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 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 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

2、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靖与子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

3、吴 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 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拔五城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战不旋踵()A.停止B.立即C.掉转D.返回属之子矣()A.连接B.托付C.归属D.部署(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下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文侯以吴起善用兵A.魏文侯以为将B.以拒秦、韩C.则天地曾不能以二瞬DJ1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4)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4、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 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 谢吴起( 5 )翻译以下句子。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6 )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 、 之才。【答案】(1)攻陷、拔取;因犯罪( 2 )

5、C; BAB( 5 )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6 )军事;政治【解析】 【分析】( 1)依据 “拔五城 ”,拔取五个城邑,可知, “拔 ”意为:攻陷、拔取;依据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 ,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可知, “坐 ”意为:因犯罪。( 2 ) 依据 “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 ,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可知, “旋 ”意为:掉转,故选 C。 依据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 ,君王年少,国

6、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可知, “属 ”意为:嘱托、托付,故选 B。(3)例句中,“以”,介词,用。 A 项, “以” ,介词,用; B 项, “以”,目的连词,来,用来;C项,以“,通巴”,停止;D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 A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故选 A。(4)综合四个选项,比较差别处, “有”为动词,其后当 “名 ”这一名词为宾语,故 “名 ”后断句,故排除D; “君用 ”的对象是 “(吴)起”,且 “则是 ”往往用于句首,表示 “就是,便是” ,故 “则是 ”前断句,故排除C;“谢吴起 ”的原因是鲁国君王怀疑他,故 “鲁君疑之

7、”前断句,故排除A。故选B。( 5)及:等到;走:跑;之:到;徒:那些人;并:同时;中:射中。(6)依据“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有卓越的用兵打仗之才,故答案为:军事之才;依据吴起豁达魏武侯的话“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和魏武侯的回答 “善”可知,吴起辅佐魏武侯时懂得抓住机会劝诫君王以德来统治天下,故答案为:政治之才。故答案为:攻陷、拔取因犯罪C; B ; (3)A;B; 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

8、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军事政治【点评】 1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 2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9、”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 ”“被动

10、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进攻鲁国时,他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有鲁国人说,鲁国是个小国,但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您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辞退了他。吴起当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侍奉他。魏文侯用他做将军,进攻秦

11、国,拔取五个城邑。吴起身为将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为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哭了起来。母亲说, ”不是这样。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吴公如今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完全获得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守,来抵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文侯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 “壮丽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 : “以前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

12、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仁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假如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 ”魏武侯说 : “好 。 ”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名声,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坐相国 .吴起不高兴,对田文 : “请让我跟你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 : “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付给您好了。 ”田文说 : “这就是我职位排在您上面的缘故。 ”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国。娶魏公主为妻,却害怕吴起。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立即前往楚国。楚

13、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国相。于是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秦,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原先楚国的贵 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 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被安 葬以后,太子登基,就叫令尹把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全部处 死。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谟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4、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日: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澄日: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日: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 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 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 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 陛下欲

15、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 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 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 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颗 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日: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16、帝乃谕群臣日: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士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五二。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日: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注释】 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 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 稽颗,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 示极度的虔诚。(资治通鉴138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太常卿王谟筮之筮:占卜B/卒一万弊:疲惫C.夫亦何彳交伤:伤害D

17、.些胃之曰逆:迎接(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魏主以于城地寒B.顺乎天而应乎人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D.今当更与卿论之_ (3)下列各组语句中,申之以孝悌之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如因而善遇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A.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B.群臣莫敢言斧钺有常,卿勿复言C.各言其志,夫亦何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D.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使太常卿王谟筮之(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 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 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

18、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 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 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 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 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 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

19、,只有以死相劝。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 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 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答案】(1) CCDBA( 6 )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

20、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拓跋澄说 :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 ”【解析】 【分析】( 1) C 项,伤: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故选C。A 项,连词,因为 /介词,把; B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 / 连词,表结果; C 项,都是介词,趁着; D 项,代词,这件事/ 动词,去、往、到。故选 C。A 项, “ 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 B 项, “ 群臣莫敢言” ,是群臣的表现; C 项, “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21、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 “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故选 D。( 4)首先,把握这段话的大意:现在兴兵出发 (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根据古人说话习惯, “朕 ”“王公 ”这些表示特定称谓的,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从其前或其后断开;疑问词 “何以 ”、表示假设的连词 “苟 ”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断开;另外,根据结构对称的原则, “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应从中间断开;依据语意和以上分析,断句如下:今者

