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档案研究的探索-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课件_第1页
中国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档案研究的探索-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课件_第2页
中国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档案研究的探索-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课件_第3页
中国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档案研究的探索-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课件_第4页
中国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档案研究的探索-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國加入世界的前沿(言):檔案研究的探索吳得源政大國關中心中國政治所副研究員動機研究問題方法與資料來源主要論點與證據結語動機北韓伊朗核武器問題:崛起的徵兆?PRC as “forerunner”當代中國加入世界/崛起的討論多以1990年代為焦點:先後?What about temporal/spatial context? Did China REALLY rise or join the world in the 1990s?後設理論的連結?研究問題What was historical and spatial conditions that made contemporary rise o

2、f China possible? In what ways are those conditions mapped out? Ontological Q: Did China already rise in the 1960s and 1970s?Epistemological Q: How do we know about it?方法與資料來源質化:官方檔案主要資料來源:加拿大圖書與檔案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控存檔案重要性: 加拿大的相對中肯(一度瀕臨承認、1970年10月外交破冰)與相對受中共相對信賴、no colonial past with Ch

3、ina、與美國的微妙關係、中介角色、多邊傳統(UN、NATO、大英國協等)主要論點一 崛起意味空間的擴展,涉及不只是物質面向科技能力/組織空間的成長,也涉及非物質或抽象面向能力/組織空間的擴大(意義的賦予及分享/事實的建構:外在社會集體認為主體對象已經大到不能忽略、能產生某些作用。:需要納入交往)主要論點二中國在1964-1974已經崛起,從相對孤立但擁有核子牙齒,到進入聯合國,再到初期加入後積極參與UN(海床委員會所召開海洋法會前會)。三度空間first atmospheric spatial expansion (done in relatively isolated condition)

4、, then diplomatic space enlarged (UN admission), followed by engaging in marine dimension of spatial expansion (Law of the Sea).主要論點三PRC第一次試爆核子武器(1964年10月16日)前的預期、實際試爆到試爆後引發若干國家外交聲明倡議、因應行動等過程足以印證PRC崛起的事實產生(但這種崛起尚不完全:未對西方國家構成立即威脅:PRC remained an incomplete ontological entity)證據一NATO早在1963年上半年起即預期PRC將

5、首度進行核試,針對PRC核試帶來的可能影響作評估報告: Working paper “the Implications for NATO of Chinas becoming a Nuclear Power” (July 22, 1963):對NATO防衛地理範圍應進行修改的呼聲出現NATO內部針對PRC(可能)核試召集多次會議討論因應之道The fact that China did not fall within NATO defense parameters and yet NATO still held many meetings means NATO cared about the

6、chang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not only between PRC and West, but also between PRC and its Asian neighbours, especially Japan and India (Asias balance of power was shifting to Chinas favour)證據二PRC試爆後,至少三類國家認為將PRC納入UN或限武談判的時機到了: (1)PRC盟邦:(Pakistan); (2)不結盟運動(Ghana and Yugoslavia為代表); (3)一些西方國家 (Denmar

7、k, Belgium and Canada)證據三PRC核試後,加拿大駐印度與日本兩國外交人員報回兩國決策菁英對PRC試爆後的態度、政策調整可能性、政策行動及一般輿情分析報告的頻率與內容質量均顯著增加。印度:Shastri總理/政府官員一再重申核子科技用在和平、能源用途,但也私下流露對地理鄰近中國大陸所造成緊急因應時間受到壓縮、本身在第三世界領導地位受威脅的憂慮與不安:先後提出對應行動:在試爆前夕要求不結盟運動會議決議派特別代表團赴北京勸阻;試爆後尋求在UNGA提出對PRC的譴責案,並徵求一些西方國家(包括加拿大)的共同提案PRC核試不只導致其亞洲主要鄰國、NATO的因應中國崛起事實,美國本身

8、也開始敦促一些原有意願或已簽署加入1963年Partial Test Ban Treaty 的不結盟運動國家不動搖立場、加速加入程序。證據四PRC藉由核試展示其有能力,通過試爆產生輻射塵,穿越大氣空間及跨越邊境:PRC在1970年代初期的核試所造成的輻射塵大氣污染陸續成為當時剛與PRC建交的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進行當面外交交涉或抗議的議題。主要論點四PRC進入UN後擴增其外交空間: empower it to voice its views, exert real influence on policy agenda-setting, undertake face-to-face neg

