,藏时要切勿打扰。 藏,是一种遮蔽,如同给人体盖上一层东西。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温度较低的环境里,即便盖上一层薄薄的被单也好过完全暴露在寒气中。 藏,是一种安静的状态。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这句话不够准确,应该说,生命在于动静结合。生是一种张扬释放,藏是一种安静收敛,不论做什么,如果只放不收,则过犹不及。人如何才能收放自如常保健康呢?人又为何会生病呢? 这正是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外在环境,不同的心理情志,会让人体内的阴阳失衡,发生如同

12、四季反常天气一样的人体异常变化。因此依据四季变化来顾护生命的阳气非常重要。 而如何以变制变,以不变应万变?那就要依据内与外的阴阳变化调整自身机体。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阴阳调和呢?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阴虚或阳虚呢?如何依据阴阳变化顾护生命的阳气呢?还要回到四季的生、长、收、藏这个问题上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对于人体来说,适应自然的四季变化,就需要学会像天地一样去生长收藏;人体本身也会有类似四季的循环更替也有会有种种异常四季变动,此时更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科技的发达,人工的环境调节有利也有弊,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取长补短,也需要对生长收藏有深入的了解。 养藏贴吧 如何才能做到生奉于藏呢? 从四

13、季的角度来看,春天的迸发的生机源于冬天的蓄藏累积,因此,冬季是养藏的重要季节;从一月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生长收藏都有一个月周期,因此月亮隐匿的时段要注意身体阳气的顾护;从一天的角度来看,夜晚的休息是一日养藏的重点,昼夜颠倒或不规律的作息是养藏的禁忌。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气机逆行,血脉受扰。因此,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是养生养藏的最大忌讳。 具体来说,如何养藏呢? 由于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器,各个零部件,只要有一处障碍,就会影响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行。 因此,养藏是一个大工程,需要

14、从脏腑、经络、气血、情志等多方面来进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记住十点:顺四时,慎起居,配饮食,节色欲,调情志,动形体,多按摩,药纠偏,平体质,生奉藏。生长收藏有开关,张仲景的养生阀门医圣张仲景有部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他仔细研读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之后的创新之作,也是历代医家十分推崇的一部经典作品。其实,张仲景不仅在此书中为医生提供了诊断治病的方法,也为普通人间接指明了养生和觉病自察的方法。 为何说这与觉病自察的保健方法密切相关呢? 因为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都做了总结,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病人体质的强弱,阳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

15、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了发病的规律与防治之法。 普通人如果去看伤寒杂病论会觉得一头雾水、艰涩难懂,什么六经八纲,不知所云。在这里我给大家用形象的语言讲解一下。 张仲景书中的六经,分别叫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究竟有什么功能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沉浮也就是出入与升降,也就是指阳气的出升释放与收藏蓄积,万物的沉浮是表象,究其实质,是阳气在发生着变化。释放与闭藏,好比机器的打开与关闭,应该有一个控制的阀门。 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人体本身也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

16、,即三阳与三阴的开合枢,两个阀门都是双向的,有开有关。释放闭藏的就是阳气,是生命的能量。 释放阀门打开,阳气便不断升发,不断释放,随着这个升发,释放,人体同大自然一样,表现出的便是春夏的变化,万物在这个过程逐渐地升浮起来;当释放阀门关闭,收藏阀门打开,阳气就会转为入降,转成蓄藏,这个时候秋冬也就开始了,万物则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沉寂下来。 释放阀门与收藏阀门需要相互配合,两个阀门不能同时打开或关闭着,该释放的时候,收藏阀就要处于关闭状态,该收藏的时候,释放阀就要处于关闭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阳气出不敷入或入不敷出的情况,人体的四季变化就会受到扰乱,生命就会发生异常。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讲求阴阳的协调统

17、一。 释放阀门打开,阳气逐渐地升发释放出来,阳气也在人体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如果一直释放,就如同一个人总是工作而不休息,或是无法休息难以入睡,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健康。所以阳气的升发释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要慢慢关闭释放的阀门让阳气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 如果释放阀门的关闭出现了问题,往往就会出现,该凉的时候凉不下来,如同夏天持续了很久也不过去,秋主肃降,秋天一直到来不了,那么阳气就一直向上生发着降不下来,那么人就会出现身体表面热的症状。 同样,如果收藏之门的打开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阳气的内入与收藏。阳气内入,是为了阳气本身的休养生息,同时还要温养人体的五脏六腑。 所以,如果收

