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章婴儿心理的发展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一、婴儿期的生理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脑重和头围大脑的发育十分快,这主要表现在脑重和头围的变化上。 新生儿 6个月 1岁 23岁 7岁 9岁 成人脑 重 390g 700-800g 900g 1000g 1280g 1350g 14001450g与成人比 1/4-1/3 1/2 2/3 3/4 9/10 接近婴儿脑重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婴儿大脑内部结构发育的情况,但由于每个婴儿的脑重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所以我们不能以脑重来衡量婴儿智
2、力的发展水平,只要婴儿的脑重是处于正常值范围内的,就都属于正常发展。头围是大脑生长和颅骨大小的主要测量指标,也可用来鉴别个体的某些脑部疾病。它是指齐眉绕头部一周的长度。 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开始发育。 婴儿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如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完成,脑细胞的数量接近成人),大多数沟回已出现(如大脑一、二级沟全部出现,三级沟也部分出现)。到2岁时,脑内各部分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并与灰质明显分开。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的情况 婴儿脑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脑电的变化。 不同意识状态的脑电波脑电波形态 频率(cps) 正常的意识状
3、态Beta ()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 解决问题Alpha ()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静修状态Theta () 47 轻度睡眠Delta () 24 深度睡眠 脑电图的波形 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的频率和振幅 名 称 频 率(次秒) 振 幅(微伏)波 813 20100波 14 30 5 20波 47 100 150波 0.53 20 200 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头尾原则是指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的那些部分应先发展,而后是控制躯干的皮层部分发展,最后才是与肢体有关的皮层部分开始发展。近远原则是指大脑皮层是从控制身体中部开
4、始发展,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 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 大量的研究证明,大脑两半球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左半球属于语言优势区,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右半球刚好相反,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所谓的大脑单侧化就是指在其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大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婴儿脑的可塑性婴儿脑的可修复性2婴儿生理发育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的生理发育指的就是个体从脱离母体后到第三年
5、末内的身体各部分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量上的增加,如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个体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所以个体的生理发展各不一样。但是个体生理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致的,即发展的正常值是一定的。 (1)体重 推算婴儿体重正常值的办法可根据以下公式: 16个月期间: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 712个月期间: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 1岁以后:体重(公斤)=8+年龄(岁)2(2)身高 一般说来,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平均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但婴儿的身高不如体重增长
6、得快,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内增长10厘左右。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个体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无条件反射动作,如觅食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等,新生儿利用这些反射动作来与陌生的世界取得平衡. 研究表明,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40多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1、对新生儿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就有而后永远保持的反射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瞳孔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 2、对新生儿无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有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脚掌):8个月至1岁间消失 抓握反射(掌心
7、): 把手指放在婴儿手掌上并轻轻压动,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指,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婴儿的体重。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手托新生儿,脸朝上,然后迅速下降,新生儿则伸直双臂,然后缩回紧贴胸前,握紧拳头。出生后一个月内这种反射表现明显,四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 把新生儿以俯卧的姿势轻轻放进水里,他的双手双脚会扑扑腾腾地作出非常协调的游泳动作。 行走反射 双手抱住婴儿,使其两脚着地,他会做出走路似的迈步动作。持续时间是从初生到2个月。 另一种是一般的身体反应活动,如蹬脚、挥臂、扭动躯干等自发性的、无目的、无秩序的活动,它们是婴儿日后动作发展的基础。(一)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8、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 (1) 手的动作的发展3个月前: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34个月:不随意的抚摸动作47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 56个月:眼手协调、五指分化7个月之后:双手开始协调阶段 能摆弄物体; 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能双手配合,传递物体。1岁后:逐渐能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 1 前够摸动作 (新生儿)2 顺向抓握 (34个月)3把物品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 (45个月)4 钳形抓握 (9个月左右)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也因营养、健康、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而有所提前或滞后。 (2) 行走动作的发展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翻身坐爬站立走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从
10、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二)格塞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研究 格塞尔进行研究工作的理论核心就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成熟与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格塞尔认为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的效果是微弱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成熟状态时,学习才能起作用。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格塞尔
11、的双生子爬梯实验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见图)。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
12、没有显著作用。 三、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反映着心理的发展,通过动作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
13、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一) 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
14、断或频率降低。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婴儿的定向反射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吸吮行为不再受刺激呈现的影响。(习惯化)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发生变化。 (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
15、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偏好方法 (二)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1视觉集中:研究发现,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 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 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 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 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
