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学习指导(山西财经大学)_第1页
《财政学》学习指导(山西财经大学)_第2页
《财政学》学习指导(山西财经大学)_第3页
《财政学》学习指导(山西财经大学)_第4页
《财政学》学习指导(山西财经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导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财政的定义2、财政的产生3、财政学的形成本章难点:财政产生的历史过程一、名词解释1、财政(PublicFinance):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经济活动)。2、财政学:财政是经济的一部分,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把财政分配活动和财政知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其特殊性,总结其普遍性,抽象出规律性,就构成了一门学说财政学。3、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大致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

2、萨缪尔森1954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掀开了公共经济学核心理论一公共产品理论9研究的新一页。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出版,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诞生的标志。1964年,法国人科姆写了第一本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导论。随后,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公共经济学除了包括作为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传统财政学难以囊括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例如金融监管、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定价)等内容。它所指的公共部门除了传统财政学所关注的政府,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民间社会团

3、体、国际组织等,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其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以市场失灵为研究起点,在5发展的初期,涉及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并将公共部门的功能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后来,涉及经济稳定的政府经济政策日益增多并逐渐自成体系,公共经济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主要关注个体政府、企业、个人(家庭)的行为。但近年来对公债负担的关注,又激发了人们对公共部门行为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思考。公共经济学大量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财政学研究主要靠文字描述而缺少数理分析和计量研究的状况。一般均衡理论、动态经济分析、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都在公共经济学研究中得到

4、了广泛运用。4、实证分析:所谓实证分析(PositiveAnalysis)也称客观分析,它是实证经济学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描述其客观状况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会怎样、是什么或只能怎么办”的问题。实证分析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分析是根据若干基本假定前提(这些前提是从大量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定性的分析;经验实证分析是根据调查取得的实际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5、规范分析:所谓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也称理论分析,它是规范经济学或福利经济学研究评价社会经济状态好坏标准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应当怎样或应当怎么办”的问题。它

5、论证了什么是最佳状态的准则,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准则本身就是评价好坏的标准。6、公共部门:政府组织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八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

6、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

7、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

8、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组织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单独提供给每一个人,而是自动提供给社会中的所有人。例如,国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卫着该国的全体居民,而不需要每一个人单独购买。因此,单个个人不会花钱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样,单个个人一般不会自己花钱来购买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只能由政府来购买或提供。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服务组织,从理念上讲,它应该把全体公民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

9、于政府组织来说,凡是追求自己本组织、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应该是一种“公益人”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人”。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在这里,公共利益应该理解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当然,在一个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社会里面,由于不同阶级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而且这此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哪个阶级、哪个团体的利益优先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组织行为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事实。7、政府部门:同上述公共部门。8、采集经济:在纯粹采集经

10、济的社会,人类自身还处于“类人猿”的发展阶段。仅凭自身的生存本能,利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为工具,主要依靠采集天然的植物块根和果实等,才能存活自己和繁殖后代,维持自己的原始群生活。人们完全依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才能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其天赋般的高等动物“抢吃食物”的本性还无法改变,过着巢穴群居的乱婚生活。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劳动产品可言。人类还不懂得劳动,也就说不上有什么生产力水平。因此,抢吃食物的行为,可以作为人类支配劳动成果的最初的分配形式。9、狩猎经济: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关键,而人就在于能够创造劳动工具,现代人就在于其创造了现代的生产工具。这个时期,断木、石块(刀)是主要的狩猎工具,儿乎所有

11、会动、会爬、会跳、会飞的虫类、贝类和四足而毛的动物(主要是小动物),都成了人类的食物。在这个采集兼狩猎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劳动工具有所进步和劳动形式开始多样化,人的意识形态开始形成,这就导致了原始血缘关系的发生。原始血缘关系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得明显:一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出现,人类谋生手段的采集经济被采集兼狩猎的经济所取代,同时也是劳动工具进化的必然,人类的经济关系正式开端,由蒙昧的抢吃食物的分配形式,向着分吃食物的分配形式演变;二是“半动物状态”的群居乱婚向辈份婚(即血缘群婚)过渡。为以后母系氏族社会产生及其原始伦理道德等风俗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0、渔猎经济: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从“

12、古人”演变成“新人”;人类从血缘群婚的原始群进入到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分配形式产生。11、种植经济:这个时期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形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婚姻关系仍然盛行族外群婚制。由于渔猎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复合工具弓箭的发明和应用,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大幅度增加,并消耗不完。人们开始把性情温和的动物或动物幼子养起来,标志着人类步入有剩余产品的时代,最初出现的社会剩余产品是动物。为了驯养动物而种植谷类等作物,使得种植经济应运而生。12、火耕经济:火耕经济是刀耕火种农业经济的简称,它是农业历史起步时期的社会经济。13、相耕经济:相耕农业在火耕农业的基础上形成,这是社会

