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仓库-水域生态学_第1页
软件仓库-水域生态学_第2页
软件仓库-水域生态学_第3页
软件仓库-水域生态学_第4页
软件仓库-水域生态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域生态学第十五章 水污染生态学1第一节 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一、水资源现状 二、污染与胁迫 三、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生物净化 2一、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因为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与海洋和陆地相比,淡水仅占地球表面较小的比例,但是它对人类的重要性却是无与伦比的。据统计地球上咸水占973,而淡水仅占2.7。就这小部分淡水中还包括人类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南北两极的冰山和冰河,以及深度在750m以下的地下水。因此,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1。3水资源现状-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50年来,人类对淡水的消耗量增加了一倍。全世界对水的需要

2、量将逐年增加。这一发展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造成淡水紧缺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水污染十分严重。宝贵的水不能循环使用,这是对水资源的最大破坏,而且还直接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秘书处发表公告,指出全世界40亿人口中有70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工厂废水。1991年报道废水总量为3362亿吨,其中70是工业废水。中国42个城市的处理污水能力还不到5。不少城市的供水水源地下水也已受到酚、氰、砷等不同程度的污染。 4二、 1. 胁迫的定义 胁迫(stress)是环境生物学家从工程学借用来的一个词。在工程学上stress是“应力”之意。它的标准工程定义是指由于外部的力,不

3、均匀的温度等引起一个弹性物质的变形或应力变化。stress是对这一弹性物质在该条件下的种定量表示方法。这一工程上的术语被生态学家用来描述各种因子能引起一个有机体的正常生理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或是引起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天然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称之为胁迫效应(stress effect)。要了解整个生态系胁迫的反应,必须要有功能变化和结构变化的信息。 5胁迫类型胁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的,一种是人为的。前者指正常的环境因子变化如温度、光周期、光强、流速、溶解的营养物质、溶解氧等因子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正常的季节变化和周年变化,以上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都能导致水生生物在结构与功能上

4、的 变化。后者是指由于人为的(anthropogenic)原因引起各种胁迫,如有毒化学物、热、营养物的富集等都能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在实际应用中,要把人为的压迫和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区别开来,是很困难的。 6水污染的定义 早在18世纪时,人们从实践中认识了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最初认为水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外来物质,其量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它只强调了外来物质的量,而忽视了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美国藻类学家Patrick(1953)认为水污染的定义是指任何带进水体的物质能使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以致破坏接受系统中生命的平衡状态。现在对水污染的理解比较强调人

5、类经济活动的因素,强调损害水生生物资源和危害人类的健康。水污染比较完整的定义: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的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即水体进入某种污染物使水的质量恶化并使水的用途受到不良影响,称为水污染。 7背景值背景值:是指未受人为影响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天然含量或浓度。 又称为本底值。8影响河流水生生物的5种污染途径Patrick (1967)提出5种污染途径可以影响河流水生生物。由于还原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作用或非生物氧化作用而使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化学物及其降解产物可能有毒,如农药、杀虫剂、表面活性剂等。工厂排放的废水带有余热,由于温度的冲击和波动可能有害

6、于水生生物,因为它能影响其临界的生理活动,如酶的活性等。废水的生理性能,如因沉淀作用而引起水体底部产生剥蚀或光滑的变化。由于混浊度的增加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生境的改变。 9水污染原因(1)工业废水:浑、臭并含大量溶解和悬浮的有机质和无机质。(2)农地排水和水土流失:化肥、农药。(3)生活污水:有机质、肠胃病菌和寄生虫。(4)工业废渣的溶解 (5)大气污染物的降落:如酸雨 103. 废水的几种主要类型工厂排放的废水(effluent)按其理化相似性及其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大体上可划分为六类: (1)惰性悬浮物。 (2)有毒物质酸、碱、重金属、酚、氰化物、有机毒素、放射性物质。 (3)无机还原化合

7、物。 (4)有机废水。 (5)热废水。 (6)炼油废水。 111. 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对细菌、真菌的影响(2)对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3)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4)对鱼类的影响12(1)对细菌、真菌的影响城市生活污水的粪便中带有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可看到大量的污水真菌。它们大量繁殖,长成肉眼可见的、呈灰白、淡黄、微红、棕色的团块,像地毯似地盖满了河流的底部,也可被河水冲刷下来成团块漂浮在水面。最常见的污水真菌是浮游球衣细菌Sphaerotilus natans和白色贝氏硫菌Beggiatoa alba。这在造纸厂、纤

