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导言(一)研究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加工贸易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主要贸易方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加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外贸进出口值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实现外汇平衡,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
2、展阶段,加工贸易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国加工贸易价值链长期处于的低端环节,产品增值率偏低,产业链偏短,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格局难以打破,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低,产业地区分布的严重东西不平衡,加工贸易出口导向型政策造成巨额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等等。因此,加工贸易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外贸工作者普遍关注并且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几年,在中央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在发展中暴露出的低层次、低水平、低增值,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越来越
3、突出,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般途径和对策研究2。隆国强(2003)从提升国际生产价值链位置,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条,企业进入服务环节,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等方面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提出从政策上促使加工贸易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梯度转移3;张旭宏(2005)提出要引进更高技术,实施产业聚集与配套,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价值链,培育自创品牌4。刘德学(2006)从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角度,研究了制定发展战略、实施产业政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等对策建议5。孙国辉(2007)提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综合体现于企业、产业、地区多个层面,并从战略定位、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
4、等方面论述支持体系建设6。何斯斐(2007)针对加工贸易转型面临的准入门槛低、国内采购率低、结构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优化区域布局等对策建议7。沈良玉(2007)将加工贸易的研究置于全球价值链体系下,分析跨国公司、合同制造商和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计算中国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和经济效应,提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方式8。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内贸易角度开展对加工贸易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是一种新的贸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结果,是相关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体现9(BashirA.Qasmi,2001;DanielM.B
5、ernhofen,1999;HowardChao,2003)。有的学者认为,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10(YenerKandogan,2003;PerterJ.Lloyd,2004;JackeCukrowski,2003)。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外溢效应的途径是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三)本文的结构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为研究工具,阐述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跨国公司战略和环境因素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
6、影响,认真梳理和分析制约中国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部门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建议。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等加工贸易理论,阐述了加工贸易的产生原因和一般发展规律;第二部分阐述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以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企业内在机制和政策环境外在机制;第三部分全面回顾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认真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在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部分就新形势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战略、构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有针对性地培育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地区间转
7、移和协调发展、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业务经营领域、建立与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等6方面建议。(四)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通过对加工贸易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全面的分析,提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从研究跨国公司全球发展战略和改善国内环境因素两方面入手,从而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摆脱了就事论事和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提出的对策既有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建议,又有对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考量。第二,通过对中国加工贸易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中国加工贸易4个转型,4个
8、升级,4个转型即产业结构的转型、产品结构的转型、经营主体的转型、地区结构的转型,4个升级即价值链升级、企业能力升级、企业网络地位升级、关联与外溢效应升级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由于作者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运用数学工具能力所限,对一些问题的论述多采取了定性分析方法,欠缺运用数据模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作者在今后从事研究工作中急需弥补和改进的方面。二、加工贸易相关理论综述(一)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1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12认为贸易双方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方在生产相应的
9、商品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这种优势通过贸易进行交换而得以实现,为双方带来收益,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学说在国际分工层面上的深化。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不同,一般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体现在不同商品上,而加工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体现在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同一个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共同生产同一个产品。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商业渠道方面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一个产品在它的加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发挥劳动成本优势,加工贸易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自优势
10、连接在一起。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从理论上佐证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并为确定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该将本国具有相对优势和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国内,以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和成本优势,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获取国际贸易利益。在国际分工中,一国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也不应仅满足于在国际分工中世界工厂的角色定位,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11、应自觉主动地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二)产业内贸易理论20实际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产业规模经济是国际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力的观点13。该观点认为在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各国出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必然要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商品,由此必然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不仅受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影响,还会受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政府干预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并由此调整产业结构。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二战后大量出现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格局,并为各国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更深入广泛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战以后国际分工从国家
