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_第1页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_第2页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_第3页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_第4页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摘要魏源力图通过诠释?老子?以“矫末世之弊,他在?老子本义?中阐发了“不盈、务内的管理之道、“利人外身的处世哲学、贵贱同一的平等思想,充分彰显出老学所具有的“救世价值,这些政治智慧是中华民族进展现代政治文明建立的重要文化资源。关键词魏源;老子本义;救世价值;政治智慧;现代政治文明?老子?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而且对于现代物理学、哲学、养生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富有启迪。在中国历史上,?老子?曾被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所疏解、诠释和发挥,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活水源头

2、;汉唐宋明等朝代的一些明智之君亦将其中的政治治理原那么运用于治国安民的社会理论之中,收到了恢复经济、凝聚人心、协调关系、安定社会等显著绩效。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并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性之后,一些致力于学习西方,改革图强的思想家又在前人的根底上,更深入地阐发?老子?的经世致用之学,并将其中的一些主张与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相融会,用以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革除社会弊病的武器。故这一时期老子之学更为鲜明地凸显出救世革弊的时代特点。魏源、严复、康有为、章太炎等人对老庄之书的阐释,均反映出这一思想倾向,而撰著?老子本义?以图阐发老学之真意的魏源可谓其中的典型

3、代表。生当内外交困,弊端丛生的清朝后期,魏源将目光投向了?老子?这部饱含经世治民智慧的经典。他认为,自韩非子以下解?老?者虽然不下千百家,但“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泥其一而诬其全。他不满意前人对?老子?各执一端的种种注释,亦无心从养生延命的角度来研究老学,而是将焦点集中于经世致用方面,视之为“救世之书,希望从中找到救世革弊的药方。围绕这一目的,魏源从多方面进展了阐述。一“矫末世之弊的价值目的魏源认为,?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明道、修身、治国之理的极高智慧:“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其言常通于是三者。他强调,?老子?一书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作。在开篇的?论老子?一文中,魏源

4、充分肯定了?老子?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诸多启示意义: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中焉者(张)良(曹)参文景治之以济世,下焉者明太祖诵“民不畏死而心减,宋太祖闻“佳兵不详之戒而动色。在他看来,能从?老子?中获益最大的是可以体悟大道、掌握治身治世根本原那么的统治者;其次是可以运用其中的社会治理思想以经世济民的统治者;如假设达不到以上境界,至少也能促使统治者从?老子?的某些话语得到启示,纠偏改正。可见,?老子?决非如某些浅见者所言,只是玄远虚妄之论,而是一部具有经世致用重要价值的作品,故他立志对?老子?全篇进展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求其“本义,以“矫末世之弊。他针对历来歧意颇多的老

5、子论礼这一问题进展辨析,认为老子其实是“深知礼意之人。而?老子?一文中之所以斥礼义,是由于“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疾之甚那么思古益笃,思之笃那么求之益深,怀德抱道,白首而后著书,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不止也。老子深知古人制礼之精意,然而,他却看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理论中,礼已经演变为一套虚矫繁琐之程序,失去了古人制礼以协调社会秩序的初衷,引起了诸多弊端。因此,老子在“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的忧患意识中,怀着“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而不止的社会抱负,斥责礼制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试图重振淳朴之世风,以求纠偏救弊,这正反映出?老子?作为“救世之书的特点。从纠偏救世的目的出发,魏源对?老子?的内容就有了更为深入的

6、理解。例如,前代学者对于?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主张曾有不同的看法或批评,而魏源认为,此话的宗旨是“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他分析道,天下之所以不治的原因在于“有为,而“有为乃由于“有欲,“有欲那么由于“有知。“夫民心之不虚者,以其有可尚、可贵、可欲之事也。可贵的是,魏源没有停留在?老子?以“不尚贤、“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等方法“使民不争、“使民心不乱、“使民不为盗,而是更深一层地探寻如何才能做到“不尚贤、“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从而从更为根本的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他指出,在政治清明的“治世,社会运行处于有序的状态,“人尚纯朴,行所当行,

7、为所当为,故不需要刻意表扬“贤知,不屑于玩弄心计,“无事乎以贤知胜人;而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物取养人,无贵乎难得而无用。在这样的情形下,“贤与不贤同用,难得与易得等视,民不至见之以乱其心,而争盗之源绝矣。显然,魏源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营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必须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最终实现民心不乱,绝“争盗之源。这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开展,亦是他立志进展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矗他认识到,由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等概念较为抽象,容易引起误解,故针对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而诠释说,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欲静不欲躁,欲重不欲轻,欲啬不欲丰,是“迫而后动,不先事而为,“岂混荡为自然