22、兴发不小 动而无成 何以示后 朕世居幽朔 欲南迁中土 苟不南伐 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 欲迁者左 不欲者右。故选B。A 项, “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故选 A。(6)第一句得分点:竞言,争着发言;沮,通 阻”,阻挠;怖,使恐怖,吓唬。第二 句得分点: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经略,经营治理;所以, 的原因;判断句 式。第三句得分点: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及,做到;断,做决断。故答案为:C;C;D;B;A;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拓跋澄说 : “陛下想迁都中原,

23、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点评】( 1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

24、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 ”“云”“言 ”,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4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

25、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 “革 ”卦,孝文帝说 :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 ! ”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 : “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

26、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 ”皇帝厉声说: “卜辞说 : 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 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 : “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 “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 : “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 ”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 : “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 : “先前说的 革卦 ,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

27、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 ”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 “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 ;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 :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孝文帝说 : “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

28、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孝文帝说 :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 : “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 ?” 尚书李冲等人说 : “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 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

29、,只有以死相劝。 ”孝文帝大怒说 : “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 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

30、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 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 黠悍鹫,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 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日: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

31、并执之须臾,来诉友 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鞫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 政声籍甚。升南阳知 J ,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 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 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日: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 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 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日: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

32、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 ,以道州为 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选自元史良吏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 /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3、)A.至治,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B.知府,别称 太守”,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 领各属县。C.考课,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 课,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 致事”休致“休沐”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三年没有进入道州境内。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

34、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将那个人 斥责离去。林兴祖为百姓铲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任道州路总管。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在城外驻军,听说敌人到了,以缺乏军需物资为借口,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答案】 ( 1 ) ADD4 ) 第二天兴祖刚进城任职,就用朝廷的恩德信义来劝告晓谕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 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道州境内治理得非常好。

35、【解析】 【分析】( 1)句意为: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 ”“又有人 ”是主语部分, “告获 ”连动短语做谓语, “伪造二人并赃者”宾语部分, “二人并赃者”意思是 “人和赃物 ” ,是双宾语,这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句子, “者 ”后应该断开;排除B 项。 “乃鞫之 ”,乃,表承接关系的副词,就;承前省略主语 “兴祖 ” ,“鞫 ” ,动词,审查审问,做谓语; “之 ” ,代词,他们,做宾语。可见这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 “乃”前 “之 ”后应该停顿,排除C 项。

36、“款成 ” , “款 ”,慢慢地,做 “成”的状语,“(他们)慢慢认罪了” ,这是完整的句子;“友文自至官 ” , “友文” ,人名做主语,“至 ” ,动词谓语部分, “官 ”,官府,地点作补语, “自 ”亲自,做 “至”的状语,这是完整的句子。可见“成 ”后 “友 ”前应该停顿,排除D 项。故选 A。D项,与此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休沐等,表述错误。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并非退休回家。故选D。D 项, “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理解错误,原文说 “哈剌帖木儿曰: 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 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

37、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 ,可见,是在劝说后,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故选 D。 中,明日,第二天;甫,刚刚;视事,官员初到某地任职;即,就;以,用;恩信,恩德信义;劝谕,劝告晓谕;贷,借。 中,已而,不久;罢,停止;兴作,兴建土木工程;赈,救济;贫乏,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人;轻,形容词使动用法,减轻;薄,形容词使动用法,减少;敛,税收;大治,治理的非常好。故答案为:A;D;D; 第二天兴祖刚进城任职,就用朝廷的恩德信义来劝告晓谕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 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道州境内治

38、理得非常好。【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 )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

39、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 “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 ” 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附参考译文】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由于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

40、别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有关部门去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先役使人杀掉他,前后杀人很多,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 “这些祸害不铲除,何以治理百姓! ”立即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征求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他,案卷立刻写出。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

