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_第1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_第2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_第3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_第4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9常见文言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 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 “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样”、“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等。例:取吾璧, 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2、?”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3、 “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5、“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

3、,“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何为”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表疑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 9、何以? 可译为“根据什么”“凭借什么” 例:王曰:何以知之?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1、“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跟比较,哪个更”等。 例:公之视廉将军

4、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用做什么呢?”、 “为什么要 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4、“何哉(也)”可译为:“为什么呢?”、“什么

5、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6、“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7、“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8、“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10、“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

6、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11、其乎(邪) 其(岂)哉(乎) 盍乎 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不呢?”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范氏富,盍已乎?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12、“安乎”、“安哉”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得无乎 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

7、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14、“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15、“(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7、 “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

8、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例:吏呼一何怒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5、可谓哉 可译为“可说是啊!”“称得上是啊” 例: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唯谨慎为得久

9、。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4、唯犹 译为“唯独还” 例: 唯昭质其犹未亏。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2、“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七)表选择语气:1、“与其孰若(无

10、宁、岂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或“与其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就是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 战守策)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3、欤(耶),抑欤(耶)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非字而画。(促织)5、其其也(耶)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2、“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岂不也是吗”。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九)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的(人、物、事)”、 “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或 “有的(人、物、事)”、“没有的(人、物、事

12、)”、“什么”、“哪里(谁)呢?”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二者可容,何所不容?将军迎操,欲安所归?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4、“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 例: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

13、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十一)、其他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手段等)”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5、。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或“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7、“以为”一是“以为”的紧缩,可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认为(觉得)是”或译为“用作”、“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二是与现代汉语语

16、意相同,即“认为”。 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8、“因遂”相当于“于是”。例: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 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9、“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例: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 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