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地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中国地理区位及其地理意义:、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我国处在亚州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我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中国境内有第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处于亚欧交通要到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中国地理景观的
2、特征:、地理景观:、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变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明显:中国疆界辽阔,地处中纬,随着热赤道的南北移动,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的位置也随之南北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气流变化最为显着。、季风降水不稳定: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大、雨热同季和冷、热、晴、雨多变。及丰盈的强弱和
3、影响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构造运动活跃:中国处于最强大的两大地震带交接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是多地震国家。、地表起伏显着:是一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人类对离地表面、海洋与海岸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已明显超了自然的作用。如何从地理分布的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1)季风影响显着,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
4、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着名的农业发达地区。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
6、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
7、变化。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国的西部沙漠成因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和山脉的阻隔作用,青藏高原将同纬度的西风分为南北两支,从周边绕了过去,而我国的原生沙漠都在盆地里面,蒸发大,降水少。美国西部沙漠有两个成因,一个是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温带沙漠气候,一个是内陆的背风坡现象,温带沙漠气候就是常年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加上附近的加州寒流,降温减湿,更加减少了降水。美国西海岸有纵贯南北的落基山脉,主脉平均海拔5000米,太平洋水汽在西面的迎风破抬升的过程中,已经有过一次降雨,因此在翻过山后,水汽含量大大减少,而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温度增加,变
8、成焚风,所经之处,又干又热。另外美国西部地区海拔较高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地表水都流到低处去了中国沙漠偏北的原因之前已经提到,是地形原因,青藏高原的抬升,阻隔了干燥的西风,向南的一支吹到印度,向北的一支吹到蒙古,形成戈壁。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的合围下,新疆内陆形成盆地,由于远离海洋,季风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加上蒸发大,形成荒漠。藏北高原的荒漠是由于低温和少雨共同形成的,类似于苔原。美国偏南的原因也和地形有关。美国的总体地形是中间低两边高,南方的副高很容易向北延伸,在中西部地区形成荒漠。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大地构造格局的具体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
9、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简述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地势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过世界平均值100多米地势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大,中国地区间的海拔高差世界罕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着特征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
10、的地热障碍。、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7.简述我国主要季风环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季风环流主要有: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夏季为亚洲低压形成的东南季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分布的影响: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的。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海陆温差大,季风明显。、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化对我国季风的影响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全国,盛行西北季风夏季,西风带北移
11、,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下,副热带高压北移,盛行偏南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影响在冬季,高原温度较低,周围温度较高,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是冬季风加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是夏季风加强,另外,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季风。&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和地貌景象格局的形成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夏季,西南季风抵达
12、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屏障作用: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
13、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作用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
14、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简述我国的水热结构(一)、气温与温度带:我国版图纵跨赤道,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二)、降水与干湿地带:降水季节
15、分配不均(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降水变率大阐述土壤植被的水平地带模式:(一)、土壤地带: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二)、植被地带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
16、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三)、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四)、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
17、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11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季风的年际变率很大,易出现旱、涝自然灾害。从气候区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线以东地区;从地势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第三阶梯。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分布集中沿海地区;分布集中在海拔小于50
18、0m的丘陵、平原地区。难利用的沙漠、戈壁、沼泽等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区。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中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946万人
19、,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2005年达5.89%。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结构特征可以从性别比和年龄结构等自然构成、民族与文化等社会结构构成、城乡地域构成、职业等经济构成,以及分布与迁移等方面理解。性别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文化素
20、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着;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影响:性别比例失调;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较长时间的就业困扰;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东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14胡焕庸人口线的地理意义:黑河(爱辉)一霍林河段: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霍林河一榆林段: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
21、水差异。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榆林一天水段: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天水二腾冲段: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胡线”形成全国宏观尺度上的人与资源、环境、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东西差异。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一样波动性较大。中国城镇化进程波动起伏,除了城镇化率出现过倒退、停滞外,更常见的是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通常对应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而经济发展停滞或缓慢期也常是
22、城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或者迟缓时期中国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主导。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建设一直处于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城镇化进程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的意志所主导。中国城镇化的二元结构性特点比较突出。虽然我国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统一发展过程,但由于现实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通常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城镇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弊:沿海和内地城镇化的差距可能可能变大给城市带来廉价劳动力,但这又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加剧城市交通拥挤等导致原城市人群对生活满意度的下降,而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又会跟不上节拍。我国的城镇化对我国的气候变暖也
23、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废气,废水排放更多。城市平均气温升高,还导致海平面上升。利: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我们的一些中小城市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城市更是挤入世界前列,这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外交等各方面都有帮助。第四章中国国土开发分析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一)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水资源丰富,以北的温带季风区水资源比较紧张。地下水所占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二)南水北调工程规划(1)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
