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1.gif)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2.gif)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3.gif)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4.gif)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9317791c7f2c5c1890a124a46b8f3ab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铜陵学院二一九年十二月铜陵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 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1198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铜陵学院是一所以财经类学科专业为办学特色的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铜陵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2009年10月,学校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13年通过了项目验收;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
2、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2439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6.751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913
3、6人。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开设
4、了华为、蓝盾、中鼎等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了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了课程、训练、孵化、导师、项目基金等五大支撑体系,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11个和省级创客实验室17个。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牢固树
5、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四个中心”“四个基地”。聚焦需求,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注重应用性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6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2012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4项、省部级科研项
6、目107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287项,科研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实现科研成果转化400多万元。近5年承接铜陵市近50%的软课题和项目,围绕区域经济开展的专题研究成果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连续出版8年,围绕铜文化开展的专题研究成果铜陵铜文化史铜陵铜研究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注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成立了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设立
7、了铜陵学院方苞文学奖。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36分、50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安徽省总决赛金奖和国赛铜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
8、%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沈浩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做沈浩式好党员、好干部。我校学生蔡胜入选全国百名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学校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的校训,倡导求真求实的办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懈开拓,推进转型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铜陵学院章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优化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体系
9、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坚持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坚持质量是生命线,通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开放办学、强化质量保障,努力培养文化底蕴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本科教育作为根和本,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财经为主、理工联动,文法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发展目标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为在
10、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鲜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努力实现财经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育人进一步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突破,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二、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行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
11、才。服务面向:立足皖江地区,面向安徽,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现有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12个学院,另设有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现有62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经济学专业10个占16.13%、管理学专业14个占22.58%、工学
12、专业19个占30.65%、理学专业3个占4.84%、文学专业5个占8.06%、法学专业3个占4.84%、艺术学专业5个占8.06%,如图1。学校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1个国家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另有2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图1 本科专业布局结构2019年我校未申报设置新专业,招生专业为56个(其中有6个专业分两个大类招生),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6个专业。表1 铜陵学院2018-2019学年设置本科专业一览表序号学科门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所在学院特色专业1管理学120104房地产开发与
13、管理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管理学120401公共事业管理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3管理学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4经济学020202税收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省级5工 学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学院6工 学080701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学院7工 学08100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学院8工 学080703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学院9工 学080801自动化电气工程学院省级10法 学030101K法学法学院11法 学030302社会工作法学院12法 学030102T知识产权法学院13管理学120801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学院14管理学120206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学院15管
14、理学120202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学院省级16管理学120601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学院17管理学120703T质量管理工程工商管理学院18管理学120204财务管理会计学院省级19管理学120203K会计学会计学院国家级、省级20管理学120203H会计学(中外合作) 会计学院21管理学120207审计学会计学院省级22管理学120208资产评估会计学院23工 学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学院24工 学080204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学院25工 学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二学士学位)机械工程学院26工 学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学院省级27工 学0804
15、05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学院28工 学080208汽车服务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29工 学080203T机器人工程机械工程学院30理 学070504地理信息科学建筑工程学院31管理学120103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学院32工 学120105工程造价建筑工程学院33工 学082801建筑学建筑工程学院34工 学081001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学院35经济学020303保险学金融学院36经济学020302金融工程金融学院37经济学020301K金融学金融学院省级38经济学020309T互联网金融金融学院39经济学020304投资学金融学院40经济学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院国家级、省级41经济学020
