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通史复习第二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间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方法依据特点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推荐品行(孝、廉)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事任免控制权的变化。【复习问题导学】:请同学们思考,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制度上发生了怎
2、样的变化?创新一:选官制度 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废除 雁塔题名科举制隋文帝 分科考试;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 增设明经;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演变过程: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3、。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创立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和特点。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3.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4、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影响:科举制的评价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
5、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积极:1.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为庶族开辟仕途,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2.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4.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5.有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6.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产生深远影响(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局限:官员缺乏进取精神及创新意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背诵2分钟1.(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
6、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真题再现 2. (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
7、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B 大 唐 六 典 , 简 称 唐 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大唐六典书影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1)特点: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科条简约,并附以注疏,律文和疏注表现出高度概括性和严密性;律疏结合,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律条疏议统一协调;法网密布,不漏犯罪。(2)地位: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社会成文法典,其文逻辑严谨,语言精练,解说详明,通
8、俗易晓。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国古代律学之楷模,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 学习拓展农业发展表现创新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复习问题导学】: 请同学们思考,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时:中外朝制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制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淸朝军机处所谓中枢政务机构,即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皇 帝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
9、、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历史影响: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的标志之一。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史学新研究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
10、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新视角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史学新研究新思维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
11、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
12、裁决施行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重点突破 】1.隋唐时期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6)比较:隋唐三省六部与美国三权分立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是为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分权部门及内容: 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权分立是职能分权: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 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1.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
13、敕命。时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B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C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D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真题再现归纳总结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14、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1.(2018课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时期-汉代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租调制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
15、总体特点:征收的标准:人丁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地丁银创新三:赋税制度 【前期】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
16、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
17、财政紧张。2内容(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4影响(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趋势:国家对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非遗大展宣传预热宣传设计引流策划方案
- 课件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
- 高级日语1-日本文化名篇选读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工业大学
- 关于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报告(29篇)
- 2025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二中高三考前热身数学试卷含解析
- 联营车辆协议书范本
- 合同四大措施
- 合同示范文本合法性审查意见
- 期末模拟试卷01(解析版)
- 《现代史综合》课件
- 《基金营销分析》课件
- 《AEFI有关法规要求》课件
- 颈部手术麻醉
- 农民个人收入证明(5篇)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完美版)课件
- 英语演讲技巧与实训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金属冶炼安全金属冶炼安全事故案例与防范考核试卷
- 2024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2024年印刷厂管理规章制度范例(三篇)
- 药物学基础复习测试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