12、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到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再发展到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各个国家以较低的成本集中资源大规模地生产较少的产品品种、较少种类的零部件或只从事部分工艺流程的加工,参与国际竞争,以获得市场优势和规模经济利益,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其他产品、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是一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双方所处的产业基本上处于一个产业内部或产业分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加工贸易是产品制造链条中上下游加工企业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也更多地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现。中国长期以来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致使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一直
13、处于比较低端的环节,产品加工增值率和整体经济效益都很低下,导致中国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很难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很难对提升国内产业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中国一味奉行比较优势理论,将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对科学指导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意义重大。1产业内贸易理论明确表明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转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具有稳定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产业结构也是很难改变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则自然的建立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承接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充当劳工角色,才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
14、一杯羹。事实表明,中国在这种贸易格局中获得的收益及其有限。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调整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转型指明了方向。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处于产业加工链的上游,获取高额贸易利润,是因为其在此领域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因此,该理论指明了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扩大传统加工行业,形成产业配套优势和规模优势,并逐渐走自创品牌和自行营销的道路,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配套环境,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15、环境,提升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3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出了具体途径。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国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战略,扶植战略性加工产业,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目前中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重点,是因为这些产业的规模经济均不明显。因此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加工链中的地位。(三)跨国公司理论二战后,相继出现的许多跨国公司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对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
16、优势,降低各产品各生产阶段和环节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跨国公司理论从三个方面给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以理论指导。1国际加工贸易的发展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直接体现。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在各个环节或各个部件上分工进行生产,产品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其各子公司之间的经营关系表现出产品生产环节在国际间的分工,并以贸易的方式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各国子公司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过公司在国际间的业务活动即其内部贸易越来越具有加工贸易的特征,揭示了未来国际贸易将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基本特征。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大规模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
17、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后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独有的特点,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结果。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对核心技术、管理技术、品牌等的垄断优势,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在中国组装加工,降低已进入标准化阶段的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这些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仍然要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为依托,充分利用其转移成熟产业或生产环节的机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2跨国公司理论说明以低工资水平为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将导致中国经济贫困化增长。跨国公司一般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安排在中国生产,看重的就是中国
18、低工资水平的比较优势。此外,标准化阶段的加工贸易还会带来中国贸易粗放式增长,是中国贸易条件、贸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没能很好地促进中国技术和产业进步,因此廉价劳动力是不能打造国家竞争力的。要继续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直将生产的比较优势建立在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的低工资水平上,而应打造新的生产优势。3跨国公司理论认为,建立在各国技术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优势不是一个长期不变的量,而是一个不断传播的过程,也就为中国重新打造比较优势指明了方向-创建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客观上带来了技术扩散,使产业技术优势发生转移,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客观上给技术进口国吸收先
19、进技术不断,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和条件14,但中国目前这种以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推进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在中国的布局日益系统化,中国应抓住价值链模块化的机遇,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提高加工企业对国外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从整体上推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15,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和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维持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
20、,主要有: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初始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又包含了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是否具有创新的制度、组织和理念。按照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建立和保持中国加工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不仅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国家还应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节、文化环节和产业环境,建立创新制度,以培育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促进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五)技术外溢效应理论技术外溢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扩散的效应。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对外直接
21、投资(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一系列的外部效应。其中有正的外部效应,如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才流动效应、知识流动效应、生产网络效应和技术联系效应。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负效应,如技术依赖负效应、技术垄断负效应、人才的国内单向流动和技术的逆向扩散负效应等。针对这种现象,东道国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倾向性政策,尽力消除负外部效应,强化正的外部效应,以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东道国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转移和外溢带来的
22、技术进步效果取决于受让双方的多种因素。江小娟(2003年)研究表明,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16。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
23、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理论和经验都证明,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研究(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随着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分解和重新配置,产业内不同价值链环节或增值活动的分工,逐渐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24、,加工贸易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重要途径。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再出口,或者在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取的方式。加工贸易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存在相生相伴的关系,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和不断延伸的结果。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简单地定义为: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生产网络,并在网络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而不断转换和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及其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环节活动,从而使该国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得以改善。具体而言,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可以归纳4个转型,4个升