18、藏之门打不开,阳气就得不到休养,脏腑也得不到温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藏蓄积,阳气便会减少,人也就常常会腹满而吐,感觉食物不消化,还会出现腹痛胸闷的症状,因为脏腑受寒,尤其是脾胃的功能受到了影响。 收藏阀门的关闭也是十分重要的,当阳气蓄养到一定的时候,收藏阀门必须关闭,从而结束这个蓄养状态,开始一个新的状态,使阳气再次转入升发。 如果这个闭合的功能有了障碍,那么阳气该出的时候出不去,同样也会产生热。不过,同释放阀门关闭故障时的热有所不同,此时的这个热不是外热,而是内热,不是气热,而是血热。释放阀关不上,是阳气在外,当降不降产生热;收藏阀关不上,阳气在里,当出不出而产生热。 收藏阀门关不上通常是由

19、于什么呢?由于受寒,因为寒主收引,就好比冬季如果太冷的话,阀门往往会被冻住。 一般来说,五脏的阳虚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久病、受寒、过劳、营养不良都有可能导致;五脏的阴虚多则多因久病伤阴、七情太过化火致病、过劳、过食辛热等因素导致。 前面说过,藏在五脏之中最主要体现在肾上,所以肾的阳虚阴虚一般都比其他脏腑更为明显。肾阳虚会有以下症状:腰冷、腰以下发凉、手足发凉,头晕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精冷、女子带凉,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 肾阴虚的主要症状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心足心胸心烦热,咽干腮红,消瘦盗汗,男子梦遗、女子带下,舌质偏红、脉细数。 心阳虚会有以下症状:平日极易心慌气短,不耐

20、劳累,头昏乏力、前胸自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心阴虚的主要症状有:失眠多梦,心慌心跳,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肝阳虚的主要症状有:缺乏生机、怕冷乏力,容易疲惫、情绪低沉,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肝阴虚会有以下症状:五心烦热、胁肋灼热,头晕目涩、容易眼花,筋脉不舒,口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脾阳虚会有以下症状:食量较少、容易腹胀,四肢不温、腹部喜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而弱。 脾阴虚的主要症状有:食量少、易饥饿,腹热便干,口唇干裂,舌红唇红、苔少脉细数。 肺阳虚会有以下症状:略一活动就会气喘吁吁,咳嗽乏力,背凉自汗,舌淡苔白。 肺阴虚的主要症状有:身体盗汗,午后潮热,咳嗽痰干

21、稠,咽干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有关五脏阳虚阴虚的具体调养方法,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述。四季的无限细分,由一年到一天人们都知道,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而春夏秋冬是由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决定的。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迹即黄道,古人所谓黄道吉日也由此而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 生、长、收、藏是一年四季中万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人体同样也不例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究其本质就是阳的变化,是生命能量的生长收藏。由此来看,阴阳的合二为一在此得到了体现,因为阴阳的变化其实就是阳的四季变化。就好比,春夏秋冬也就是太阳状态的变化体现一样。 中医理解四季,不是简单地从太阳与地球的转动

22、这方面来看,而是从五行来说的。有的人一听五行便皱眉头,觉得是迷信,是风水先生在胡说八道,殊不知正是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渐渐失落。 中国古代的四季变化之理,是从五行之理中衍生出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 每个季节皆为一个从生至灭的小循环,一年四季为五行的一个大循环。四季阳气的变化各有不同,有其阶段性,也有其特殊性。 内经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也就告诉了人们应该如果在五行中,在四季变化中保持身体阴阳的中和平衡,即生、长、收(杀)、藏。 由此可知,养生重要,养藏也重要,生和藏之间,还有两点同样重要,即养长和养收。 生长收藏这四个养

