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_第1页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_第2页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_第3页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_第4页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学习提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重点)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难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概论教育(Education):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 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 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技术(Technology):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

2、事物形成新事 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为了达到预定的教育 目的,就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措施和方法。信息(Information):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或运动 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的信 息等等。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 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 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

3、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 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 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上述教育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给出的,简称 AECT1994 年定义。它源于美国学 者巴巴拉西尔斯(B.Se

4、els)和丽塔里齐(R.Richey)两人合著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 畴一书。AECT1994定义的特征: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 内容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是一种理论和实 践;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定义结构如 图1 -1所示。图1-1现代教技术定义结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哲学、信息

5、 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传 播学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生物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 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应用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 入,它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促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 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

6、南师范大学,2002.9 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自主学习、 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教学优化,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将教育理论与 实践相联系的桥梁。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信息素养的成分,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在 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要在信息社会中立足,具备竞争力,都必须具备良 好的信息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素养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习。(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和谐的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环境。建构主义理 论强调,学生学习

7、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 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创设合理的情境,特别是尝试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创设情境,让学生融 入情境中,能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形象、直觉、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逻辑、形象、直觉、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可 以进行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抓好教学设计这一中心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 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师发展专业技能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信息

8、化社会中,教师应该 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寻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 所遇问题的方法;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应该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 善。这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 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5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 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这两个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

9、教育领域中里程 碑性的大事,这标志着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四)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新数字媒体,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信息化教 学环境下,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理想的教学模式正是这四 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新数字 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 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现代教学模式的建构提

10、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现 代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理论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指导教学过程、 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方法的规定性理论。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代教学模式,应该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 迅速普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快速发展。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 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树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重视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

11、教与学的过 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 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如图1-2所示。学习过程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 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长进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料来源或 资料库,包括支持系统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一)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制定,在此基础上进 行教学系统及教学信息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 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等,以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二)学习过程和

12、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是指对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以及 多种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开发是对教学设计结构的“物化”或“产品 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应用。开发领域的范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新的改进措施,也可以是一 个大系统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三)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上,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过程,促 进学习活动。利用应强调对新技术、各相关学科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 播,并设法加以制度化、法规化,以支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四)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是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具体包括教学系统管理、教育信息及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及开发管理等。“管理出效 益,科学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优化的保证。(五)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是指要注重对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