25、级:1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融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使加工贸易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并实现产业的国际对接。2产品结构的转型。加工贸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更高端的产品转型。3经营主体的转型。改变加工贸易由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鼓励更多的内资企业参与世界分工,由加工贸易外资主导型向内资外资并重发展转变。4地区结构的转型。改变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局面,鼓励加工贸易形成梯度转移和平衡发展。5价值链的升级。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更多地把握战略性环节和增值活动并营造出自
26、己的生产网络体系,从生产到营销、设计,从简单装配到OEM(原始设备制造)再到ODM(原始设计制造)、OBM(原始品牌制造)升级。6企业能力的升级。加工贸易企业逐渐转向采用更高效率的生产方法,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能力,从传统制造到CAD(计算机辅助制造)升级。7企业网络地位的升级。加工贸易企业在网络中的角色逐渐向更高层次攀升,不断提高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和控制力,从低层次供应商到高层次供应商再到合同制造商和品牌领导者。8关联与外溢效应升级。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国内生产网络的建立与延伸,向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员工流动等途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不断改善。(二)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加
27、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政策自由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物。随着技术进步、交易成本的降低、各国贸易壁垒的消减,跨国公司利用规模经济在全球引导产品内分工,形成全球价值链,构建国际生产体系,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由此形成现代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使得生产链和价值链能够被分解,生产和产品能够被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分解价值链,并在全球布置生产成为可能。网络经济的外部性使得能通过构建全球生产体系来推动分工网络的扩大,增加市场容量,而规模经济使得集约生产能大幅降低成本。对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治理和控制,使得构建全球生产体系能长期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风险,由此可以大大
28、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同时也可以避免垂直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管理、协调成本。因此,经济全球化、政策自由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加工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布和控制价值链从而长期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动机及其行为则是推动加工贸易产生的主观力量。因此,加工贸易的地理分布、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转型升级都受到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控制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必然导致全球价值链上各国和各厂商的利益变动,由此导致价值链上争夺价值链控制权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由价值链上的厂商的实力决定。基于上述分析,沈玉良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的成本和可行性由某价值链上的
29、控制该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对其控制能力决定,发展中国家在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和升级时,要仔细分析研究加工贸易所在价值链上控制和利益分配情况,由此制定最佳的战略17。(三)环境因素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环境因素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推进因素,刘德学等将其归纳为政府政策、基础环境、经济体制、相关产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6个方面。181政府政策主要包括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税收政策及外资、外汇政策,比如有关加工贸易进口免税、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技术基础的鼓励研发与创新的政策;为加工贸易升级提供人才基础的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商务、管理等各类人才培训的政策等。2基础环境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来
30、看,当地基础环境如何,也是跨国公司是否会将某些生产环节设置在该地区,形成产业集群而促进当地加工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这类因素具体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功能配套情况、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等方面。3体制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逐渐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体制约束问题。韩国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企业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作为微观主体迅速适应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强大的供应能力,并不断吸收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知识、技术,不断实现加工贸易与产业升级。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非洲的某些国家,在参与欧洲农产品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由于缺乏个人利益激励等经济体制因素的制约,使其不能充分利用
31、全球生产网络的内部运行机制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4相关产业相关产业主要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在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的相关产业配套成熟并已形成产业集聚,就会吸引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及其他高层级主体来此设置网络内的某些生产环节,建立生产基地,寻求供应商,使当地厂商获得参与生产网络的机会。另外,相关产业在技术开发、制造、分销营销和服务上与本产业形成合理分工,可以促进本产业创新,带动本产业的走向成功并逐渐升级。5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当地劳动力供给状况和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生产网络的早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其主要竞争优势,但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要
32、继续保持当地产品生产成本的优势就必须不断通过技能培训、设备改进等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吸收、转化从网络中转移过来地各类技术和知识,不断促进网络内升级。此外,当地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越先进,领导厂商和其他高层级主体越愿意向当地企业转移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也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6需求状况包括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在当地供应商参与生产网络的早期,主要依赖于控制在领导厂商和其他高层级主体手中的国际市场,这可以促使当地供应商通过不断学习,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地产品。如果国内市场规模较大,消费需求档次不断提升,消费者挑剔程度日盛,则有
33、利于当地参与生产网络地供应商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寻求产品升级与产业升级,加快网络内角色地位提升的进程。四、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概况(一)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中国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1978年-1986年来料加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发端于1978年在广东省签订了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80年代初期,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的地缘、人员的优势,加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缓解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加工贸易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中国企业加工条
34、件、经营能力和外贸渠道的限制,这一阶段中国来料加工发展较快,在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1986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23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的16.6。21986年-1992年进料加工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来料加工的发展,中国加工能力大为提高,资金短缺的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1988年,中国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从政策上引导企业从仅仅赚取有限工缴费的来料加工方式向自主进口、自主生产、自主销售的进料加工方式转变,并适时出台了进料加工监管办法。中国从1989年开始,进料加工占加工贸易的比重超过50。进料加工的迅速成长标志着中国经
35、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31993年-1999年结构转换阶段从1993年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开放阶段,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洲、美国、日本等跨国公司开始将成熟的技术和制造工序带入中国,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政策方面,1990年以后中国设立了天津港保税区等15家保税区,进一步优化了加工贸易的经营环境。由于政府吸收外资政策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使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作用迅速提高。这一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取代乡镇集体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1999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745.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
