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人:XX XX 语用学教程XX学院 XX 专业【全套课件】第一章 语用学概说第一节 什么是语用 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等活动。语用学教程 或者说: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活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等活动。 语用表现为发话人和受话人进行话语交际的动态过程,而话语交际又是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的,因此用于交际的话语都是同特定的语言情景相联系的。发话人要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而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受话人要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理解说
2、话人的意思。什么是语用一、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语意具体化。 “你真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情味不同。语境(1):用于群众和放火烧楼的坏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痛斥语境(2):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喜爱语境(3):用于情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撒娇什么是语用二、 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产生言外之意。句子本身的含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的。 (1)主人与客人。“该来的都不来”、“不该走的都走了”、“我又不是说你”。 (2)来宾与翻译。“哪里哪里!”-“where-where”-“everywhere” (3)寄信人与收信人。“收到您的
3、来信,知道您还健在!”(身体很好!)(还没有死!)什么是语用三、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这就是说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用含义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例如: A :烤牛肉究竟怎样了? B : 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 (含义:也许那条狗把烤牛肉吃了。) 要在具体交际过程中运用和理解话语,只懂得话语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懂得话语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应掌握话语各种规则,具有把话语同特定语境联系起来的能力,即话语交际能力。第二节语用学
4、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情景影响的句子或词语本身的静态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在具体情景中才能确定的意义。 例如:“屋里真冷。” 句法学: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 语义学: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 语用学: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语用学的定义: 本教材: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十二讲: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以及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的心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既是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心理学家
5、的研究对象。因此,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发话人意义和发话人所指、指引词语、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含意、关联理论、前提、语言的非直义等。(一)语用学与语义学 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大致有三种观点:(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3)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两个研究领域,是各自独立、各有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句子、词语等本身的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即语言使用上的意义。(二)语用学和修辞学 传统的修辞学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但是,它
6、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语体、风格等。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 语用学与修辞学有相通之处,可以说语用学的材料就是修辞学的材料,它们处理这些材料的宗旨是相通的。语用学要求提高语言交际效果,修辞学要求题旨与情境的相互适切。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修辞学要求修辞立其诚,要求调整和修饰文辞,语用学也是这样。但语用学与修辞学的语言材料的研究角度不同,换言之,对于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而言,语用学更重视人际环境(说话的人以及听话的人),而修辞学更多的重视文辞(说的话)与情景的关系,因此修
7、辞学强调修饰文辞。(狭义的修辞学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 (三)交际语用学 语用学可以分为交际语用学和结构语用学。 交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个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学。 一句话说出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语言(字面上)表达的意义。如“饭吃过了吗?”是一个疑问句,询问听话人吃过了饭还是没有吃过饭。另一种是言语的交际内容。上面这句话的实际内容不是问是否吃过了饭,而是熟人之间(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在日常环境中的一种问候语。这种言语交际中的实际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话含义。(四)结构语用学 结构语用学,是专门
