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十八世纪课件_第1页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课件_第2页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课件_第3页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课件_第4页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是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在整个世纪中,逐渐酝酿和准备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标志就是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以英国资产阶级号召政治革命开始,终结于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思想领域里的革命,其中心是法国。 自由带领人民启蒙运动“启蒙”一词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精神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和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启蒙运动提出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共和国等一套纲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运动。人权宣言

2、全文启蒙运动的任务 启蒙运动是一种除旧布新的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及特征1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径。2强调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律的支配,人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3. 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启蒙主义者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批判教会的种种偏见,对平等的法律、民主的政治、“社会契约”、自由竞争的经济、遵循自然法则的伦理道德、尊重人的天性的教育等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构想。启蒙主义的思想有乐观的倾向,它

3、相信存在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让人追求。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 。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压迫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 。法国大革命之火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第二,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 第三,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第四,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

4、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 梭 狄德罗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第三卷第467页) 第二节 约翰沃尔夫冈 歌德一、生平和创作1749-1832) 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出生于法兰克福的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歌

5、德的性格特点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系。” 格言与随想造就歌德伟大的优点: “永远努力的、内向和外向的、不断活动着的诗性修养与冲动形成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础。” 自述 要点:一、永远努力着;二、内向和外向的;三、有天生的悟性。性格的弱点:怯懦 “我渴望由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光明,我期待着这种光明的到来,但是,在这个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光移开”。 这种怯懦是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相当普遍的现象。(包括黑格尔)贝多芬与歌德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自信又逆来顺受。在他身上有许多错综复杂而又不可抑制的情感。” 艾米尔路德维希歌德传

6、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矛盾;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德国的国家大剧院前著名雕刻家恩斯特里彻尔所创作的歌德和席勒纪念雕像宗白华评价歌德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罗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生命与形式,流动与定律,向外的扩张与向内的收缩,这是人生的两极,这是一切生活的原

7、理。歌德曾名之宇宙生命的一呼一吸。而歌德自己的生活实在象征了这个原则。他的一生,他的矛盾,他的种种逃走,都可以用这个原理来了解。 歌德之人生启示二、创作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歌德在罗马平原上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取材于作者及友人的经历、事件,以维特致其恋人绿蒂、友人威廉信和部分日记连缀而成,用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绿蒂的原型 情节梗概: 能诗善画的平民青年维特在明媚的五月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心灵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欢欣” ;同时在一个乡村舞会上爱上了美丽温柔的乡村姑

8、娘绿蒂。但后者已订婚,维特从“天国”跌落现实,痛苦地离去。 维特到一个公使馆当秘书,试图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但看不惯官场刻板作风,又受不了贵族阶层的歧视,愤然辞职,重回乡下。 乡下也物是人非,乐园不再:绿蒂已婚,其夫愈加因循守旧;可爱的儿童、纯朴的村民、美丽的大树,一个个都遭遇不幸 。维特在绝望中自杀。歌德自评维特 “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恰在适当的时候出版的缘故。正如只须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而各个青年既已有着满怀的过奢的要求,不能满足的热情和虚拟的苦恼,一触

9、即发,故这小说所引起的激动更大。”(自传诗与真)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维特“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 ,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 、感情和看法,赋予他以他自己 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 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 。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 前东德拍摄的同名电影(1976年)导演:艾格古恩特演员:汉斯小沃尔夫,希尔玛鲍曼 1、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什么?因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而烦恼

10、因爱情的无望而烦恼因事业的挫折而烦恼2、如何理解其烦恼?一个时代的觉醒者与平庸鄙俗的社会坏境的冲突。3、如何理解维特的死?小说重版作者加的卷头诗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反抗的声音,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郭沫若译):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三、浮士

11、德( Faust) 是歌德以毕生心血(17701831)来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我们现实生活如此荒诞,无法理解。我早就相信,为了熬好这锅稀奇古怪的热汤而付出这样虔诚而长久的劳动,其结果是不好的,无人问津。”他至死也没有料到,“这锅稀奇古怪的热汤”后来被许多人视为“近代人的圣经”。 浮士德的原型1480 年出生在德国威登堡附近的一个山区小镇上。他到处流浪,兴趣广泛,从神学到科学无所不包,曾是威登堡大学的神学博士。他尤其痴迷于炼金术,1540年死于一次炼金试验的爆炸中。他生前死后德国民间就有许多传说,后来,人们把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闻都附会到他身上。如传说他为了得到世俗的快乐和权力,将自己

