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庄子对巫教的继承与批判摘要:巫教是人类起源时期最古老的文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中就处处体现出巫教思想的痕迹。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巫教有着难以割裂的传承关系。然而庄子并不是盲目地继承巫教的思想,而是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与继承。关键词:巫教;生死;文明退化论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受老子影响。但从道家更深层次的根源来讲,其则可以追溯到上古巫教文化时期。一、道家思想的原始渊源庄子师承于老子,其思想受老子影响,然作为道家之祖的老子其思想也是有其很深的思想根源的。这可以直接回溯到史前巫教时期。在道学通论一书中,胡先生将老子道德经一书所推崇的小国寡民思想,与原
2、始母系氏族时期也就是巫教时期的群居方式作对比,从道家“贵阴尚柔”的角度推断道家哲学便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以巫教文化为背景的。1另外,道家思想的巫教渊源还可以从老子的史官身份上寻得根源。老子的史官身份,李霞在其著作生死智慧中已做了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老子与巫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从根源上,可以认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与巫教之间的源流关系,这一关系也能从庄子之思想中得以体现。二、庄子对巫教的继承:对于死亡的解脱庄子对于巫教思想的继承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其对生死的理解上。生死问题是庄子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真人”对于凡人之超越的一大体现。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而凡人则“一受其成形,不
3、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终身为生死所累,在生死中不能超脱。庄子对于生死的认识,从其历史渊源上亦可以寻到原始巫教的痕迹。巫教时期,人们的生命观还处于蒙昧阶段,但对于生死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同于巫教时期前人们对于人死后尸体的不重视,3巫教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埋葬尸体,并在摆放尸体时有了一定的规律。考古发现的属于巫教时期的裴李岗墓葬群中,尸体的摆放位置以及陪葬品的内容之规律性与相似性,表明在巫教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葬式葬俗。在这些墓葬的陪葬品中,均有共同的地方:在胫骨处为一组的地方摆放着的生产工具代表了死者的生活世界;在头至胸部的地方的
4、葬品则构成了一个与生活世界完全不同的神性世界;而在头部上方则摆放了一些葬品以指向圆形的中空位置,以示死者的灵魂将从此处离开。3这样的墓葬形式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并且人们开始关注死后世界,并认为人死后会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继裴李岗遗址之后,又发现了非常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通过对其中一些墓葬的考察,张连顺教授提出当时的丧葬仪式“完美地展现了巫教文化的生死观念以及巫教文化超越死亡达到生命再生的´仪轨方式,其核心是死者的亡灵在神化动物的帮助下脱离生活世界而在神性世界做灵魂修炼的远游,最后达到生命存在世界的解脱和自由,完成生命的完美阶段和过程。”3通过对于巫教墓葬的考察与反思,张连顺
5、教授最终提出了巫教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念:第一、世界由三层构成,最下是人的死亡世界,中间是神灵世界,最上是游魂再生后与神灵和谐相处的自由世界。第二,死者的亡灵要从身体的上部即头顶出去,这样,人死后的游魂才能获得向上提升的机会。第三,生活世界的肉身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神性世界的大门随时向死者的亡灵打开,但沟通两界之间的机缘不在神灵境界而在生活世界的人对待神灵世界的态度,奉献不仅是一种舍物的考验而且意味着是否留恋生活世界的表征。3庄子的生死观念就是受原始巫教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但若将对于生命的追求超越归于死亡,那么生命本身便不具有了意义。因此,在生命的超越上,庄子将巫教的灵魂人化为超越的“真人”。
6、而巫教的灵魂不死观念,实质上在庄子这里体现为“真人”对于生死的超越。首先,受原始巫教的影响,庄子认为外在的生死不过是物化的结果,因此无需乐生恶死。而对于世人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庄子则进一步提出了死未必苦的观点。“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至乐)这段话是庄子借骷髅之口对死后生活的描述,是对于人死后生活之乐的假设。这与巫教时期对于死后灵魂与神灵和谐相处的设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继承巫教时期人死后灵魂
7、自由超越生死的基础上,庄子还从现实意义上为“真人”的超越设定了“无何有之乡”的理想去处。“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这段话中庄子所为我们描述的列子不受外物所阻碍,御风而行,乘云气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遥,实质上便是对于巫教自由不受阻碍观念之灵魂的人格化,并在现实中以真人的形式实现了理性地超越。由上可知,庄子对于巫教生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其对于巫教超越境界即神或者死后灵魂自由不受限制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庄子在其著作中大量的关于超越于凡人的“真人”的论述以及“真人”的超越境界皆是受巫教的启发。当然,庄子对
8、于巫教思想也不是盲目接受,而是从理性反思的角度将巫教系统中至高无上的天与神人格化为超越的“真人”,将巫教对于死后灵魂的超越现实为真人的生死超越。三、庄子文中对巫批判的原因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庄子其人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巫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然而为何在庄子文中,对于巫却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呢?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庄子对于巫教思想理性反思的必然性。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这也与庄子的文明退化论思想有关。文明退化论,是笔者为庄子对于文明发展认识的概括。在笔者看来,对于文化文明的发展,庄子认为随着历史的前进,文明是不断退步的。“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9、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盗跖)这段话是描述的是“有巢氏之民”到“知生之民”至“神农之世”再到黄帝、尧舜、汤武时期的社会状态,很明显得表达了庄子认为的越往后越乱的思想。再看下面这段话:“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
10、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庄子天运)从黄帝T尧T舜T禹的历史前进过程中,民心则经历了由一T亲一竞T变的历史退步。庄子在其文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文明的退化思想,并发出了“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的感慨。因此,庄子从文明退化论的角度出发,自然会认为,巫教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至战国时期,必然进入了没落期。与其所继承的巫教的智慧相比,当时的巫教遗存也只能是细支末流
11、了。笔者认为,这是庄子文中对巫持批判态度的原因之一。庄子在对巫教思想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设定了一种超越凡人的“真人”境界。相比于沟通天人关系的巫觋来讲,“真人”直接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有一种超越性。因此,从这个角度,庄子也必然会批判巫。庄子文中有一段是记录郑之神巫的。“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应帝王)首先,庄子笔下的“神巫”是以一种很神圣的形式出场的,“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但是,庄子在此处提出了
12、一个更具有超越性的“真人”壶子来与其对比,虽然神巫能够看透凡人的生死,然而当面对具有“真人”境界的壶子时,神巫则无法参透其生死,反而被壶子所控制。从神巫与“真人”的境界上相比,庄子是批判神巫而推崇“真人”的。另一方面,从神巫的品行上来看,庄子认为文明是退化的,而人的修养在文明退化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体现为一种退化。这一思想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当神巫第二次见壶子看到其所展现的生机时,说出了这样的话:“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在这里,神巫将壶子的身体有生机归功于自己遇到自己,而当神巫的谎言被揭穿时,他便落荒而逃。这里庄子通过对于神巫尴尬处境的描写毫不留情地批判神巫的人格。而通过开头对神巫的华丽出场与狼狈逃跑鲜明对比,则彻底拆穿了神巫的谎言,揭穿了当时一些巫觋装神弄鬼的本质。对于先人留下来的文明-巫教,庄子采取了辩证的方法。他并未全盘接受巫教的一切思想,而是对于其中的精华吸取并加以发挥;对于其中的糟粕,庄子则是“弃之如敝履”。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庄子是尊重先人的智慧的,也反对像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