41、多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剪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借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都没有到任。至治八年,特别降旨升官为道州路总管,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兴租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喇铁木儿说: “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 ”兴祖答应了也。第二天兴祖 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借到五千锭饯钱。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敌人听说

42、新总管到了,一天置备五百副盾牌,以为大军就要到来,半夜逃走了。永明县的洞瑶人多次出来危害百姓,兴祖亲自写榜文劝说他们。(洞瑶人)都说:林总管廉洁而爱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没有入境。春天发生旱灾,虫子吃麦苗,兴祖写文章祈祷上苍,大雨下了三天,虫子死了麦子成熟 了。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宪司 考核,认为道州最好。因为年岁大辞去官职,终老在家。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枕中十书序(明)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 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匚卓老为尤惨。予昔令吴时,与卓吾

43、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 遂诘之日: 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日: 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 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 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从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 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乙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阁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老僧,执光相顾。予遽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日:乡者温陵卓

44、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囊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注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的风气,提出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 李卓吾:名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 年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1)填入第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A.乃B于C且D而(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 然书至万卷,不

45、几三十乘乎?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矣,予于杨升庵、李卓吾 见之。A.B.C.D. ( 3 )对第 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B.李卓吾著书立书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C.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D.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4 )简析第 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5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 ( 1 ) DAC( 4 )整散结合。前一句用排比修辞构成整齐的句式,强调卓吾对自己所著之书的喜爱和自信;后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构成散句,表明成书的过程,真率快语,真诚相邀。全句读来郎朗上口,刻画出李贽卓异不凡的神情。( 5 )

46、赞叹卓吾有才学;哀叹卓吾悲惨遭遇;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怀念老友卓吾;盼望为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解析】 【分析】( 1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类整理记忆,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比较鉴别。根据语境首先选择一个连词,排除 AB;分析大约与坡老暗符 与以卓老为尤惨”的关系,应为转折关系,且”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排除Co故选D。(2)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上文有“万卷书 ” ,首句应围绕 “书 ”的话题,以 为首句,排除BD;与保持话题 子瞻”的一致性,故后应为,排除Co故选Ao ( 3 )划线句的翻译是:我一生都愿意谦让他人。难得在写书上我的

47、的确确有二十分的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你相信我吗? A 项, “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理解错误。 B 项, “真诚用心,从不让人”错误。 “让人 ”是谦让他人之意。 D 项, “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曲解文意。故选C。( 4 )分析划线句的语言特点,主要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运用一组排比句,句式整齐; “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是一组对偶句;其它句子句式长短交错,句式灵活,构成一组散句。据此划线句句式特点是整散结合。(5)根据“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 ”概括出赞叹卓

48、吾有才学;根据 “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概括出哀叹卓吾悲惨遭遇;根据 “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概括出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根据 “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 ”概括出怀念老友卓吾;根据 “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概括出盼望为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故答案为:D;A;C; 整散结合。前一句用排比修辞构成整齐的句式,强调卓吾对自己所著之书的喜爱和自信;后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构成散句,表明成书的过程,真率快语,真诚相邀。全句读来郎朗上口,刻画出李贽卓异不凡的神情。 赞叹卓吾有才学;哀叹卓吾悲惨遭遇;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怀念

49、老友卓吾;盼望为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点评】( 1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 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子理解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

50、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 “断章取义” 。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5)本题要求分析写作意图,注意结合文章结尾的段落分析文章的主旨,“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 ”有赞叹有哀叹有怀念; “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有盼望有期待【参考译文】有人评论说: “胸中没有万卷书,就不能随意评论人物。 ”然而写书到达万卷的数量,不也接近读书万卷的状态吗?除了张司空之外还有