8、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如关于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对语言交际过程进行语用分析的结果,是语言的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只有在交际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语言的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谈话的出发点(话题),如何围绕话题来构成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的焦点,以突出交际的兴趣中心;交际过程中的信息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安排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传达方式;语气情态分析说话人如何选用适当的语气、口气来表达自己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情感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还包
9、括在一定的环境(谈话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70年代,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1983年列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研讨
10、会,1986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它的学术刊物。 语言学史 (一) (一)语用学这一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朔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在他的著作符号学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语用学”这一术语,认为符号学由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分支组成。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后来(1946年)莫里斯在符号、语言和行为一书中,根据当时的行为主义符号理论对上述三个分支的研究范围做了调整:语用学转为对“符号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
11、的研究。语用学史(二)(二)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大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 (Theory of Speech Act)(1962)。语用学史(三)(四)(三)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 言语行为(Speech Acts)、1975年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四)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
12、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 1、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 2、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 大 会。 3、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语用学史(五)(六)(五)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 semantics )和利奇(G.n.Leech)的语用学原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六)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的成果主要有: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19
13、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的语用学以及1999年唯索尔伦的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一)形式语用学(二)描写语用学描写语用学指对某种语言与情绪结合而出现的各类用法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探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的最恰当的方法,它在意义与文化、语言与逻辑、语言行为与模式等方面探索语言
14、在人类活动中的表现。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显得更充分、更简便。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接上这段距离。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三)应用语用学 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要为语言应用的研究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解。此后,语用学的方法和原理就不仅应用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
15、关的所有领域。向同学推荐几本专著何自然语用学概论(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左思民汉语语用学(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二章 语境第一节 语境的定义及其三分法一、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語境”一詞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16、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其後經過弗思(John Rupert Firth)、韓禮德(. A. K. Halliday)、海姆斯(Hymes)、萊昂斯(Lyons)等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二、国外语境研究概述(一)弗斯(Firth)在1950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他把语境加以引申,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非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情景因素包括:1、参
