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_第1页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_第2页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_第3页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_第4页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污染土壤的危害与修复技术研究摘要 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土壤中As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砷及其化合物对 生物和人类的危害,探讨了土壤砷污染的不同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特点。最后展 望了 As污染土壤生物挥发研究的未来。关键词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引言神(As)是亲S元素,在地壳中以硫砷矿(雌黄As2S3,雄黄As4S4,砷 硫铁矿FeAsS)存在或者伴生于Cu、Pb、Zn等硫化物。由于As在许多行业 的广为应用,通过开采、加工、使用、废弃等过程使其大量残留到土壤中,造成 世界范围内土壤中As污染普遍存在1-2。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9个国家 发生较大区域的砷污染。在孟加拉国、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根廷和越

2、南,由于 地下水污染导致3900万以上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砷毒害,700万人口受到 严重伤害3-4,由于饮用高砷井水,在我国的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地居民发生了 不同程度的砷中毒,导致皮肤病理损害5-6。.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含砷化学物质 的不断应用,砷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土壤、大气和水体中的砷 污染也正危胁着作物生产和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砷的污染和修复技术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减少或者消除砷的污染和毒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土壤中As污染的来源和土壤中砷及其化合物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 探讨了土壤砷污染的不同修复技术研究。1 土壤砷污染的来源土壤中As的本底主要来源

3、于成土母质,其浓度大小和分布由成土过程的环 境因素所决定;虽然相对于成土母质有了明显的富集,但一般不会超过15 mg/kg (除一些特殊的富As地区外)7-8。造成土壤污染的高浓度As主要来源:来自 于大气中的砷:大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变化对土壤中砷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比利 时每年从大气进入土壤中的砷为15g/ha9。在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附近的3个 村调查发现,土壤含石申量为84296mg/kg10,超过我国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 准(15mg/kg)的619倍。在我国贵州省某些地区,煤中砷含量高达100 9000mg/kgii。煤的燃烧可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砷,煤炭中含As 282 mg/kg, 但褐

4、煤中可高达1500 mg/kg, 一方面它们在露天堆放中会直接释放一部分到大气 中;另一方面在使用中产生As污染,如火电厂燃煤产生的飞灰和灰渣中含有 大量的As,特别是粒径较小的飞灰12-14。随农药和化肥进入土壤中的砷:砷化 物曾经或正被广泛用于农业中做杀虫剂、消毒液、杀菌剂和除草剂;另外一些化 肥中也含有一定量的As。无机砷化物被用作广谱的土壤杀菌剂和除草剂,由于 难降解和毒性,现已被有机As除草剂如甲基胛酸取代,虽然它们对哺乳动物毒 性较少,但能在土壤中持久存在并且可为植物所利用15。在农业地区,特别是 在西方国家的家庭园林中由于经常施用含砷农药,使得土壤中砷的残留量明显 增加,个别情况

5、下土壤砷含量达到112mg/kg9。据估计16在美国新泽西州, 19001980年,大约有6840t的砷以农药的形式进入土壤中,未施过含砷农 药的土壤砷含量极少超过10mg/kg,而重复施用含砷农药的土壤,砷含量可高 达2000mg/kg以上。磷肥中砷含量一般在2050mg/kg,高的可达几百 mg/kg17,若长期大量施用可使土壤中的砷不断积累,造成土壤砷严重污染。随 污水进入土壤中的砷:砷化物可作为某些工业生产中的添加剂、脱毛剂、防腐剂、 脱色剂,在生产过程中砷主要以废水形式向环境中释放,亚砷酸钠曾被用来作 为动物皮毛处理的杀虫剂,使用后的废弃液排放到土地上,可造成表层土和亚表 层土分别高

6、达435和1010 mg/kg的污染182土壤中砷对植物和人类的危害2.1 土壤中砷的价态和形态As 主要有-3、0、+3、+5 等 4 种价态,形成 AsO2-、AsO43-、HAsO42-、 H2AsO3这四种形态19Y。,以及硫化物、甲基化的As化合物等。砷在土壤中的 存在形态决定着砷对生物的有效性和毒性21. 土壤中砷以无机态为主,而无机 态砷又以As ( V)为主,土壤中的As ( V)和 As (III)之间可以通过氧化-还原 反应而发生价态转变,二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22-23 .进入土壤的砷,通过径流 机械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部分水溶性砷和粘土颗粒吸附砷随径流进入水体;

7、但是绝大部分砷通过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络合、氧化还原反应 等作用滞留在土壤中24 。2.2砷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危害砷是植物强烈累积的元素,同时砷是生物生长过程中的有害元素。由于土壤 中含有砷,所以植物生长过程中都吸收了一定数量的砷。砷对作物毒害的外观症 状十分明显,表现为根条数减少,根系发褐、发黑,根重量、根体积下降,植株矮 小,叶片失绿发黄,植株长势弱,生长发育延迟,严重时不能开花结实,甚至死 亡25-26。植物吸收AS主要通过根系,通过共质体途径进人体内的27过量的 砷可降低伤流和蒸腾速率抑制根系的活性、阻碍对水分、氮、磷、钾、镁、钙 等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表现为叶片脱落根部伸长受阻,直