51、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从汉朝的刘向、唐朝的仆射,宋朝的王安石,苏轼(的文章)中明白这一点。然而从苏子瞻(的时代)到今天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我从扬升庵和李卓吾(的文章)中见到了这种状态。有人说李卓吾,是继承孟子的第一个人,我怀疑这种说法太过头了。又有人说是他是苏轼的承继者,按照卓吾的生平经历来看,大概和东坡暗中符合,但是卓吾是更加凄惨的。我过去在吴地做县令时,和卓吾一起游览了黄鹄矶,交谈之间谈到写书,李卓吾就点头说: “我一生都愿意谦让他人。难得在写书上我的的确确有二十分的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你相信我吗? ”我唯唯地答应,于是问他说: “你写的几部书里,最得意的是那一本? ”卓吾说:

52、 “(所有的书)都是我得意的作品。都不能忽视。藏书,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焚书,是我一生经历的寄托,说书,是我一生学问的寄托。另外还有十本书,大约六百多张纸,在其中或者汇集了几本书(的内容),或者附加了我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一生的精神通达,娱乐让自己心神宁静时的寄托,还有没有写完,写完了请你来帮我校对它们。 ”从此之后和我告别,他往南边,我往北边。不过几年,卓吾竟然因为遭遇祸患死去了,真是太可惜了!已酉年,我主持陕西科举考试结束,再次感谢天子恩宠我使我受命,晚上,住在三教寺,寺庙高阁中的一个坏了的书箱中,得到了(李卓吾)的稿件,阅读它,不知不觉大声叫着惊讶地起身。叫来老僧,拿着蜡烛一起看。我立刻问

53、他说: “这份书稿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束之高阁? ”老僧说: “是我的同乡温陵的卓吾被抓住时寄给我的,叮嘱我秘密地放在枕头里,不要让别人看见,今天他人已经死去了,书还有什么用?我说: 啊!真实太神奇了,没有想到今天能够在看到卓吾(写的书),卓吾(的思想)恐怕不会消亡了!”痛惜他的书前后几年都遭受被老鼠啃食的厄运,我用书袋接受卓吾思想的香火”,所以在燕居住的时候借着补写并补全它,交给聪明的人看并且修订它,把它藏在名山之中,等待有 缘的人刻下它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

54、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 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对曰: 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 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渝 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败晋军,楚得以强。说苑复恩灭烛绝缨【注释】 :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注释 渝ji a:n洒落之息。(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美

55、人援绝其冠缨 却敌,卒得胜之王隐忍不暴而诛也 (2)下列句中与 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卒尽欢而罢(4)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5)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简要陈述理由)【答案】(1)牵、拉;断 断绝;打退、使退却;暴露 D(3) 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 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4)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5)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分析】(1

56、)“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意思是:于是有人拉了美人的衣服。 引,拉,牵。“美人援绝其冠缨”意思是:美人伸手拔掉那人帽子上的缨穗。绝,断绝。 “却敌,卒得胜之”意思是:(那人)打退了敌军,最后获得了胜利。去八打退,使退却。 “ 王隐忍不暴而诛也”意思是:大王您宽宏大量没有让我暴露也没有诛杀我。暴,使暴露。( 2)例句中“臣乃夜绝缨者也”中的 “乃”,是。 A 项,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意思是:才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我高兴地向前飞奔。乃,才。B 项,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意思是:估计我到达军中,你才进去。乃,才。 C 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 ”意思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

57、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乃,竟然。 D 项,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意思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乃,是。故选 D。( 3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显,彰显;节,贞节;辱,侮辱。 卒,最终;尽,尽情;罢,结束。( 4)文中这位臣子在作战中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出死不疑如是” ,是因为他之前因酒醉失态调戏庄王宠妃,庄王不但没有让他暴露,杀他,还有意隐藏并保护他,他是为了报答庄王的恩情。用文中的话就是: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5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

58、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回答 “赞同 ”与 “不赞同 ”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 “赞同 ”,作为一国国君,在诸侯争霸中,靠的是将士的忠心,不能因为将士酒后失态而诛杀他,相反,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将士,能赢得将士的心。又如, “不赞同 ” ,作为一国之君,尊严很重要,如果将士胆敢侮辱其宠妃,他将尊严扫地,以后也难以统帅部下,为了君王的威严,必须杀掉这位绝缨者。故答案为:牵、拉;断 断绝;打退、使退却;暴露D; 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 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 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点评】( 1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

59、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 18 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

60、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参考译文】春秋五霸之一的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