8、乎?老子的“无为治天下也决不是“治之而不治,而是追求“不治以治之的理想目的。在用兵方面,是“不得已用之,而“未尝不用兵,故决非毫无原那么地放弃武力。同样,老子也决非“并常事去之,不问世事,而是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过分和走极端的行为。他特别推崇?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话语的戒备作用,认为“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见当世勇于用刑,故戒之曰:人之用勇不可不慎也。他阐述严刑酷法的弊端说:“法网愈密,挂网愈众,而人之不畏死者愈甚,何那么?我敢者人亦敢之也。奉天者听命,而代天者专权,敢与不敢,或利或害,可不慎乎?明太祖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语,恻然有感,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仁人之言,其利溥

9、哉!这种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来凸显?老子?之救世价值的治学方式,鲜明地表达出魏源老学的经世致用特征以及实事求是的学风。二“不盈、务内的管理之道魏源专注于对老子救世之道的探求,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救世的重任往往多由最高统治集团来承当,故魏源特别重视对于?老子?之社会管理思想的阐述。这些管理思想既包括统治者对于社会的治理,亦包括对于统治者自身的管理。魏源认识到,统治者只有首先约束管理好自身,才可能到达政治上的清明,也才可以树立标范,教化人心,化成天下。因此,魏源对?老子?中的“行不言之教、“俭啬寡欲等管理者道德要求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他深入地指出,民众之所以铤而走险,轻弃其生,是由于统治

10、者过分地奉养自身:“我自厚其生,那么人亦各欲厚其生,人各欲厚其生而不得,夫安得不轻死乎?那么是民之轻弃其生,由于生生之厚;而民之厚生,由于上之自厚其生,有以诱之而又夺之也。上文中所说的“我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这段话语的中心意思是告诫统治者“自厚其生将导致严重后果。统治者的行为往往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厚养自己,养尊处优,广阔民众必然会从而趋之。而封建社会那种消费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的经济条件必然不可能同时满足众人对富饶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上之奉养愈厚,那么下之生活愈贫,民众的物质欲求被激发而又被强行压抑和扼杀,安居乐业既不可得,自然就会轻弃其生了。魏源深入地看到,物质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11、,假如不能妥善地节制欲望,很容易产生彼此的攀比和效法:“夫民有生那么有欲,那么无不以相尚为高,此最难克之心,而有无穷之弊,岂不甚可畏哉!为了防止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问题,魏源推崇老子“无以生为者,其贤于贵生的结语说:此言乃“因言俗弊而遂及之,而其意那么深远矣。告诫统治者不能毫无顾忌地厚养己身,而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为民众树立道德标范。为了促使统治者自身进展道德约束,魏源提出“专务于内的主张。他通过比照谦虚慎重的好道者与矜夸自大的小人的不同行为和结果,深入阐述了老子“不盈、“守虚、“专务于内等思想在立身处事特别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道以不盈为大,不盈者专务于内,

12、有假设无,实假设虚也。今施且夸焉(施,意为矜夸自大),那么专务于外,无而为有,虚而为盈,无有穷极矣。“专务于内是魏源继承?老子?“处其实不居其华、谦下守虚、“行不言之教等思想而提出来的,意为不尚外在的浮华虚词而注重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充实。这正是有道者的风范,他谦虚不盈,“常假设缺乏,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努力进展内在的修为,守此原那么必将身修国治,建功立业;而小人急躁浅薄,矜夸自大,“常假设有余,以这种原那么处事,“为士那么必徇名而荒德,为庶人那么必侈末而耗本,为国家者那么必至饰外而虚内。虽浅深广狭不同,而其为以己徇人那么一而已。特其显者,莫假设国家之侈弊为尤易见,甚矣人心之难克,而施之可

13、畏如此。这种“专务于外、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国家行政管理事务中所造成的弊害是不可估量的。这些犀利的指斥,至今对于各级管理者仍然是富有戒备意义的。魏源之所以重视“务于内,又是与他对老子“善建者不拔等思想的深入理解严密相联络的,他阐释说:“天下之物,建于外者外物得而拔之;抱于外者,外物得而脱之;恃外有之固者,其固终不可恃也。假设夫建德而抱一者,建之于心,抱之于内,初无建抱之形,苟我不自拔且脱,谁得而拔脱之乎?盖非徒固之于一时,并且固之于后世。世人之建抱者,以智术邀结,那么假于外者非己有;圣人惟修其一身之德,那么足于内者无所假于外,故真也。这就是说,外在的建树无论多么功业显赫却终究是可拔、可脱的,故不可

14、依恃。故魏源接着指出:“以是知舍修而言建抱者,非善建善抱者也。离身而言修者,非真修也。修之身,德乃真,尽之矣!对于管理者来说,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完善是建功立业的根基,因为任何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的关键又在于对人心的影响和控制,管理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令下属心悦诚服,齐心合力地实现管理目的,也才能上行下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长治久安。故只有注重内在的修身养德才是真正不朽、造福后世的事业。这些话语实际上认识到了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等非权利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对现代管理者是深有启示的。三“利人外身的处世哲学柔弱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处世原那么,在外侮日深的民