8、维厂、制糖厂等排出废水的河流中经常可见。在厌氧的水体中,底部会因甲烷细菌的活动而产生沼气,硫化菌也能把硫酸盐变为硫化物,放出硫化氢。因而在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常能闻到令人不愉快的沼气和硫化氢味。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例如杀虫剂丹宁和氯丹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是生长、代谢、呼吸的抑止剂。水体中的重金属对细菌也能产生根大的影响。废水中汞离子浓度增加时,能降低好气菌的生长率,增长延滞期。水体淤泥内的某些细菌能使各种有机铅和无机铅化合物甲基化,从而大大增加了铅的毒性。铜对细菌的影响和铅很相似。镉的毒性又次于铜和铅,在50mgL时,细菌种群数量才减少。铬对细菌的毒性

9、在上述几中金属中是最低的。污染的河流中,金属离子不会是单一的。已知在含有铜、铅和锌的金属冶炼废水中,细菌的活性与这些金属含量成反比。 13 (2)对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 适度的有机污染能促进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缓解藻类和高等植物的营养物质的竞争。但是如有过量的氮和磷,藻类会大量繁殖,甚至产生“水华”,由于藻类遮阴影响光线的射人,藻毒素能排斥其他生物,高等水生植物如Elodea、聚草Myriophyllum、黄丝草Potamogeton能因而消亡。氮磷营养物质的增加,虽能促进藻类生长,但是种类组成有很大改变。饶钦止等(1980)研究藻类随东湖富营养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变化,其中重要的标志是

10、由以甲藻和硅藻占主要比例演变为以蓝藻和绿藻占主要成分。 14工业污染和化学毒物对藻类的影响抑止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已知各有机氯杀虫剂(如毒杀芬、狄氏剂等)和有机磷杀虫剂(如倍硫磷等)、重金属元素(如Cu、Cd、Hg、Pb、Zn等)、炼油废水等能抑止藻类的光合作用。对核酸合成和遗传的影响。已知酚和石油能降低藻类细胞内DNA和RNA的浓度,使蛋白质合成发生故障。对营养物质摄取的影响。已知除草剂MCPA(2-甲基-4-氯苯氧基乙酸)和MCPB(2-甲基-4-氯苯氧基丁酸)能抑止藻类对磷的摄取,而重金属(如Pb、Zn、Cu、Cd等)能刺激藻类对磷的摄人。由于不同藻类种类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起了变化,于

11、是藻类的组成也相应地改变,往往出现蓝藻占优势。固氮作用。蓝藻的固氮作用是与蓝藻中异形胞的数量成正比。有些杀虫剂能使蓝藻异形胞的数量增加,也就加速了固氮作用。水生态系统中固氮作用加速、蓝藻生长旺盛,只会使水质变坏。但有些除草剂却能降低蓝藻的固氮作用。 颗粒悬浮物质使河水混浊、阳光不能透入,从而影响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颗粒大的悬浮质能沉在底部,盖住高等水生植物和水底的藻类。 15 (3)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几乎绝迹,轮虫也很少,主要是一些以细菌为食或腐生性的原生动物,尤其是异养性鞭毛虫,如波豆虫Bodo等。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对有机物污染的反应十分灵敏,

12、当污染严重以致完全缺氧时,就不能生存;只有双翅目昆虫中的毛蠓属Psychoda和Eristalis的幼虫才能生存,因为它们是以尾部的器官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仅有少量的氧气而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中,寡毛类颤蚓科Tubificidae中的颤蚓属Tubifex和水丝蚓Limnodrilus不仅能生存,还能大量繁殖以致河底呈一片红色。虽有有机物污染,但不乏氧气的地方摇蚊Chironomus thummi幼虫才能生存,而水虱Asellus aquaticus、软体动物、蚂蝗等要生存在溶解氧多而水质干净的水中。惰性的固体物质如果沉淀到底部,可以把底栖动物盖住,随着泥沙的不断覆盖和推移,往往使底栖动物无处生长。

13、16(4)对鱼类的影响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地区鱼可因缺氧而致死。热污染的水中因度过高使鱼不能耐受而回避,或鱼卵不能发育孵化。重金属污染的水中,鱼的呼吸系统受到损伤,鳃丝之间的空隙被含有重金属的粘液所堵塞,阻碍了鳃丝与水的接触鱼望息而死。石油污染的水中,虽然我国的四大家鱼尚能生长,但由于鱼体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烃类化合物,体表沾染了大量的油污,石油臭味令人厌恶。60年代时,由于生产农药(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六六六等)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鸭儿湖,以致该湖经济鱼类几乎绝迹。 17综上所述,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可归纳为:直接危害:如重金属(Cu、Pb、Hg)、农药,使生物种类减少,严重的可造成除细菌外,

14、别无其他生物能生存的致死效应。能引起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生殖等的亚致死效应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伤害鱼鳃、覆盖底栖动物等。毒物积累在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转移到更高一级营养层次的有机体内,使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愈来愈大,甚至转移到人,如汞污染引起人的水俣病。影响气体状况:污水耗氧,放出H2S、NH3、CO2等。 182生物净化 天然水体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后,由于自然界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过程的作用会使污染的水得到净化,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生物净化在水体自净中起相当重的作用。生物类群通过代谢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使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无害化,这个反馈作用称为生物净化(b

