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4页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邢淑芬俞国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从社会比较的概念、类型、动机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50年来研究者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脉络;最后,在回顾近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比较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社会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

2、义。Festinger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社会比较又可称为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西方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关于自我和社会影响等相关领域。从Festinger提出社会比较的概念以来,研究者对社会比较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外近50年来关于社会比较的有关研究,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研究1.1 社会比较的概念1954年,Festinger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

3、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Festinger进一步认为,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比较是存在区别的:首先,个体在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时,有一种向上的驱力,这种驱力源于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单向向上的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次,个体在能力的社会比较过程中,存在一种“非社会抑制”(non-social restraints),而在观点比较中不存在;即个体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1。Schachter对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进行了拓展,他认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

4、状态时,又无法用生理、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1。这样Schachter社会比较的维度扩展到了情绪领域。其实,社会比较的内容范围是很广泛的,有关人类自我的各个方面(如身体健康状况、学业成绩、体像等)都可以作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内容和维度24。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比较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维度也在不断扩充。简而言之,所谓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的成分;社会比较的过程和信息对人类来说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1.2 社会比较类型的研究关于社会

5、比较的类型,研究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假说和模型。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种:平行比较、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1.2.1 平行比较在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中,Festinger1提出了相似性假说(similarity hypothesis),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是“相似性假说”。如果既没有客观的标准,也没有相似的他人与之进行比较,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评价就是不稳定、不精确的。Goethals和Darley利用归因理论进一步发展

6、了相似性假说,提出了相关属性假说(related attribut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个体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与行为表现相关的特定属性(性别、努力程度、经验等)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相关属性假说主要运用归因理论来阐述个体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比相似性假说更清楚、更具有描述性色彩;当个体获得比较对象的相关属性信息时,社会比较对自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5。Wheeler和Martin在相关属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代表比较模型”(proxy comparison model)。该模型认为个体想利用社会比较信息,形成对自己要执行某项新任务的未来行为表现的预期;该行为对个体

7、来说是未曾经历过的,一旦失败代价很大,因此个体希望对自己未来的行为表现做出一个正确的预期。这时一个人正好在这种条件下完成了此项任务,因而这个人可以作为代表(proxy),使个体对自己的未来行为表现做出预期5。后来,Wheeler等人进一步提出,代表比较模型必须符合三个前提条件:(1)代表在完成此项任务时,做过最大的努力;(2)在现实情境中,往往不知道代表是否做过最大的努力,所以个体与代表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属性;(3)仅仅是付出最大努力的相关属性不适合用来预测个体的未来行为表现6。无论是相似性假说、相关属性假说还是代表比较模型,都支持个体的社会比较是和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的,即平行比较。但是,后来

8、有研究者发现不相似的他人,在社会比较中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评价性信息。1.2.2 上行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Wheeler等人首次提出了上行比较的观点,认为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为了与他人寻找差距,达到自我的进步的目的5。Collins在此基础上也认为,上行比较更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但不同的是Collins认为个体的预期会对上行比较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预期自己将来会和上行比较目标不同,就会有一种对比效果(contrast effect),个体就会萌生一种自卑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与上行比较目标状态相同,就会有

9、一种同化效果(assimilation effect),提升其自我价值感。所以该理论又称为“上行同化理论”7。1.2.3 下行比较(dowdward social comparison)早在1962年,Hakmiller就提出了下行社会比较的观点,他认为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社会比较1。直到1981年,Will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下行比较理论,简称DC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任何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的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8。由于下行社会比较理论从比较的方向和动

10、机两方面发展了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又被称为“新社会比较理论”。1.2.4 建构性社会比较(constructive social comparison)不论是平行比较、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个体都是和现实中的他人进行比较,但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比较建构性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Goethals提出了建构性社会比较理论。5该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建构性比较而获得的自我产生式的比较信息可能会先于通过现实比较而产生的。2 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研究2.1 社会比较动机的研究从Fest

11、inger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以来,关于社会比较动力机制的研究很多,已比较完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很多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自我满足。2.1.1 自我评价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自己能力和观点的准确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而且只有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准确、稳定的自我评价。Tesser提出了自我评价维护模型(即SEM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具有维护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个体进行社会比较不是为了减少对能力和观点的不确定性,而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该模型进一步提出心理上的亲近鼓励两种类型的评

12、价过程:对比过程和反射过程(reflection process)。在对比过程中,亲近他人被看作是评价自我的标准,产生对比效果,因此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受到威胁;而在反射过程中,亲近的他人不是被看作评价自我的标准,而是对自我的表征,产生同化效果,个体会沉浸在亲近他人的荣誉之中,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9。但McFarland和Buehler等发现,当亲近的他人对于个体来说已成为其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如恋人、伴侣和父母等),这些重要他人的成功对个体也不会产生对比效果,而是同化效果10。2.1.2 自我完善Wheeler等5利用等级评定范式做了个实验,把被试分成高、低两个动机组,结果发现高动机组的