24、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途经苏、皖、鲁、冀,终点到天津。(2)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3)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6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三)南水北调的意义:(1)积极意义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有利于
25、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了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的水源。使鲁西、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意义: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态意义: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有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2)负面影响及问题“三线”同时引水,将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沿江生
26、态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不利于保护沿江现有生态。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枯水期时航道的承载能力更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1、易耕土地资源比重低2、林地总体质量较好,一等有林地占65%左右,森林资源质量较差,体现在森林资源的用材林比重大、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面积蓄积量少3、草地资源质量普遍较差,一等草地仅占13%,以中下等草地为主,生产力较低,载畜量低,天然草地的质量从东向西逐渐变差,东部草甸草原产草量是西部荒漠草原的10倍以上,土地数量多、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4、在现有
27、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5、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沙漠、戈壁、石质裸岩、城市用地等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1、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
28、影响:水库的建设不但使水位提高,并且使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受到改变水生生物的产卵以及生长环境必要的水文条件遭到破坏。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阻断鱼类的迁徙路线,对鱼类的栖息环境造成改变。对鱼类繁殖造成影响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水库的建设,造成了水对大片土地的淹没,也对陆生生物的觅食地和栖息地造成破坏,水利建设还会对周围的庄稼、农田造成影响。水利工程建成后,会使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加强可以减少周围火灾的发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增加一些沼泽地和湿地面积的增多2、水利建设对河流生态的影响:首先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水库建设会使天热河道的水质和水温发生改变,水面的水温增高水
29、温增高必然影响到鱼类的繁殖使它们推迟产卵期,其次水利建设肯定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3、对森林植被的影响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1、变化特征(1)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交通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深加工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和医疗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发展迅猛,表现出深加工化过程和高技术化过程;(2)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和基
30、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3)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开始弱化,地区间产业结构开始有所分宜,一些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但是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很大。2、驱动力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致使劳动力技能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体现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工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从先进地区和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能直接促进工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重工业带来一大笔资金,固定资本是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致使各地区进行更多的技术经验交流。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实现新跨越的东部开
31、发区目前该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基地。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发展高新技术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正在崛起的中部开发区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贯南通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发展起到了劳动力支撑、经济腹地、生态屏障的作用。中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市场发
32、育程度低,开放水平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显着,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该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但受发展基础和距海偏远区位的影响,加之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通过改善西部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努力保护和建设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有计划分步骤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意义:1较
33、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生产布局的有机联系,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3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分类指导。4可以推动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地区分工合作、联系,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及其地理意义理论基础:(地域分异的规律性)1.从赤道至两极水热组合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2.从沿海至内陆水热组合有规律变化的经度地带性。3.有特殊的水热组合有规律变
34、化的三维地带性。地理意义:如何进行自然区划方法:1.地理相关法: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主导标志法:从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聚类分析法:基于区域基本单元数据库,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区划方法,是借助于数学分析的区划方法。遥感分析法:基于区域遥感图像,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进行解译和分区、分类的区划方法。5.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由宏观到微观的区域划分和由微观到宏观的区域合并。过程:第一步:按地表温度的地域差异划分出热量带和高寒区。第二步: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出自然地区。第三步: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
35、础上,以土壤植被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第四步: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出自然省。中国地理分区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自然与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意义:1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生产布局的有机联系,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
36、分类指导。可以推动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地区分工合作、联系,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第六章中国的土地退化26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模式(P287)红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模式(P287)紫色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模式(P288)黑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模式(P288)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类型。答:分布规律:宏观上看,呈现东西分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土地退化类型组合呈现南北差异:北方以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南方以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污染和潜育
37、化为主要类型组合。类型: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地污染。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然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气候多种多样,明显不一;地理位置跨越大,降水量差异大1.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的呈现东西空间分异,自东向西可以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分别为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2.自然灾害多发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答:基本特征: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次一级环带分布;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带分布。影响:承灾体种类多,分布密集,加大了灾害强度。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答:时间上,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西方法律思想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生态工程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基础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信号变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温病息风止痉法
- 消毒设备维护管理
- 沈阳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告合同高空作业免责协议书
- 2024年江苏苏州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招聘座席代表人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华润深圳万象食家项目招商手册
- 小班-数学-爱跳的棉花糖(上下、前后、里外方位)-课件(互动版)
- 地下室外墙计算,挡土墙计算,裂缝计算xls
- 十二经脉穴位走向及主治病症
- 《会议摄影要点》PPT课件
- Shopping购物英语学习PPT课件
- 基于UbD理论小说叙事视角的群文阅读设计
-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总论PPT课件
- 抓斗式挖泥船疏浚施工方案(共7页)
- 抹灰整改通知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