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校园发展_第1页
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校园发展_第2页
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校园发展_第3页
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校园发展_第4页
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校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的历史沿革作为人类社会最高精神文化荟萃与传播场所的高等教育大学,大约诞生于公元前3、4世纪或更早一些时代。60至70年代在叙利亚境内发拘出埃伯拉古城,其出土文物证明该城中有一所学生很多的大学。该古城大致相当于我国夏朝时期。根据盂子记载,我国夏朝也已有大学,虽然文献尚不足证,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至今为止应该承认埃伯拉大学是已经被校证实了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转引自: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光明日报1984.8.17)西方较为正式的大学教育,萌始于公元前四百多年的古希腊、罗马。当时古希腊的学者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把年青人聚集在一起,教他们人生的智慧:他们自称为“

2、智慧之友”也就是哲学家。这样,大学的第一个系哲学系就诞生了。在西方信奉基督教后,学者们秉承了当权者的旨意。把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授课的基础人们称这些学者为“神学家”。他们建立了大学的第二个系神学系。以后又产生丁为封建王朝社会管理服务的法律系等。第一节欧美大学校园发展概况11世纪韧,欧洲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城市的涌现和国际间贸易的日益频繁,对科学和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期的大学教学内容基本上偏重在宗教、民事法律以及自然科学和医学的范畴。意大利的波仑亚大学(1158年)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早成立的大学。由巴黎圣母院主教学校发展起来的巴黎大学(1170年),是世界基督教最著名的神

3、学教学中心,中世纪学生最多达5万人。1167年建立的英国牛律大学,仿照巴黎大学的规划模式修道院式,形成了封闭的方院,院内设教堂、讲堂及食堂,并有教帅及学生宿舍,师生共同生活(图11)。这种封闭庭院模式多建在城市内。既保持严肃的宗教气氛,便于管理,又可防止学生与居民发生摩擦。1209年由牛津部分师生分化并建立了剑桥大学。此后英、德、西班牙等都陆续建立大学,其中英国大学的总数几乎占欧洲大学的一半。这些校园绝大多数沿用修道院封闭式的院落,还是属于与社会隔离的象牙之塔。近代大学校园的发源地。基本上仍在欧洲。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年),和18、19世纪初页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

4、大解放。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在英国的一些大中型工业城市或交通枢纽,新建了许多工程技术性的院校,而且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以及美国也都相继建立了一些新的大学校园。在欧洲,这个时期的校园规划形态,基本上仍然沿用古典模式、包括单体建筑形式,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很大。进入18世纪的美国,其民主自由的精神也渗透到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美国校园规划、建设不是局限于一种模式,而是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追求与探索,因此呈现着多种校园规划形态并存竞艳的局面。图1-1牛津大学规划图(1610一1613)美国校园发展的总体趋向是它的开放性,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和及学生

5、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和。例如由托马斯杰弗逊(曾任美国第三任总统,美“独立宣言”的制定荀规划的弗吉尼亚大学,以绿地为中心,以图书馆为主体,两侧排列着教授住宅及教室,以廓道围合成半开敞的三合院,从而打破了修道院四合院的封闭感,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宿舍则位于教授住宅的后面,促使师生建立一种更亲密的关系(当然,由于教授夫人忍受不了学生们的经常光顾,这种理想模式也产生许多矛盾)(图l2)。图12弗吉尼亚大学校园规划(ThomasJefferson设计1817年)1图书馆;2教授住宅;3学生宿舍校图书馆在建筑形象上,杰弗逊不喜欢英国校园刻板的乔治风格,转向古罗马共和国寻找启示。塑造

6、了高雅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风格,以表现美国的永恒性。但又不是照搬罗马建筑全用大理石,而是采用红砖做墙面,与白色大理石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青春的色彩与生气。弗吉尼亚校园的规划实践,体现了美国民族对世界建筑优秀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其规划模式对以后的校园规划乃至世界许多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19世纪末页,美国著名建筑师欧姆斯特主持伯克利校园的规划,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自尊和自重。欧姆斯持还认为不宜过于强调绝对对称的布局,不对称的布局更有利于与周围环境的谐调,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扩建的灵活性。自18601870年

7、间,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建立一所学院,他们大多采用欧姆斯特的思想,即布置在公园式场地上的非对称的建筑群,逐步形成了后期美国自由式布局的风格与特色。美国大学还重视开展体育活动,校园里还设置了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设施,使学生完全摆脱了修道院式刻板单调的模式,形成了民主、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进入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大学校园建设必然要与之相适应。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对科研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因而理工科大学的实验设施也得到很大的充实和发展。这一阶段是欧美大学的繁荣时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建设了大量的适应工业建设与科技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形态也