23、,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春季是阳气处于生这一状态的时段,春日以后,白天逐渐长了,气温也开始回升,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生发与生命的活力。 夏是阳气处于长这一状态的时段,夏天昼长夜短,白天烈日炎炎,充分释放,高温之中,万物疯长。 秋是阳气处于收这一状态的时段,昼渐短,夜渐长,能量释放的时间逐渐短了,收藏的时间逐渐长了,繁茂渐被凋零所取代。 冬为阳气处于藏这一状态的时段,阳慢慢停止释放,能量渐渐收藏,植物生长趋于停止,许多动物会冬眠,天地万物都进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 如果用一棵树的动态图画来表示,生长收藏这四个阶段则更为明显。春发芽,夏繁荫,秋落叶,冬休止。 有人说,四季养生的道理我知道,无非

24、是春夏秋冬分别应该注意什么,该吃什么,该做什么。其实这仅仅是四季健康之道的一个方面,也是最浅层次的一个方面。 对于人来说,人的一生是阴阳生命的一个四季大循环;大循环之中包含着以年为单位的若干四季小循环;年四季中又包含着以月为单位的十二个四季月循环;月四季中则又可细分为三十个以天为单位的日循环。 一年四季,春季人体应该生发阳气,夏季人体应该让阳气生长,秋季阳气要由长转收,冬季阳气应该渐渐伏藏。因此,人们需要对应季节与五脏,分别侧重肝、心、肺、肾、脾来生、长、收、藏、化。 一月的四季,女性可以由生理周期来划分,男性其实每个月也有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给自己的情绪、精力、生理画一个曲线图的

25、话,就能找出一月之间的春夏秋冬。一月之中,也要从情绪、生理、饮食上对应着季节的要求略作调整,健康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两个小时都对应着脏腑与经络的变化,人们应该依据这些经络脏腑的活跃来制定作息与工作,一天的春夏秋冬对应着一天工作休息的调整,身体的脏器也会有各自的活跃时间段,依据一天四时养生法,才能让时间更高效。脉象的四季趣谈怎样才能像大自然一样生长收藏呢? 黄帝内经素问中讲到四气调神,四气,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调神便是告诉人们适应自然变化调理身体的方法,即春季应该如何养生,夏季应该如何养长,秋季应该如何养收,冬季应该如何养藏。 下面,我用一

26、个专业而有趣的例子给大家讲讲春夏秋冬四气在人体中的不同体现。 大家都知道中医诊病需要望闻问切,望闻问切,合称四诊,是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即秦越人最先提出来的。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中医古籍中讲解的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所相应的脉,其中春脉为弦,夏脉为洪,秋脉为毛,冬脉为石。这四种描述看似晦涩,但如果用春夏秋冬的四季特征来理解就十分形象了。 春弦,依照字面的意思来看,即春天应有的脉象是像用手指按琴弦一样,略略感到有些紧。春天为什么会有紧的感觉呢? 咱们以四季分明的北方为例,春天阳气开始释放升发,但冬季的寒气还未完全消退,早春二月依旧会感觉些许寒意。此刻寒气如同阳气的

27、束缚,阳气则有种要突破抵抗的张力,此刻脉象应该有种适度的紧张感,太紧说明寒气太重,太松说明阳气未升。这里的紧就扣在了春寒这个点上。 夏洪,洪指大水,暴涨的水流称之为洪,夏洪即夏天应有的脉象如同通畅的水流,升发向上,自在奔流,没有阻滞。夏天见到这个脉,这叫应时脉。如果其他时间也出现这个脉,就是非时之脉。如果在春季,正常人的脉象都应该略紧,但有的人的脉搏跳动猛烈,脉象如湍急的洪流,那此人肯定是身体有疾病了。 秋毛,这里的毛指鸿毛,汉书司马迁传中报任少卿书中记载着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秋毛的脉象,就在于一个轻字。也就说秋天的脉象应该如鸿毛般轻虚若浮,浪静波恬,烟