17、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1)参与者的言语行为 2)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2、有关 事物 3、 言语行为效果(二)韩礼德 (Hallday)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分为三个方面:1、话语的范围(政治、文艺等) 2、话语的方式(口头、书面) 3、话语的风格(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三)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68年进一步发展语境学说,把语境归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他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一定的时间、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力,即“交际能力”。人说话既要符合语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四)
18、英国语言学家萊昂斯在論述話語的合適性時,認為在任何語言活動中,參與者應該自覺的認識到構成語境的六個知識:1、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自己在整個語言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如:身份)2、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語言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如:解放前后、大陆台湾)3、每個參與者必須能明辨語言活動情景的正式程度。(如:家庭、外交)4、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對特定情景來說,什麼是合適的交際媒介。(如:电视、电话)5、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話語適合語言活動,以及話題對選定方言或選定語言(在雙語或多語社會中)的重要性。6、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話語適合情景所歸屬的語域。(如:语体) 綜合來看,萊昂斯這
19、種自覺似的認知,其實無非是對場景語境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其實是有助於參與者兩方的溝通的,如說話者的意圖(表達某些意義),和聽話者的理解(必須依靠語境),如此說話者和聽話者在共有知識的互相合作當中,達成某種意義行動的結果。 三、索振羽所編的語用學教程一書将语境分為下列三方面比较完备、合理:(一)上下文語境(即Context,由語言因素構成):1.口語的前言後語 2.書面語的上下文(二)場景語境(即Context of situation,由非語言因素構成):1.時間2.地點3.話題4.場合5.交際參與者:身分、職業、思想、教養、心態(三)民族文化傳統語境:1.歷史文化背景2.社會規範和習俗3.價
20、值觀第二节 语境的构成要素一、语言的内部因素(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二、非语言的外部因素。(一)交际的环境或场合:谈天、辩论、谈判、演说、解说、接待等。(二)交际双方的关系:公共、私人、双方、多方或亲属、级别、性别、国别等。(三)交际的目的:宣告、承诺、使令、断定、修睦等。(四)交际的方式:单刀直入的直陈、旁敲侧击的委婉、指桑骂槐的曲折、指手画脚的官腔、慷慨陈辞的发挥、口若悬河的雄辩、投石问路的试探、欲言又止的语势等。 2、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地位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
21、双方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客气。“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五)最重要的非言语因素是交际对象。1、交际对象是具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处境心情等。这些个性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言语交际。附录: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目的交际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一种事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出一种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或是表达一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或是抒发一种情感,希望引起共鸣。不同的交际目的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练习: 根据交际环境、双方关系和目的,设想“你怎么还没(不)走?”所要表达的
22、意义指向。(副标题表达者的设计)第三节 语境的范畴一、语境的范畴分成“物理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三种。物理语境涉及到时间、地点、场合,交际人身份、相貌,气候、气压等因素;语言语境包括先前话语的新信息以及话题和关键词语促成的短期记忆内容;认知语境是在处理话语时从已有知识结构中激活的长期记忆内容。(一)物理语境 语言交际时交际者即人的语言系统以外的、但对人说话或理解话语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系统外的因素”。 例如:不同场合。(二)语言语境 词语的搭配限制、先前话语提供的信息以及由此促成的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内容、话题和关键词语所触发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连贯的话语中保持的状态等。 例如:打开洗
23、衣机。(三)认知语境 语用者在知识结构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单位、知识单位之间的连接习惯以及连接知识单位的典型的逻辑方式。 例如:前因后果。二、熊学亮 用“淘汰”的方式,阐述了语境的认知性质:比如,“多吃蘑菇”可能会引起“中毒”是推理过程,其输入可以是“看见 X 多吃蘑菇”的直接感知的物理语境输入,也可以是“听说 X 多吃蘑菇”的由话语传递的语言语境输入,也可以是“假设 X 多吃蘑菇”的纯认知语境输入三种情况 在对现象或行为进行信息处理时,认知语境中的相关知识和相关逻辑具有“率先投射”或“先斩后奏”的效果,例如: 我们看午夜电影回来,我手里提着一大袋水果,她赤手空拳,“驾轻就熟”,我们都奋力往前
24、跑,虽然我手里提着“货”但还是跑在她前面。 跑着跑着,突然觉得后面还有几个脚步声,停下来一看,原来是几个巡警跑上来了。“你干吗那么慌张,手里提的是什么东西?是后面那位小姐的吗?”一个相貌堂堂的巡警指着后面气喘吁吁赶来的仙子问我。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这是相关现象激活“抢劫”图示或认知语境“率先投射”的处理结果。 认知语境是人使用语言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示化的知识结构状态。 练习题:1、根据语音语境因素平仄协调的组合要求,分析为什么“长短”构成四字格可说“有长有短”,而“姓名”构成四字格就得说“有名有姓”?另外再各举三例分析之。2、根据物理语境因素分析为什么“听收音机”和
25、“听广播”是一个意思,而“看电视机”和“看电视”却意思不同?第三章预设和指示词语重点难点:预设的特征和触发语指示词语的特点和类型 第三章预设和指示词语第一节 预设一、“预设”(presupposition)和“前提”(precondition)原本是同义词,但是作为科学术语,二者已经有了分工。“预设”最初是哲学概念,语言学家注意它系作为语义关系的研究对象,因之“预设”是作为语义学的范畴还是视为语用学的范畴至今尚有争议。而“前提”用于逻辑学的推理中。 二、预设的定义说话人在传递某种信息时,认为听话人对于某些信息已经了解,以此为前提向听话人传递新的信息。这种被说话人作为已知的信息,就是说话人的“预