8、更趋于多样化。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校园建设,又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崭新的时代。这主要是由于:一是战后要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二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世界在向信息社会迈进,人们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新的认识。国际之间的竞争,已变成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资源的竞争。战后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大学建设,被称为“最受人尊敬的工业增长”。学校规模扩大,内容更新,研究生人数增加,学生的年龄、层次及背景(已婚、走读)均发生很大变化。大学在复杂性及规模方面像一座小城市,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眼界也更

9、加开阔,思路更加综合而多元,随着世界各国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新建和扩建大学校园的同时,校园规划的形态、校园建筑的形象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风格的局面。二次战后校园规划的趋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现代派建筑对校园规划的影响现代派建筑更加强调规划的功能性及灵活性,强调校园规划应反映教育的先进性。现代派建筑规划,重视对自然的保护,体现出有效性、灵活性及舒适性。否定学院派按固定到板模式的对称形式。例如由弗兰克罗莱特设计的南弗罗莱达学院(见图12a)采用松散的布局,形成了非正方形的不规则的空间。建筑之间的动线形成道路,相互为30、60及90角。这种灵活的形式为莱特的个体建筑创造了各种形状布局的可能性:

10、六角形的教堂及剧院,圆形的图书馆(图l2b)以及其他方形建筑和六角形与矩形组合成的音乐楼等。莱特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个体建筑,而对大群体建筑的规划及建筑的从属性没有多大兴趣。这是一种强调建筑个性的规划思想(团13c)。图l3(美)南弗罗菜达学院规划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成为启示和创造新的建筑形象的根据和诱因。路易斯康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的理查兹医药研究大楼,采用现代化的标准单元设计,一条条砖砌的高塔是楼梯间和坚直管道,这些造型符合当时实验室建筑的新技术特点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建筑形象(图14)。路易斯康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规定性。因而使他的每个作品,都能富有个性。其他现代派建筑大师如勒柯布

11、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得罗等,都在大学图14(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兹医药研究大楼校园中设计了许多优秀曲作品。二、校园规划作为一种动态过程20世纪前期的传统校园规划,无论是新建或改建,一般都要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总体规划包括总体的形式及建筑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放弃这种观点,并开始注意强调将来发展的原则和途径。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学校各种学科发展的复杂性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过于宏大的对称的规划往往不能实现,因此,例如哈佛大学的规划办公室负责人,在1964年说他们的政策是“指导性的有组织的发展”约瑟夫赫德(他首次将现代建筑介绍到哈佛)认为:“校园的建筑及其规划是在不断交化的,他们

12、的未来难以预计,我们对学校的想像应如同对城市一样,它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有关。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约赫德反对永久的稳定性一一这是传统校园视为神圣的原则。他认为对个体建筑应当解放,每个建筑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美国著名的大学校园规划专家理查得道贝尔,在其所著的校园规划(1963)书中,总结了战后世界各国新建、扩建大学校园的经验,也强调说明应着重于规划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形态。规划者的任务是建立发展的导向原则,对于具体形态的倾向,不必去预想。道贝尔将校园设施分为几种模式(教学设施、图书馆和博物馆、研究设施、学生活动中心、服务设施、宿舍、体育文娱设施、交通停车及管网设施等),

13、道贝尔称之为“规划模数”。认为规划模数是“棋子”,校园是“棋盘”,每一个棋子的移动均与其他有关,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则有好几条。在欧洲许多国家,为了适应高等学校高速发展的需求,以及结合远期发展,采用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体系,包括采用标准建筑模数统一考虑各种管网设施、以适应教学、科研用房的灵活性。在校园总体规划方面,也采取统一模数、形成格网,进行平面和空间规划,考虑发展脉络。具体实例将在后续章节介绍。三、向城市模式靠拢约瑟路易斯塞特说:“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主要是欧、美、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汽车数量猛增,而许多大学又是以走读为主,校园规划中也面临一般城市中所遇到的交通

14、问题和停车间题。“动线规划”人流及车流的分布格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园的模式,并引起了校园设计的全新途径。许多校园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交通。校园的规划形态出现了将校舍布置成沿道路及停车场的线状规划,以及“环形道路”的规划形式。同时,由于步行道在校园总体规划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影响校园规划形态的重要因素素。大多数新校园的规划选址靠近城市或在市内,以加强与社会的多方面的联系。许多国家还以大学为核心,形成科学园、科学城,使大学校园建设与社会更加密不可分。四、走读大学与社区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等国的初级大学、社区大学发展迅速。例如美国这类学院在1950年时有近600所,50万学生。到1