28、清焰息,翩翩如落榆荚。这是阳气欲敛的象征,如同秋叶慢慢飘落的感觉。 冬石,即冬天的脉象如同石沉水底,慢慢沉下去的感觉,这是阳气下沉的作用。因为冬日的阳气收藏起来了,生命的能量不去大量释放作用于阴血之中,不去将阳气的力量施加于阴之上,因此脉象向下沉。因为脉象是随同阳气行走的,阳气上升它就浮起来,阳气入里它就沉下去。 窥一斑而知全豹,人体脉象随着四季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人体的其他器官与系统也是一样。古人常说,天人合一,正是因为人体会有着同天地一样的季节性变化,不论是正常的,或是反常的。 这些身体的变化如同人体健康的指示针,如果波动异常,也就说明生病了。为了让身体健康地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自我调节,人

29、们便需要向大自然学学生长收藏的侧重点了。古人在这方面其实已经为我们整理了不少素材。养藏贴吧正常脉象在指下的感觉是流利圆滑的,就像摸算盘的珠子,黄帝内经形容之为累累如连珠。指下感觉流利圆滑,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脉壁不硬。如果心脏、血脉出现问题,那么脉象就会出现异常。因此,要防止心跳不规则,避免脉来过快过强或脉来过缓。 上面咱们说的脉象是指四季应有的正常脉象,一般如果生病了,那么医生会通过脉象来辨别疾病的类型。下面我从疾病的角度来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几种日常病症的脉象。 浮脉,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浮在皮肤上,有的甚至都能看到搏动,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摸到浮脉表示病人得的是外感疾

30、病,其病轻浅,因为外邪刚进入人体,体内阳气正在与病邪抗争,将脉气鼓动于外。 如果浮脉却无力,则说明病人平时体虚,卫气弱;如果病了很长时间了,脉浮而无力,则说明病情危重,因为阳气由体内浮在表面。 所以,不论是哪种脉象,搏动得有力还是无力都是辨别病症是实是虚的依据,如果是实,说明阳气盛;如果是虚,说明阳气弱。这就好比打仗时的敌我力量对比。 沉脉,沉浮相对,脉象显现部位较深,轻按不明显或无搏动的感觉,重按才有明显搏动的感觉。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说明是实证,虽然内脏的病邪旺盛,但阳气也很努力地在抗争正气也不很弱;沉而无力,表示里虚,体内的阳气比较虚弱。所以,如果脾气虚、肾气虚,脉象沉而无力。 迟脉,指

31、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六十次以下。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体内有寒邪,因为寒则血凝,血气运行缓慢,脉搏自然跳动得也慢。实寒一般就是寒邪致病,虚寒则多半由于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所以要补。 数脉,数与迟相反,指一息脉跳五次以上,即每分钟脉搏在九十次以上。脉搏动快,是有热的反映。虚热通常源于内脏阴阳失调。 细脉,是指脉管在指下感觉细小,有的形容脉细如丝,但脉起落搏指明显,能分清次数。脉细主虚证,阴虚、血虚都会有这种脉象。 濡脉,是指脉显浮细而柔软,好像手按到松软的海绵上一样,所以又叫软脉。濡脉主要指体内有湿邪,湿邪堵塞,气血被困,所以脉浮细而软。如果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 除这

32、几种之外,还有滑脉、涩脉、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一般来说脉象需要医生的感觉和判断,因为往往一个人生病时往往同时出现几种脉象,普通人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情形就可以了。向二十四节气学习生长收藏这四点在很早之前就被古代的劳动人民最先发现了,民以食为天,出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辛勤劳作的百姓摸索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秋时开始用土圭来测日影定节气,西汉时,淮南子天文训中便开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了。 节气歌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6、21,下半年在8、23,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在

33、古代虽然也有十二个月份的划分,但正月曾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商朝曾把夏朝的十二月定作每年的第一个月,周朝也另有调整,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十月定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到夏朝的月份排列,以后的历朝便没再改动。由于皇帝们对月份的一再调整,加之信息传播慢,月份便显得有些混乱,因此,农民们便将立春雨水节气固定作为正月,二十四节气也就承担了计时、表征气候、指示劳作的功能。 其实,节气相当于大自然生命的节奏,天人合一,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应该同步。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 阳气如同能量,如同热能。春夏的天气为什么温热?秋冬的天气为