12、的灵魂卖给了魔鬼。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借这个故事抗议对求知者的迫害,同情求知者的遭遇。 歌德受到相关传说和马洛剧作的启发,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传说的素材,使浮士德成为一个性格极为丰富复杂的形象,也使故事富有一种高度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美。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

13、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宗白华(一)主要内容 1.两个赌局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在天上争论人的善恶,以下界的浮士德博士打赌。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要将他引入邪路;上帝则相信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中终会觉悟,回归正途。魔鬼和浮士德签下契约:满足浮士德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对某个瞬间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生命就结束,灵魂归魔鬼所有。2.浮士德一生追求的五个阶段1.知识的悲剧,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2.爱情的悲剧,对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放纵情欲的反思,对德国市民阶层封建意识的批判。3.为宫廷服务阶段政治的悲剧,对“开明君主制”改良社会的否定4.追求古典艺术美的悲剧,对古

14、典主义、浪漫主义、用艺术改造社会的理想的反思5.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事业的悲剧,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科学革命的反映。小宇宙大宇宙“我劳神费力把哲学,法学,医学,天哪,还有神学,都研究透了.现在我,这个蠢货!尽管满腹经纶,也并不比从前聪明;称什么硕士,称什么博士,十年来我牵着我的学生们的鼻子,天南地北,上下四方,到处驰骋-这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懂!想到这一点,简直让我五内如焚!”中世纪书斋里的浮士德博士.皓首穷经半辈子却一无所获知识的追求与幻灭浮士德的警醒和绝望: 知识不等于智慧。与生命感悟脱节的学识和理论,无法证明生命的价值。 “这道由成百个书格堆成的高墙把我团团围住,用千变万化的花样把我困在

15、这个蠹虫世界里的旧家具,它们可不就是尘土?”真正的生命是亲近自然,而不是面壁书斋:“哦,盈满的月光,惟愿你是最后一次看见我的忧伤,多少个午夜我坐在这张书桌前把你守望-但愿我能借你的光辉走上山巅,在山洞周围和精灵们一起翱翔,活动在你的幽光下面的草原之上,摆脱一切知识的乌烟瘴气,健康地沐浴在你的露水之中!”“我觉得有勇气到世界去闯一趟,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搏斗,在沉舟的碎裂声中毫不沮丧。”爱情的悲剧 浮士德离开了书斋。他喝下了魔汤,恢复了青春,化身贵族,爱上了平民少女格蕾琴。深陷爱中的格蕾琴却因此家破人亡,虔诚于宗教的她在狱中等待上帝的裁判。浮士德经历了瓦尔普吉斯之夜群魔会,赶来解救格蕾琴

16、,却遭其拒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浮士德遇见格蕾琴梅菲斯特结论:人生本是虚无,爱情只是瞬间,理想只是难以追逐的幻影。浮士德与格蕾琴第二段生命历程: 爱情美感来自苦痛与破碎爱情的悖论:格蕾琴在付出中感受爱情的价值与快乐。她的爱与肉体远,与信仰近;与生远,与死为邻。爱情对浮士德是生命热情的迸发和狂欢,而不是约束和压抑。 政治的悲剧 浮士德继续得到梅菲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 批判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浮士德插图 对于政治成就的追

17、求,让浮士德变成一心要博皇帝欢心,懦弱而且委曲求全的人。对于现实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敢怒不敢言的人。政治生活的悖论: 政治的成就,依托于与权力阶层的联手。为了取得权力阶层的信任,必须出卖良知和人格。美的悲剧 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里翁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对古典美的追求并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臆想。浮士德的学生练出”人造人”人的精粹. 在”人造人”荷蒙库鲁斯的指引下,几经失败的浮士德再次振作精神,继续探索人生。这次,他把人生价值的寻访之旅定在了希腊。海伦:美