15、iological purification)。这是因为水中各种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在它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经过吸附、氧化、还原、分解、吸收了某些污染物。在污染物的降解和无机化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既满足了有机体自身的原生质合成、繁殖及其他生命活动等的需要,又使水体得到了净化。但是水体对污染物负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生物净化作用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 19泰晤士河污水排人河流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时可达数百公里之远,才能恢复。恢复的标志主要看种类是否恢复到与污染前或污染源上游相近的生物群落组成,也就是完成了河流的自净

16、作用。如果超过了河流自净能力,就变成死河。人类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如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在19世纪时由于人口增多,工业污染严重,使这条本来十分干净的河变成肮脏不堪的臭河,几次发生过霍乱,约有4万人死亡。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条河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是“死亡”了,它的含氧量为零。从1964年开始大规模治理河流,建立了453个污水处理厂,经20年的治理,变污水为清洁的、符合卫生标谁的饮用水了。现在水中氧的饱和度达98,适宜于一百多种鱼类的生存。1984年一只海豹沿此河逆流而上,以吞食河鱼为生:这是150年来人们首次看到海豹又活跃在泰士河道上。 20生态服务(ecological service)因此,现在

17、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即生态服务(ecological service),或称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Caims, l997),它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这个系统中的生物,对人类提供了有一定限度的生存条件,并服务于人类。从经济观点来看,它是有价的服务,已估计出地球上一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大约为30万亿美元。英国泰晤士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恢复泰晤士河的水质所投入的资金也许比当时利用这条河流发展经济的收益还要高。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需要考虑环境的保护。否则,经济的发展就有个得不偿失的问题。 21第二节 生物降解和生物积累污染物进入水生态系统后,直接和间接地接触各

18、类水生生物,产达生物降解和生物积累的过程。22一、生物降解 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质进行破坏和矿化作用的过程,称之为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主要是指微生物,其他水生生物也有微弱的降解作用。 231. 微生物的降解 自然界中所有的有机物质都能被微生物降解因而地球生物圈内元素循环恒久不 息。从理论上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微生物不能分解的,这是因为微生物有两个专性。一是对基质的专一性,例如分解蛋白质的总是腐败细菌,分解纤维的总是纤维素分解菌,微生物对一定的基质有特别的趋向性。二是有高度的化学专性,例如镰刀菌比较喜欢氧化12-碳原子。24PCB 对高分子

19、的合成物就需要几种、乃至几十种酶的联合作用才能降解完毕,例如分解甲苯就要十几种曲。农药多氯联苯(po1ychlorinated bipheny1,简写为PCB,俗名杀草敏)开始细菌无法分解,后来发现可利用细菌在功能上的专性,联合起来就可以降解它。筛选和培养出一种菌株可以把四氯联苯拆开,另一种菌株把拆开了的四氯苯甲酸进行分解,这是因为这两种菌株各有各的质粒。于是把两类细菌混合培养,两种质粒互相拼合,产生了降解新污染物的质粒,并且可以遗传下来这样就获得了能同时拆开和分解四氯联苯的新菌株、为降解人造合成污染物提供了新的途径。252水生生物的降解 一般认为比起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说,其他水生生物的降解作

20、用即使有效能的话,也是微不足道的。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科学院胶体化学和水化学研究所水净化微生 物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比较了细菌和藻类粉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十二烷基磺酸钠的降解活力,当十二烷基磺酸钠浓度在50和100mg/L时,小球藻要花8昼夜才能降解它,而细菌则在该化学品浓度为500和600mg/L时,在18小时就可降解完毕。由此证明藻类的降解活力比细菌要低得多。大量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对多种污染物质、氮、磷等营养元素有很强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对有毒物质如含酚废水也有很强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表131)。对重金属Hg、Pb、Cd、Cu、As、Cr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

21、。除了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污染物达到净化外,其根系的微生物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26二、生物积累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不论它最初是分布于大气还是陆地,最后大部分将通过各种途径,如降雨、地表径流、水土流失等进人水生态系统江、湖、河、海,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各种水生生物。污染物能对水生生物产生各种影响,首先就是水生生物能摄取污染物。摄取有两个途径吸附(adsorption)和吸收(absorption)。前者是指污染物被大量地被吸附在生物体的表面,后者是指污染物被吸人体内。吸附和吸收可以有先后之分,也可以各行其是。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随着新陈代谢活动而分布全身或积累于体内,或排出体外。这就是污染物在水生生物