16、401H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 经济学院42经济学020102经济统计学经济学院省级43经济学020101经济学经济学院44经济学020105T商务经济学经济学院45经济学020305T金融数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46理 学071202应用统计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47工 学080203T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48工 学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49理 学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50工 学080906数字媒体技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51工 学080905物联网工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52工 学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计算机学院53文 学0502
17、62商务英语外国语学院54文 学050201英语外国语学院55文 学050303广告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56文 学050101汉语言文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57艺术学130503环境设计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58艺术学130401美术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59艺术学130502视觉传达设计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60文 学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61艺术学130201音乐表演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62艺术学130506公共艺术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四、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8年,学校招生普通全日制学生5000人,均为本科生,其中专升本学生220人,对口高考学生300人。2019
18、年,学校招生普通全日制学生5209人,均为本科生,其中专升本学生320人,对口高考学生300人。2018-2019学年本科在校生18,727人(含一年级4,903人,二年级4,708人,三年级4,525人,四年级4,523人,其他68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9,136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五、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9年,学校计划招生5,220人,实际录取考生5,209人,实际报到5,107人。实际录取率为99.79%,实际报到率为98.04%。招生批次涵盖普通本科二批、专升本、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在安徽、福建、山东、广西、河南、湖北、江苏七省招生,两年
19、均完成招生计划。(一)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随着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也得到平稳提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8年学校省内文科最低投档分数线为537分,超省控线51分;理科最低投档分数线为487分,超省控线55分。2019年学校省内文科最低投档分数线为540分,超省控线36分;理科最低投档分数线为476分,超省控线50分。省外线上生源充足,分数线远远超过控制线,其中广西、河南两省录取分数线均高于当地本二线80分以上,最高达103分。(二)招生专业进一步调整2019年,为了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贴近社会及考生的需求,学校对招生专业加大了调整力度
20、,将原先在普通本科招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金属材料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调整至面向中职对口招生,停招专业分别是: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对口),会计学(又松大学),汽车服务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国际经济与贸易(又松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从专业录取情况看,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英语、商务英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大类、金融大类等专业受到考生的欢迎。专升本、面向中职对口类招生的专业生源充足,报名踊跃,生源质量较好。表2 2019、2018年生源质量统计表(安徽省)年份安徽省文科最低控制线铜陵学院提档线安徽省理科最低控制线铜陵学
21、院提档线提档线超省控线提档线超省控线2019504540364264765020184865375143248755表3 2019、2018年生源质量统计表(安徽省外)年份省份省文科最低控制线铜陵学院提档线省理科最低控制线铜陵学院提档线提档线超省控线提档线超省控线2019广西-347444972018-345434892019福建46451248-201844649953-2019江苏-307329222018-285319342019河南44752881385479942018436539103374468942019湖北44551368-201844153190-2019山东5035282
22、54434712820185055383343546530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不断提高。一、师资队伍(一)生师比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4人、外聘教师221人,折合教师总数为924.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7:1。按折合学生数19,207.8计算,生师比为20.78。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二)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正高、副高职称人员283人,占专任教师的34.77
23、%。(三)学位结构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68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4.15%。表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结构项目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总计814/221/职称正高级718.72125.43其中教授668.11114.98副高级21226.049342.08其中副教授20324.944922.17中级40149.2610647.96其中讲师39748.773616.29初级10613.0231.36其中助教10312.6500未评级242.9573.17最高学位博士8810.81146.33硕士59773.347734.84学士11914.6211049.77
24、(四)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95人,占专任教师36.24 %,36-45周岁教师298人,占专任教师36.61%,45周岁以上教师221人,占专任教师27.15%。中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队伍中的比重较高,年轻化特征明显,已成为师资队伍的 主力军,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年龄结构(五)“双能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2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0.05%;学校有省级高层次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部级教学团队12个。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45,占总课程门数的36.5%;课程门次数为1,604,占开课总门次的33.73%。
25、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6,占总课程门数的10.45%;课程门次数为288,占开课总门次的6.0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6,占总课程门数的10.45%;课程门次数为286,占开课总门次的6.01%。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56,占总课程门数的30.54%;课程门次数为1,335,占开课总门次的28.0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43,占总课程门数的29.67%;课程门次数为1,309,占开课总门次的27.52%。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2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75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2.67%
26、。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3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0人,占比为76.92%。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4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4.84%。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66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34.44%,如图3所示。 图3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四、教学经费投入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832.6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49.3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7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48.02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30.3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95.97元。教学经费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近两年生均
27、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见图4。图4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五、教学设施条件(一)教学用房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87.363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87.363万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为44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5.13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95,178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79,362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0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63,203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9,981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73,247平方米。按全日制在校生19,136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