13、经济形态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耒耙农具的发明与应用,使这一时期称为粗耕经济。14、锄耕经济:锄耕农业经济是指奴隶占有制以前,金属工具还未发明,犁耕技术尚未出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锄,都是用石质、骨质和木质的原料制造的。15、原始分配:在渔猎经济时代,人类的食物扩大到鱼类,食物来源的增加,随着母系氏族制度的走婚制作用,原始的食物分配风俗逐步形成起来。后代学者把人类社会还没有文字出现的那个时代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分配”。在母系氏族公社范围内,每一个生产者把劳动成果交给家长,家长为了维持全体氏族成员的活命,以同一血缘为原则,安排公社成员生活资料的消费,我们称之为原始分配。16、原始公共分配

14、:在人类以种植经济作为谋生手段的时代,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产品用于生产者自身的再生产,其分配属于社会产品的一般分配,即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或者称共同劳动,集体消费;集体劳动,共同消费)。剩余产品用于社会公共事务活动的物质消费,其分配属于社会产品的公共分配,把有限的剩余产品消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欢乐内容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创举。这种在血缘范围内进行的公共分配我们把它称为“原始公共分配”。17、氏族联盟分配:随着父系家庭公社的出现与崛起,社会产品-般分配所采取的平均分配开始解体。部落酋长统治权力的出现,形成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多吃和多占,从而产生了人们对社会产品的差别分

15、配形式。从耙耕经济的公共分配来看,部落联盟分配与部落分配具有一些特点:联盟分配的经济收支,目的为了巩固联盟机构;其分配内容主要是实物和劳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共产制公社内部的直接分配;专门负责经济收支的公职人员出现;公共经济的来源越出了社会剩余产品的范围;经济关系中的无偿性初见端倪。这一时期剩余产品的公共分配形式,可称其为“部落联盟分配”,或者简称为“联盟分配”。18、理财:所谓理财,从微观来说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家庭经济收入、支出、投资进行的财务规划。在我国“理财”一词究竟始于何时?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易经?系辞下传中“理财正辞”的记载。要详细理解其含义,可从如下三方面给予解释:“古者藏富于

16、民。民财既理,则人君之用度无不足”者,所以“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二可见理财之初,从理民之财开始的;理财首先是为民而理,理民之财,与后世为君主理财者不同。到了封建国家以后,理财变成了两种形态,为理天下之财.,-为理国家即理君主之财;理财是以食货为主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实物财政,是在皇权的支配下,为封建王朝而理,并非为人民而理。二、思考题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答:在财政的定义问题上,国内财政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国家分配论(2)价值分配论(3)货币关系论(4)社会共同需要论(5)国家资金运动论(6)剩余产品分配论(7)社会再生产论2、如何理解

17、财政的基本特征。答:财政的基本特征是指财政作为一种分配范畴,一方面与其它分配范畴相比较,另一方面于其他国家的财政相比较,在形式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一)强制性。从分配关系来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才可能发生。就般分配而言,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而财政分配则不然,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国家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就是说,国家是财政分配的执行者和主宰者。在阶级社会的任何国家,财政分配都是以国家立法或行政权力规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分配的具体方式

18、、数额、方向、时间等等,都是按国家的意愿来抉择,除国家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照执行,这些就构成了财政分配的强制性。财政分配的强制性,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等相比较,表现得十分明显。工资分配是以提供劳动为前提,即作为劳动报酬进行分配;价格分配是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即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信贷分配是以存、贷款为前提,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自由进行分配。这些分配都是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分配的一方必须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不能强制分配给另一方。而财政分配则不同,它是以国家政治统治权力为前提,国家做出规定,不必与任何方面协商,也不必

19、征求对方同意,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分配。当然,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二)无偿性。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指这一分配基本上是无代价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取得和占有财政收入时如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力,不支付任何代价;财政支出时如各种形式的拨款,国家对资金的接受者也不索取任何代价。这一特征是其它任何分配形式都不具备的,比如:在工资分配中劳动者取得工资,要以付出的劳动为代价;在企业财务分配中利润的取得,要以资产或资本为代价;在信贷分配中取得利息,要以本金为代价,如此等等。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财政分配不能

20、借鉴有偿的形式,财政也完全可以运用国家信用、投融资等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比如:国家可以发行公债充当债务人,也可以发放各种事业的周转金贷款充当债权人,还可以以拨款改贷款的方式安排一些财政支出等等。这些有偿的形式并不能改变财政分配无偿性的本质,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采取的一种理财方式,是对单一无偿性分配的有效补充。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答:财政学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一个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前者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而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着重从某一侧面来加深对经济的认识。各种不同研究分析