26、设”。三、预设的类型 (一)语义预设:从语义上看,一个句子是否有预设,取决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这就属于语义预设。预设往往是由话语中某些特定的词语引发出来的,这些引发预设的词语称为“预设触发语”。 现举例如下:动词性预设触发语1动词性预设触发语。例如:小王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预设:小王犯过错误)小李学会了下棋。(预设:小李以前不会下棋)老张戒了烟。(预设:老张以前抽烟)请把门关上。(预设:门是开着的)副词性、代词性预设触发语2副词性预设触发语。 例如:老师又布置了一篇作文。(预设:老师布置过作文)今天更冷了。(预设:昨天冷)3代词性触发语。例如:谁来了?(预设:有人来了)你买什么?(预设:你
27、买东西)修饰性、限定性预设触发语4修饰性、限定性预设触发语。例如:在比赛中他发挥了应有的水平。(预设:有比赛;他有一定水平)他的电脑出了故障。(预设:他有电脑)他上大学以前就结了婚。(预设:他上了大学)(二)语用预设: 一般来说,可把语用预设看作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或者说共同的背景。 1、前言可以作为后语的预设 2、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3、理念和观念的共识 4、经验和阅历相近语用预设举例: 小凤仙灿烂地笑着:“你当我肉眼凡胎呀?老袁(这里指袁世凯 笔者按)唱完大登殿,就该唱霸王别姬了;不过,中间还得垫上你的一出戏。”蔡锷眼睛睁大了。“对!林冲夜奔!”小凤仙有斩有杀,一字一音。(电影知音) 上述电
28、影台词中的京剧大登殿讲的是:薛平贵得代战公主之助,攻破长安,自立为帝的故事;霸王别姬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别其妻虞姬而自刎于乌江的故事;而林冲夜奔的故事则是说:林冲受权奸高俅迫害,不得不连夜奔逃。这三出京剧的内容为中国知识界所广泛知晓,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通约性在戏剧文化上的表现。附录:大登殿剧情 唐丞相王允生有三女,大女金钏嫁苏龙,二女银钏嫁魏虎,二个女婿都是做官的;而三女宝钏,偏要搭彩楼抛球选婿,王允应允,结果球中花郎薛平贵。王允嫌贫爱富反悔承诺,宝钏力争不果,与父三击掌,离家随平贵投奔寒窑。后来平贵因降服红鬃烈马有功,被唐王封为后军督府。王允嫉妒便参奏,平贵的后军都督也被改为平西先行。
29、平西当中,魏虎、王允合谋,屡寻借口要斩平贵,经苏龙阻拦未果。平贵竭力苦战,获得大胜。魏虎又灌醉平贵,缚马驮至敌营,反被代战公主招亲,并驾坐西凉。十八年后平贵回国,与苦守寒窑的宝钏在武家坡上相聚团圆。又由代战公主保驾,攻破长安,平贵乃登宝殿。金殿之上平贵赏功罚过:苏龙因为照看有功保留原位,魏虎斩首;宝钏为正宫,代战公主掌兵权,王老夫人封在养老宫;王允在宝钏的苦苦求情之下,虽未斩首却封做养老太师有职无权。 第二节指示词语一、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指示词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指示词语的特征(一)指示词语
30、语的特征指示语有两个基本特征:1、指示词语的具体所指随语境变化,在不知其语境时是无从确定其所指的,包含指示词语的命题,只有确定了指示词语的具体所指,才能断定其真假。如:“明天你到我这里来玩。”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法理解话语的意义。可见指示词语是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指示词语的参照点2、指示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点,当没有确定的参照点或参照点为假时,指示语就没有意义了。如:“我一小时以后到你那儿。”3、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 (1)两种指示用法: A身势用法:态势语言或曰副语言。 B象征用法:事件时空参照数。 (2)两种非指示用法: A照应用法:所指词语与前面词语相应。 B非照应用法:
31、所指不与前面词语相应。 指示词语的类型(二)指示词语的类型1人称指示词语2时间、空间指示词语3社交指示词语4. 语篇指示词语(略讲、阅读)人称指示词语1人称指示词语人称指示词语在语言中表现为一、二、三人称。在话轮中,有若干语用表现。第一话轮开始时,发话人可通过使用人称指示中的呼语(vocatives)为下一话轮选定对话人,而且话语本身会表达出一个或多个言语行为。有时,当发话人的话轮由对话人接过去时,如果发话人的话语中有指示词语,则该指示词语在第二话轮中要作相应的改变。(普通话中的“咱们”:包括式;“我们”:多为排除式) 时间、空间指示词语2时间、空间指示词语这类指示词语表示话语中关于时间或者空
32、间的信息。时间指示词语,如: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空间指示词语是话语中关于方位、处所的指示,又称地点指示。如:近指“这”和远指“那”;礼貌的观点转移的“来”和“去”等。 社交指示词语3社交指示词语社交指示是用来指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或发话人和所谈及的人(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交指示体现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中,凡是能表明发话人和受话人或第三方之间社会关系的语言形式,都是社交指示词语。从中可以判别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来:是平等关系还是权势关系;是关系亲近还是关系疏远;是异性关系还是同性关系,等等。如第二人称单数通称形式“你”和尊称形式“您”的运用就反映出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
33、。 称呼语反映社交指示信息称呼语也能反映出社交指示信息。交际双方的地位、职务、权势等,或是比较微妙的关系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苏小姐对方鸿渐的称呼几经变化,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改变。在小说的开始,苏小姐称方为方先生,后来又直呼其名。再后来变化为不带姓氏的称呼,如:围城苏文纨称呼变化语苏小姐的声音很柔软:“鸿渐么?我刚收到你的信,还没有拆呢。信里讲些什么?是好话我就看,不是好话我就不看;留着当了你面拆开来羞你。”他俩的关系破裂后,称呼又变成了“方先生”:“收到了,方先生,”鸿渐听她恢复最初的称呼,气都不敢透“方先生听说礼拜二也来过,为什么不进来,我那天倒在家。”思考与练习一、什么是预设?预设在会话
34、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收集一些带有预设触发语的实际用例并加以分析。三、从指示词语的角度分析下面的情况。1约翰:我很爱我妻子。你呢?西蒙:跟你一样,我也很爱你妻子。2泰勒:我妻子不理解我,你妻子呢?肖恩:不知道,她从没提起过你。四、指示词语有哪些类型?它们在话语交际中有什么作用?思考与练习五、以下面的例子分析人称指示词语与社交指示词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周华又开口了:“凭着你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是么?不全面,还要补充一句,荣誉感。你怎么就那么看重面子呢?这点你就不如方波了,不如方波现代,不如方波直率。你呀,高强,虚伪。”隔壁的童童听不下去,过来劝解:“周华,这话就有点伤人了,你还要高强怎么样?