34、什么凉寒?因为寒热是伴随阳的生长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就变冷。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地变化以十五天为单位,人同样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其中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以水汽凝结、凝华的现象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雨雪的时间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惊蛰、清明反

35、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人体内,负责按自然规律同步变化的部门就是肺,肺主气,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与二十四节气相合。此外,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 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一些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 唐朝有位亲王邠王李守礼,此人是武则天时以瓜蔓抄留名的章怀太子李贤的第二个儿子。玄宗时,李守礼以旁系的身份已贵为亲王,当时亲王们常常欢宴闲聊。有时虽然天气阴暗,阴雨绵绵,但李守礼却告诉众人:快要放晴了。不

36、久果然放晴。 有时一连十几天都处在酷热中,李守礼会断言:要下雨了。果然就会下起一阵及时大雨。另一亲王李范将这件事禀报玄宗说:邠王对天候很有研究。玄宗问起原因,李守礼苦言:臣对天候哪有什么研究,当初天后掌政,父亲获罪,臣被幽禁在宫中长达十几年,每年都被杖击好几回,伤痕累累。如今只要快下雨时,臣的背脊就会感到郁结沉闷;快放晴时则轻健舒适。正因如此,才能预知晴雨。说完,涕泗沾襟,玄宗也颇为感伤。 由此可见,人的关节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因此,关节可以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为什么是由肺来掌管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人体脏腑的四季中详细讲解,这

37、里先提个引子。 现代医学明确地将肺的功能确定为呼吸功能,对此中医很早之前便有所深究了。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在讲肺的功能前,借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 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黄帝对岐伯说他很想知道究竟什么是气,岐伯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其实岐伯这里说的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 根据人一生之中阳气的变化,可以找到每个年龄段对应的节气。婴幼儿时期对应立春、雨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应着惊蛰

38、、春分、清明、谷雨;成年人年轻人对应着夏季节气;中年人对应秋季节气;老年人则对应冬季节气。 以立春以后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为例,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春雷一声一下子将蛰藏的万物从沉睡中惊醒过来,如同打开阳气的开关,让收藏的阳气全面启动释放。因此,从节气中可以对生长收藏有系统的了解与认识。药王孙思邈的治病与收藏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卒于682年,对于其具体年龄,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不过都逾百岁。作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 新唐书孙思邈传中记录了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与孙思邈的一段对话,有关治病与保养。 孙思邈在卢照邻询问名医治疗疾病之道时,是这样说的。 天地之间有四季变化和五行

39、之道,寒暑交替,冬夏循环。天地之气和为雨,怒为风,凝结为霜雪,发散为霓虹,这是自然的规律。对于人来说,人有四肢五脏,要活动要休息,要呼吸吐纳,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是人的生命规律。 自然与人是一样的。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偏于一方,那么蒸腾则发热,闭塞则生寒,纠结为肿瘤,下陷为痈疽;狂奔时会气喘吁吁,阴液枯竭则上火。各种征候都有明显的表现,天地也是如此。 养藏贴吧 药王这里特别强调慎和畏,也有其特别的用意。 这里畏惧其实便是藏的一种理解,有畏,才会低,低头才见水中天,才不张扬,才不会释放太过,这是藏在心理方面的特点。中医中说,七情致病,喜怒忧思

40、悲惊恐是人的情绪变化,有时情绪需要宣泄,为了缓解压力,有时情绪必须收敛,因为七情伤身。 识自然,调情志,是准确把握养生与养藏理念的两把钥匙。 药王不仅留给后人养生治病的理念,还留下了许多具体的养生养藏之法。 第一,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可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第二,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三,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

41、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第三,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会有噗的一声,重复10次,然后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晚临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第四,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预防衰老。 第五,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此外,还有运睛、摆腰、揉腹、提肛等简明运动法,我将在下面的章节结合日常病痛再做进一步详实介绍。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求医不如求己,对吗? 身体是最好的医生

42、,对吗? 不完全。这类说法都需要加一个限定的前提,即是否生病。 没生病时,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求医不如求己,因为身体是最好的医生,可以自我调节;一旦生病了,处在病理状态,仅仅依靠身体自身的调节与自愈恐怕就会让病邪愈演愈烈。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在未病与已病的这一观点中,西医与中医有相通之处。西医说,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非器质性阶段的治疗通常比较容易的,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会变得困难,因此,许多已到晚期的癌症想要治愈都十分困难。 西医目前的科研水平与诊断技术依旧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