22、中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会是均等的,随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而有变异。 2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在体内,当摄人量超过消除量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许多倍,这种现象称之为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或生物学积累(biological accumulation)。生物积累可包括两个过程: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这是指有机体直接从水中摄取污染物;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这是指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从水中摄取污染物。这两个过程可以分开测定。前者可用生

23、物浓缩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简写BCF)来表示,即最后的或平衡的组织中污染物浓度与周围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之比BCF最终组织中污染物浓度/水中污染物浓度。也有人把生物浓缩因子称为浓缩因子、浓缩系数。 28影响BCF值的因素影响浓缩因子BCF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尤其是它的持久性(persistance)和亲油性(1ipophilicity),目前正在寻求n-辛醇/水的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与BCF之间的关系。后者生物放大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学物后,追踪其在食物链各营养级中转移的过程。例如在试验系统中有初级生产者

24、藻类和次级生产者枝角类和鱼,比较每营养级组织内含该化学物的浓度。一般说来,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导致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增加,也就是污染物的生物学放大。但是也有相反的现象,有些在较高食物链位置上的动物反而有减少积累的趋势。 29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部分残留在体内,也有一部分立即从体内徘出,残留于 体内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逐渐消除(elimination)。消除的途径有:排泄,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排遗,随粪便排出;分泌,如分泌粘液,乳汁等;解毒,通过酶的作用使许多有毒化合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其他生理过程,如甲壳动物的蜕壳,昆虫的蜕皮均可消除残毒物。消除的速度常

25、用生物学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来表示,它是指组织内污染物的浓度下降到稳定状态时的一半浓度所需的时间,一般地把含有污染物残留量(处于稳定状态下)的生物转移到干净的水中测定其消除的速度。 30生物积累的重要性在评价污染物的危害性时,生物积累的测定是对慢性毒性试验的重要补充。通过残留量的测定,可以判断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强度。测定生物半定期后,可以知道该化 学物质的生物效应持久程度。它们是公害评价中不可缺少的论据。 31第三节 水污染的生物处理 一、废水处理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二、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三、废水生物处理的方法 32废水处理与水资源保护水作为一种资源,并不是取之

26、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水资源数量有限。通过对废(污)水的处理,不仅可以回收其他有用的物质和净化环境还可以做到一水多用,重复使用,以减轻水危机的压力。目前我国处理废(污)水的能力仅为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现有污水处理工程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技术落后,有的处理效果也不见得好。我国处理废水的标准是以达到排放标准作为依据。且不谈现用的排放标准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总体的观点来考虑,它对排入受纳系统的污染物总量没有起到控制作用。例如,一个工厂排的废水达到了国家允许排放的标准,对某条河流没有危害,那么几十个、几百个工厂都按此标准排放,废水的量增大了几十甚至几百倍,超过了河流自净的负荷量,能对此

27、河流不造成严重的污染吗?这样简单的道理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因此工厂废水处理一定要和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结合起来。 33二、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一般常用初级、二级、三级处理来表示废水处理的程度。初级处理用于去除悬浮固体与漂浮物质,常用格筛、沉淀、浮选的方法;有时,还伴之以中和均衡处理。然后进入二级处理或受纳水体。二级处理即生物处理。三级处理,亦称高级处理,它要求更高的出水质量,即去除在二级处理中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它包括溶解性的磷、氮化合物、带色、味、气的有机物、细菌、病毒、胶状物、可溶性的矿物质。目的或是为了使处理的水能重复使用,或是为了使受纳水系不致遭到污染。生物处理的原理基于水体自净作用,并用人工

28、的条件加以强化。将水体自净这一基本原理应用到废水处理中去,利用处理装置创造有利于生物净化的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强化河流自净的速度,使天然的河流白净机制在工厂中实现。 34三、废水生物处理的方法生物处理可划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和生物 转盘。厌氧处理有甲烷发酵法。两者具备的有氧化塘法。 35第四节 生物学监测 一、生物学监测的意义和任务 二、用生态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监测 三、用毒理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监测 四、公害评价的基本原理 36一、生物学监测的意义和任务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水、动植物。通常用监测的方法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以确

29、保事先建立的质量控制条件能付之实现。过去十分强调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对生物监测不够重视。殊不知理化监测的方法即使技术先进,所设计的精密仪器也只能测出毒物的浓度,它无法测出它的毒性强度。毒性的强弱只能通过生物监测的方法才能获得。但是生物监测不能鉴别是哪种特殊毒物所引起的反应,而只能指示有害物质的存在。因此必须和理化监测结合起来,才能互相取长补短,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7生物监测的定义生物监测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从生物学组建水平(hierarchical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观点出发