36、67.2,占外资企业出口的86.8。这充分说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行为中,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投资取向,通过加工组装方式出口产品,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这一阶段,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并重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逐步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1999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57.9,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9.32,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8.9;1999年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15.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19.5,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87.3。42000年以后,成为全球产业制造链的组成部分,中国初步成
37、为世界工厂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力度加大。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分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以减少固定投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达到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中国积极承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转移,加工贸易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以中国台湾地区信息制造业向祖国大陆转移为例,2000年以后全球信息制造业开始复苏,台湾地区IT制造业开始大规模进入大陆,主要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将代工设计放在台湾本土,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将加工组装环节安排到大陆,使中国迅速成长成为全球IT制造链中的组装
38、、加工链节。(二)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1加工贸易快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26.3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9860.49亿美元,逼近万亿美元大关,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5.4。1981年至2007年的27年间加工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6,远远超过对外贸易进出口年均16.2的增长速度。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1998年达到了最高峰值的53,近几年所占比重虽有一些滑落,但2007年仍达到45,加工贸易名副其实地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表4.11981年2007年中国
39、外贸及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表19单位:亿美元年份外贸进出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加工贸易占比1981440.2026.355.99%1982416.103.290.79%1983436.2042.169.67%1984535.5060.7611.35%1985696.0075.9010.91%1986738.40123.2316.69%1987826.50191.8523.21%19881027.90291.6528.37%19891116.80369.4933.08%19901154.40441.8038.27%19911357.00574.6042.34%19921655.30711.604
40、2.99%19931957.00806.2041.20%19942366.201045.5044.18%19952808.601320.7047.02%19962898.801466.0050.57%19973251.601698.0852.22%19983239.501730.4353.42%19993606.301844.5751.15%20004743.102302.2048.54%20015097.682414.3747.36%20026207.683021.5348.67%20038512.074047.8447.55%200411547.925497.2947.60%2005142
41、21.176905.0748.55%200617603.978318.2547.25%200721738.339860.4945.36%2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中国早期的加工贸易是以内资企业的对外加工装配业务为主,虽然当时很多从事来料加工的内资企业实质上是由外商投资设备并安排生产管理的,但这些企业都挂靠在拥有外贸权的外贸公司下,由外贸公司负责其进出口手续。20世纪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年才达到28.8。90年代初,在中国实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和跨国公司加速产业转移加大对华投资的双重力量作用下,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4年即
42、超过一半,达到56.1%,外商投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8311.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整体进出口额的84.3。在外商投资企业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主要是港商,90年代初期和中期大量台商到内地投资,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据统计,世界前500强制造业公司中,超过400家已经在中国进行了投资。3加工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中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政策导向逐步调整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生产,中国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相
43、应也得到优化。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0%,较九五期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9%,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2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电脑等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99.9%的笔记本电脑,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较九五期间增长4.5倍,年均增速41%,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7倍。加工贸
44、易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使得进口商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2000年,中国加工贸易分别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213亿美元和41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23和45.3。2005年这两类商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到1135亿美元和1814美元,在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1.4和66.2。同时,纺织原料进口比重明显下降,2000年和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口纺织原料为69亿美元和92亿美元,进口比重由7.5%下降到3.4。4进料加工的比重不断提高1989年进料加工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1,此后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进料加
45、工出口5016.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1.2,标志着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进料加工比重的迅速提高得益于加工贸易的主体-外商投资企业,根据国际生产的分工要求,合理地在全球更加组织分配生产要素,使得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转移表现出进料加工的特征;此外,国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后,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国际市场渠道得到了拓展,更倾向于自主进口、自主生产、自主销售的进料加工方式。5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加工链呈现出加长的趋势,国内直接采购或采取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方式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更加普遍。2005年全国深加工
46、结转1392亿美元,增长24.2%,相当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20%,平均结转2-3道左右,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发展。随着加工贸易国内加工链条的不断延长,加工贸易的名义增值率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达2492.63亿美元,加工贸易名义增值率为67.66,不仅反映了中国加工贸易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例逐年提高,也说明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层次和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升。表4.21981年2007年加工贸易名义增值率20单位:亿美元年份加工贸易进口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名义增值率198115.0411.31-24.80%19822.760.53-80.80%198322.7219.44-14.44%
47、198431.4729.29-6.93%198542.7433.16-22.41%198667.0356.20-16.16%1987101.9189.94-11.75%1988151.05140.60-6.92%1989171.64197.8515.27%1990187.60254.2035.50%1991250.30324.3029.56%1992315.40396.2025.62%1993363.70442.5021.67%1994475.70569.8019.78%1995583.70737.0026.26%1996622.70843.3035.43%1997702.06996.0241
48、.87%1998685.721044.7152.35%1999735.871108.7050.67%2000925.601376.6048.73%2001939.831474.5456.89%20021222.161799.3747.23%20031629.352418.4948.43%20042217.413279.8847.91%20052740.264164.8151.99%20063214.715103.5458.76%20073683.936176.5667.66%6贸易国别具有明显的倾向性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依次为
49、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2007年加工贸易对上述4个主要市场出口46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75.9,来自上述4个主要进口来源地的进口2333.5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的63.3%。表4.3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前十位国别(地区)总值表21单位:亿美元进口原产国(地)出口最终目的国(地)进出口进出口同比%出口出口同比%进口进口同比%美国1635.6612.31454.0512.9181.618.1欧盟1467.7727.41274.4629.1193.3114.4香港1457.7420.61384.7321.473.007.4日本1170.8512.6577.279.2593