43、力。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基因研究,未病也会慢慢被诊断预防。其实,这一先瞻的方向,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已了解了。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国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与其在疾病形成后再治疗,不如事先就调养身体;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医治,不过是徒劳。未病而先治对于医生是一种治疗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理念。 朱丹溪所说的圣人又是谁呢?是谁在这位滋阴派鼻祖之前提出这种科学的理念呢?其实还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

44、工与下工。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下工指普通的医生。 二者如何区分呢?很简单,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高明的医生在病还未成形的时候,就能发现预治;普通的医生只能在病已成形的时候,亡羊补牢。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人体内的健康预警系统为什么有的人小病不断,大病不犯?而有的人却一直无事,得病便要命?其实这就与自身识别系统的灵敏度有关。 机体本身有一套疾病识别系统,如同健康的警报器,一旦疾病开始萌发,身体就会出现细微的征兆。这其实就是身体在进行识别与预警。身体识别疾病之后,会

45、进行自我调整,这也就是人体的自愈功能。 人体的自治系统能够为身体问题找到最佳的调理方案,这种自我的调理依然是利用阳气的生长收藏来进行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火则动水,缺火则动能。 不过,一旦系统的应对能力或识别敏感度出现障碍,无法将体内尚未成形的病邪化于无形,那么便需要外力来调节了。 中医的药物其实就是利用药食的寒热温凉来影响人体,帮助其系统恢复自治的能力。对于亚健康的人们更应该注重地调节机体,让这一系统保持敏感度,能够精确识别身体的细微变化。如果识别系统出现障碍,那么机体的异常便无法识别,就会酿成大患。 国外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孩子从生下来便感受不到痛觉,因此身上一直伤痕累累,因为感

46、受不到疼痛,便不知道躲避危险。最终这个小孩子死于阑尾炎,同样是因为没有疼痛的提醒,他的身体完全感受不到病情的发展与恶化。 古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疼痛是体内壅塞的表现,不知疼痛,其实也就是无法了解体内的交通情况,等塞车得过于严重了,就会产生更多的连锁反应。 身体的各种感觉,比如疼痛、酸麻、肿胀等,各种细节,口气、肤色、头发、指甲等,各种表现,怕冷、怕热、怕风,各种喜好,冷饮、热食等,还有身体器官、生活习性等等,都透露着身体的健康信息。 有的人身体识别系统十分敏锐,一有些风吹草动,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这些常年小病不断的人,通常倒不会有什么大病;有的人身体识别系统比较迟钝,体内的健康警报器很

47、不灵敏,常常有了隐患却无法做出反应,这些人就常常在疾病已经恶化时才后知后觉。 所以有些平常看似十分健康的人通常会在病来如山倒时,一发不可收拾,那并不是因为疾病突如其来,并非身体一直处于健康的生理状态,而是对于疾病的萌发身体没有识别出来,所以一直没有察觉。因此,平时健康的人,也应该提高警惕,不要由于识别系统的麻痹而埋下健康的隐患。 平时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身体自身的免疫力,有时小毛病让身体自己去调节,是有利增强抵抗力的,但要把握这种自愈的时间和效果。以感冒为例,如果有炎症且越来越严重,那么一定要消炎,不然就会有引发肺炎的危险。 如今西医的种种数据与指标都是明确反馈了已病的信息,但这些生理、物化信息

48、只能表达健康信息的一部分,不能被机器探明的那部分,就要靠人体的自我识别与应激反应了。 不要等到病恶化到心包才去医治才想改变,我们平常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对于一些细枝末节应该引起重视,对于身体给出的健康信息要及时捕捉。 比如有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发现自己的指甲容易易劈,这本是一件小事,但要知道指为筋之余,而肝主筋,这个不起眼的现象其实反映了肝脏或许有些潜在的隐患。除了指甲,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透漏出健康的信息。咱们以嘴唇和皱纹为例分别看一下。正常人的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如果嘴唇内红赤或紫绛,加之平常脾气暴躁,胁下胀痛,不下饮食,那么就有可能是肝火旺;如果嘴唇发黄,那么要检查一下是否是