15、族灾难面前,在船坚炮利的西方殖民匪徒面前,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又是如何阐释这一处世原那么的呢?在?老子本义?的开篇,他就强调对?老子?这一古代经典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而是强调根据各种不同的详细的情况而对症下药,他明确地指出:“甘酸辛苦味不同,期于适口,药无偏胜,对症为功,在人用之而已。在他看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老子作为一部救世之书,其中的柔弱不争思想并非迂阔过时,反而是针对争战不止的时弊而提出来的。他指出:“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见天下方务于坚强,而坚强莫胜于争战,今将救其弊,而返以慈俭谦退,那么天下必以为不适于用,故其所明者以喻之。言吾之道无施而不可,虽用之以战守,亦无不胜且固者。盖

16、慈那么必俭,慈那么不敢为先,是即兵家以退为进,以弱为强之道,其证以用兵之言者,使即兵以知柔退,即柔退以反于仁慈。非为谈兵而设。这段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第一,魏源看到天下“务于坚强、争乱不已的弊害,大声疾呼停顿争战,实现和平之世;第二,强调这是一种用兵者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策略;第三,面对列强以武力征服世界的现实,魏源亦深知标举“慈俭谦退之德难以为人们所承受,故他强调的“慈、“俭之德更主要的是将其作为战守方内部的统治者所信守的道德标准,以此才可以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虽用之以战守,亦无不胜且固;第四,由“柔退以反于仁慈,进而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美德,因此,它又并非仅仅“为谈兵而设。对于以上的最后一

17、层意思,魏源是非常看重的,他还在其他章节中对此进展了阐述。他强调,柔弱不争决非在强敌面前懦弱让步,而是不争私利,他将其作为调节民众内部或统治者与民众的利益关系的道德标准。他认为,无私无欲是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他指出,?老子?中对水的特性作了诸多描绘和概括:“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等,但在这些特性中,魏源最为崇尚的还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认为“惟即以此数者为上善,那么不假设以不争为上善之说之得焉耳。将以上诸种美德皆誉为上善,那么缺乏以突出不争之德的道德价值,在他看来,最高的善行乃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私利,对此,他进展了详细的阐发。他说:“圣人处柔处下,本以祖先而后其身也,

18、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本以利人而外其身也,而人愈不害之。圣人遵从大道,故柔弱谦下、少私寡欲,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众人之后,利益众生,祖先后己,从而必然获得众人的尊崇和拥护,获得事业的成功。与此相反,汲汲于个人私利却可能适得其反。他告诫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患得患失的人说:“盖患得患失,无所不至,那么求荣者适足以取辱,求生者反以之死,自厌而后天人亦厌之矣。一心只考虑获取个人私利,“厌劳那么慕逸,厌辱那么思荣,厌忧患那么思安乐,必然会不顾廉耻,不顾别人,无所不至,结果引起天怨人怒,受到应有的惩罚,取辱亡身。这些阐述,进一步发挥了老子关于利己与利他、祖先与成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前代不少思想家相似,魏源亦

19、力图调和儒道,在孔子和老子这两位贤者的思想中寻求相通之处:“知以不忍不敢为学,那么仁义之实行其间焉可也。即懂得信守老子的慈让谦退不争之道那么必然能真正地将孔子的仁义道德付诸理论,这些看法虽然并不见得准确,但却对于化解人们对老子“不敢为天下先、柔弱不争等思想主张的误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魏源对于“真知的阐释中,我们亦可看到他摒除私己而“利人外身的主张。他指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一句中的“知,“非闻见测度之谓也。能浑一于物我之间,外无不容,而内无或私者,庶乎真知之矣。是故言其大那么内圣而外王,言其化那么合天而尽道。尽道者无他焉,常而已矣。可见,魏源所推崇的“真知,就是一种浑然无私,宽容博大的胸

20、怀。四贵贱同一的平等思想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治夷,力图吸收西方先进文明以改革封建弊政、拯救中华民族,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将老子思想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相会通,以寻求救世之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贱为贵本,以百姓心为心,蕴含着极为可贵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思想一直成为历代异端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的智慧源泉,从力主“君道贵因的?吕氏春秋?,到主张让民众“自治、“自理的李贽,无不反射出老子以上政治智慧的光芒。处于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开展而弊端丛生的清代,一些启蒙思想家更是通过阐发老庄思想以表达追求政治民主的理想。魏源和严复皆曾以西方民主政治来理

21、解老子,严复在?老子评语?的第三十七章中说:“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用西方民主政治的新颖内容来诠释老子思想。魏源那么更是注意吸收前人阐释老子以反对封建专制及要求平等的思想,将明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李贽的相关话语辑入书中。他在?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注中引入李贽注释说:“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等,故不免以贵自高,高者必蹶。下其基也,下那么能贱矣。何那么致一之理,庶人非贱,侯王非贵。今夫轮辐盖轸衡轭会而成车,人但知其为车,而不知其数者所会而成。初无所谓车也。由是推之,侯王庶人,人但见其有贵有贱,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魏源接着李贽之意而发挥说,处于尊贵之位的侯王,乃是由于“积众贱而成贵,分数之初,无贵之可言;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