30、,各级水平上都可以有反应,但是重点应放在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因为生态系能反应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38生物学监测的目的生物学监测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受纳系统之前,在工厂或现场就以最 快的速度把它监侧出来,以免破坏受纳系统的生态平衡;或是能侦察出潜在的毒性,以免酿成更大的公害。如果有毒物质已经溢流到受纳系统,造成鱼、虾等经济生物大批死亡,这时再去进行监测和评价已经太晚,故而,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野外的水污染生物学监测。其理由是:有机体对各种毒物的反应常常被受纳系统水中的理、化性质所缓和或加强,这样就会改变毒物的毒性;还有可能是毒物和其他排放的废水起相互作用,也

31、会明显改变毒物的毒性。这样,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有机体在实验室内对纯污染物质所作出的毒性反应。直接的野外监测可克服上述缺陷。 39生物学监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1)在致死物质溢流(spill)还未进入受纳系统(江、湖、河、海)之前,就被侦察出来。(2)监测生物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会因为它对某种特殊毒物有很高的忍受力,以致没有把这种毒物侦察出来而通过了,但是对受纳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群落却是有害的。(3)能达到和理、化监测相同的结果,并且成本低,效率高。(4)生物监测虽不能鉴别是哪种特殊毒物引起的反应,而只能提出有害物质的出现。但如能和理化监测系统结合起来,就可以鉴别是何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反应。(5)生物监测

32、中不会出现假信号以致造成判断上的失误。(6)在监测每个受纳系统时,生物监测都能应用当地的生物。(7)在工厂内的生物监测系统能侦察出致死的或长效的物质溢流,操作简便。 40二、用生态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监测 1指示种类阶段2群落结构阶段3群落功能阶段411指示种类阶段Kolkwitz 和Marrson (1909)首次提出污染系统和河流不同污染带(寡污带、-中污带、-中污带、多污带)的指示生物种类。他们的出发点是每个种类都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当水体中存在这些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这个种类才能生存。他们总结了河流有机物污染的自净过程,把自净过程划分为4个污染带,每带中提出有代表性的生物种类(包括藻类、

33、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细菌以数量多少来划分),称之为污水生物系统(saprobic system)。 此后,许多研究者(Patrick 1949; Liebmann 1995; Fjerdingstad 1964; Sladecek 1973)对此污水系统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各种污染带中更为详细的指示生物名录。其出发点认为可根据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某些生物种类的存在或缺失来指示环境质量。事实上没有一个种类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度和耐受度都是一致的。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品种繁多,而且往往是混合的,更难确认每个种类对它的反映。某一种类的存在至少说明已有生存的起码条件。但是要说明该种类不存

34、在的理由时就很困难。分辨不清是环境不合适还是因为没有机会生存,或是因为有与之竞争的种类。也就难以弄清是受天然条件的排斥,还是受污染物压迫的排斥。有人想改正污染系统指示生物的这些缺点,但因为对各种类的环境要求,它们对各种毒物的忍受性这方面的知识很不足,故限制了污染系统指示生物的预报能力但是一些特殊性的种类能对特殊的毒物有反应这类工作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422群落结构阶段-1第二阶段发展为用群落结构来评定水质。个体、种群、群落三级是生态的一个连续发展系统,由低级发展为高级。对水生生物单种个体的生理、生态和毒理研究都是十分必要,但它是在实验室的单纯而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结果,故缺少天然的有机联系。即使

35、对某一种类的生物学有了全面的了解,亦仍然不能预报与这种类结合在一起的生物群落的影响。作为常规的方法,对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只能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为试验材料。同一种鱼,其大小、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差异对同一化学毒物有不同的反应。于是就逐渐发展为用种群评价水质。用鱼类种群进行生物测试或作为监测生物在取材方面是太困难了。为了解鱼类种群的生长情况,就要求大量的个体,而过度的捕鱼其本身也是对天然群落的一种干扰。 43群落结构阶段-2可用低等的微型生物种群进行监测。如用小球藻、梨形四膜虫、草履虫的纯种培养为材料,进行生物测试。测定该种群半存活率的毒物浓度,或测定废水引起该种群半存活率的时间。种群级测定

36、比起个体级测定已是发展了一步,但毕竟在不同的种类中,种群级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用几个种群的反应来评定污染胁迫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是不足的。如果把目标直接对准微型生物的群落,这些微型生物对较高等的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又影响整个水生生物群落。最初应用种类的多样性指数来揭示群落的结构特点。多样性指数是反映群落中的种类数和丰度的关系。污染或其他环境胁迫能使多样性指数下降。因为群落对污染胁迫的反应首先是减低了群落的复合性。伴随着种数减低,种群的密度也起变化。在未受污染胁迫的正常群落中,种类数多而个体数的幅度相当窄(图131a)。随着污染胁迫的增加,种类数下降,同时发生少数种类的个体数增加、

