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课件_第1页
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课件_第2页
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课件_第3页
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课件_第4页
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法 努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孙成文2009.10.20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这些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善于运用法律思维能够使领导干部走出人治的困境。由于诸多社会利益均系于一身,因此领导干部也必然地成为社会多元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心,从而直接承受了各种利益倾向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而要从这样的困境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助于法律,因为一个法律规则的出台往往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散领导干部的决策压力,从而将领导从多元利益

2、博弈的中心解放出来。 亚里士多德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首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发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2月日发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这部中国政府首次发表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白皮书向世人宣告,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国务院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682件;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 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余件; 5个经济特区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规200余件; 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共制定规章2万余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截至2009年8月底) 这是1999年3月15日,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们热烈鼓掌,庆祝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依法

4、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199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作了专门部署。 2003年3月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把依法行政正式确立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明确规定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提出了此后10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 2005年,重点抓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2006年,重点抓了行政复议工作。 2007年,重点抓了市县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5、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的要求。 2008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依法行政的概念 依法行政并非我国首先提出的原则,而最早源自大陆法系国家。是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的,它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是法治主义在行政领域的体现。 依法行政是指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它的最基本的内涵即为不论还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政立法活动,还是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政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则。也就是各级行政机关按照体现最广大人民

6、群众意志的法律、法规、规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依法行政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依法行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活动,它是以法律制度为媒介的;依法行政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它贯穿于整个行政活动的始终;依法行政既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原则作为行政法最基本的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与尊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等个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言,树立依法行政观念,明确依法行政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实现科学的行政管理,尽量避免对国家的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7、 依法行政的目标 依法行政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体制,换句话说,就是要打造一个现代法治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法行政是实现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法治政府的标准 应该是一个有限、有为的政府 。法治政府应是权力受控制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我们提出和推动的“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在强调政府“有限”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有为”,既要求政府坚决地减少、放弃某些职能,不管其不应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又要求政府加强、健全和完善某些职能,管其应该管、管得了和管得好,而其他组织管不好的事。应该是一个廉洁、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的核心就是政府

8、的运作要透明,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要有渠道、有方式让老百姓知道。 法治政府应是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政府。政府如果定位不准确,不去行使应有的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而是直接干预经济,甚至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就必然会受经济利益驱动,与民争利,以权谋私,背离法治政府的宗旨。 应该是一个诚信、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是一个高效、便民的政府。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一个宏观的目标,要求很高,具体如何实现,纲要提出了六项具体任务和要求,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职权法定;二是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是程序正当 ;四是诚实守信 ;五是合理行政 ;六是便民高效 依法行政工作

9、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保持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 人民群众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推动者。纲要实施的5年,是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进步最快的5年,是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走向良性互动的5年。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将法治视为保障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最佳手段,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推动力量。距离10年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只剩5年,我们既要看到贯彻落实纲要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和不足,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奖罚力度,保证如期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 保护我们的一方水土,一片蓝天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科

10、技的突飞猛进发展,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人类创造天地,又能为祸众生。所以人们对科技所持态度和法律制度设计也应是多方面的。 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长达1720项,其内容广泛具体,对要做什么,谁来做,做的期限,做的程序,违反了怎么处置都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很强的操作性。这是近40年来包含内容最广泛的能源法。 美国近期推出征收“碳关税”法案,我国明年可能启动碳排放交易,五年内也有可能开征“碳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年10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

11、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2009年7月24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行政处罚法律制度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它对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程序,以及执行程序都作出全面规定。旨在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这部基本法律第一次从法律制度上比较全面地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是继行政诉讼法之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的颁布施行,对改革

12、现行行政执法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行政处罚法概述行政处罚法概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的基本制度行政处罚的程序 行政处罚的管辖与适用行政处罚法出台背景行政处罚种类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出现的各类行政处罚的名目就有90余种;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混乱,甚至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过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处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混乱,似乎穿上制服甚至套上一个任意颜色的袖标就可以到社会上进行处罚;行政执法机构重叠,职能交叉、重复处罚等混乱现象也十分严重。 行政处罚的含义 所