16、,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 新生儿的眼睛还不能准确地聚焦;由于视敏度不够,导致分辨能力差,新生儿还不能利用眼的聚焦功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新生儿眼里,一个距离6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200米远看这个物体。我们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他们不知道在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即便是从近处看人的面孔,也是模糊的。虽然新生儿眼睛还看不清楚,但他们凭借有限的视力积极地探究周围环境。他们从视野中找出令他们感
17、兴趣的一切事物,他们的视线会随着移动的物体移动。只是这种移动的速度比较慢,准确性也较差。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眼睛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发展也很快,1个月时,婴儿可以以一种平稳的眼动追踪一个移动较慢的物体,6个月时,这种能力就相当发达了。(三)听觉的发展1.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就能区别不同的音高。低音容易引起明确而一致的反应,而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
18、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出生几天的婴儿在听到母亲声音时,吮吸活动加速。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1岁左右已表现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新生婴儿几乎都能将头转向声源,即根据听觉方向进行视觉定位;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来源于不同方向时,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的方向。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
19、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2嗅觉的发展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人的嗅觉改善延续至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3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1.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
20、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2.深度知觉 吉布森(E.JGibson)等通过视崖装置(见图)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有人发现23个月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3.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深度知觉的研究视崖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一种叫做“视崖”的实验设备,该设备是一个玻璃平台,平台的一半比
21、地面高出1米,和玻璃紧贴着,另一半和地面的高度一样,面积为一半的高台上和另一半低的部分都铺着同样图案的方格布,整个台子的周围用木板围起来。对儿童和成人来说,在玻璃下面的高低差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我们知道,如果从高的一半爬到低的一半,也不会摔下去,因为玻璃面是平的。心理学家把刚刚会爬的婴儿放在台子上高的一侧,然后在低的一侧的边缘放一个好玩的玩具,让孩子的妈妈站在玩具边招呼孩子过来拿玩具。如果孩子“傻乎乎”的没有深度知觉,他们就会毫不在乎地爬过去拿玩具。但是几乎所有会爬的6、7个月的婴儿爬到高的一侧的边缘就不敢继续爬了,显然,他们发现了前面是一个“悬崖”,再往前爬可能会摔下去。这个实验说明,会爬
22、的婴儿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二、注意的发展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许多心理学家运用视觉偏爱法,针对影响新生儿注意的有关因素作了一些实验,发现新生儿对复杂的图形更加偏爱,对成形的图案比不成形的图案注视的时间更长;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事物的注意。所有这些结论都表明,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1 3个月的婴儿其注意已明显表现出选择性,但这时的注意选择性有如下几个规律和特点: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图形;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
23、激物;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发展;从只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 3 6个月以后的婴儿平均注意时间缩短;在注意时更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持久的注意和兴趣;而且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 6 12个月的婴儿其注意对象和注意选择性在范围和内容上大大扩展了;婴儿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而且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已主要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支配或影响。1岁以后,由于言语的出现,婴儿的注意与语言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他人的言语提示或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
24、和调节作用。这些使得1岁以后婴儿注意时间逐渐增长,最多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转移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也有较大的发展,但并不太成熟;在近3岁时,有意注意开始出现,婴儿已能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和认识过程联系起来。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展(一)记忆的发生发展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新生儿末期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之久;23个月的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
25、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二)学习的发生发展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婴儿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习惯化(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复杂类型的学习。(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胎儿期已能进行学习,学习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二)学习的发生发展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
26、的联系)。3个月时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能对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刺激进行记忆和学习。6个月以后婴儿的再认能力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学习进一步发展(出现“认生”),分类能力显著发展。四、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
27、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3.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5.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全民性交际工具,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方面。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言语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个方面。 言语感知是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能力的首要内容,也是言语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28、。言语理解就是指将感知到的语言符号(声、形)转换成其所代表的事物(义)的过程,也即揭示出言语信息的意义。言语表达则指个人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或其他部位的活动,以说或写的形式向别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又称为“言语产生”。 2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A.Bandura)和布鲁纳(J.S.Brune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过程,并通过选择性强化使得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
29、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 “选择性模仿”的概念。阿尔波特(Allport,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后来,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Bardura, 1977)提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1975年,怀特赫斯(whitehurse,1975)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有所选择的。在婴