37、幅度变宽(图131b)。如果胁迫再不断增加,大多数种类都受到影响甚至消失,密度也下降(图131c)。即使在极端污染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可能性还是很少的。藻类和原生动物能占领十分不同的生态位。有些化学毒物几乎达到杀菌的条件,还能发现某些特别的原生动物和藻类可以入侵并忍受。这就是群落结构的变化。 44异养性指数(HI,也可用自养性指数AI表示)异养性指数(HI,也可用自养性指数AI表示)是对生物群落进行生化分析而得出的指数。一般认为在干净水体中以自养性生物占优势,在污染水体中以异养性生物占优势。公式为:HIBATP(mg/L)/叶绿素a(mg/L),BATP(mg/L)ATPg/L/

38、2400这个公式是根据1mg干重有机物中有2.4g ATP,把用ATP光度计测得的量(g/L)除以2400,即可估算出有多少干重的有机物(mg/L)。因为ATP只存在于有生命的细胞中,用ATP来代表活的生物量。其理由是所有的动、植物细胞均含ATP;ATP和细胞有机碳之比例相对稳定;在死的细胞中无ATP;在环境正常波动下ATP在细胞内的含量不会改变很大;在不同的生长期,ATP不会有明显的偏离;在以细胞有机碳和ATP之比例稳定的基础上估计的生物量,要比测总的有机碳更为合理。ATP包括自养性和异养性的生物。叶绿素a是代表自养性的生物,所得的指数应当是异养性指数,故我们称之为Heterotrophy

39、Index(简称HI)。HI(或AI)高,表示有污染。但是,群落结构变化不是总能和生态系统中其他变化联系的。为了了解整个生态系对胁迫的反应,必须要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信息。之所以至今仍在用群落结构参数,其原因是结构参数已有传统的方法,故容易和其他已出版的资料进行比较。而功能参数的方法还在初试阶段,技术亦未规范化,积累的资料少,只对末受干扰的生态系中有较多的研究。 453群落功能阶段 第三阶段是用群落的功能来评定水质。为了建立水体监测有用的标难,必须了解正 常情况下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机制。如果一个河、湖被污染,我们可以用群落结构上的变化来侦察其污染程度。然而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维持群落结构的单元间

40、的相互作 用,也即整个群落的机制。群落的结构反映出种类和数量的差别,群落的功能反映出它们的生命活动。因此结构与功能两者不可分割。在水体中常用的功能参数有光合作用速 度、呼吸速度、繁殖率、代谢率、营养物质循环速度、滤食速度、群集速度等。 46对生态系胁迫的结构功能反应从理论上说,对生态系胁迫的结构功能反应有三种基本类型。 (1)结构改变没有伴随功能改变 例如有些种类消失了,但一定的群落功能没有消失,因为存活的种类能够履行消失种类同样的功能。 (2)功能改变而结构不变 例如在亚致死胁迫效应中,群落的生命活动(如呼吸作用)有变化,但群落的结构是完整的。 (3)结构与功能两者都变 其前提是结构与功能关

41、系密切,因此可以从结构信息 来预报功能信息。如果结构的复合性下降(如减少种数或多样性指数),同时就引起功能复合性的下降(减少了能量或营养物质转移的通途)。 47PFUf法由于生态系的自动平衡机制(homeostatic machanism)之故,结构与功能所受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也不会是一致的。就功能本身而言,对环境的反应比较一致,很少变异。故环境只要有一点变化,功能即可作出反应,可以测出统计学上比较正确可靠的数据,可以十分成功地鉴别干扰。对结构进行某项分析时,其变异性较大,要分析更多的样品,才能得到和功能分析相同的显著性差异。 在我国首次通过的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

42、FUf法国家标准(GB/T1299091)是群落级的生物监测方法。这个方法之所以被国家环保局采纳为国家标准,因为它能达到和理、化监测相同的结果,并且具有经济、快速、正确的优点。在一项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中表明了PFU法在汉江的污染监测中所采用的微型生物群落的4个参数(原生动物种数、植物性鞭毛虫的百分比、多样性指数、异养性指数)均与化学综合污染指数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相关(沈韫芬等1995)。 48三、用毒理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监测 鉴于一切污染物毒性的强弱必需通过生物监测才能获得。生物监测必需将室内毒性试验和野外生物监测结合,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9 (一)毒

43、性试验生物监测最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生物测试(bioassay),现常称为毒性试验(toxicity test),它是指某种污染物毒性的强度是由活的有机体对它的反应如何而决定的一种试验,可分为急性、慢性毒性试验和生物积累试验等。 501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测定一种毒物在不同浓度时,在24、48、96小时期间内的相对致死性。试验的设计是为了得出该毒物在限定时间内能影响一定百分比(例如50)受试生物个体死亡的最高浓度,也即是临界浓度。受试生物曝露在分等级的、按对数系列的废物浓度中再观察生物对它的反应如何,常用死亡率或功能损伤(在无法判断死亡率的情况下例如在螺的试验中