13、谓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其有以下三层基本含义(行政处罚法第三条):(一)行政处罚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是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 (三)行政处罚只能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来实施。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二、公正公开原则 三、“过罚相当”原则四、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五、行政救济原则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中居有重要的地位。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应

14、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归纳起来本条原则由五层含义:1、处罚依据法定 ;2处罚设定权法定;3实施处罚的主体法定; 4处罚程序法定;5处罚内容法定。处罚依据法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罚”,即对一个行为是否处罚应有法定依据,而且是明文规定。这里的“处罚依据”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部委规章、政府规章几种形式。处罚程序法定 行政处罚法其实就是程序法,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否则该行政处罚无效。包括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违反程序,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可以被撤销

15、。处罚内容法定处罚内容包括:认定的事实、处罚种类、幅度、处罚方式、处罚依据等。认定的事实。必须清楚,证据必须确凿充分。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处罚所依据条文必须准确,不得遗漏,颠倒、增减。而且必须具体到项目。执法实践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条款项目。公正、公开原则公正:包括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平等原则。即不同场合的同等对待,对相同事件做相同处理。如果没有作出不同处理的明确根据,则不得采取差别待遇。违反平等原则就是歧视。比例原则:即要求目的和方法的均衡。行政主体采取一项措施达到特定目的时,该措施必须是可

16、以达到目的的措施;并且该措施给个体造成的损害,在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的各种措施中是最小的;此外,这一措施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当与对个体造成的损害保持均衡。回避:如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调查人员与听证人员的分离,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也应当回避(第37条) 公开原则 在行政处罚法的许多具体条文里都有详细规定,例如: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依法举行的

17、听证,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公开进行,允许旁听,允许报道,作出处罚必须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行政处罚法第32条第2款)。 “过罚相当”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2款:“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这包括两方面,既不能对轻微违法处以重罚,也不能对严重违法轻罚,罚款了事,更不能“花钱买合法。”社会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法律设定的行政处罚再详细,也不可能考虑的实际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要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处罚时,也要根据实际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给

18、予轻重适当的处罚,以保证公正性。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警告的处罚形式,本身就具有警诫和教育违法者的作用;第25条:“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减轻处罚。”体现了教育、帮助青少年的宗旨;第27条规定,对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等,从轻或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行政救济原则 这里所讲行

19、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损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行政处罚法第6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该条规定了当事人的五项权利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和要求国家赔偿权。行政处罚的基本制度一、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二、行政处罚实施主体法定制度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四、处罚调查与作出处罚决定相分离制度 五、罚款决定与收缴缴分离制

20、度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种类是行政处罚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处罚这一法律责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针对前面所述的行政处罚种类繁多的混乱现象,行政处罚法进行了归纳分类,按照性质和处罚轻重的不同将行政处罚分为四类,即审诫罚、财产罚、行为罚和人身罚。在这4类行政处罚中又包含着6个基本种。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行政处罚法的第八条中。行政处罚按性质和处罚轻重分为四类审诫罚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行政管理规范的行为的谴责和警示,使其荣誉、信誉或其他精神上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的处罚措施。 财产罚是指行政机关强迫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的货币或财产的处罚。 行为罚是指行政机关限制或禁止违法行为人进行生产、

21、经营活动,或者其他须经批准才能从事的特种活动的处罚。 人身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类行政处罚。 责令停产停业和 “责令改正”责令停产停业一般附有限期整顿和改进的要求,如果被处罚者在限期内改正了违法行为,就可以恢复营业,无需重新申请许可证和执照。 需要把责令停产停业和 “责令改正”加以区分。责令改正主要表现为:责令退还、责令赔偿、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责令限期治理等。责令改正在本质上是教育措施,并非制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以恢复被侵害的某种状态,与行政处罚的目的不同,所以不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也并未将责令改正列入行

22、政处罚的种类,而是在第23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可见,责令限期改正是与行政处罚并行的行政措施,是一种行政命令。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节约能源法在法律责任中多条规定了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没收设备;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违法情节严重的,限期离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停止贷款;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加收超标排污费;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劳

