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油气区_第1页
中国含油气区_第2页
中国含油气区_第3页
中国含油气区_第4页
中国含油气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石油、天然气几乎全部赋存于沉积盆地之中,研究含油气去构造的目的,就是要从区域构造角度,分析不同含油气去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条件,进而揭示控制含油气盆地发育和演化的构造运动特征和结果。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陆主体形成于晚古生代末,中新生代处于被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的环境之中。北疆的克拉美丽-贺根山缝合带即中国大陆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线;西南部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与印度板块为界;中国东部以台湾大纵谷缝合线与太平洋板块西缘为界(图1-1)。Vi_ih_ta-戸图1-1中国及邻区板块及构造块体划分及其运动矢量图严*y11.;|ft*启110/内PI1甲歼I

2、R占1P国地形图1-2中国地形与主要断裂分布图(JJ沪卡jjfbLfj中国大陆现今的地形特征是多期地壳构造运动结果的产物,受大地构造格局和地壳结构控制。中国地形山脉主体走向与所在地区的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地形特征与深层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中国大陆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历过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多期构造运动,形成造山带拼接陆壳碎块的格局,地壳具有西厚东薄的特征,地热值也呈现西低东高,岩石圈厚度呈北薄南厚,构造演化和深部结构也具分区性。东西方向的巨型分区界线是两条纵切大陆的深部构造变异带,把大陆截成西、中、东三大构造区;南北向的分区线即横贯中国大陆的昆仑-秦岭构造系(图1-2)。断裂构造格局

3、中国境内的断裂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北北西-北西、北西西-东西和近南北这两组方向,相互交切,构成断裂网格系统,具有区域性展布特点(2-1)中国的沉积盆地和不同级别的构造带发育,均伴随着断裂活动。不少沉积盆地以壳断裂或岩石圈断裂为边界,这样的边界断裂控制着盆地建造和改造的演化发育史,而断裂的平面分布则控制着盆地的形态和轴向。中国存在十余条超岩石圈断裂系和更多的壳断裂系,以贺兰山-横断山脉为界,其以西的断裂主导方向为北西-北西西向,其以东的断裂主导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在新生代,西部区域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多具有挤压兼左旋走滑性质;东部区域的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多具有伸展兼右旋走滑性质。图1-

4、2中国大地构造图大地构造演化对含油气盆地的宏观控制作用中国大陆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区域,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含油气盆地曾北国外学者称作“中国型盆地”。这既源于中国大陆形成过程中多种地壳运动方式的复合作用,也源于中国大地构造发展具有旋回性和叠加性。从宏观发展看,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可分为陆壳形成阶段(太古代-元古代)、陆壳增生聚合阶段(震旦-古生代)和板内运动阶段(中、新生代),这三大阶段对中国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含油性各有其重要意义。第一阶段形成的古陆块决定着大型盆地的分布,关系到盆地古基底的性质。后两个阶段贯穿着陆块和陆块间的开合运动,在开裂和裂陷过程中直接形成各类盆地,聚合造山的过程又影

5、响着盆地的演化,并形成新的盆地。这种机器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史,使中国的沉积盆地与造山带具有演化上的相关性。古老的含油气盆地或北改造成新造山带的组成部分,或北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同时代、地区的盆地原型不同,叠合方式因地而异,加之中新生代东部、西部处于截然不同的地壳动力背景中,新盆地的发育和老盆地的改造呈现出不同特征。前震旦纪陆壳形成阶段:古陆壳一般称作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其形成阶段始于太古代,完成固化的时期以华北陆块为中心,北早南晚。至震旦纪初期,西北地区、华南地区的古陆块与华北古古陆拼合为统一的古中国大陆。陆壳增生聚合阶段:震旦纪至古生代末是中国大陆以海相为主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古大陆再次开裂分离

6、至重新聚合造山的板块运动大旋回,陆壳横向明显增生。震旦纪至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分为早古生代的加里东旋回和晚古生代的海西旋回,运动形式主要为陆块在南北方向分裂再聚合。加里东运动早起,古陆块开裂形成古天山-兴蒙洋和古秦岭洋,晚期洋壳俯冲消减,使得华北、扬子等大型陆块再聚合。海西早起,古天山-兴蒙洋和古秦岭洋关闭,使得扬子和华北大陆重新聚合,至海西晚期,中国北部已进入板内陆相环境,中国海相史进入尾声。板内运动阶段:晚古生代末,以古特提斯洋壳向中国大陆西南边缘俯冲而发生的印支运动为标志,中国大地构造进入以板内运动为特征的中、新生代陆相演化阶段。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周缘发生三大板块运动:在大陆内部,三叠纪

7、秦岭洋最终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全部拼合,秦岭-大别隆起造山;至侏罗纪,继续发生两大陆块间的俯冲挤压;在大陆东侧,太平洋板块扩张,向欧亚大陆下俯冲消减,洋壳在琉球-南海一带俯冲消减;在大陆西南侧,特提斯洋关闭,印度大陆随之向欧阳大陆漂移,与羌塘、拉萨地块率先拼接;晚侏罗纪-早白垩,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线与羌塘、华南地块拼接;第三纪,特提斯洋最终关闭,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相撞,喜马拉雅山系隆起。中国的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形成于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控制盆地形成发育的地球动力环境、其所处地区的地壳结构和大地构造背景决定着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油气丰度。油气区是含油气盆地的组合,这些盆地具有相似的发育背景、成因机制,因此盆地的发育时代、演化模式和成油地质条件都有一定的共性。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区是清晰的,但是各分区在其发育的各个阶段,动力条件并非统一,因此构造分区不等同于油气分区。鉴于油气勘探的对象是盆地,含油气区的划分首先考虑盆地成油条件的共性,中国目前可勘探的含油气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和被这类盆地叠合的古生代盆地,根据地球动力环境和盆地演化模式,以贺兰山-横断山南北带和太行山-雪峰山北北东带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西部油气区、中部油气区和东部油气区(图4-1、图4-2)。西部油气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