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域性建筑之湘东课件_第1页
湖南地域性建筑之湘东课件_第2页
湖南地域性建筑之湘东课件_第3页
湖南地域性建筑之湘东课件_第4页
湖南地域性建筑之湘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地域建筑文化5.1 历史发展湖南的传统民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化了多民族的智慧创造,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地理条件、文化历史、民族习俗的差别,表现其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共性中体现出湖湘文化的个性特色。湖南建筑文化分区魏午庄故居 5 湘东民居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几乎全属于雪峰山脉、湘赣边境山脉、阳明山、洞庭湖区所形成的丘陵盆地区。湘江、资水在此区汇入洞庭湖。此区域汉代时属于长沙郡。后代分属不同郡县,清代分别为长沙、衡州二府。湘江中下游一直是全省开发最好,经济最发达之地。后代移民不断涌入,对当地土著文化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经过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之后,湘东

2、大部分地区为江西人,对当地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始文化历史记载中的上古时代,湖南为“苗蛮”之地,湖南大部地区曾形成以“三苗”著称的强大部落联盟,同华夏部落集团的长期战争,失利后纷纷迁往西南边远山区。诸多的历史 传说,和留下的炎帝陵、舜帝陵、禹王碑、祝融墓、蚩尤屋场、欢兜墓等众多纪念遗迹,是先民开拓的历史见证。 8000年前的水稻种植八十垱遗址6500年前的古城及其生产生活城头山遗址78%的栽培稻(Oryza sativa) 5000年前的城与农业灌溉系统鸡叫城遗址炎帝与舜帝祀庙遗存马王堆汉墓出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上标注的舜庙位置宁远舜庙建筑遗址祝融,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葬衡阳南岳祝融峰

3、。青铜文化夏代湖南民“九州”的“荆州”,商代、西周时期为“荆蛮”和“扬越”活动地区。商周遗址在湖南已发现千余处,其中石门皂市遗址中有本地铸造的兵器,标志着湖南在公元前16世纪已进入青铜时代。湘中、湘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达400多件,为江南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

4、,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青铜时代的湖南(商代到西周时期)炭河里遗址楚汉文化楚人军事势力自楚人有计划地南下拓疆,至秦统一全国止,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前后达三百年之久。楚人对南方的开发使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楚文化中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神合一。非功利的浪漫气质(黄河流域的实用理性文明)楚汉文化在长沙近3000座楚募中,就有186座出土了铁工具和铁兵器等,达30种241件,反映了铁器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突出发展。大量精美文

5、物的出土,如漆器、琉璃器、铜镜、竹蔑品、纺织品、皮革制品、天平砝码,以及举世首见的钢剑、帛画、帛书、毛笔等,展现其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工艺美术的高度成就。从而为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城池的兴建,至今留有多处遗迹,瓦的出现,更标志建筑发展的新阶段。楚汉文化战国后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湖南九年,遍历沅湘,采风民间,创立楚辞骚体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湘人敬仰怀念,立祠纪念,演变至今。楚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湖湘文化的光辉序曲。楚辞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

6、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 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硃缀,刻方连些。 冬有突厦,夏室寒些。 川谷径复,流潺湲些。 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经堂入奥,硃尘筵些。” 楚辞招魂:“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杂芰荷些。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文异豹饰,侍陂陛些。 轩辌既低,步骑罗些。 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秦汉的统一,带来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并与楚文化的交融发展,开创了湖南建设的新面貌。公元前214年秦开灵渠,把长江与珠江流域水路联系起来,使湘江成为南北交通的孔道;湘江流域加速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建

7、设,成为湖南文化中心地带,产生了深刻影响。原来“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长沙郡人口密度从西汉294人平方公里,增至1443人平方公里,增长4倍多,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城池建设的普遍发展,如长沙原为楚南重镇,西汉开始筑城,成为吴氏长沙国都。尤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文物的出土,多达3000余件,其宏大的木椁、精湛的器物、丰富的书画,国内罕见,充分显示出长沙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水平。西汉长沙国王陵遗址东汉地主经济的发展,特别采矿冶炼的进步,铁工具的普及,牛耕的推广,湖区堤防的兴筑,使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以致朝廷多次从湖南调粮赈济中原,中原移民湖南,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发展。建筑的类型增多,多层