28、5.65(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3.58(平方米/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2.99(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0.2(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3(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52(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83(平方米/生),详见表5。表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类别总面积(平方米)生均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873,63045.65建筑面积451,32023.58绿化面积440,00022.99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5,17810.2实验、实习场所面积63,2033.3体育馆面积9,9810.52运动场面积73,2473.83(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
29、验室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04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7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01.8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7.91%。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9,720台(套),合计总值1.17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59台(套),总值4769.77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9,13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6135.03元。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3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三)图书馆及图书资源截至2018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3,353m2,阅览室座位数2,36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56
30、.751万册,当年新增70,834册,生均纸质图书81.61册;拥有电子期刊93.365万册,学位论文409.527万册,音视频157,523小时。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1.57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59.56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55.139万篇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采用“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公共查询、期刊管理、统计信息和读者信息查询等全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图书借阅为藏阅一体和自助借还,每周开放7天(8:00-18:00),阅览室和自修室开放至22:00,电子资源7天*24小时开放。开通了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实现了网上预约、续借
31、、图书推荐、新书通报、借阅提醒、到期提醒等诸多功能。六、信息资源及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0,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26,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91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570GB。信息化工作人员18人。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了对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基本覆盖。学校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安装了3套外语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共享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与铜陵市文化局共建共享“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自建了“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数据库,中央财政资助学校的“铜陵数字图书馆”已建成使用,并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有序开放,受到
32、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一、专业建设 学校立足铜陵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布局,瞄准铜陵市打造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壮大国家级电子产业集群等目标,根据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需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理性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大力气整合相近学科专业(方向),集中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与地方产业(链)群紧密对接的学
33、科专业结构。“财经特色强,工科发展优”是学校一直坚持的学科专业布局,财经类专业是我校优势专业,学校抓住财经类专业发展机遇,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经类类专业。打造一批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4105”行动计划、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原则,培育了特色鲜明的工科、文化创意、服务业类等专业,逐步形成新的特色专业集群。学校校现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
34、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部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56个。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6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所占比例为93.44%,获得博士学位的26人,所占比例为42.62%。2019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6所示。表6 全校各学科2019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学科必修课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比例(%)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科必修课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比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哲学-理学87.616.4932.45经济学69.0620.6724.61工学85.9110.3331.28法学87.7
35、75.9226.63农学-教育学-医学-文学77.0711.5034.91管理学74.0212.3926.81历史学-艺术学69.479.8644.83二、课程建设(一)课程体系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七大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创新创业分模块、社会责任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分为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与培训、创业实践三部分。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要求设置创新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列入总学分。社会责任模块由学校统一搭建,统一在培养方案中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核心。学校通过“五个引入”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解决应用型
36、人才培养这个难点。一是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二是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金融学、市场营销、工程造价等专业实行了“双证制” ,同时与企业联合实施了卓越会计师、卓越电气工程师等9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三是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引入华为核心技术标准,开展了网络工程师认证。四是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应用型教材。(二)课程资源建设2019年,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21.361门,其中公共课2.
37、514门,专业课19.167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290.069,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1,873.889、399.514;同时建设2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8门,SPOC课程6门。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493门、4,756门次。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7。表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班额学年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30人及以下本学年33.811.439.98上学年2.811.79.8231-60人本学年29.7414.2961.52上学年51.5715.9652.8661-90人本学年12.713.3319.
