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_第1页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_第2页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_第3页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_第4页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满分)班别: 姓名: 学号:一、积累运用(29分)1释义相同的一组( )(分)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B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C过:人恒过然后能改鵷鶵过之D已:已持臣守圉之器是亦不可以已乎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分)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分)A、宋何罪之有公

2、输墨子墨家B、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儒家C、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论语儒家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庄子道家5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释义。(8分)公输盘诎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甚矣汝之不惠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默写。(分)(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2)夫战,一鼓作气, , 。二、阅读(一)公输(7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宋城上

3、而待楚寇矣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能以径寸之木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3、选择: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C.我讲义气, 向来不肯杀人。D.我坚持道义,向来不肯杀人。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宋何罪之有? 夫子何命焉为?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是因为他

4、已想好了迎战的策略。战时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打败了齐国。 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是抓住了“彼竭我盈”的追击时机。打败了齐国,鲁庄公还问取胜的原因,可见其“鄙”。(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6分)1选出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A之: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B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物喜C者: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D必:战必胜矣 必为有窃疾矣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下列短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锋利B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的界限C寡助

5、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D山溪之险高山河流的险要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

6、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分)1.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

7、法家拂士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吝情去留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D.百里奚举于市 见山上人烟市肆2.加粗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所以动心忍性 忍能对面为盗贼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重而道远C.人恒过 国恒亡 D.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_ 劳:_ 饿:_ 空乏:_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译文: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B一个国

8、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四)鱼我所欲也(14分)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今: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B与: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2分)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B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先主遂诣亮D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面的句子。(9

9、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生亦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对文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首先阐明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 于生。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

10、的心中的。 (五)曹刿论战(21分)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公将驰之 辍耕之垄上C登轼而望之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望其旗靡 其真无马邪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4.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

11、,不能深谋远虑。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场面及战后的分析。6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一、二班必答)(六)邹忌讽齐王纳谏(16分)1下面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孰: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吾孰与徐公美B朝:朝服衣

12、冠皆朝于齐C美: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2下面加点的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以:皆以美于徐公自以为不如B于:欲有求于我皆朝于齐C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闻寡人之耳者D者: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3、下列加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A、 B、 C、 D、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于是入朝见威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

13、B、C、D、 5、翻译句子(6分)(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句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受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蔽可言。(七)愚公移山(21分)1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2分)

14、A止:笑而止之止增笑耳B何:何苦而不平 何以战C可:固不可彻是亦不可以已乎D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甚:甚矣,汝之不惠君美甚B曾:曾不若蠕妻弱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且焉置土石D之:投诸渤海之尾甚矣,汝之不惠3文段详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其主要目的是( )(2分)A通过对比,表现了愚公对人力无穷的深刻认识,对移山的坚定信念。B通过对比,更能表现出愚公的大智若愚,智叟的极愚极蠢。C通过衬托,更能突出愚公形象的高大,突出对人力无穷的深刻认识。D通过衬托,更能表现智叟的见识短浅,鼠目寸光。4翻译句子。(9分)(1)甚矣,汝之不惠。(2)以君之力,曾不

15、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

16、肯定和颂扬。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

17、满、高大。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九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 1A 2、D 3、C 4、C 诎,通“屈”,理屈 畔,通“叛”,背叛 衡,通“横”,梗塞,不顺 辩,通“辨”,辨别徧通“遍”,遍及、普及 孰通“熟”,仔细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返回、往返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阅读(一)公输(分)1、略2、B3、D4、略5、(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6分)1、2、C 3、A 4、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