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_第1页
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_第2页
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_第3页
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_第4页
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美容皮肤科学概论人体皮肤功能第一章 美容皮肤科学概论 一.本课程的意义级教学安排: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追踪国际发展、领先国内潮流人体皮肤的美学意义总学时:64节 理论54节 实践8节教学内容:总论 6章 各论11章期末考试课程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0%+考试成绩70%美容皮肤科学科萌芽及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90年成立专业组织近年来开始得到发展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我国处于初始阶段、落后于国外同行、落后于皮肤科专业的其它领域、落后于美容市场的要求发展研究的方向和学科展望 春天已到来、前景一片灿烂着眼于中国人的皮肤、着眼于市场、盯

2、紧国际发展二.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认识是一门以医学美学为指导、皮肤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和美容手段,研究皮肤的结构及生理机能,实施维护、改善、修复和塑造人体皮肤的健与美及其规律性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它是美学、美容学、化妆品学、皮肤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目的是为提高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三.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生命活力 指人体的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所体现出的能量在人体结构中的规律分布,并推进、完善其结构发展的一种力量。生命质量 指人体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生存、发展的优劣程度。 皮肤的健美既是生命

3、活力体现的重要因素,也是生命质量优劣程度的体现。2.研究对象人体皮肤的美学有关的基础理论人体皮肤的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皮肤疾病维护和增进人体皮肤健美的技能、方法、设施各种有关制剂的优选与应用3.研究任务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的同时,也为完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体系奠定基础;在临床实施上,应加强对机体各部位特别是颜面部或其他暴露部位的皮肤组织所发生的疾病的防治;在专业教育方面,应加强医学教育中美容皮肤科学的教育,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审美修养及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4.美容皮肤科学的实施范围基础理论上 加强对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的研究,加强对其体系建构及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加强对

4、人体皮肤的美学意义、美学特点、美学的基本表征及人体皮肤的审美观的研究。在临床实施上,分为七个重点颜面及暴露部位皮肤疾病的治疗;非病理性表征(如皮肤粗糙、老化、少年白发等)的修复;形体重塑(如单睑、巨乳、单纯性肥胖)等;先天性皮肤病(如先天性鱼鳞病、掌跖角化症)的症状;治疗后缺陷如疤痕、色素沉着的再处置;对正常皮肤、粘膜、指(趾)甲结构与功能的维护;皮肤美容的心理咨询。在专业教育方面加强医学教育中美容皮肤科学的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审美修养及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5.美容皮肤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皮肤科学的关系 皮肤科临床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美容皮肤科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医学

5、美学的关系 美容皮肤科是在皮肤科学和医学美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下,从事人体皮肤美学的研究并着重实施人体皮肤健美学审美创造活动,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与美容医学的关系 美容医学是大成,美容皮肤科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即相互独立,又互相交叉,共同的目标就是维护、修复、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与生命质量。6.职业素质及其修养包括社会文化素质文化科学知识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医学审美素质医学技能素质心理素质 第二章 人体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 第一节 皮肤解剖面积:成人约1.5 m2,新生儿约0.21 m2 重量: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

6、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关, 人体不同部位其厚度不同: 最厚:掌跖;最薄:眼睑,外阴,乳房颜色:由皮肤色素、厚薄、血管而决定; 因人种、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皮纹:由于真皮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所致,皮肤表面有许多纹理,隆起者称皮嵴,皮嵴间的凹陷称皮沟。指(趾)末端屈面的皮沟、皮嵴呈涡纹状,特称指(趾)纹。 指纹受遗传因素决定,其形状人人不同,故指纹常作为医学和法医学诊断及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毛 表皮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 皮肤 Epidermis Appendages 汗腺 skin 真皮 甲 Dermis 皮肤血管、淋巴管 皮下组织 Blood vessels,Lymper Subcutis

7、肌肉、神经 Muscles, Nerves第二节 皮肤组织结构皮肤结构图 (1)角质层。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是由数层完全角化、嗜酸性染色无核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了称为角蛋白的纤维蛋白质,是一种角化细胞。角质层的厚度因部位而异,受压力与摩擦,掌、趾部及肘窝部的角质层较厚,角质层坚韧,对冷、热、酸、碱等刺激有一定的抵御作用。角质层约含1020水分,手足多汗或者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角质层的水分增加,皮肤就会变白起皱,这时的角质死细胞更加易于去除。(2)透明层。 位于角质层之下,颗粒层之上。含有角母蛋白,它能防止水分、化学物质和电解质等通过。细胞在这一层开始衰老萎缩。但此层仅见于角质厚的部位,如手掌

8、和足跟等部位。(3)颗粒层。在棘细胞层之上,由24层菱形或梭形细胞组成,此层细胞核虽已退化,但仍可以从外部吸收物质,所以此层对化妆品的吸收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颗粒层细胞内含有许多由透明蛋白、角蛋白所构成的颗粒,因而叫颗粒层。它是一道防水屏障,使水分不易渗入,同时也阻表皮水分向角质层渗出,是角质层细胞死亡之根源。 (4)棘细胞层。 由48层带棘的多角形细胞组成,是表皮最厚的一层。在棘细胞之间有大量的被称为桥粒的细胞间连接结构存在,让细胞看起来就像是荆棘一样,该细胞由此得名为棘细胞。棘细胞之间以狭窄的间隙相隔,可以让淋巴液和营养物质自由通过,对皮肤美容和抗衰老起着重要的作用。最下层的棘细胞有分