21、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认识,所有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认识综合起来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对一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然而货币的多少总是相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而言的,因此,货币银行学实际上是从货币与产品、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显然,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货币与产品之间的某种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在生产能力和社会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二者关系。这种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经济健康发展,应如何控制货币量使之适应于

22、产品的生产流通,这是货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又一个分支,它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分析经济的基本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中,经济被分为若干区域,它以一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如果把个国家视为一个区域的话,那么区域经济学就表现为国际经济学。各地区之间总要产生一定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学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生产在各区域之间应如何分工?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采看达到最好的状态?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为了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应如何处理区域间的贸易问题?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与区域经济学不同,产业部门经济学则

23、是从产业部门着眼来研究经济。在产业部门经济学的视野中,整个国民经济被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或者更细一些,种植业、渔牧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部门经济学不仅研究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和分析经济。例如,农业经济不仅在于研究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和影响的相对比例关系,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在就业、需求、产品价格以及生产发展的影响。从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形成了产业部门经济学的基本特点。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和“私”两大部分,

24、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在一个社会中,哪些事情应该“公办”,哪些事情应该“私办”,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公办,如果某些事情需要公办,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办,“公”和“私”两大部分的分工以及公办的方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的公、私结构以及公办方式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在一个社会中,公办的执行者通常是政府,政府办的事越多,“公办”的份额就越大,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与私的比例结构。很显然,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搅,全部公办,也不可能不要政府,所有的事都让各个人,家庭自己去办。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与仅仅追求自身利

25、益的经济实体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并存的。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两者的相对关系。财政学要研究的就是哪些事该由政府来办,哪些事应让各人自己去办,该由政府去办的事该如何去办。对于这些问题,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各个国家处理的具体方式也有很大有区别。财政学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寻求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答:财政的起源和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起源是事物的萌芽阶段,具备事物本身特征的雏形,但还不是事物本身。犹如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时期,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犹如植物的破土而

26、出,动物的分娩。在财政概念上认识的分歧,某种程度上是混淆了财政起源与产生的区别。财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育成熟的,财政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属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以前社会的历史时期,对此,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七个时期来分析:(-)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六)耙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财政其实就是国家财政。财政是人类社会发

27、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国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5、了解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包括那些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财政学与财政学说的发展有何意义。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1)财政本质问题。财政概念与定义:财政与理财,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公共财政。财政起源与产生:财政起源与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中国古代田赋的八大变化,中国近代财政性质的变化,财政起源与产生的争议。财政性质与属性:分配关系还是分配行为、活动,财政属于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甚至

28、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财政性质与属性争议的焦点。如何认识财政的本质。(2)财政范围、地位、职能、作用问题。财政分配的范围与体系: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分配的体系,财政分配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及其他)。财政分配的地位:财政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财政与经济形态的关系,财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财政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与作用是否有区别,为什么?财政职能从政治还是经济角度进行定义,财政的社会职能如何理解,财政的政治职能如何理解,财政的经济职能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财政的职能。财政的作用:财政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区别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财政的社会作用运用的结果如何理解,财政的政治作

29、用如何理解,财政的经济作用如何理解。(3)财政分配的原则、前提、依据问题。财政分配的原则:财政分配应该不应该设置原则,为什么?量入为出,量出为入,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如何结合,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财政分配的前提:财政分配应该不应该设置前提为什么?财政分配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还是政府的存在,财政分配的前提是市场的存在还是市场经济的存在,财政分配的前提是共同需要的存在还是公共需要的存在,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前提究竟是什么?财政分配的依据:财政分配的前提与依据是否有区别,为什么?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还是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的依据是生产资料还是提供服务的补偿,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军事

30、力量还是政治力量,财政分配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体制及公共财政框架的区别。当然还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公债、国有资产、预算、财政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专题问题。这些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财政与财政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6、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答:在进行任何的科学研究之前,首先要清楚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什么内容,研究的任务也就是研究要得到什么结果或结论。搞清楚对象和任务才能使研究不至于迷失方向、走入歧途。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自然经济与政府2、计划经济与政府3、市场经济与政府本章难点:市场

31、经济与政府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NaturalEconomy)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核心目标的经济形态。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交换关系自发调节而运转的经济模式。4、市场失灵:也称“市场缺陷”指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5、市场缺陷: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6、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