8、出现;砖的应用,拱券砌筑,标志建筑技术的新突破,传统体系的形成。 汉代政论家贾谊于前元四年(公元前176)访居长沙3年留有名篇,后人辑为新书58篇,不少写于长沙,上承楚辞,下启汉赋,“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人称其为“贾长沙”,故湖南又有“屈贾之乡”的美名。后人以其故宅立祠纪念,至今仍有遗迹。如东汉湘人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技术,创制优质廉价纸张,得以普及推广,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其故乡耒阳,至今仍留有蔡侯祠和遗迹。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任长沙太宗时,坐堂治病,医术高超,深得民心,著伤寒论,成为传统医学的经典,后人立祠,尊为“医圣”。楚汉相承,形成了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促进了建筑的全面发展。郴州晋

9、简走马楼三國吴简马王堆 汉简走马楼西 汉简牍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墓 随葬器物78件,一级文物16件,其中金质龟钮“宣成公章”、“镇南将军章” ,分别重165.8克、131.5克,另有嵌绿松石龙纹金带扣、神兽纹玉樽等精美器物。楚汉文化佛道文化的传播 三国时湖南属吴,没有10郡62县,西晋因之,东晋又增2郡,共60县,南朝各代又有所增多,至陈时为23州郡65县,基本确立湖南行政区划和城镇分布的格局。 这一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湖南不免受其影响,但较中原相对安定。自孙吴大力开发江南,保护自耕农,促进土地开垦,设置农宫,行屯田;东晋荆江筑堤,沿江湖开垦加速,南朝进一步推广牛耕和稻麦复种,劝课农

10、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尤湖区成为重要粮食基地,史书有“湘州之奥,人丰土闲”的记载。黄淮人口大量逃亡江南,东晋在澧县设南义阳侨郡,安置河南等地流民。洞庭湖区在西汉时仅有2郡6县,至梁时已增至7郡16县,可见其开拓建设之速。长沙刘宋时为湘州治所,即扩建新城,梁时已号称“海内雄郡”,反映城市建设的显著进展。道教的发展,佛教的传入,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寺观建筑兴起,风景名胜发展,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塔庙道观成了城镇的突出标志和景观特色。如衡山、岳麓山等地已成为湖南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井为以后书院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基地。太康年间(280一289年)南岳兴建有南岳观、九真观。东

11、晋大兴元年(318年)晋司徒之女魏华存,在南岳修道16年,诵注黄庭经,更著称于世,后建为黄庭观,延续至今。南明时衡山又建有太平观、普贤观、玉道观、九仙观、灵西观等,志称:“隋唐以前衡岳羽流白日冲举者不可胜数”,可见道教活动之盛。佛教自西晋泰始四年(268年)竺法祟来长沙传法,在岳麓山创建慧光明寺,为湖南佛教活动之始,故称“湖湘第一道场”,即演变至今的麓山寺。东晋以后各地相继出现佛寺,南岳自梁天监间(502519年)惠海创建方广寺、海印创建南台寺,至陈光大初年(567568年)天台宗二祖慧思先后建大小般若寺即今福严寺和藏经殿,皆延演至今,影内至及海外。因此衡山形成了寺观林立的著名佛道胜地,全国重

12、要的宗教中心。隋至宋是湖南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较为安定,北方和江西等地大量移民进入,全省人口不断增长,至宋末已达700多万。随着城镇、居民点及交通贸易发展,唐代整修灵渠,湘江流域得到进一步开发。长沙、岳阳成为“湘畔要冲”,“百越、巴蜀、荆襄之会”,长沙城的扩建,基本形成了以后明清规模。商业贸易的发展,城镇里坊制度突破,出现了商业街道,改变了城市面貌。自唐代贞观以后,湖南文人荟萃,文风大振,湖湘文化空前繁荣。大批文化名流来湘,游访、居官、定居、讲学、建设书院,形成众多纪念遗迹,构成各地的文化特色。湘籍文化名人也相继出现,如欧阳询、欧阳通、李群玉、易元吉、怀素、周敦颐等。教育空前发展