35、他够可以了,我们旁人看着都”周华一笑:“别我们呀,你应该说我,你都心疼他了是不是?我也心疼他,可是我没办法,对不起了啊,童童,给你爱的人添了那么多麻烦。”许童童怒道:“你怎么这么说话!”(王海鸰、王朔爱你没商量)第四章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第一节 合作原则 参与交谈时,使你说的话符合当时交谈的目标和方向。 合作原则的基本点认为,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它包括以下四项准则: 一量的准则:信息适量。 二质的准则:信息真实。 三相关准则:话题相关。 四方式准则:简明清楚。 一、量的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适量。 (一)包含符合当前交谈目的的信息。
36、(二)不包含多于当前所需要的信息。二、质的准则:所说的话真实可靠。 (一)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二)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三、相关准则:所说的话是相互关联的。四、方式准则:明白清楚地说出要说的话。 (一)避免晦涩。 (二)避免歧义。 (三)简炼。 (四)有条理。第二节 会话含义 一、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悟说话人的话语的隐含意义,就是会话含义。二、会话含义类型: (一)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特殊语境推导 (二)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特殊语境推导三、会话含义的推导(主要指特殊性的) 真诚地遵循合作原则是交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故意机敏而又有技巧地违反或利用某项(些)准则,又可能是体面地运用
37、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重要方法。如何在言谈中故意而又得体地违反或利用某项(些)准则,成了研究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关于量的准则 故意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故意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女强人”。 (二)关于质的准则 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就是故意说假话、说反话。 教师:贝鲁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学生:是秘鲁的。 教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说罗马是罗马尼亚的首都了。 这种说法常见于熟语,如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38、、“公鸡也会下蛋了”等。 (三)关于相关准则 故意违反相关准则,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的话。人们所熟悉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就是故意违反相关准则。例如: 甲:校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乙:今天天气真热。 哈利:约翰哪儿去了? 汤姆: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轿车停在女生宿舍旁边。 甲:现在几点了? 乙;我听见午夜(12时前后)教堂的钟声刚刚响过。 (四)关于方式准则 故意违背方式准则,包括用歧义句、用语义含糊的说法。如: 某算命先生给人看相时说:“你父在母先亡”。 三个赴京赶考者请算命先生测算,算命先生只伸出了一根指头。小张与女朋友小李及小李的母亲一同在西湖划船,小李的母亲突发奇想,问小张:“要
39、是这时船翻了,你先救谁?”小张略微一顿,说:“先救未来的妈妈。”简析下面四个短句和林黛玉笑讥雪雁货到全付款。还欠款五万元。 鸡不吃了。 她的鞋做得好。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
40、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第三节 语用推理 阅读教材6972页“会话含义的特征”。一、会话含义是通过语用推理推导出来的。语用推理不同于逻辑推理,它有自己的特点和机制。 二、语用推理包括判别、投射、推导三个步骤。 (一)判别:对有关话语是否违反了合作原则作出判别,即判别的依据是“合作原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又要让对方明显地察觉到,这样的话语才会有会话含义。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提供答案 违反“质” 部分相关违反“量”
41、(过量或不足) 合作 不愿 违反“质” 不能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不敢 不便 不相关 不合作(不需语用推理) 甲:我觉得小李和小张都表现不错。 乙:是的,小张的确表现不错。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甲:我那把雨伞哪儿去了? 乙:刚才小王走的时候正好下雨。(二)投射:将接收到的话语投射到“期待”上。 上课前小学教师问值日生 教师:你值日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值日生:我擦了黑板和教师的桌子。 教师期待: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将回答投射到期待上,发现不符。 (三)推导:找出有关话语会话含义的回溯过程。 案例 甲:周部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乙:天气冷了,该穿大衣了。 判别