23、动教养问题的补充决定和劳动教育试行办法规定了劳动教养制度,另外还有通报批评、具结悔过、剥夺荣誉称号等。 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行政处罚由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国家机关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设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布;无权设定的国家机关不能设定,有权机关也不能越权设定。行政处罚法第9条第14条明确分类,分别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处罚设定权。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任何行政处罚,包括国务院、省、县、乡政府的各类决定、命令、通知等等。军事、审判、检察、社团、企业等都不能设定任何行政处罚。 实施处罚的主体法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实施机关主要是拥有行政处罚权的特定

24、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行政机关可以将自已拥有的行政处罚权委托给非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使。但被法律、法规授予处罚权的组织不能将处罚权再委托给其他组织。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辟了一条途径。其实质内容就是,经法定的有权机关按法定程序批准后,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若干个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被集中了行政处罚权的那些行政机关不得再行使这些行政处罚权。主要是为

25、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 二OO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处罚调查与作出处罚决定相分离制度 为保证行政处罚决定的公正、公平,行政处罚法按照权力制衡理论的要求,在制度设计上一般是要求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将调查与作出处罚决定的人员相分离。这项制度主要体现在行政处罚法第五章第二节的一般程序规定中。 罚款决定与收缴相分离制度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

26、罚款的机构相分离。除按照法律规定当场收缴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罚缴分离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由1997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国务院第235号令)加以具体化。行政处罚的程序 行政处罚法本身就是一部程序法,因此行政处罚的程序在这部法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性质上分,行政处罚的程序有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又分为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两种。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

27、当场处罚程序。是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及其执法人员对当场发现的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违法情节轻微、处罚较轻的行政违法行为,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给予处罚。由于这类案件可以不必遵守调查与决定相分离的原则,不必经过复杂的调查、取证等程序,只给予警告和少量的罚款,并当场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这样可以充分保障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第33条)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也称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顾名思义,实施行政处罚除适用简易程序的轻微行政违法案件外,大多数的案件一般都用这个程序。 由于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比较复杂,处理的难度较大,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其程序也就比较复杂,

28、时间也比较长。因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给当事人的行政处罚较重,对当事人的权益影响较大,如果行政处罚错误的话,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比率也较简易程序高。一般程序大体分为立案、调查、作出决定和送达四个阶段。 立 案立案是指行政机关通过检查或者举报等途径,发现有违法嫌疑并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时,依法交付调查处理的行政程序。一般说来,立案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事实条件,也就是在已经获得的证据材料中,初步证明了违法行为事实的存在;二是法律条件,即依法应给予处罚;三是本机关有管辖权。在立案时还应确定两名以上的调查人员,而且承办人员必须与该

29、案的处理结果之间无利害关系,与案件当事人之间没有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如果有,应予回避。 调 查调查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为了查明行政违法案件的事实,获取证据或者查获违法行为人而依法进行的活动。调查的目的,一是查明违法事实,认定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二是获取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各种证据。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提取证据。在调查、收集证据或者进行检查时,应当有两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 调查活动包括询问当事人。这是行政执法人员为了征实违法行为的事实,查明违法行为人,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嫌疑人进行询问调查活动。询问证人。这是行政执法人员为了收集证据,查明

30、案情,依法向案件知情人进行了解的一种调查活动。检查。这是行政执法人员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等进行实地勘察或者检查,以发现和收集违法行为留下的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调查活动。检查的形式主要有:现场勘验、物证检验和人身检查。鉴定。这是指行政机关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活动。鉴定应作出鉴定结论。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还就证据的收集作出了规定。在检查活动中,行政执法人员有权依法提取证据。证据包括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提取证据的方法主要有抽样取证和证据保全。抽样取证与证据保全所谓抽样取证,是指行政机关在要清查批量物品的性质、质量等问题时,依法

31、提取一定数量的物品,供检验或者鉴定使用。所谓证据保全,是指行政机关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材料,采取登记并予以收存等方法,依保持其证明作用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证据保全的目的是为了取证,二不是对物品的强制措施。因此,采取保全措施后,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尽快对保全物品进行勘验、复印、拍照、转录、摘录等方式进行处理,必须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超期保全的,属程序违法。 行政处罚决定行政执法人员通过调查后,认为案件事实已经全部查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调查即终结。调查人员应当写出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书,载明案件来源、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有关证据材料、处理依据、处理建议,将立案登记表和有关证