44、,就采用贴在水槽壁上的螺有多少掉落下来,以表示损伤)来表示对毒物的反应,并要求对照组中受试生物的反应要10,毒性试验才有效。在用死亡率时,用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LC)来表示,指在限定时间内对种群的一定比例所产生的致死效应。48hLC50是指48小时内对种群中50的个体产生致死效应的浓度。51剂量反应曲线与LC50相似的涵义的词汇还有渐近半致死浓度(asymptotic LC50),致死阈浓度 (1ethal threshold concentration),初始致死浓度(incipient lethal concentration)。如果毒物的浓度横坐标用以l

45、og10来表示,死亡率的纵坐标用来表示,就可以得到一条理想的剂量反应曲线dose-response curve)(图13.2a),这个图形是累加的正态分布,它描述了在一个受试生物的种群中,在低浓度毒物中只有少数个体无法忍受而致死,在高浓度毒物中只有少数个体能忍受而存活,而在中浓度毒物中,大多数个体都死亡。如果横坐标的度量不变,死亡率的纵坐标用概率单位(probit scale)来表示,则上述的剂量反应曲线就变成直线相关,称为剂量反应线(dose-response line)(图13.2b)。这条直线也可称之为对数概率-模式(log-probit model),并可从此直线用内插法求出半致死浓度

46、LC50。如果进行的试验数据用对数-概率画出来的线不是直线,说明它不呈正态分布从这些数据中计算的LC50是没有意义的,要寻找技术上的原因。在获得了剂量反应曲线以后,还要考虑时间剂量的相互作用(time-dose interaction)。死亡率决定于毒物浓度和曝露时间的长短,有机体通常能忍受短期的大剂量和随时间递增而逐步地忍受小剂量。在较长期的曝露后,能对毒性产生延迟效应(lag effect)。 52 LC50 LC50不是一种对毒性的绝对的、定量的描述,它只是说明了种群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下对毒物的反应幅度。如果用同一种受试生物,相对不同废水进行试验,就会有不同的LC50。如果用不同种类的

47、生物对同一种废水进行试验,也会有不同的LC50。因此获得的毒性也是相对的,受试生物的敏感性也是相对的。532慢性毒性试验有些毒物在长期低浓度时也能积累毒性,从而引起长期效应,巳用般毒性试验方法是无法侦察的,这时须采用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的方法,也称长期的、亚致死毒性试验(long-term sublethal toxicity test)。慢性毒性试验是为了取得各种浓度的毒物对机体的生存、生长、繁殖过程能产生什么效应的种试验。它的测试项目很多,典型的包括测量生长(体长和体重)、存活时间、幼体产生的数量、孵化过程、畸变的类型和百分比等,这些测定都是曝露在不同浓度下进行

48、的,试验的时间根据受试生物而异,对藻类和原生动物是几小时至几天,对小的无脊椎动物是几星期,对大的元脊椎动物和鱼是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它可以包括完整的生活史(卵下一代卵),部分生活史(胚胎幼体),或是生命史(卵死亡)中的一部分和整体,以估计对繁殖、生长、发育的效应。 543. 生物积累试验 生物积累是指某些毒物的浓度在生物组织内可积累到比周围水体的毒物浓度高出许 多倍。生物积累至少包括两个过程: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积累试验(bioacumulation test)是对慢性毒性试验的重要补充。55 4毒性试验中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毒性试验的目的 进行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对污染管理提供可靠

49、的信息,一是用于预报废水的环境效应,二是提出废水排放的标准,也即是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为此,它必须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该废水对受试生物的致死浓度。该废水在亚致死浓度时,对受试生物生活史的部分和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废水中有许多成分,判断出何种成分最毒。因为在自然水体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故受试生物不只限于一种生物,应有多种生物,哪种生物最敏感。废水进入自然水体中,会因理化因子不同而呈不同的毒性,室内试验应判断出在什么环境因子条件下废水最毒,在进入天然水环境时,毒性是否变化,在受纳系统中将有多大范围受到毒性的影响。万一工厂废水中的毒物出现突然高浓度冲击或溢流时,对受纳系统

50、会产生伺种方式的短期效应。总之,通过毒性试验应当正确地回答,该种化学品可按受的浓度是多少。 56(2)受试生物的选择和条件文献记录已采用的受试生物近200种,常用也有20种左右。选择受试生物应随具体要求而异如果是要求比较不同时间的毒性,必须选择能常年生存的、易于饲养的种类。如果要求估计一种即将广泛使用的、新的化学物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则挑选最敏感的种类。如果只是想了解排放的废水对该地区有什么影响,最好要用当地的种类。 57选择的生物要符合以下条件能代表生态学上重要的类群(group)。类群有结构类群和功能类群。结构类群是指系统发育上或空间上的区别,前者是指分类上不同的阶元,后者是指不同的栖息地