13、被试倾向于选择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比较。由此,Wheeler认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是源于对自我完善的追求,通过经常询问:“我和他(她)还相差多少呢?”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提出了社会比较的自我完善动机。当个体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时,不仅对自己有鼓舞作用,而且可以获得如何提升自己的有效信息。Vander.Zee等3研究发现,癌症病人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其他病人的积极内容,而且阅读积极内容越多,病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会越多。一般来说,积极的榜样可以使病人感到鼓舞和安慰,否则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紧张。Blanton和Buunk等11对初一的学生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被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同性别的成绩比自己稍好一点的

14、同学进行比较。学生如果选择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比较,其学业成绩会得到一定的提高,社会比较水平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LockWood和Kunda12研究发现上行比较对自我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自己未来达到他人成就状态的知觉,当个体认为自己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功时,才会产生积极的鼓舞作用;但当个体感觉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上行比较的目标时,上行比较会使人产生挫折感。2.1.3 自我满足Wills下行比较理论认为5个体倾向于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下行比较有着很好的适应功能和调整作用。同时,时间性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可能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远的自我,赞

15、赏时间距离近的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人们进行下行的时间比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自我评价,而是为了使自己现在的自我感觉好一些13。下行比较是应对压力事件的一种机制。Buunk和Oldersma14通过研究发现,下行比较对于出现关系问题(特指恋爱关系)的个体是有效的应对机制,可以使个体降低参照点,改变评价关系的标准,尤其是对那些过度依赖社会比较信息作为评价自己处境的个体来说,下行比较可以提高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Lockwood15发现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不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下

16、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这时下行比较会威胁其自我概念,同时也会提高个体保护自己免受同样命运的动机和自我管理策略。下行比较的潜在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Gibbons和Blanton16发现学生考试失败后,就降低自己的学业比较水平,与成绩更差的人进行比较,只会暂时地解除心灵的痛苦。因为长时间、反复的进行下行比较,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这样个体就会降低其成就动机、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对良好结果的期望。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下行比较是一种以情绪为定向的应对策略,坚持性在其中是不起作用的,从长期来看,对人的发展没有益处。2.2 社会比较策略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能力非凡的人,也会遇见比自己更有才

17、华的人,上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但是,有研究者发现维护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当个体面临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应对威胁8,这些社会比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2.1 回避比较社会比较可能是不令人愉快的、痛苦的。Brickman和Bulman1发现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就会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回避比较是个体所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策略,而不是自我满足策略;也就是说回避比较不会使个体感觉良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由于比较所带来的痛苦。2.2.2 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当

18、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通过关注自己其它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这一思想是自我确定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某一领域的自我受到威胁时,个体不需要应对这个领域的自我,而是需要维护一个整体的自我,这时个体通过关注自己其它积极的领域,达到维护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目的17。这一策略又被称为“补偿策略”,所谓补偿就是通过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来抵消或平衡自我消极的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胁。补偿策略被认为是维护个体自尊的一种机制和应对策略,而且不需要幻想和曲解现实(如外部的指责或怀疑消极反馈)。2.2.3 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个体

19、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的水平。Gibbons18等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学里,大多数的大学生无论其实际的学业成绩如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水平。同时还发现成绩差的学生不仅不会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而且会减少社会比较的数量,同时增加与自己过去成绩或自己内部标准进行比较的数量。个人内部的比较可以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也可以知道自己过去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2.2.4 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SEM模型9认为个体具有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如:个体会首先通过降低所

20、比较维度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会从心理上疏远比自己优秀的人。这种结论是基于上行比较倾向于引发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这一理论前提,这些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能够有效的维护自我概念,而且个体必须相信自己这些带有偏见性的解释。2.2.5 天才效应Alicke19等发现个体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还有一个相反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即提升比较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天才效应”。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所采用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学生考试连续地不如同学,他会通过夸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来维护自我概念,这就像乞丐不会嫉妒国王的富有一样的道理。3 对社会比较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Wheeler对社会比较研究的发展轨迹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覆盖着白雪的后花园里的一只小松鼠的脚印,弯弯曲曲、时隐时现;一会消失在榆树附近,接着又出现在枫树旁边。那么,今后社会比较的研究,其轨迹又会伸向何方?首先,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观点和能力都是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内容和维度;但是近50年来,关于观点比较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然而新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在人们大众间传播开来,并逐渐地被大众所接受,这些相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