9、裂功能,参与伤口愈合过程,和基底细胞一起担负起修复皮肤的任务。(5)基底层。 此层细胞是由基底细胞和色素细胞组合而成。基底细胞又称为生发层,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是表皮各层细胞发生之源。每当表皮破损时,这种细胞就会增长修复而不留疤痕,有新陈代谢的作用。黑色素细胞稀疏散布于基底细胞之间,呈树枝状,含有酪氨酸酶,能产生黑色素。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 basal cell layer 是表皮的最下层,主要细胞为基底细胞,正常情况下约50%的基底细胞可进入分裂相,产生新生表皮细胞,故也称生发层。 表皮通过时间(表皮更替时间): 是指从基底细胞移行到角质层表面而脱落所需的时间。 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一定的规律

10、性,每日大约有1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部约需14天,再从颗粒层最上部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需14天,共约28天。 2.表皮内其它细胞真皮(dermis) 由中胚叶分化而来,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乳头层靠近表皮,网状层靠近皮下脂肪层。 区别:乳头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所含纤维较细。网状层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器等结构,所含纤维较粗大。 真皮的组成 胶原纤维(交织成网,韧性大,抗牵拉 ) 纤维 网状纤维(未成熟的胶原) 弹力纤维( 维持皮肤的弹性) 真皮 基质 无定形均匀物质,主要成分

11、是粘多糖,(填 充、支架作用;物质交换作用) 细胞 “建成巨大白浆房” 皮下组织 (subcutanious tissue)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小结:皮肤层次与功能 第三节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皮脂腺、小汗腺、大汗腺(顶泌汗腺)、毛发及毛囊、指(趾)甲等。1.皮脂腺 分布: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称为脂溢部位。 开口: 毛囊上部立毛肌与毛囊的夹角之间. 组成: 腺体:呈泡状,属全浆分泌。 导管:复层鳞状上皮构成。2.小汗腺分布:除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 唇、 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 开口:皮肤表面 组成: 分泌部

12、透明细胞 暗细胞 导管部:二层小立方形细胞3.顶泌汗腺 分布: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及外阴等处。 开口:毛囊的皮脂腺出口上方或直接开口于表皮。 分泌形式:顶浆分泌 顶泌汗腺液:一般为无臭的乳状液,少数人的顶泌汗腺液内可有 特殊成分,排出后被细菌 分解可产生臭味(腋臭,狐臭等)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4.毛发及毛囊毛发 长毛(头发、胡须、阴毛、腋毛等) 短毛(眉毛、睫毛、鼻毛、外耳道毛) 毳毛 (面、颈、躯干、四肢等处的体毛)无毛部位:指趾末节伸侧、掌跖、乳头、唇红、龟 头、包皮内侧、大阴唇内侧、小阴唇、 阴蒂等 人的头发约10万根。正常人每日可脱落70-100根,同时也有相当量的头发生长。

13、 头发生长周期:生长期(3年) 退行期(3周) 休止期(3月) 每天头发生长0.27-0.4mm,每3-4年生长50-60cm。 影响毛发生长的因素有:遗传、健康、营养、激素等。5.甲分为指甲和脚趾甲 能够保护手指和脚趾娇嫩的皮肤,甲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皮肤附属器官。 整个甲体的下部是甲根,甲体下的皮肤成为甲母质,甲母质是甲的生长之源,如果这个区域受到破坏,甲就不会再生长。 第四节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具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还参与物质代谢、免疫反应,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1防护作

14、用 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液体丢失 2.感知作用 皮肤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能感觉到包括压觉、触觉、温度变化以及痛觉等多种知觉,帮助人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避免各种不必要的伤害,并且对于人体适应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皮肤感觉:单一感觉、复合感觉3.吸收与排泄 一般来说,皮肤能够吸收的物质只有脂溶性的物质,水溶性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影响吸收因素:1.局部结构 2.角质层水合度 3.吸收物理化性质4.环境温度4.体温调节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作用,皮肤中皮下脂肪组织可以防止人体内的热量散失,当外界温度太高时,也可以防止过多的热量入侵。 此外,皮肤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调节体温,比如皮

15、肤上的汗腺可以排泄汗液,这是通过水分蒸发的方式,带走人体过多的热量;或者调节皮肤毛孔的大小以及通过真皮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调节血液流量等以调节体温。 皮肤细胞自身的代谢 皮肤参与全身的代谢过程5.皮肤代谢作用皮肤细胞自身的代谢 角质形成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色素颗粒的形成 毛发和指(趾)甲的生长 汗液和皮脂的分泌(1)水的代谢皮肤内的含水量为体重的18 - 20%婴幼儿 成年人、女性 男性水主要贮藏于真皮内皮肤的排出水量为300 -420g/24h(2)电解质的代谢氯化钠(NaCl):存在于细胞间液中,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氯化钾( KCl ):存在于细胞质内,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铜:含量甚少,参与糖酵解和色素形成镁、钙、磷、硫、锌(3)糖代谢皮肤中的糖类 糖原(表皮颗粒层) 葡萄糖(表皮层) 粘多糖(真皮)作用:提供能量,合成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底物(4)脂代谢脂肪(中性脂肪): 真皮网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