51、区,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功能类群是指营养或能量流上的区别例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如自养者、食菌者、食碎屑者、食藻者、食肉者、杂食者。该种类已有足够的背景数据,如对该种的生长、生理、遗传、变异、营养、繁殖以及它在自然水体中的作用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这样就能辨请实验所得的反应的真伪不致把假反应当作毒性效应。要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同一大小、同一年龄、在遗传上稳定的同一品系的受试生物,以保证反应均匀一致。而且要能容易饲养,全年可供应。受试生物能适应实验室的试验条件,能够驯化并生活正常。受试生物的试验终点反响(test end point response)容易鉴别。受试生物要对毒物反应的敏感性强,

52、但又要具有不易生病、不易被寄生的优点。 58(3)稀释水的选择和试验条件的控制 可供稀释的水有三种,即受纳系统的水、去氯自来水和入工合成水。用受纳系统的水作为稀释水是最理想的,因为它的环境现实性大。但如果稀释水本身就有毒,则只能采用去氯自来水和人工合成水。因此稀释水要符合二条标准。一是化学标准。稀释水不应含有即使是痕量的、低浓度的污染物和农药等,因为它本身就可以对生物产生低毒性的效应,而且和试验药品接触后也可能会产生人们尚未了解的拮抗效应(不同毒物混在起时产生互相抵消的负效应),叠加效应(混合后产生两者毒性相加的效应)和协同效应(混合后产生比叠加效应还要大的效应)。二是生物标准。受试生物能在稀

53、释水中驯化和生存,保证在试验期间对照组(无毒物的稀释水)没有胁迫的信号。试验的条件如光周期、光强、光质、水温、水质等都要保持在试验期间的恒定状态。 59(4)提高毒性试验的环境现实性毒性试验通常有四种设计方式静止试验,有更新的静止试验,连续或间歇的流水试验和现场试验。挑逃哪一种试验方式视工作要求而异。在现场做毒性试验最好用当地的生物,这样就更具有环境现实性。现场试验的缺点是试验容易被好奇者破坏,环境条件不易控制,监测也较困难。60 (5)毒性试验的标准化 建立标准化的毒性试验是为了提高可比度,使不同国家、不同实验室、不同的工作人员获得可以比较的结果,因为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54、而是跨国的、全球性的问题。目前的毒性试验方法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都没有达到标准化。61 5. 毒性试验的数据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急性毒性试验的数据(2)慢性毒性试验的数据(3)生物积累试验的数据(4)毒性试验数据的验证62(1)急性毒性试验的数据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不足以预报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浓度,试图从急性毒性试验的数据来提出水质标准,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生态系统不是各种生物的集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88年9月22日美国参议院接受一项提案并在国会通过了一项消费者产品安全试验法令(Consumer Prod

55、ucts Safety Test Act)。法令指出在产品试验中用脊椎动物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LC50(半致死剂量)试验是不准确的,使人误解而无益,为此联邦政府采取禁止使用LC50试验。63急性毒性试验的数据但是世界上每年新的化学品有成千上万种,如果都要求通过急性、慢性毒性试验和 生物积累试验,也是很困难的。因此用快速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对众多的化学品进行筛 选试验,还是必要的。也有用LC50估计最大可接受毒物浓度(maximum allowable toxicant concentration, MATC),公式为AF= MATC/ LC50, AF(application factor)是应用

56、因子的意思,其值变动于0.00010.1之间,它是慢性毒性试验获得的MATC和急性毒性试验获得的LC50两者之比值。从生物学上分析,MATC和LC50是两个不等量的测量,LC50中死亡的生物可能是由于机械性地破坏了呼吸作用如鱼在鳃上涂上一层化合物引起窒息而死,MATC则是对繁殖的损伤,酶的破坏或是行为的变化。把这两种数量进行比较,无疑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诚然也不排斥在LC50和MATC之间有可能存在着过渡性的联系,但是已知AF值在同一水平上有很大的变化,对同一种化学品不同的受试生物的AF值可有二位数的差异幅度,在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的化学药品则可以有4位数的差异幅度,对一个未知MATC的化学品,往往在求得LC50以后,就借用同类化学品的AF值,代入公式MATCLC50AF,由此估计新化学品大致的MKTlC值只能视之为勘察的试探值。 64(2)慢性毒性试验的数据虽然慢性毒性试验比急性毒性试验复杂而昂贵但所得的数据在预报安全浓度时很有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它证实了毒物对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导致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指数下降的机理。如果采用流水装置的慢性毒性试验,就可以在现场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