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设计_第1页
去括号教学设计_第2页
去括号教学设计_第3页
去括号教学设计_第4页
去括号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2 整式的加减(教案)编写单位:安墩洋潭学校初中部编写者: 李小青编写日期:2013年7月2日2.2整式的加减(三):去括号 洋潭学校:李小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运用运算律探究、讨论得出去括号法则,理解并掌握去括号法则。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利用去括号法则将代数式化简。2、能力目标:1)让学生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并归纳出去括号法则。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

2、们的合作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去括号法则,并会准确地应用法则将代数式化简。难点: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应该怎么处理。三、教具:教材、教参、学案、小黑板、粉笔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五、教法与学法分析: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形象之特点,为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

3、本节课采用启发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类比思想去探究新知。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六、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 2、探索新知3、循序渐进(例4、针对练习1)4、逐渐深入(例5、针对练习2) (三)反馈调控,评价激励(四)作业布置七、教学过程设计: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以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旧知:1、什么叫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2、合并同类项:6a+4b-3a

4、+2b 3、什么是乘法的分配率?如何用字母表示?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这些与本节课所学新内容有关联的旧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建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起到复习引入的作用。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 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 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 +120(t 0.5) 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 120(t 0.5) 千米 像上面、带有括号的这一类式子,

5、它们应该怎样化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探索新知:提问1:如何化简上面两个带有括号的式子? 观察、思考、回答。师生活动:教师举例引导,举一个运用乘法分配率带括号有理数数的运算的例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去分析,引导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括号外的因数乘进去,然后再来进行化简。100t +120(t 0.5)=100t +120t 60 =220t 60100t 120(t 0.5)=100t 120t +60 = 20t + 60提问2:去括号的过程中符号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

6、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归纳能力。(2)归纳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各项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教师挂出小黑板中的去括号法则,并让学生齐声朗读去括号法则。特别的:+(x 3)与(x 3)可以看做1与1分别乘于(x 3),利用分配率可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x 3)=(x 3) (x 3)= x +3 这也符合以上发现的去括号的规律。 师生活动:此法则由学生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

7、面的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3、循序渐进,:例4、化简下列各式:(1)8+2b+(5b) (2)(53b)3(2b)解:(1)原式=8+2b+5b =8+5+2bb =13+b(2)原式=53b(36b) =53b3+6b = 3+5+3b师生活动:例题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在做此题过程中,让学生出声哪念去括号法则,再次强调“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针对练习1:新学案第47页课堂巩固2(2)与3(2)教师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叫不同水平的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台下点评及简述理由。设计意图:体现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突出

8、分层教学)4、逐渐深入:例5、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千米/时。(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解:顺水航速=船速+水速=50+(千米/时)逆水航速=船速水速=50 (千米/时)(1)2小时后两船相距:2(50+)+2(50)=100+2+1002=200(千米)(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2(50+)2(50)=100+2100+2=4 (千米)师生活动:例题处理:引导学生联想前一节课学习的例3,举例游泳时顺水和逆水的情形(逆水时要克服阻力)。在解题步骤和文字说明上要引导学生,保

9、证解题的正确性、高效性。针对练习2:书本68页练习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飞机顺风、逆风飞行和小船顺水、逆水航行的情形是类似的。(三)反馈调控,评价激励1、练习:上面的针对练习1、2设计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2、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师生活动: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参与小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达到明确学习目标的效果。教师要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3、及时表扬、鼓励学生。4、强调书写格式。(四)作业布置:必做题:书本第71页第2题选做题:书本第71页第8题设计意图: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可以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特点。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需

10、求,选择性做一些加深难度的题目,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难度的目的。七、板书设计:标题:2.2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 例4. 探究题: *字母表示形式 例5. 练习:* 作业布置: 八、教学设计说明:在当今新课程标准理念、素质教育的洪流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为宗旨,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观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情境,以知识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独立、合作去发现、探究和归纳新知,使他们掌握新知,并在应用中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本节课达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想、意志品质

11、,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设计理念 :1、本节课根据本章引言中的生活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逐步引导,层层深入。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发言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还启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创设出最具引导性的情境与氛围让学生探究、学习、巩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学科精神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的方法组织教学,以问题的设置为主要引导方

12、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积极观察,共同探讨等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体现“主动获取,落实双基,发展能力”的数学原则。 九、教学后记: 1、去括号和添括号是本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本章引言中问题引入情境,使得学生通过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得到思考,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于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习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近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习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些都是上的较为成功的方面。但是,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练习中计算6(t ),学生大多把 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 )(6)t(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