13、,唐代已出现9所书院,宋代更加兴盛,皆处全国之冠。岳麓、石鼓两院均省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定居衡岳,建碧泉、文定、道山等书院,传两程之学,创立湖湘学派。张拭得其传,又主讲岳麓书院发展为该派主要基地;并与朱熹交流学术,首开书院会讲之风,形成“岳麓千徒”之盛,成为书院建设的典范。湖湘文化建设,达到新的高潮,促进建筑技术和艺术全面发展,传统建筑体系的成熟。唐元和(公元806-820年)至长庆(公元821-824年)间,随州刺史李繁创建隋至宋是湖南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较为安定,北方和江西等地大量移民进入,全省人口不断增长,至宋末已达700多万。随着城镇、居民点及交通

14、贸易发展,唐代整修灵渠,湘江流域得到进一步开发。长沙、岳阳成为“湘畔要冲”,“百越、巴蜀、荆襄之会”,长沙城的扩建,基本形成了以后明清规模。商业贸易的发展,城镇里坊制度突破,出现了商业街道,改变了城市面貌。明代战争破坏严重为巩固王朝统治,洪武五年(1377年)长沙城改筑砖石城墙,城中建有钟鼓楼和庞大的藩王府。王府有五殿三宫,多达800余间,并围以藩城,形成城中之城,至今留有不少王府地名;清顺治十一年1554年)拆藩城砖石,加固城垣,时称“城池崇屹,甲于他郡”,今仍留有天心阁一段,反映其旧有面貌。湖南其他城镇亦多先后效仿改筑,筑城技术也因此普遍提高。“江西填湖广”。湖区元明以来,截流淤田,筑堤围

15、垸。明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清代乾隆称“湖南熟,天下足”,为湖南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一代:魏源两江总督陶澍为首,贺长龄(云贵总督)、。第二代:以曾国藩为首,包括左宗棠、胡林翼等湘军将领。第三代: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包括熊希龄、唐才常等。第四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等为代表第五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第一师范毛泽东同志故居蔡 锷 陈天华 黄 兴 蔡锷公馆 黄兴故居 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旧址里仁学校操场文家市会师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驻地旧址中共平江县委旧址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平江起义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中山堂塘田战时讲习院

16、旧址南岳忠烈祠抗战文物张谷英村当大门天井院落青云楼绣楼傍溪走廊5.2 民居建筑特点1、封火山墙;2、墙承重结构,砖、土坯砖;3、石柱 潮湿多雨;4、 “一字形”平面为基本单位;5、“七字” 挑檐6、村落布局自由,长藤结瓜本土建筑+汉化合院建筑是传统住屋的主干,最具有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黄河流域是合院住宅的发源地和中心分布区。长江流域形成新的分布区与本土文化结合,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本土化 汉化特征:物质技术:屋顶、柱墙、台基木构架体系天然材料、初级人工材料雕刻、绘画等民间工艺特征:群体布局:母题中心轴线等位次序观念形态礼的秩序仁的原则适情环境哲学观念 天人合一 体象天地 阴阳相适 损有余、补

17、不足起源:陕西歧山凤雏村重要亚中心区闽粤:闽南、潮汕、赣南徽州:皖南、江西江南:浙江、苏州东北:吉林巴蜀:四川边缘区: 1“一”字形平面 “一”字形平面即一个正屋呈一字状布置,这是湘东地区民居中最简单的形式。是存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民居形式中间为堂屋,是会客、聚会、就餐、祭祀的地方;两边房屋是卧室。5.5平面类型2、“ L ” “ T”形平面平面为一正一横的组合方式,在单体建筑一侧有耳房。小宅采用此种形式较多,农村很普遍。这种布置方式使正屋、杂屋明确划分,造型简单,有利于进一步发展“H” “凹”形平面为一正二横的组合方式,是一正一横组合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即房屋在前面两侧均有耳房,戏称“一把锁”,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