18、与生命激情和欲望完美结合的化身。欧福里翁:美的产物,爱的结晶,代表着艺术天赋和灵感。一说代表拜伦。事业的悲剧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 这是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义 。 虽然过程艰难,也负有罪孽,但自由国的建设终于让浮士德感到了满意。于是,浮士德的死期即至。在上帝的援助下,浮士德的灵魂得以进入天堂。万象皆俄顷 ,无非是映影;事凡不充分,至此始发生;事凡无可名,至此始果行;

19、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结尾的合唱)(二)浮士德的主题是什么? 天使说:“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浮士德中的悖论-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灵与肉、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而追求总是以失败告终。人类的两难处境。2.浮士德精神”对于精神最高价值的不断追求和永不放弃,核心是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一种无穷的永不满足的梦魇。它给人类带来发展,也带来灾难。(三)思想意义“绝对哲学悲剧”(黑格尔)。歌德运用艺术

20、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浮士德身上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不满现实、弛目远方的精神;一种是贪图安逸,易于弛靡的思想,这使人成为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存在物。歌德认为上帝创造出魔鬼就是为了刺激人、推动人类前进。恶不全是破坏,所以梅菲斯特贯穿全剧始终。(他还担当着社会批判者的角色) 当然,恶之所以能造善,主要还是在善本身。浮士德在魔鬼百般引诱下也曾误入歧途,但却结合自己深切感受,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在生活的波澜中,一步步接近并明确了理想的人生和社会。“凡自强不息者,我辈均得救”“近代人的圣经”(宗白华)。展示了欧洲先进的

21、知识分子及人类的精神探索历程,歌颂了崇高的进取精神和仁爱品格。 浮士德性格的本质特征便是那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歌德通过浮士德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不断追求的过程,展示了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文艺复兴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索过程; 同时歌德也是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意在总结人类命运、人类的探索历程。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自己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在此基础上探索生命的意义。体现了强烈的批判否定精神对现实丑恶的揭露批判。如对中世纪僵化的经院哲学、伪科学;对德国落后封建的小市民社会愚昧、庸俗习气,对封建王朝内部丑恶和资产阶级发展之初带来的罪恶的批判。对主人公探索过程中表现出

22、的失误作无情的批判和否定: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低级的官能享受和狭隘的个人幸福追求、为王权服务的妥协道路。浮士德正是在否定中逐步成长。(四)浮士德的形象(多重象征含义)1.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其追求与歌德的生活经历相似)。2.西欧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3.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新型资产阶级巨人的象征。补充: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哲学寓含1.灵与肉(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肉体的快乐和生活的享受,还是在于超脱凡俗、追求精神境界。(神曲和十日谈代表了两种极端的倾向)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23、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奔!2.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对浮士德来说,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世界统一起来的追求和创造的行动之中,在于以自由的劳动和创造去每日每时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 投身时间的洪滔中, 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 不管安逸和痛苦, 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 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3.大我与小我(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浮士德同时扮演了个人和人类的两种角色:浮士德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物,是具有肉体和精神需要的健全的个人,他的出发点就是使个人的生存获得最高的意义,经过探索和追寻,他终于在人类整体的事业中找到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这儿是民众的真正天堂, 不论男女

24、老少都欣然欢腾;在这里我才是一个人, 而且我敢是一个!4.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歌德除了借助浮士德自身对生与死的感悟和抉择涉及了这一哲学难题之外,还通过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的对立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触及。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狂潮,行动的激浪,我上下沉浮,我来而复往!生生又死死,永恒的海洋,经纬相交织,火热的生长,傍着时光飞转的纺车,我织造神性生之云裳5.善与恶的关系 魔鬼 形象不仅是外在的社会恶的抽象,而且是内在的人性恶的象征.在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和精神发展中,魔鬼始终没有离开过浮士德并伴随他走完了生命的全程,这说明人在道德上善恶并存、二元并立,且贯穿终生.而作品中魔鬼每每引诱浮士德堕落、趋恶

25、,反而屡屡使得他努力向善,则涵示了善恶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哲学意蕴.正因为善恶相克相生,所以才可能互相转化.恶甚至是善的前提条件.“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马克思:善即恶,恶即善,每一种善的生成必会带来恶果,每一种恶的生成必会摧开善花,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二律背反。(五)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互相交织,但以浪漫为主体。 诗中充满奇异虚幻的故事、大胆虚构

