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主要以土地为依据进行征税,该做法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B;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会提髙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排除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汉,排除C;赋税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实际上推动了后来土地兼并的出现和加剧,排
2、除D。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答案】B【解析】唐代的调和庸都是手工业产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调和庸的产品缴纳给国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场,因此不能极大地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赋税是否沉重,排除C;当时要求农民为国家服徭役,说明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D。明朝时,朝廷正式官员,退休官员及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都有
3、减少赋税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时,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这一改革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C.激化了阶级矛盾D.扩大了士大夫的参政范围【答案】A【解析】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废除了士大夫和官员减免赋税、徭役的特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这并未改变社会结构,A项正确,B项错误;官绅也纳税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只由普通民众承担的赋税分摊一部分到官绅头上,农民的负担得到减轻,缓和了阶级矛盾,C项错误;“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与士大夫参政无关,排除D。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
4、赋税的内容年代J赋丁商稅(含盐稅、魄金、关視等)数瓢单位戈元)百分比数鋼眾位:元)百分比1842邙293?20276030?5892418S5r:49,829,4234853,4-05,201521890邙51,999,6754466,323,100561903幷57,2G9,194器92,143,422621911年74,076,07327202,723,6S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答案
5、】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所以A项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表格中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工商税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5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
6、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A.激化了社会矛盾B.增加了财政收入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一条鞭法政策的描述,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正确,A排除;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o6.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
7、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7
8、“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A.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答案】C【解析】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故排除D,选C;南宋起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了,排除A;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排除B。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
9、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按照田亩和财产收税,改变了以往按照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正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是两税法的目的,排除A;C是两税法的客观影响,而非特点,排除C;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B.与均田制相始终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答案】B【解析】租庸调制实施
10、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A.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
11、控制,取消了人头税,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排除B;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排除D。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A.农民人身相对自由些了B.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C.改革适应商品经济需要D.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了【答案】A【解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
12、”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使得农民的人身相对自由了一些,A正确;两税法中资产是主要的征税标准,排除B;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排除C;宋代以后,租佃关系日渐普遍,两税法本身与租佃制的发展无太大关联,排除D。作为新的赋役制度,“摊丁入亩”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影响是()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D.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自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摊丁入亩”的实施,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所以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摊丁入亩”的确增加清政府的财
13、政收入,但这并不属于“社会影响”,A项错误;C项不属于社会影响,排除;“摊丁入亩”不能遏制土地兼并,D项错误。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主要有五次(如下图):1980年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2008年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2011年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2018年起征点提高5000元。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B.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C.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D.个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4、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故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o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
15、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
16、,B项错误;提髙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一位大臣向当时皇帝建议降低赋税,指出现行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竟要缴纳十二匹绢。他们讨论的是下面哪个税法A.唐朝租庸调制B.唐朝两税法C.宋朝募役法D.明朝一条鞭法【答案】B【解析】两税法以财产作为征税标准,且在夏、秋两季缴纳,故会使物贱钱贵,一匹绢的价格越来越低,故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中期以前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故A项错误;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
17、役,故C项错误;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故D项错误。西汉更赋表,从如表可以看出,以钱代役-1更賦类别服役向容匚更卒J23至旳岁的钢丁在郡負或京卵服徭役一个月可納钱2000(即2曲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郡服兵殺一年毎月文_冲.1的戍卒”23至北岁的勇丁一主必须去边境屯戍耶可氐聽纳2切的文代役戍边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1可纳戟加。以代_1T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D.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汉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用金钱代替服役,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
18、时间,C项正确;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以钱代役的赋税制度,没有涉及赋税是否以人丁为主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以钱代役的赋税制度,不能防止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和兼并问题,D项错误。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年代田赋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数额(单位:元)百分比数额(单位:元)百分比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1885年49,829,4234853,405,201521890年51,999,6754466,323,
19、100561903年57,269,1943892,143,422621911年74,076,07327202,723,65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答案】D【解析】田赋一直占据主导,与材料中“1911年田赋百分比27”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与材料中T890年田赋百分比44”“工商税百分比56”不符,故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材料中最迟
20、为“1911年”不符,故C项错误;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材料中1842年后“工商税”比重上升反映了近代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故D项正确。18有学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下列选项中符合此观点的是分封制与井田制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均田制与租调制内阁制与宰相制度A.B.C.D.【答案】B【解析】分封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之一,而井田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故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互相配合,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做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使得
21、三省六部的机构运转更加灵活,故符合题意;均田制是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税收制度,故符合题意;内阁是在宰相制度废除的基础上设立的辅助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9.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答案】C【解析
22、】注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说法错误。20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答案】C【解析】“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打击
23、,C正确;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C项错误;D中根本改变说法绝对,排除。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髙,改革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选B;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对
24、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C;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在万历时期,排除D。下列事件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白银的广泛使用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髙产农作物的种植一条鞭法摊丁入亩A.B.C.D.【答案】D【解析】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故正确;髙产农作物的种植,使富余人口向手工业流动,故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摊丁入亩,有利于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选D。23下列涉及到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是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改土归流摊丁入亩A.B.C.D.【答案】C【解析
2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等,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和摊丁入亩均涉及经济层面的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的改变,故均符合题意;改土归流属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改变,故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o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材料二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
26、、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3)根据材
27、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答案】(1)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2)变革: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源等)。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4)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可归纳出变化是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创客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太湖学院《高级日语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产业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新设计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工程学院《税法(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小学科学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主流舆情智能分析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程学院《科技文献检索(医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嘉兴市城南街道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个人维修收款收据
- 代办电瓶车车牌照委托书
- 机械制图(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的情景模拟和现场演练
- 包装盒的工艺
- 保密办保密工作述职报告范本
- 新课标理念下三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旅拍运营推广方案
- 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主题班会课件
- 早餐店员工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