42、:不相关合作不提供答案。 合情溯因过程如下: 甲说话不清楚,乙没听明白,所以乙未提供答案(甲据当时讲话的情况判断,话讲清楚了)否定 乙的听觉有问题,所以没听明白(甲据对乙健康情况的了解)否定 讲话时环境嘈杂,乙听不清楚(甲据讲话时环境的判断)否定 乙水平所限说不出看法(甲据对乙的了解)否定 层层否定 这个问题很敏感微妙,乙不愿意谈故意不表态。第四节 列文森的会话合作三原则 三原则的由来:阅读教材7374页“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一、量原则 1、说话人准则: 不要让你的陈述在信息上弱于你的认识允许的程度,除非较强的陈述同信息原则抵触。 2、受话人推论: 相信说话人提供的已是他所知的最强的信息
43、 。二、信息原则 1、说话人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 “说得尽量少”,即只提供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够了。 2、受话人推论:扩展规则 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说话人话语的信息内容,直至认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 列文森的量的原则和信息原则的对立统一性 1、根据量的原则,说话人如果未说出语义强度大或信息量充足的话语,那就意味着他要表达跟这句话不同的意思,由此可推导出量的含义。 2、根据信息原则,说话人如果说出语义强度小或信息量不足的话语,那就是他意欲让听话人按常规关系推导出具体、确切的信息含义。三、方式原则 1、说话人准则: 不要无故用冗长的、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2、受
44、话人推论:(详见教材80页)说话人用了冗长的有标记的表达形式,他的意思就同他本来可以用无标记形式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这种情况表明说话人要尽力避免无标记形式带来的常规性联想或做出信息含义的推导。 例如:我不是没有时间去。 “不是没有”这一双重否定,是冗长的表达,属于“有表记成分”。以此代替正常表达“我有”暗示了“不是而是”可能是1、没有钱去;2、没有精力去;3、没有兴趣去;4、有人不允许我去 那一种情况最符合当时特定的语境,就是“不是没有”的会话含义。(其实是可以去的,但当时有特殊的情况)第五章 会话中的得体原则第一节 得体原则的必要性 一、得体:适合不同语境的需要,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拐弯抹角
45、)说出的取得更好的效果的话语,称之为得体。 二、得体原则的三准则: (一)礼貌准则 (二)幽默准则 (三)克制准则第二节 礼貌准则 一、意义:格赖斯(Grice) 的含义理论,揭示了与语言交际紧密相连的人际规约。然而人为什么有话不直说却要转弯抹角呢?利奇( Leech 1983:9) 的解释是,这样做与伦理道德有关。比如“说真话”是一条道德标准,在语言使用中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这与起构建作用的语言规则是不同的。为此 利奇提出了 6 条“礼貌准则” (maxims of politeness),并认为这可以支持和“拯救”含义理论,或者说与合作原则相益互补。利奇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
46、文化因素上的。布朗(Brown & Levinson 1987) 等人也从“面子”和“脸面”等角度,对含义论作了支持性的补充分析。二、准则:利奇“礼貌原则”下含有 6 条准则,每条准则下又各有两条彼此对立的次准则: A. 得体准则 (Tact Maxim),即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 B.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即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C.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即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D.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即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 E.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即减少双方的
47、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F.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即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补充: 其一,对于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应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得体准则”的层级,使之升格为高于并包容“礼貌原则”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与“合作原则”相补益的高层次的原则,即“得体原则”。因为话语得体不是为了礼貌,而是它能取得最佳效果,并且“得体”比“礼貌”覆盖面大。 其二,恰当称呼次准则:这一准则属于礼貌的次准则之一。 (一)恰当称呼能取得良好的或提高其表达效果,如“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兄弟姐妹们” 。 (二)反之,则会遇到麻烦,引起反感,如称呼与吴
48、学谦副总理兼外长在大学时期即恋爱结合的毕玲同志为“外长夫人”,就引发了不满。三、跨文化交际: 一般说来,说话越是间接,说话人就越是有礼貌,故礼貌性和间接性之间,存在某种正比关系。诸准则在语言使用中的侧重,有其民族的内涵,还要受到场合因素的制约,即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文化因素等。我们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上是不够的,最好从多层次的角度研究礼貌准则的跨文化交际状况,如相信在最深的思维层次上,人类交际主要遵守普遍的礼貌准则,然而在较浅的层次或在具体语言表达方面,诸文化对准则的取舍有所不同。此外,不应该对相同交际场合中因不同文化而导致的不同言语反应作出优劣评判,因为文化的产生和运作