26、的形象和绮丽诡谲的描写,但一切幻想的因素都是为了表现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而诗中的大量对德国和欧洲现实的具体描写也强化了这种现实主义色彩;然而,这个现实主题由于其抽象、博大、深刻必须要运用幻想的手法才能自由酣畅地表现。2.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剧达到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主人公的一生奋斗有较强的概括性,其中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被黑格尔称为“绝对哲学悲剧”,但读者面对的却是具体多彩的艺术画面、事件和形象。3.大量运用矛盾对立的方法配置人物、安排场景,贯穿辩证法精神。例如:人物 天帝-梅菲斯特 浮士德-梅菲斯特 浮士德-瓦格纳 场面 光明的天堂-阴暗的书房-喧闹的城门之郊4.融浓郁的抒情色

27、彩和泼辣的讽刺于一炉,形式上采取各种诗体。名段(句)摘录(绿原译)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天帝)让我们投身到时间的澎湃,投身到事变的翻滚! 任苦与乐、成与败尽可能相互交替,君子唯有自强不息。(浮士德)问题不在于作乐寻欢。我愿为之献身的,是销魂的境界,是最痛苦的赏玩,是被迷恋的憎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厌烦。我的心胸既已为求知欲所控,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是分配给全人类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以我的心神掌握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积累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 (浮士德)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

28、树常青。(梅菲斯特)它是智慧的最后演绎:只有每天重新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有享受二者的权利! 我真想看见这样一群人,在自由的土地上和自由的人民站成一堆!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都消退 预感到这样崇高的幸运和机会,我现在正把绝妙的瞬间品味。(浮士德)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我宁愿永远孤独,也不愿用我的自由思想去换一个国王的宝座。 拜伦自由领导下的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1830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2.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

29、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4.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5.重视民间文学,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拜伦(17881824)是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富天才的诗人”,普希金奉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是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第一节 拜 伦职业的海盗 业余的诗人西敏寺内拜伦的墓碑人生(唐璜第七章148行)爱情和荣誉啊!你们究竟为何物, 总在空中盘旋而不肯降落?你们比北极的流星更难以接触, 更高不可攀,转眼已经隐没。被拴在寒冷的地面,我们举目 仰望,为把你们的光芒求索;它们呈现出千

30、种色彩,但转瞬又将我们委弃在冰雪的途程。我这篇故事也正如它们一样, 这无以名状的变幻不定的韵文,它好似经过诗化的北极之光, 照着一片土地荒漠而寒冷。当我们穷究事理,就难免悲伤, 但我希望别责我罪孽深重,如我将一切嘲笑我只想识破一切若不是演戏又是什么?他们攻击我我这诗篇的作者 究竟攻击什么我不知道说我对于人类的力量和道德, 往往加以低估或者叽嘲;他们攻击时语言粗暴又尖刻。 他们想干什么,只有天知道!其实我说的,但丁在诗中也说过,在所罗门和塞万提斯的书中也能找着还有斯威夫特、马基雅维、罗什弗科、 费内隆、路德、柏拉图、蒂洛森,以及韦斯雷、卢梭等先贤名哲,谁不曾宣告人生等若轻尘。事实如此,也怪不得他

31、们,或我, 我可不想假充凯图,或装成狄奥金尼。人生一世,终一命呜呼,哪个更好,你并不比我更清楚。苏格拉底说过,我们唯一的知识 拜伦式英雄: 在东方故事诗中,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他们都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于是他们以挑战示威的姿态,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专制与压迫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寄托了诗人反抗专制压迫的豪情,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唐璜插图诗体小说唐璜(1818-1823)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一、生平与创作(1802-1885)法国重要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

32、,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世界十大文学伟人之一。第二节 雨 果雨果一生为民主和平而斗争 “我们不要弯背折腰、低头屈膝的和平,我们不要在专制、棍棒和权力统治下的和平。和平的首要条件是解放,为了这个解放,无疑地需要革命。” “这些强盗中的一个装满自己的口袋,另一个装满自己的箱子-这就是关于两个强盗的故事。” 创作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842年的