32、据材料一并提交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查。行政机关负责人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决定: 1.对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不得由某个行政机关负责人一人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书 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应当制定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33、违法事实和法律依据以及证据,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行政救济方式、期限和途径,作出决定的机关名称和日期,最后,加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公章。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现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送达当事人。(第40条)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的方式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或者邮寄送达。直接送达就是由行政执法人员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直接交付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是指当当事人拒绝接受法律文书时

34、,由送达的执法人员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的事实情况,并请见证人签字证明,将法律文书置于送达场所的送达方式。邮寄送达是指采用有回执的挂号信函的方式将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公开举行听证会,在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的情况下,听取各方陈述、辩论、质证的法定程序。听证程序是一般程序的特殊程序,只适用于需要听证的案件,并非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听证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行政处罚较重的案件,即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较大数额罚款的具体限额,行政处罚法没有做统一规定。国务院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规定。根据山东

35、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 只有在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可以提供听证。所以这里要注意: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举行听证,如果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必须事先征得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在符合听证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提出听证要求,行政机关就必须组织听证,不能拒绝。而且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该费用支出应由国家财政开支。听证应该由具有行政处罚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听证主持人和参加人听证主持人应该是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36、。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规定,听证主持人应当由在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工作2年以上或者从事行政执法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由省政府法制办统一负责,并颁发资格证书。听证参加人: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辅助参加,12人)、调查取证人员。听证程序的具体内容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明确告知其听证权利后3日内提出(书面或口头),否则视为放弃,由行政机关记录在案,然后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该在15日内组织听证(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通知听证事项。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开始的7日前,书面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主持人

37、等事项,由当事人在通知书送达回证上签字;听证方式。听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都应公开举行,对当事人公开,也对社会公开,听证之前,行政机关应该将听证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有关事项,予以公告,允许旁听和报道。 听证顺序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听证主持人介绍主持人和记录人,询问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宣布听证开始;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行政处罚依据以及处罚建议;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理由进行陈述和申辩,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并可提出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各方就案件的性质、情节及处罚建议进行辩论;当事人做

38、最后陈述;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听证笔录交当事人审核无误或补正后签字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作出处罚决定听证结束后,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写出听证报告,连同听证笔录报行政机关负责人。负责人根据听证笔录和听证主持人的意见,根据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8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行政处罚的执行是行政处罚决定的实现阶段。行政执法机关的处罚决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在限期内自觉履行,否则,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措施或者申请法院强制其履行,以保证行政处罚决定的严肃性,保证行政机关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行政处罚的履行

39、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履行是指行政处罚的决定作出并送达后,当事人在期限内主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比如交纳罚款、主动停产停业,改正违法行为。但是,根据目前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因种种原因当事人自动履行的比例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以保证行政处罚决定的落实,维护行政执法的权威。 当场收缴程序当场收缴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第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这种情况的罚款数额应当限制在“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范围之内。第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作出罚

40、款规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当场收缴的适用程序:第一,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交纳。第二,执法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上缴罚款。执法人员必须在2日内将罚款交至所属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交付指定的银行。代收机构收缴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除适用于当场收缴范围的罚款外,都适用于代收机构收缴的范围,当然,代收机构收缴的罚款仅限于当事人自觉按照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规定的期限和罚款的数额到指定机构交纳罚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有代理收款项业务的商

41、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可以开办代收罚款业务。代收机构应将代收的罚款直接上缴国库。如果当事人不自觉去交纳罚款,代收机构没有强制执行权。 1998年开始,山东省各级有罚款处罚权的机关按照省、市、县三级的不同,分别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签定了收缴罚款协议书,并在有关储蓄所加挂了醒目的标志,设立了专柜。 强制执行程序适用强制执行的情况(当事人未主动履行,而有权机关也没有规定停止执行)第一,当事人没有向行政机关申请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或者虽然向行政机关提出了申请但没有得到行政机关的批准;第二,罚款决定未被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停止执行的;第三,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没有停止执行的;第四,法院没