32、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但这些人却未承担该影响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或未获得该影响给他人带来的利益的经济现象。7、竞争外部经济:亦称外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无偿为其他人带来利益。8、外部不经济:亦称负外部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9、政府缺陷和失效:政府替代市场配置资源仍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10、混合经济:混合经济(MixedEconomy)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二、思考题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

33、产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自然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自然经济与政府的协调统一。农业经济发展与开明皇帝及其领导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相协调;政府政治体制的管理效能与相互制约表现出较高级的形态。(二)自然经济与政府的矛盾对立。封建政府剥夺了人的自主,限制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政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迫使农民造反起义。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中央计划经济的特征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国有制占主导地位(二)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三)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四)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被抑制到最小程度(五)国家通

34、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六)经济活动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计划经济与政府的联系。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前提要求上的一致性。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主观愿望上的趋同性。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的相同性。4、计划经济还是政府进行政治、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二)计划经济与政府的矛盾。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上存在矛盾。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方法与管理范围上的差异。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权力运用上的异化。3、对于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实践,你认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评价依据是什么?答:对于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实践,不能简单说是成功还是失败。按照

3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高度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已经为计划经济的实行和发挥优越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中国的计划经济却形成于落后的农业国,不仅工业体系没有建立,大部分人口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和农村,而且也没有经历过一个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儿个方面:(1)计划管理表现为高权力和低水平。即政府权力和威望非常高,但是各级政府管理人员的水平却很低,计划与实际相差较远,计划的多变性和随意性突出。这主要是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造成的。(2)计划管理明显划分为城乡两大块。农村这一块,由于主要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国家的农业计划基本上

36、是估计性、随意性较大的计划,既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基础,也不作为考核农村基层单位生产和效益的指标。而国家对城市经济的计划,特别是国营企1事业单位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则受到严格控制和监督。(3)计划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来回摆动。由于中国是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并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中央集权过多,就导致地方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活力不足;但是权力下放过多,地方之间的攀比和不承担国家宏观平衡的特性又导致混乱,于是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权限的划分表现为“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这种周期性循环。(4)市场因素低于同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

37、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形成阶段还是确立以后,除少数年份外(如三年“大跃进”时期),计划经济始终做不到铁板一块,严重短缺和管理成本过高使政府不得不放松控制,但是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因素仍然要低得多,这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流动、企业自主权和人民公社(集体农庄)对剩余产品的处置权方面。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实践对经济产生了这样几方面的影响:(1)影响计划经济发挥预期优越性的两个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描述,计划经济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市场竞争所造成的浪费和“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公平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中国

38、还处于工业化前期,传统农业和小生产者所占比重还很大,远没有达到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因此,计划经济赖以发挥优越性的关键足够信息的及时获得和处理问题,就成为制定正确计划的最大难题。计划决策者难于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不仅是因为经济本身的复杂多变和手段的落后,还因为这些信息是经过许多机构或人员收集和转达的,在此过程中,有关机构和人员很自然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偏好对信息加以过滤甚至扭曲。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处于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权力等级中,不仅自主的权力很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很难充分发挥,而且其工作绩效也很难与其收益挂钩。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普遍存在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中共中央也看到了这种

39、弊病,曾经实行过两次权力下放改革,但每次都是“一放就乱”,不得不重新回到中央集权。(2)对计划失误的纠正成本太高,甚至不得不动用政治运动和所谓“阶级斗争”的严厉手段。从1951年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几乎年年要进行一次,以反对官僚主义为中心的整党、整风等运动也儿乎每隔几年就来一次,这也反映出党和政府为纠正因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的低效率不得不采取运动的形式。尽管如此,计划失误造成的浪费和低效仍然很严重。以改革开放前最受重视的钢铁工业来说,1958年以后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多变,造成钢铁企业方案、设计多变,成为影响投资效果的重要因素。19571976年,我国吨钢生产能力平均费用为920美元

40、,比苏联同期的平均费用高37%O(3)计划经济对后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所面临的任务就不是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而主要是如何加快工业化,这实际上成为中国计划经济的主要目标,即解决工业化的资金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城市化问题。计划经济的上述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划经济本身的作用不是体现在能否准确地计算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是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加速工业化步伐,实现赶超战略。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计划经济本身所表现出的低水平和粗放型、随意性很大的管

41、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管理所具有的最大限度集中资源用于工业化的特性。这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形成并持续了20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今天对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简单地说,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计划经济,在当时起码适应了中国追求高速工业化和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下,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另外,20余年的城乡隔离,农村人口不能自由流向城市,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这就为20世纪80年代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可以肯定,2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管理水平很低,力不从心,但是毕竟提高