33、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为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美和活力所打动。当晚,指派敲钟人卡西莫多途中劫持女郎,恰好宫廷侍卫长弗比斯巡逻经过此地,闻声救了女郎,女郎则爱上了英俊的弗比斯。后来克洛德趁着这对恋人约会之机刺伤了弗比斯,事后嫁祸于女郎,致使女郎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在刑场上救下爱斯梅拉达,并把塔送进圣母院钟楼避难。克洛德在外面煽动起宗教狂热,要法庭不顾圣母院的宗教避难权逮捕女郎。奇迹王朝的乞丐们闻讯奋力相救,群起围攻圣母院,却遭官兵围杀,圣母院广场尸横遍地。克洛德趁乱溜进圣母院胁迫女郎,遭严词拒绝后将她交给了官兵。女郎最终被执行绞刑。克洛德在圣母院的钟楼俯瞰着刑场,发出狰狞的狂笑。卡西莫多在背后

34、一把抱起克洛德,将他从钟楼摔了下去,克洛德坠地而死。此后,卡西莫多消失了,圣母院的钟声也消失了。两年后,在隼山坟窟里人们发现两具奇怪地搂抱一起的尸骨 二、巴黎圣母院(一)、巴黎圣母院的主题小说围绕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与四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压抑人性的中世纪教会进行了遣责和批判,对被压迫者和被损害者表示了深切的怜悯与同情。这是通过想像和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的观点的三棱镜反射出来的过去。雨果巴黎圣母院剧照(二)巴黎圣母院艺术特色1、 以人物、环境、感情氛围的圆心结构的反复再现,推进情节,表达主题;环境的圆心结构 观察者站在圣母院的顶楼,首先便看到了旧城,其次是左岸的大学

35、城,然后是右岸的新城,这三部分中“城岛(也就是旧城)位于中央,犹如巨龟。 这三部分由四通八达的街道和桥梁相连布连成一片,又被磨损的三道呈同心圆分布的城墙而形成一个圆形,这便是作品中环境的圆心结构的第一种表现。大学城 新 城圣母院旧城旧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 在作品中出现了数百个属于各个阶层的人物,诸如国王、贵族、僧侣、军人、警察、法官、刽子手、商人、市民、学生、乞丐、小偷和妓女等。但在这众多的过场人物中,却不难找出它的主要人物: 敲钟人加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侍卫长腓比斯、诗人格兰古瓦。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焦点上,围绕着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而活动,形成了一个以爱斯美拉达为中心的行星环绕

36、恒星之势的圆心结构,我们可以称它为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 爱斯美拉达克洛德 格兰古瓦加西莫多腓比斯1、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作为人物圆心结构中的中心,作者把她看成是人类感情中的至善至美的象征。 爱斯美拉达有一种女性所富有的仁爱同情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可人儿。她用优美的舞蹈、和谐的歌声抚慰人们的心灵。雨果就是通过爱丝美拉达这个美好的艺术典型歌颂了这种出乎天然的爱心。她代表着爱和光明,代表着真善美,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她如圣母一样给人带来爱与欢乐。 因此,当爱斯美拉达在广场上散播她的爱心时,圣母院也在向世人展示着她的慈爱,当她被救入圣母院避难时,这两个圆心结构中的圆心便合为一体,圣母的慈爱与爱斯美拉

37、达的仁爱达成了高度的统一,完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完美女性。圣母崇拜 圣母崇拜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圣母作为一个女性介入宗教神列,不仅为世人送上了基督,而且为宗教艺术平添了一层粉色的面纱,注入了女性所特有的温柔气质,那就是爱德。也就是爱。” 在中世纪那样一个灾难频发的年代里,人们更需要加倍的慈爱来呵护抚慰那一颗颗困苦的心灵,圣母无疑填充了这一施予者的角色,让一位高贵无暇的女性深入到每一位信徒的心灵深处。信徒们在空旷的、令人神怡的大教堂内瞻仰圣母的微笑,聆听圣母的赞歌,在上帝的力量与威严中同时感受到圣母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在作品中,圣母院作为环境圆心结构中的圆心,它所昭示的便