50、.5816.2东盟889.6316.6401.7819.6487.8514.3中国台湾809.3911.8118.806.2690.5912.8韩国807.2817.6245.7921.8561.4915.8中国592.5015.8592.5015.8加拿大104.1219.980.2817.223.8429.9澳大利亚102.2323.579.7634.822.47-4.8这种地区分布结构表明中国在参与国际化生产的过程中,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这反映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由于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使中国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容易受到
51、贸易纠纷的影响。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对中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家电、服装、化工产品等,引起了诸多贸易摩擦。(三)中国加工贸易发挥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GDP为30100亿美元22,加工贸易净出口额249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为8.28。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由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52、,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成品出口基地。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玩具、鞋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国,而且也是家用电器、个人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产品重要的出口国。2提高了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还接收了内地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据分析,加工贸易为中国提供至少4000万个就业机会23。除了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外,加工贸易还在促进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保持了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从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加工贸易累计顺差为9952亿美元,超过了全部外贸累
53、计顺差2465亿美元。2007年加工贸易顺差为2492.63亿美元,而总的贸易顺差是2621.97亿美元,加工贸易对总顺差的贡献率为95.1,加工贸易为保持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不贬值,对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加工贸易积累的外汇储备功不可没24。4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1)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加工贸易吸引大量资金,特别是外商投资,投入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2)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培养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
54、善,机电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家电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加工贸易起步,中国企业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培养出自己的品牌,涌现了长虹、海尔、TCL等一大批知名民族企业。现在,中国的电视机、空调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管理的外溢效应促进了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特别是随着加工贸易的深入发展,竞争程度的增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研发。IBM、微软、摩托罗拉、联合利华等知名跨国公司在
55、华设立研发机构,这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4)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积累了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条件。多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并且为中国企业积累了海外销售和经营的经验,这些都是中国产业结构提升所必须的条件。(四)中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1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是工贸易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另一方面球链条的一部分。一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中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
56、型产品的加工生产;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展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时期,电子、电器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在中国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加工贸易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国际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机会切入了全球生产体系,中国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加工贸易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大型跨
57、国公司直接投资,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产业再转移,都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全球链条的一部分。严格意义上它的发展还不能看作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发展和壮大,此外中国加工贸易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接单生产,所谓的高新技术也大多集中于技术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加工。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分析,中国具有自主品牌得加工贸易企业不足1025。2加工贸易产业关联程度差中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此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进大出,影响了中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在这种
58、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根据隆国强的调查分析,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的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障碍、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26。其余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结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相关。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59、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看,培育并形成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3对内资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由于机制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使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主体为外资企业占据,加工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内资企业迅速地适应了跨国公司的需求,形成了高质量、大规模的供应能力,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断壮大。而在中国,承载着国家大部分要素资源的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僵化、市场适应力差,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则因许多束缚条件尚
60、未成长起来,这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这种局面造成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发展加工贸易可能带来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被大幅度压抑,更重要的是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渐积累实力、发展壮大的进程没有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4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创新,东道国通过引进外资达到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加工贸易发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首大学《教育学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大数据框架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鉴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色彩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合唱团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民宿租房承包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4年大宗贸易柴油合同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新闻评论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发放贷款代偿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4年部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重点:古代文化常识
- GB/T 13477.18-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8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
- 35KV变电站管理制度和规程
- 期末测试(试题)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粤教版
- 牛人总结雅思7.5以上经验63大页超详细
-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课件
-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课件
- 利尿实验(2010)课件
- 安全总监安全职责
- 云南白族课件
- 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课件
- 消防应急预案组织结构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