42、了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计划管理的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4、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市场经济一般特征:1、平等性。2、竞争性。3、法制性。4、开放性。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共同特点:1、独立的企业制度。2、有效的市场竞争。3、规范的政府职能。4、良好的社会信用。5、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o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

43、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种非市场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政府可以提供社

44、会经济发展所必需、而私人市场又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使之内在化,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0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引入非市场力量政府,这一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或理由,另方面也同时从经济的角度界定出了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除了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政府还发挥非主导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高效配置资源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

45、各种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调节或干预经济活动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称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左右拳。政府使用的财政工具:政府预算、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5、什么是市场缺陷,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理解市场缺陷,市场缺陷有那些具体表现?答:市场经济一般特征:1、平等性。2,竞争性。3、法制性。4、开放性。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共同特点:1、独立的企业制度。2,有效的市场竞争。3、规范的政府职能。4、良好的社会信用。5、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

46、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o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一种非市场的

47、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市场缺陷的具体表现:(1)垄断(Monopoly)。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个市场都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单个买者或卖者都不具有控制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然而,现实存在的却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不论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还是垄断竞争市场,它们都是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在垄断市场中,买者或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别、产品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产成本递减等因素都会增强单个厂商或少数厂商影响市场的能力。垄断的存在意味着厂商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可以人为地控制产品的产量或产品的价格

48、。这样必然发生资源不合理的流动,使资源配置偏离最有效率的状态。(2)公共产品(PublicGoods)o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在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使在技术上有排斥的可能,但因排斥的成本太大而无法实施排斥的行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特征使得市场机制不愿意或不可能提供这些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须的,所以,市场提供不了公共产品表明市场在

49、配置资源方面是失效的。(3)外部效应(Externality)。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但这些人却未承担该影响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或未获得该影响给他人带来的利益的经济现象。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市场提供了过多或过少的某些产品,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外部效应是市场机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市场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公共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一个特例。(4)信息不充分(InformationFailure)。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的生产者都具有充分的信息,但是,现实的市场则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所获得的有关生产和消费的信息都是不充分

50、的。生产者不能准确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生产者也不能准确了解其它生产者的生产情况。这样,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大家一哄而上,导致这种产品生产过剩,当某种产品供大于求时,大家纷纷转产,导致这一产品供不应求。信息不对称有两种常见的结果:在决策前,由于对产品质量存在不对称信息,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在决策之后,由于对人的行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缺陷的存在会影响资源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高效配置。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表明,市场经济不会长期不断地稳定发展,“看不见的手”不可能自动地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必然会产生

51、失业、通胀、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减缓乃至下降等问题。(6)分配不公。市场机制下的收入分配标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拥有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多的人得到的收入就多,反之,则少。私有财产制度和垄断的存在,必然造成社会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两极分化,产生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在一定限度内属于经济问题,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成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产生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的市场机制自然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6、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一)混合经济具有双赢和多赢的效果(二)混合经济或者混合所有制经济天生具有“社会性”与“公有性”(三)混合经济的发展具有私有制公有

52、化,市场经济计划化,雇佣劳动福利化的趋势。第三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政府的职能与作用2、社会公共需要理论的应用范围3、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本章难点: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关系及其区分一、名词解释:1、政府职能:指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保卫国家自身安全与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2、政府作用:政府作用是政府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职能运用方式的多种选择,使其作用出现多种结果,这种作用是随着职能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3、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

53、斥性(Non-exc1usion)和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的需要。4、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5、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的服务或无形商品。6、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消费者获得私人产品必须通过市场采取出价竞争的方式。7、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物品或服务带来的利益。8、非竞争性:指在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9

54、、非排他性: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使在技术上有排斥的可能,但因排斥的成本太大而无法实施排斥的行为。10、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政治不过是经济交易过程的延伸。从本质上说,政治家、官僚或国家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也是一种“经济人”,他们同样是个人私利的追求者。在公共选择领域做出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他们的行动本身也要受到些规则与约束的影响。这些规则与约束同样是人类创造的,不一定比其他任

55、何社会组织的规则更加正确无误。由此出发,他们将经济交易和政治决策这两个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纳入单一的私人利益分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的公共选择的关系,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决定表达意愿。11、搭便车:免费搭车者。纳税人纳税是为了享受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国家(政府)征税正是为了给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大家都降低税负或不纳税,则其中少部分人纳不纳税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不会产生影响;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纳税,那这部分人就可以享受公共产品而不纳税“搭便车”了。二、思考题: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

56、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答: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国家与政府的存在,财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研究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首先要对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有一个充分认识,研究国家与政府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国家)的职能与作用。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

57、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

58、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混合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

59、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对于第一类混合物品来说,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广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对于第二类混合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

60、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