8、至植物枯死不同 种类植物对土壤中砷污染的抗性不同,早生植物抗性大于水生植物禾谷类植物 抗性大于豆类、黄瓜等蔬菜。2.3砷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高浓度时可立即杀死细胞,一次误服0 . 1克 AS2O 3;可危及生命。因此美国环境保护机构己于2001年1月将饮用水砷限量 从50个pp b降低到10个pp b。通常人体平均含砷量小于0.1克或小于十重 的1.4x10- 4%。人体平均每日交换砷0.5毫克,其中随食物摄取0.3毫克, 随水摄入0.2毫克。如果摄入量超标(每日平均交换砷0.5mg)砷就会在人体 内蓄积,过量的砷对人有明显的危害或产生中毒。砷化物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与

9、 人体细胞中酶系统的流基相结合,致使细胞酶系统作用障碍,从而影响细胞的正 常代谢,砷进入血循环后,还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同时可使心、肝、肾等实 质性器官发生脂肪性变。急性中毒症状初期为恶心、呕吐、腹泻、继之出现 中毒性神经炎和肾炎等症状。砷有致癌作用,接触砷的人常有肺癌和皮肤癌发 生。3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3.1工程措施法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换土就是把污染土壤取走,换 入新的干净土壤。客土法是向污染土壤内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 匀,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翻土可以使聚集在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到深层,达到稀释 和自处理的目的。深耕翻土主要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主要

10、用于重 度污染的土壤。工程措施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彻底、稳定的特点,但工程 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3.2物理化学修复法物理化学修复主要包括了土壤淋洗法、玻璃化法、电化学法等。土壤淋洗法 利用淋洗剂淋洗污染土壤,使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到土壤液相中,降低污染 物毒性。玻璃化法是在现场使用电加热,将污染土壤熔化,冷却后形成化学惰性 的、非扩散的坚硬玻璃体技术。电化学法是利用外加电场所产生的动电效应驱 动土壤中的污染物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富集的污染物可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 或分离。对于渗透性不高,传导性差的粘性土壤中的砷,根据电流能破坏金属- 土壤键的原理,可应用电化学

11、法予以去除。3.3微生物法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广泛,而且具有繁殖迅速,个体微小, 比表面积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成为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 资源库之一 28。微生物参与了砷在环境中循环的多个环节,如土壤/水体中砷的 相互转化、砷由地表向地下和水体的迁移、生物甲基化产生的气态砷和微生物对 砷的吸附、固定等。砷虽然对人体有毒,但微生物对砷的适应性极强,甚至有的 微生物以砷作为其生长的能源29。细菌对砷的抗性和代谢系统有三种模式:一 是最为广泛存在的为砷操纵子,它们存在于大多数细菌的基因组和质粒中;二是 最近发现的arr基因,这是周质区的As(V)还原酶,它在厌氧呼吸中起

12、作用,使 As(V)作为末端电子受体;三是aso基因编码周质As(m)氧化酶,它在好氧环 境下发挥抗耐As(m)作用,使As(III)成为电子供体,转化为低毒的As(V)29。 鉴于这三种模式,我们可以从受砷污染或者未受砷污染的环境中筛选得到抗耐砷 菌,把环境中的砷吸附和解毒。例如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对砷的吸附特性 将砷从水体中去除30。最近还有被提到微生物甲基化砷,由于砷甲基化三甲基 砷最终产物是无毒的,因此微生物甲基化砷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3.4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是利用某种植物来净化受重金属及/或有机污染物如原油、溶剂以 及聚合碳氢化学物(PAHs)污染的土壤、沉淀和水体31。植物修复按

13、其修复的机 理和过程可分为植物萃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根系过滤、植物降解。其中,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是指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污染物质并运送至植物地 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而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对于不同的要修复的污染点要选择适当的植物和条件。适当的植物有两种, 一种是转基因植物,另一种是超富集植物。陈同斌32 等人在中国境内找到砷的 超富集植物凤尾蕨属的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经野外调查表明,蜈蚣草对砷具 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在含砷9 mg/kg的正常土壤中,蜈蚣草地下部和地上部对砷 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高71和80。除了蜈蚣草,还有大叶

14、井口边草(Pteris creticaL.)。 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的平均含砷量418 mg/kg(干重,下同),最大含砷量可达694 mg/kg;地下部(根)的平均含砷量293 mg/kg,最大含砷量552 mg/kg,地上部含 砷量均大于土壤砷含量,且随土壤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生物富集系数为1.3 4.833。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种植砷超富集植物来提取受砷污染土壤中的砷,并通 过收割其地上部并进行处置来净化土壤。至于转基因植物就是利用改变植物的基 因,使得某种植物具备抗耐砷并且能够富集砷的基因。Dhankher34等将细菌的砷 还原酶基因arsC和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Y-gcs同时转入拟南