49、一般并不受逻辑或科学理性的控制,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无理性。四、特征: (一)级别性:1、听话人越得益,表示说话人说出的话越礼貌;2、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听话人越有选择的余地,说话人的话语越礼貌。(如多用疑问性、选择性句) (二)冲突性:利奇认为这是“礼貌的语用悖论”。有时“赞誉的次准则”和“谦虚的次准则”会有所冲突。(李鸿章宴请) (三)适合性:1、依据不同的交际内容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如正式请求帮助;2、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如听话人的身份,亲疏关系等。五、中国人的礼貌要求 对于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1992)曾总结了五条礼貌准则,如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
50、长幼有等”的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我们认为汉文化的礼貌特别强调如下的内容: (一)尊敬这是汉语礼貌中占有中心地位的礼貌准则,对所有礼貌行为都具有指导意义,与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准则一致。尊敬原则包括恭敬、商量、友善等等礼貌要求。在使役性言语行为之中,发话人首先要对受话人恭敬,如使用恭请性字眼,例如“麻烦您”、“劳驾”、“请”等,赞惠性字眼,例如“您好心”,以及恭敬的称呼语等。其二,语气上要和蔼、友好,而忌态度的粗暴和恶意的指使。其三,可以采用商量、央求的方式,征求受话人的意见,以示对受话人的尊重,这种商量与央求可以在辅助语里表现出来,也可以在核心行为语里表现出来。(帮他人也
51、说“请允许”)(二)体谅 这是与尊重原则密切相关的礼貌准则,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内容是要求多为对方考虑,多体谅受话人的难处,少给受话人添麻烦,及不在不适合的时候役使受话人等等。其相应的礼貌策略有陈述使役的理由,为对方设想和考虑,缩小使役的量度和给对方造成的麻烦,照顾受话人在特殊场合的面子要求等。(“设身处地”,“以己推人”。 (三)热情 这也是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准则。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比较亲近,人际距离与个人的独立性较小,尤其是在亲朋、邻里、同事等关系中,因而中国式的礼貌,要求待人热情,忌冷淡随便。这不仅是对对方的有利的言语行为有如此的要求,如提供等行为,要不避强加,反复劝敬,殷勤有加
52、,建议、提醒等行为,要多作友好的提示,就是对一些有利于发话人自己的言语行为也具有同样的要求,如请求、央求等,发话人也需要态度热情,反复申求,如果过于克制和委婉等等,受话人可能会认为发话人态度不诚,语气冷淡,使役要求不急迫、不强烈等而置发话人的使役要求于不顾。中国人的热情特点与西方文化忌强加的要求迥然不同。(“满腔热忱”,“殷勤周到”。) 第三节 幽默准则 一、幽默的含义:与汉语中的风趣、诙谐、俏皮、戏谑、滑稽等都有相似之处,但不等同;它是外谐内庄,引人发笑而不庸俗,语含哲理机智,是智慧的结晶。 二、幽默的特征: (一)不协调性性:常规的内容超常规的形式或常规的形式超常规的内容。如:皇帝的新衣。
53、(二)情趣性:谐美的轻松的笑语。如:雀斑女孩数学家的最爱和小数点打交道。(三)适切性:语境的切合性,切合身份、对象、场景、气氛等。如:猴王吃西瓜 三、幽默的次准则 (一)岔断 1、衬跌:衬托内容之后,急转直下,猛地一跌到底。如:五支笔。 2、顿跌:衬托内容之后,中间一顿,转了个弯以误导,而后亮出底牌。如:夜行记 3、歇后:引语和说明语构成。说明语的含蓄性、悬念性和巧妙性。 (二)倒置 1、主客关系倒置 2、因果关系倒置 3、逻辑关系倒置 4、轻重关系倒置 (三)转移 1、反语 2、飞白 3、易色 4、降用 (四)干涉 1、双关 2、矛盾 3、精细 (五)降格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
54、自嘲 (五)升格 1、歪解 2、妙答 3、归谬四、幽默的功能 (一)增添欢愉 (二)消除隔阂 (三)缓解矛盾 (四)彰显才智 (五)摆脱困境 (六)回敬挑衅 第四节 克制准则 一、克制的含义:不直接指责训斥,采取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和责难。 二、克制的程度区分: (一)讽刺挖苦(双关 修辞格) (二)指桑骂槐(双关 修辞格) (三)说反话 (反语 修辞格)语用意义形象与幽默附录: 语用意义 词的动态语用意义包括词的言语义和词的交际义两大类。 词的言语义包括词的修辞义和词汇义、语法义,均属于词的表层义。词的表层义,指词的具体使用义,它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单位和材料
55、。 词的交际义是词的深层义,包括词的隐含义、双关义、情境义、婉曲义、文化义等。 1同形同音词的运用别解(曲解) 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取字面义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交际需要,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曲解。运用曲解,造成幽默诙谐的艺术特色,用以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达到辛辣和嘲讽的效果。如下面几则幽默: 诗界大家郭沫若性喜玩笑。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宋云彬、王琦、廖冰兄吃饭。席间,郭老问廖冰兄: “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