49、肝炎;如果唇色火红如赤,觉得像在发烧,那么说明心火旺,要小心呼吸道有炎症;如果唇色暗黑而浊,平时还有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那么要调理一些消化系统了;嘴唇发白一般为血虚;嘴唇黄燥,有可能是脾脏的分泌有点问题。 皱纹不仅仅是衰老的标志,也与性格和习惯有关,年轻人尤其要注意。 如果眼睛下面有半月形皱纹,那么要多关注下是肾和心;鼻梁有明显十字形皱纹,说明脊柱或肾脏有可能有病变;一般鼻梁上前额有皱纹的人多半从事常需苦思冥想的脑力劳动,要注意劳逸结合;右脸皱纹比左脸深,要多调养肝脏;若从鼻子到唇边出现的长皱纹呈斜线要多关心哦。 总之,身体平时留给我们的信息有很多,建议大家平时对照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气色和表面各

50、器官的颜色等,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提出健康改善计划。第二部分人体也有春夏秋冬西医的五脏与中医的五藏人体也有春夏秋冬,人体的四季变化主要体现在五脏之中。 肝为春,重养生,心为夏,重养长,肺为秋,重养收,肾为冬,重养藏,脾为季节交替过渡之时,是生长收藏的运化媒介。 身体的小毛病往往是脏腑的预警,如同异常气候打破了生长与收藏的平衡。 天地有四季变化,人体也有春夏秋冬,人体的春夏秋冬可以从脏腑的功能特性上来看。 如何在相应的季节养护对应的脏腑器官,如何让心肝脾肺肾也得到应时的生长收藏?首先要对五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医和西医对于五脏的理解是不同的。西医的五脏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中医的五脏是从功能特

51、性上来看的。 西医中的五脏就是单纯的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因为西医是先通过解剖得到一个器官,然后研究它的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器官功能的复杂,发现之前的简单总结有时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瓶颈。 中医的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有藏于体内的含义。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神以及血和津,故又名五神脏。 中医讲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又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

52、而活动。中医中,阴为实,阳为虚,阴为体,阳为用,因此,简单形象地理解,实心五脏为阴,空心六腑为阳。 中医将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也就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中医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本书中强调的养藏,也有调养脏腑的一层涵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步了解了人体内某一脏器的功能,于是就把功能相近的脏器用对应名字命名。因此,人们通常一听到心、肝、脾、肺、肾就会想到那个具体的器官,例如,心是供血器官,肝和脾是消化器官,肺是呼吸器官,肾是泌尿器官。这样简单具体的认识也就使得人们对于中医的藏象学说有了误解与

53、疑惑。 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作用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肾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简单来说,中医的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但心肝脾肺肾器官并不是中医五脏的全部。 从中医角度来说,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连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髓相联系。 心的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脉,负责血液的运行,所以凡是那种六神无主和血脉运行不利的情况都是心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就是有关神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和血脉运行的障碍都要去心上找病因。 肝主疏泄而又藏血,其性升发,所以肝的病变主要体现在疏泄失职、血失所藏和升发异常方面。此外,中医还说,肝藏魂,也就是肝与某些情志活动的调节也有关系,比

54、如,人们常说的大动肝火,郁闷愤怒会得肝病,都是源于此理。肝为木,有句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情志的波动相当于内风妄动,会破坏肝这棵树木的内里。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其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饮食水谷及体内的水湿,所以人体一旦出现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体内水液潴留,脏气下陷及各种出血,就说明脾有些不适了。脾有个特性,喜欢燥讨厌湿,所以湿邪最易伤脾,脾虚最易生湿。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相当于水的源头,肺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如果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出现了故障,就会引起通调作用受阻,所以,一些哮喘、小便不利等病症都要从肺找病根。 肾藏精,主生殖,负责开阖,主水,主纳气,是藏的关键,一旦出现藏精