38、45上学年24.6918.0928.6490人以上本学年23.7760.959.06上学年20.9454.268.69学校还建立了学分转换机制,对在国内外高校学习和通过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并取得学分的,学校给与转换相应的学分。各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为6%13%左右。三、教材建设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编写符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定位的优秀教材,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联合编写出适合我校特色的系列教材。我校教师主编教材共出11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四、实践教学 学校着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学用一体,产教研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39、。学校2019年投入1050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新增实验仪器设备1019台(套),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1台(套),总值354万元。现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教学中心15个,稳定运行的校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42个,年接纳实习实训7800多人次。2019年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2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8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96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所占比例为9.3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8人,所占比例为18.75%。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68.236,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50.164,占比29.8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
40、的是建筑学专业(103.5),最低的是会计学专业(27.333)。2019年建设实验室门禁系统、监控系统350台套,铜陵学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有效促进了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五、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指导教师安排、学生选题开题、初稿撰写及修改、论文评阅及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定位于与本专业相关且应用性较强的生产经营和社会实际问题,研究视角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色明显,针对性强,任务饱满,能够满足各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要求。本学年共提供了4,638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
41、校共有46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38.54%,学校还聘请了33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19人。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校实行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监控,每届毕业论文(设计)都要开展“选题回头看”、中期进展检查、查重检测等活动。对不符合选题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重选,每篇毕业论文均需通过“大学生学位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论文要求学生重写。学校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活动,2019年共评选优秀毕业论文40篇。学校把深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42、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着力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毕业生以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音乐或艺术设计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果、学科与技能竞赛作品、创业计划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创新性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学校实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撰写工作。六、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院校两级双创训练体系建设。“双创管理平台”的正式运行也将极大地提高我校创新创业项目和学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2019年学校投入209万元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42项,其中省级374
43、项、国家级123项,支持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大部分替代了毕业论文,获得专利授权或软著权11项,申报专利12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5项。目前校内外16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支撑双创课程实习、创业培训、创业模拟,支持学生创业协会、创客俱乐部等24个学术社团开展活动。2018-2019年有2300多人在基地接受创业培训,取得国家人社部认定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学校举办“创客导师进校园”、创业计划书大赛、项目路演等双创活动39场,受益学生5000多人次。学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出台了铜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2018-2019 年我校获得
44、相关部委认定的创新创业培训师资新增16 人次。目前有校内外导师103人,其中50多人次取得国家认定的师资资格,今年有4人获铜陵市创业讲师称号,3人选送参加省创业讲师大赛、省高校教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1人获得全国创业讲师50强称号。七、教学改革为了推进内涵发展,深化改革,培育特色,学校扎实开展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18年共立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53项,申报成功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8项、省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1项,国家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2019年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1项,建设经费达70.00万元。2019
45、年我校教学改革主要有:(一)学习“两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二)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争创一流应用型高校;(三)重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整改工作推进;(四)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设一流品牌专业;(五)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流“金课”;(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九)加强教学管理,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为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全校各专业在对地方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全面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按照“学校人才培养
46、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七大原则,即一、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德育为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设定上,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要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既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又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既掌握当前专业领域基本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坚持合理定位,注重特色发展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找准错位
47、点,凝练专业特点,体现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特长。要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以及毕业生的意见,开展市场调研,要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指导和审定作用。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整体优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培养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和论证,要加大课程内涵改革力度、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倡“学为所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培养要求和能力要求均要有相应课程支
48、撑。为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原则上要求各学科一年级的课程要统一。四、坚持多元合作,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广泛开展合作培养模式,大力支持“2+2”中外合作办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冠名班、实验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教学目标的应用性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五、
49、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应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才智和潜力,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方案中可设置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各专业都要设置足够量的种类多样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课。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建立学分替代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六、坚持实用性,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