56、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大笑起来。 总在裁人,简称总裁;老板着脸,简称老板。 网络是个动物园:有雅虎、搜狐、鼠标、外置猫、网虫网民的顿悟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中国人:“怎见得?”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2借代概念意义的代用之一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
57、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借代常用的方法有: (1)旁代类借体是伴随事物 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标志或工具、材料,或附带的物件代替本体事物。 男人用眼睛恋爱,女人用耳朵恋爱。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管桦小英雄雨来) 借本体事物的所在地表示本体事物。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梅花”长在枝头之上,诗句用“花枝”借代枝头上怒放的梅花,用上“枝”也说明不是一点梅、一朵梅,而是满枝的梅花。 借与本体事物有关的作家或产地代事物。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伊士珍琅环记中卷说:“杜康造酒,因称酒为杜康。”) 吾喜长短句
58、,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陈毅冬夜杂咏吾读) 借本体事物的质料代替本体事物。 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大与先前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铜的和银的,在柜上一扔说(鲁迅阿Q正传)从内容讲,“银”和“铜”是铸钱的质料,这里用来代替钱;从形式上讲,“银的”、“铜的”是定语,被修饰的“钱”是中心语,这里便是定语借代中心语。 (2)对代类本体与借体是相对的事物 借用定数代不定数。 朝鲜的冬天,三日冷两日暖的,碰上好天,风丝都没有,太阳暖烘烘的,好像春天。(杨朔平常的人)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
59、走。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三”、“两” 、“五”是数字,作代称,替代不确定的数目。 全体与部分互代。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全称“中国人”,代指部分反动军阀、政客及其爪牙们。 通称与特称互代。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特称“诸葛亮”代通称:人民群众中一切有才干,富于创造性的人。通称“女人”代特称妻子。 原因与结果互代。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伤疤了!”(
60、鲁迅孔乙己)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借“添新伤疤”代挨打。借“停止思想”代死,是借结果代原因。 抽象与具体互代。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笼统代具体。笼统代具体,有人称之为语义转换。它把话故意往大处说、笼统地说;而在理解时,就需通过缩小其语义范围来理解话语的实际意思。例如: 鲁贵:(严惩地)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放在心上。 四凤:(明白他有所指)您又要说什么?(曹禺雷雨) 3委婉(联想意义的运用)概念意义的代用之二 婉言(也种委婉语)是一种不直说本意而用别的委曲含蓄的话来暗示或表述的修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信设备装置用通信电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甘氨酸钠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储粮储运有限公司校园招聘吉林省岗位(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有关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玉米胚芽粕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滥用药品测试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社会管理中磁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 药店配送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液体染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车载天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大树移栽合同范本
- 柔性印刷技术探索-深度研究
- 最终版附件1:“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2025年版)
- 4.2依法履行义务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202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正确认识新疆四史”《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文解读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云停车平台商户使用说明
- 附件25:户口登记非主项变更、更正告知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