42、有规定因复议或者行政诉讼需要停止执行的。强制执行措施:第一,当事人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执行罚);第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罚款划拨抵缴罚款。在当事人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情况下,如果行政机关在此之前已经查封、扣押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已经冻结当事人的存款,则可以拍卖或者划拨抵缴罚款。第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包括强制执行罚款决定和其他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的管辖与适用行政处罚法第四章主要对两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一是行政处罚的管辖,第二是具体适用的规则。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行政处罚的管辖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确定对某个行政违法行为应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

43、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制度。行政处罚法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一条规定:“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管辖虽然只有两条规定,但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地域管辖、职能管辖、级别管辖和指定管辖。 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行政处罚权在行政主体之间的横向划分。根据行政效率原则,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以“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行政处罚案件为原则。如果违法行为发生地与结果地不在同一地域,或者违法行为的发生地与发现地不在同一个地域,或者违法行为的发生地与行为人的住所地不

44、在同一个地域,都应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级别管辖级别管辖则是行政处罚权在行政主体之间的纵向划分。级别管辖由行政处罚案件的性质、情节的轻重、影响的范围等因素来划分。 行政处罚法对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管辖。具体有以下几层含义:(l)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的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行使管辖权,县级以下的行政机关无权实施处罚;(2)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管辖,中央政府包括所属部委,原则上无权实施行政处罚;如以违法行为人的登记确定级别管辖,药品管理法规定,对中央或省级政府管辖的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的行政处罚,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对市、县或者县以下政

45、府管辖的药品生产或经营的企业的行政处罚,则由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管辖。(3)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职能管辖职能管辖是指不同职能但同级的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职能管辖虽然也是行政处罚权的横向权限划分,但是同类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按照行政机关管理范围划分行政处罚的管辖权限,是职能管辖的特点。如对违反市场秩序的行政处罚由工商行政机关进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处罚由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一方面指没有依法取得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不得管辖;另一方面指虽有行政处罚权,但违法行为不属其专属管辖及其管理范围的,也不得行使行政处罚权。 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是指行政机关以

46、决定的方式指定下级行政机关对某个行政处罚案件行使管辖权。随着行政管理的不断扩大和日趋复杂,在一个专业领域有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都有行政处罚管辖权的例子。如对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都有行政处罚权。当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对同一案件发生争执时,首先应由争议的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双方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指定管辖权是一种行政决定权和行政领导权,一般由上级行政机关行使。 移送管辖当违法行为已经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行政机关必须将该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即已构成犯罪,需要由司法机关处理,除刑法外,我国一些单

47、行法律、法规也作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但亦视具体情况,在移送的同时,追究其行政责任,这取决了具体规定。经司法机关审查或审理,认为该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有关机关应及时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适用行政处罚的适用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认定当事人违法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或者给予何种行政处罚的规则。主要介绍两方面内容:一是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二是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事实条件,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有行政违法行为这一客观事实。主体条件,即行政处罚必须由法定的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适格主体实施。上述几种处罚实施主体。对象

48、条件,必须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时效条件,是指对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还需其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超过法定的追究违法者责任的有效期限,则不得对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时效为6个月)。应当注意明确违法行为发现的期限。其期限的计算,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直到发现之日止;对于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则从该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 不予处罚和免于处罚 “应当”处罚与“可以”处罚 从轻、减轻处罚与从重处罚 单处与并处 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

49、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1、同一个违法行为,既包括一个行为(或事实)违反一个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即同一性质的一个违法行为),也包括一个行为违反几个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即不同性质的一个违法行为),但不包括多个违法行为。 2、可以处罚两次,但罚款只能适用一次,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给予两次处罚,但如果两次处罚都是罚款,则只能适用一次罚款;如果一次是罚款,另一次处罚就可以是诸如吊销许可证、没收违法做的或责令停产停业等,但不能再罚款了。不予处罚不予处罚是指因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事由存在,行政主体对某些形式上虽然违法但实质上不应承担违法责任的人不适用行政处罚。三种情形:一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违法。行政处罚法第25、26条规定的不满14岁的未成年入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二是违法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的。三是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27条)。 免予处罚免予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考虑有法定的特殊情况存在,对本应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免除其处罚。免予处罚与不予处罚是不同的。不予处罚是本不应该处罚因而不进行处罚;而免予处罚则是本应该处罚的,只是考虑到有特殊情况存在,不需要科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