55、不足,能量虚耗,或者封藏失职,开阖失度与不能纳气等问题,人体就会生病了。 因此,我后面提到的心肝脾肺肾也是中医定义的,大家不要简单理解为单个的器官,至于身体各器官各部分分别属于五脏的哪个范畴,我将会在讲解具体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内容时为大家详细点明。五脏的春夏秋冬其实,中医五脏也对应着五行,同样也对应着四季,因此也有春夏秋冬的划分。 肝对应木,因为其主要功能是运输、生发、疏泄,顺应春季草木欣欣向荣、萌芽生发的特性,因此,肝最忌郁滞。木生火,草木是火焰的燃料,所以,肝如同人体能源之火的燃料。木与春天相呼应,肝就是人体的春天,相应的,春季就尤其要注重养肝。 心,对应火。这是因为心是人体的动力来

56、源,心脏有泵血的功能,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枢纽。心阳有温煦之功,心脏一停止跳动,生命便终止,人体便冰冷了。火与夏天相呼应,心火上炎,炎炎夏日也对应着人体的夏季,这时要多关关心。 肺,对应金,金性清肃、收敛,肺本身也具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此外,因为肺主气,空气流动就是风,风就是一种动能,而作为导体的金能够传导、收散能量,肺主皮毛,即全身肌肤,人的皮肤毛孔的呼吸排汗也起着散热、吸热、传热的功能,以来调节体温。金与秋天相呼应,因此秋季应该注重养肺。 肾,对应水,因为肾在人体的下焦,与膀胱相表里,其功能与排泄、滋润有关,有藏精、过滤尿液和主一身水液代谢的作用,而水性润下,滋养万物,可使草木茁壮成长。

57、水与冬天相呼应,肾是人体冬季的代表,而寒冬季节最应该调养的就是肾脏。 对于剩下的脾,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脾无法对应春夏秋冬四个正时,但春夏秋冬四季之末即第三个月的最后十八天都对应着脾。因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成就。 土生万物,大地土壤为万物能够了养料,如同脾胃消化食物作为人体的饮食营养一样。 因此,脾对应土,而呼应的是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日这一过渡到下一个季节的关键时段。所以,季节交替过渡的时段即四季的末尾应该注重养脾。 五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从五行的属性来看,钻木可以取火,木生火;物质燃烧化灰成

58、土,火生土;矿物金属大多埋藏于土中,土生金;古语说金生丽水,即泉水都是在含有矿藏的地方产生的;植物草木都需要水的滋养才能存活,水生木。 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木克土;洪水泛滥需要建筑堤坝巩固河床,土克水;火可以被水熄灭,水克火;兵刃打造需要将金属淬火煅烧,火克金;乔木如遇到斧刃工具的削击便会死去,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对于五脏,对于人体,中医都讲求生克制化。五脏中一方功能不良,就有可能在相应的季节影响另一种脏器。藏起来的精气神平常人们老说,精气神,三个字儿。精气神,追根溯源,也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 究竟什么是精,什么是气,什么是神呢? 前面我提到阳,生长收藏也是针对阳气而讲的。 阳

59、的作用则是直接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身体是否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固若金汤,阳的护卫作用十分重要。古人的阳寿一说,其实很有道理,阳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生命的能量,当能量耗尽,生命便结束了。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仿佛一种容器,精蕴藏其中。精指的是阳气的蓄积状态,是一种聚集的状态,阴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帮助精的聚集,如何让阳气由释放转入蓄积。 那么精究竟蓄积在那个容器中呢?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蛰是藏伏的意思,肾在五藏属阴,为阴中之阴,在一年里属冬,为封藏之本,是最需要养藏的。精即聚集态的阳气就被封藏在肾的领地里。因此阳气的

60、蓄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的封藏积蓄功能。只有蓄养好了,释放才好,精力才会旺盛。所以,人的精力如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肾。 一身之精又分先天之精与水谷之精,通俗地解释,就是先天的身体底子与后天的营养发育。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当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那刻起,先天之精便注定了,这也是生命的遗传特征;后天的成长、发育以及环境影响,又会在先天的底子上形成不同的体质。 什么是气?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运行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身之气,分布到五脏,又各分阴阳。 气由精化生,肾将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