30、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4)选择性模仿 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
31、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怎样看待言语发生的过程?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做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又称言语习得,具体是指
32、婴儿对母语口头语言 的听说能力的获得。 根据有关的研究,婴儿言语习得需 经历言语准备期、言语发生期和言语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 (一)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期 婴儿言语的准备期也称前言语期,具体是指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期,一般指从婴儿出生到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段时间(012个月)。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 1发音的准备 婴儿发音的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2理解的准备婴儿言语的理解准备就是指婴儿语音理解的准备,分为两个阶段:婴儿语音知
33、觉能力的准备和婴儿语词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2)语词理解的准备 3.前言语交流的发展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偶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即为前言语交流。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3)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二)婴儿言语的发生期 一般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一个词,就标志着言语的发生。近几年来,综合多种研究资料,我国心理学家们认为,由于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如果取10与14两者的平均值,就应该是12个月即1年。 1婴儿词语所代表的意义 婴儿最早
34、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也就是说婴儿言语的发生最早是在9个月的时候。心理学家如巴雷特(M. Barrett)等在对婴儿最早出现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婴儿早期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有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就好像是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 2词语的获得与应用 在言语发生阶段,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现: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定性较强的词;已掌握的词语开始摆脱场合限定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所谓的摆脱
35、词语的场合限定性,具体是指原本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能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的场合。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期 当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时,标志着婴儿已进入言语的发展期。心理学家把婴儿言语的发展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5岁,这是理解言语发展的阶段,婴儿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在此阶段发展并不显著;第二阶段是1.53岁,这是儿童积极言语能力发展的阶段,也是儿童言语发展上的一个跃进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婴儿生活范围的扩大,交往的增多,对言语活动需要的增大,使得婴儿的言语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婴儿在下列三个方面的发展中:词语数量的增多、双词句的生成
36、和语法的获得。 1词语数量 1015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掌握13个新词。随后掌握新词速度显著加快,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 2双词句的生成 双词句的特点是,它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具备语句的 基本成分,但它仍是简略、断续、不完整的。 3语法的获得 一般地,语法可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类。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及社会性发展 一、气质 气质分类有多种,其中以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1容易型:易
37、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型儿童容易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困难型儿童容易使亲子关系有所疏远。 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迟缓型儿童引起父母的反应往往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并因具体情况而异。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 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巴斯(Buss,1984)根据其活动特性说把气质划分为四种:情绪型、活动型、社交型、冲
38、动型。 卡根(JKagan,1987)根据其抑制非抑制说,把气质划分为两大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二、情绪的发展 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或哭、或静、或四肢乱蹬。婴儿最初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随后,在生理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婴儿的情绪多种多样,这里仅介绍笑、哭和恐惧三种基本情绪。 (一) 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
39、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惟一方式。初生婴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的研究者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
40、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模式: 饥饿的哭;发怒的哭;疼痛的哭;恐惧或惊吓的哭;不称心的哭; 招引别人的哭.婴儿的哭自出生就有,且较早出现分化。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最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三)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个体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个体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
41、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一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所引起的惧怕反应。 3怕生:这是一种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称为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四)分离焦虑的发展 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五)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
42、成人的面孔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三 、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摒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丝等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1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自愿离婚协议
- 湖南省永州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附答案】
- 专题14有理数的乘除(举一反三)(沪科版)
- 热点03俄乌冲突新局势-2023年中考地理专练
- 09完形填空训练之哲理建议类-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提分宝典
- 工程项目施工框架协议范本
- 工程项目管理填空题专项
-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大纲-薛大龙博士
-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计算
- 2024年北京中考道法第三次模拟卷含答案解析
- 乳腺科专科理论考试试题
- 2024年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 小儿糖尿病的饮食指导
- 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2024
- 中建高支模专家论证汇报材料
- 钢结构房屋拆除施工方案
- (高清版)WST 311-2023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
- 科普剧剧本大学生
- 2024春期国开电大专科《电工电子技术》在线形考(平时作业1至4)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TDT 1063-2021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