50、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可以替代专业选修课制度。七、坚持改革,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各专业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时要强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可按照小范围,大幅
51、度,分类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参照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班、冠名班要根据相关要求或行业企业要求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外合作班要根据外方学校要求单独制定中外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解决好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矛盾。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认证工作。明确提出要把制定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了把创新创业学分、社会责任学分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从2016级学生开始实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
52、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设置的课程体系分别是(A)公共基础课模块、(B)专业基础课模块、(C)专业核心课模块、(D)专业方向课模块、(E)公共选修课模块、(F)创新创业分模块、(G)社会责任模块。各专业要求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公共选修课模块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身心素质模块。各类不同模块的课程中,各专业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其中理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身心素质模块均不少于2学分。创新创业模块分为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与培训、创业实践三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列入总学分,创新创业训练与培训、创业实践学分可不列入总学分,但必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8个创新创业
53、学分。社会责任模块分为社会责任培养课程、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社会责任竞赛活动,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按照铜陵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的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取得相应学分。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了教学观念的先导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管理的基础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建立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学校领导合力推动教学的制度,做到“五个坚
54、持”: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党政会议的重要议事内容;坚持实施校领导联系基层教学单位制度;坚持定期调研院部情况;坚持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坚持领导集中考试期间进行巡考。20182019学年,学校党委多次召开涉及教学工作的会议。会议研究了新时代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落实教育部有关取消“毕业清考”的意见等有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研究并制定了多个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类文件。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坚持每年都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已连续召开八届,研讨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明确年度教学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坚持深入一线,着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级管
55、理干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一切服从教学” 的理念,努力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党政领导,都要深入课堂检查教学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学期的第9至12周,学校党政领导都会深入课堂,以分组听课的方式,开展期中课堂教学质量检查活动,期末考试校领导带队巡考。坚持教学投入优先原则,经费预算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证。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生实验实习等提供保障。二、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情况(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56、我校现有校领导6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名,所占比例为50.00%,具有博士学位2名,所占比例为33.33%。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6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所占比例为31.25%;硕士及以上学位5人,所占比例为31.25%。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所占比例为33.33%;硕士及以上学位7人,所占比例为38.89%。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所占比例为50.00%;硕士及以上学位10人,所占比例为35.71%。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研类论文6篇。(二)学生管理与服务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41人,按本科生数19,136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
57、例为19136:0。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所占比例为4.88%,具有中级职称的14人,所占比例为34.15%。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4人,所占比例为82.9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6人,所占比例为14.63%。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6378.67:1。(三)质量监控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所占比例为20.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人,所占比例为60.00%。学校专兼职督导员76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2,623学时,校领导听课116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002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58、学生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92%。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100%。领导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100%。如图5所示。 图5 本学年评教情况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出台了铜陵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构建了由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条件保障、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估与评价、教学质量反馈和改进、教学质量组织六个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组织领导、管理模式、督导工作、质量标准、分析评价及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全环节、
59、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一)推行两级管理,狠抓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校、院(部)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学校和二级学院(部)的权责关系,实现教学管理中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部)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围绕人才目标定位,制定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学籍学业管理、学士学位授予等系列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并对新进教师、双肩挑教师准入制度、教师重新培训上
60、岗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校、院(部)两级督导机构,实施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和校级教学督导联系学院(部)制度,认真落实铜陵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二)注重过程管理,强化常态监控学校将质量监控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加强全校教学运行过程管理,进行常态化监控。一是加强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及效果的督查力度,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实施“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做到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有效对接。三是针对主要教学环节和关键控制点,不定期开展教案检查、实践教学检查、试卷检查、毕业论文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督促整改。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生儿疾病筛查》课件
- 《竹教育大学》课件
- 《通风与空调工程》课件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件
- 成教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和提升路径
- 2025年闸机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绿色插画风入职培训主题
- 智慧出行策略推广模板
- 重阳节文化讲解模板
- 2025年纳迪克酸酐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10月自考13003数据结构与算法试题及答案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激励机制(6版)
- 2024年标准化工地建设管理实施细则(3篇)
-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 粮油厂食品安全培训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领导力》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力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大学生电子版三方协议书模板
- 安踏组织架构分析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
-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