15、芥植株中,得 到了砷高耐受和高积累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物虽然当前尚无实用价值,但为 植物修复开辟了新途径。3.5 土壤动物修复法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鼠类等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而降低了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杨居荣等35用威廉环毛蚯蚓进行试验,当土壤投加 As100300、Cd10、Cu300、Pb300mg/kg时,蚯蚓对砷的富集系数最大。因此 在砷污染的土壤上放养蚯蚓,待其富集砷后,采用电击、灌水等方法驱除蚯蚓, 集中处理,修复砷污染土壤。4研究展望关于土壤中As的环境行为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丰硕的研究成 果,有关土壤砷污染及修复研究在未来将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6、:转基因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筛选、培育出大量吸收重金属的基因导入 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的植物中,并在砷污染的土壤上应用。生物修复综合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 的修复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探讨在以植物修复为主的基础上,辅以化学、微生 物及农业生态措施,提高植物修复的综合效率。探索土壤As污染的长期高效可行的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深入研究砷超累积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过程及其调控机理,包括土壤中砷 的形态与植物根际环境变化的关系,施肥、增施改良剂等措施对植物修复过程 的影响等,以进一步用于指导砷植物修复的研究和发展,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 提供动力。参考文献1Smith

17、E,Naidu R,Alston AM. Arsenic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A review. Advance in Agronomy,1998, 64: 149 195. 赵其国.发展与创新现代土壤科学.土壤学报,2003, 40 (3): 321327.3 Chowdhury T R, Basu G K. Arsenic poisoning in theGanges deltaJ. Nature, 1999, 401:545- 546.Karim M M. Arsenic in groundwater and health problems inBangla

18、deshJ. Water Research, 2000, 34:304- 310.金银龙,梁超辑,何公理,等.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总报告)J.卫生研究, 2003, 32(6): 519- 540.徐宏宁,许嘉琳.我国砷异常区的成因及分布J. 土壤,1996, (2): 80- 84.翁焕新,张宵宇,邹乐君,张兴茂,刘广深.中国土壤中砷的自然存在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 34 (1): 889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Effects of Arsenic in the Canadian Environment

19、 NRCC no. 15391. Ottawa, Canada., 1978杨景辉.土壤污染与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王振刚,何海燕,严于伦,等.石门雄黄矿区具名砷暴露研究J.卫生研究,1999, 28(1): 12- 14.11 Belkin H E, Zheng B S, Finkelman R B. Geochemistry ofcoal and endemic arsenism inSouthwest Guizhou, ChinaR.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 File Report, 1997.Adriano DC, Page AL, Els

20、eewi AA, Straughan I. Utilization and disposal of fly ash and other residues in terristrial ecosystems: A review. J. Environ.Qual., 1980, 9: 333 344Beretka J and Nelson P. The current state of utilisation of fly ash in Australia. In “Ash - A Valuable Resource”. South African Coal Ash Association, 19

21、94, 1: 51 63张军营.郑楚光.刘晶.刘迎晖.王泉海.燃煤砷污染和抑制研究进展.煤炭转化,2002, 25 (2): 23 28Vaughan GT. Investigation Report CET/LHIR 148: Th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fate of arsenical pesticides in cattle tick dip sites and banana plantations. CSIRO, Division of Coal and Energy Technology, Centre for Advanced Analytic

22、al Chemistry, Sydney, Australia, 1993Murphy E A, Aucott M. An assessment of the amounts ofarsenical pesticides used historically in a geographical are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8, 218:89 -101.张夫道.肥料中的有害成分J.农业环境保护,1985, (3): 17- 19.Sadler R, Olszowy H, Shaw G, et al. Soil and waterc

23、ontamination by Arsenic from tannery wasteJ. Wat. Air SoilPoll., 1994, 78: 189- 198.Cullen WR, Reimer KJ. Arsenic speci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Chem. Rev., 1989,89:713Oremland RS, Stolz JF. The ecology of arsenic. Science, 2003, 300: 939-94421 宣之强1中国砷矿资源概述J 1化工矿产地质,1998 ,20:205 - 210122 陈同斌1 土壤溶液中的

24、砷及其与水稻生长效应的关系J 1生态学报,1996,16(2) :147 - 153123 MANNING A ,SUAREZ D L1 Modeling arsenic (III) adsorption and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kinetics in soilsJ 1 Soil Sci Soc Am J , 2000 ,64 (1) : 128 一 137124杨胜科,王文科,张威.砷污染生态效应及水土体系中砷的治理对策研究J .地 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 (3) : 69 - 73.25 陈同斌,刘更另1 土壤中砷的吸附和砷对水稻的毒害效应与pH值的关系J 1中国 农业科学,1993 ,26:63 - 681许嘉琳,杨居荣,荆红卫,等1砷污染土壤的作物效应其影响因素J 1 土壤,1993 ,26 (6) :50 - 581张素芹杨居荣农作物对福铅砷的吸收与运输农业环境保护第11卷第4期,19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