15、980年两年制大学已有1231所,在校学生达880多万人,占美国大学总数的1/3,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40。社区大学之所以能获得迅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的不断变换,知识更新的需求等等。而短期大学具有专业设置灵活、适应性强、周期短、收费低等诸多优点,深受社会欢迎并且方兴未艾。这种现象更值得发展中国家所重视。这类大学,一般布置在人口中心,或靠近交通便捷的公路旁侧,采用较密集的布局,并需解决停车场地。因这类学校大多走渎,许多教育家及规划者担心由于没有学生宿舍而失去学院精神,因此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努力创造一种“教育社会的气氛”,以鼓励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16、。五、多元并举,特色增辉近代大学校园的初创,大多借用新古典建筑规划与形态。涌现出一大批典雅、优美为后人永恒钟爱的校园建筑。但古典的形态不能适应现代迅猛发展的教育科学内涵的需要。也难以大量建造。30年代以及二次大战后,现代派的建筑为大学增添了大量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设施。但愈到后期,成为“国际式”形式陈陈相因,日益显出其缺乏地方特色与个性的不足了。随着60年代初期在欧洲出现的格网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的设汁方法,在建筑形象上也一度简单地排成行列式、纯功能性、不久也难以为人们所青睐厂。现代校园规划,一方面由于世界性交流频繁、信息传播迅速,世界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形态,很快波及各地,及时为人们所

17、吸收和反映。另方面人们又更加重视从本国、本土、乃至本校的各种优秀传统中吸取信养,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兼容并蓄,锐意创新,因而愈到近代,世界各国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多呈现一派多元并举、特色增辉、百花竞艳的局面。这本身已构成现代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大学校园发展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创立学校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奴隶制时代就有了学校,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相传孔子首创私学,儒、墨、道、法,各学派都创立了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正式建太学,成为较正式的大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居于领先地位。古代官学多建于城市。太学、国子学位于京城或王城

18、,府学设于地方首府。学府与文庙并立即所谓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之制。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以及皇帝亲临国子监象征性地讲学等(图15)。书院,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以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今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宝山嵩山下)等最为有名,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古代官学祟尚儒家的积极入世,“学而优则仕”,追求功名,其学府多在京师府县。而私学则崇尚于老庄的虚无循世,返补归真,追求山林野趣,养性超服。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历史分期,是从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之后,随着中华封建帝国的逐步衰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清末,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建

19、立和初步发展近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建设。此外,外国传教土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学院,虽然带有其政治色彩,但在客观上也参与并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校园的建设。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明官吏掀起的洋务运动,为了寻求兴学强兵之路,首先开办了进行洋务教育的近代新型专科学校。最早建立的是由清政府总理外国事务衙门于1862年在北京设置的京师同文馆。继之,在上海、广州、福建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为培养从事政治、外交服务的翻译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各类专科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身。1太学门;2广业堂3正义堂;4修道院5率性堂;6诚心堂7从志堂;8辟雍;9孔庙图15北京国子监洋务学校一般规模较小,校舍简单。

20、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外国、改良教育废科举、立学校,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兴办近代大学。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设立“天津西学学堂”以后又改名“北洋大学堂”,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图l6)。图16北洋大学堂该时期的大学,课程设置简单,教学没备较少,师生员工不多,校园规模不大,校舍大多沿用旧有的书院、科举贡院、王公府第、官府衙门作为校园。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学校开始于19世纪初。早期阶段只在沿海岛屿设立规模小、程度低、附设在教堂中作为传教辅助机构的教会学校。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伞下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教会学校迅速增加,校址向内地深入

21、,并从初等教育向程度较高的教会学校发展,教会大学随之产生,并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有岭南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教会大学的建设,外国建筑师来华从事几个重要校园的规划设计,以及中国早期建筑专业留学生陆续回国参加校园建设,创造了一批非常优美的大学校园。1914年清华学校的校园规划,系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lKMurphy)主持制定的。根据当时清华学校的事业规划,在一个校园内布置了两个学校:东部为8年制留美预备学校,西部为4年制的综合性大学(图17),这是在我国近代大学中最早采用明确的功能分区规划方法的实例。在建筑形式上

22、,墨菲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校园空间端庄典雅,文化气息浓厚,较完整地传播了西方校园建筑文化,丰富了我国大学校园形态。17清华学校1914年校园规划1一学生宿台;2食堂;3体育馆;4礼堂(4000座);5图书馆;6教学楼7理学院;8医学院;9动力站与工厂;10农业试验场;11住宅;12礼堂(1600座)19211929年,墨菲又主持规划了燕京大学校园。这是在同圆明园一起遭受洗劫的燕园、勺园等几个古园遗址上重新规划的大学校园。墨菲基于对中国园林的热爱和对基地环境的深刻理解,借鉴厂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把现代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山葱水挣、湖光塔影、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堪称中外校园史中的个杰作(图18)。20年代末,由美国建筑帅开尔斯,在武昌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规划了武汉大学也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与建筑风格,与山地茂林相依成景,湖光山色相映成辉,创造了又一所令人留连忘返的优美校园(图19)。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及其他建筑前辈,也为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先生先后参加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校的规划与设计,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图18燕京大学校园鸟瞰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我国高等院校已达130所,包括专科以上共达207所。这一历史阶段的大学规划,主要是借鉴欧美近代大学学院派的规划体系,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