38、是基督教一切感情的总和:爱。 2、神父克洛德 从文章的情节中可以看出,这种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是在围观中形成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卖艺姑娘。她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以她为中心的人物圆心结构是在她优美舞姿的旋转中形成的。 作者描写道:“那个圆圈的人数很多”,爱斯美拉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格兰古瓦被“灿烂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巴黎的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 克洛德“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弗比斯“招手叫她去”

39、。 他既是一只致爱丝梅拉达于死命的毒蜘蛛(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一只被宗教禁欲主义吞食掉的苍蝇(悲剧人物)。克洛德作为神父,他的生存本身就是悖论,即展现在他的生活中的信仰的悲剧性存在,以及痛苦和负罪状态。对于克洛德,悖论、痛苦、负罪就是生存本身的质地,它是无法勾销的。从而我们终于深刻地理解了巴黎圣母院墙壁上的两个字:宿命!爱的誓言“不幸啊!当我看见你两次以后,我就想看见你一千次,想永远看到你。”“我要从胸中掏出不是话语,而是我的心和肺腑,为了向你说我爱你!”“如果你来自地狱,我就跟你去。为此我已经竭尽全力。你所在的地狱,就是我的天堂,你的目光比天主更诱人!” 100多年来很少有人真正读懂他。在作

40、品中他是最被人蔑视的人,成为阅读客体后,同样是最被读者漠视的人物。 阅读加西莫多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造物对人类的作弄。造物 在创造加西莫多的外表时,是那样大刀阔斧、漫不经心,驼背、独眼、跛脚、聋耳。而在创造他的心灵世界时,却是那样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细腻、善感、聪颖。丑陋的外表使他远离世界,远离人类,精细的灵魂使他可以和钟声对话,可以和大理石像谈心。大钟是他的爱人,她们可以唤醒他的灵魂,可以打开他的悲惨地沉没在胸中的可怜翅膀,使他的灵魂飞翔起来。石像是他的朋友,人们常常看见加西莫多在某个角落的石像旁凝神沉思,那是他们在进行心灵的交谈,在诉说自己被世人遗弃的痛苦不幸。 3、加西莫多 加西莫多的悲剧也

41、是人类审美偏差导致的悲剧。按照审美规律,人们对客体的认知和把握,总是从事物存在的感性形式开始,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由于外在感性形式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果外表美,能使人在观照时得到精神愉悦和快感;如果外表丑,则会使人产生厌恶之感。这种先入之见往往阻碍了人们审美由外观直觉向伦理道德深入,而以对人的表面印象代替了对人全面的本质的了解。所以爱丝美哈达宁愿死而不悔地爱着像“太阳”一样英俊潇洒的法比,而不愿多看加西莫多一眼。并且,“所有的女人对他心怀不满,恨他其貌不扬的人简直恨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人类审美导致的悲剧源于人的生理机制和本性,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这种悲剧仍将继续演下去。这是加西莫

42、多们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哀。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2.“美丑对照”原则3、浪漫主义情节构思乞丐攻打巴黎圣母院司法官审问加西莫多“聋子审问聋子”陶罐和水晶瓶 哨子隼山墓乞丐攻打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小说所有情节的交会点。精神超越和人性压抑的象征。与巴黎的底层社会“乞丐王国”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家以浓笔重彩描绘了它的历史和美学。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两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1345年才最后完成。整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17世纪和19世纪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

43、重新设计修复了两次。 三、悲惨世界作者序: 只要因法律和社会习俗所造成的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困使男子潦倒,饥锇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一把钥匙。(一)、主要人物和情节:福来沙威德第纳芳汀冉阿让柯赛特马里于斯(二)、主要思想内容(人道主义思想特点):1.立足于人道主义,对下层人民悲惨处境的充满同情的揭露。2.人道主义的感化(福来对冉阿让、冉阿让对沙威)3.对起义的描写和引发的议论,表现作者共和、民主的政治思想。(三)、艺术特点:雨果小说的共同特点:非凡性格;传奇情节;险象奇观1.史诗手笔,描绘了19世纪前30年法国社会生活的壮阔画面。2.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夸张手法。3.离奇情节,巧合因素和险象奇观。4.纵横捭阖的政论。冉阿让灵魂的得救 这时冉阿让象是个要昏倒的人。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