9、otiations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world body.證據在UNGA有關限武議題, PRC 代表團利用UN場合平台更積極、大聲抨擊蘇聯的政策,發言所代表關注焦點也伸展到印度洋及拉丁美洲非核化議題。主要論點五在 1970年代初期, PRC已經開始在聯合國場域追求海洋空間(東海)的擴大與話語權,為新近釣魚台爭議提供正當化基礎:積極參與 Third UN Conference on Law of the Sea and its preparatory meetings in Seabed Committee. In the meetings it also s

10、upport Latin American 200-mile for territorial sea, EEZ proposal證據PRC代表安致遠在 1972年3月初在海床委員會發表聲明提到釣魚台主權屬於中國台灣省並駁斥日本代表的發言(這場合是PRC在進入聯合國後首度參與的UN正式會議)PRC也藉由參與UN海洋法會前會重申反霸、第三世界團結一致訴求,支持拉丁美洲國家爭取200海里領海的立場。結語檔案研究可作為後實證主義(強調文本與意義賦予及分享)與實證主義(強調經驗證據的呈現與可查證)的橋樑之一。先期中國崛起的真實存在:透過三度空間的擴展。論述分析 2.0:數位詮釋在政治學的應用Discou

11、rse Analysis 2.0:Applying Digital Interpreta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陳至潔國立政治大學 國研中心Titus C. ChenIIR-NCCU報告內容研究興趣與領域研究困境與挑戰論述分析的數位轉向中國人權研究:數位詮釋學的應用現場問答研究興趣與領域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規範、身份、觀念)國際規範與國際建制東亞國際史國際場域下知識與權力關係威權政體、人權制度、與社會正義質性與詮釋研究方法那些習以為常的國際觀念,是如何被建構(或挑戰)的?研究成果研究計畫一:國際規範與中國人權法治人道事務研究計畫二:東亞冷戰史國研中心的敵情分析與外交

12、政策建議爭辯中國研究面臨的挑戰對文本/論述的重視文本承載規範(制度)、表達身份、闡述觀念文本呈現規範、身份、或觀念被建構(或解構)的過程如何研究文本/論述?尤其是大量(甚至巨量)的文本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落差現有文本/論述分析的困境主觀性/任意性(arbitrariness)過強文本的選擇不具代表性(representation)論點推演的過程不夠嚴謹(rigor)難以呈現關聯性(relationality)/建構性(constructivity)難以將抽象的規範/觀念/身份 轉化為 可觀察(observable)、可測量(measurable)的因素難以証成(verify)或証偽(falsify

13、)某個因素/變數對具體政治事件/行動/制度的影響現有文本/論述分析的困境(二) 在操作上難以重複進行方法難以傳授、習得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不同研究典範之間難有交集、難以對話所得研究成果無法分享建構文本/論述分析新方法的標準確保所用文本/論述的代表性具有嚴謹的論點推演的方法充分展示關聯性或建構性的方法可重複驗證、可傳授、可習得的方法包容多元認識論的方法數位詮釋的興起大數據(big data)與數據挖掘(data-mining)的時代從 數位典藏 (數位化)到數據挖掘(資料化)人工資料化(資料連結與公開):資料分類、標籤、索引半自動/自動資料化(資料分析與運用):文本探勘數位詮釋的觀念史基礎:從

14、思想史到觀念史的語言/文本轉向美國觀念史學社(Arthur O. Lovejoy,1873-1962)觀念的歷史起源、演變,及其作用與影響觀念群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及其賴以產生的原則之間的聯繫著重於尋找某種觀念的基本意涵的不變性與必然存在性英國劍橋學派(Quentin Skinner,1940-;J. G. A. Pocock,1924-):以話語為主的政治思想研究重要言說的意涵和主題,及其與言說的論爭語境的聯繫或關聯考掘言說者的意圖與言說效應間的關聯德國概念史學派(Reinhart Koselleck,1923-2006)語義在社會結構中生成的歷史政治和社會事實與其語言兌現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歷史

15、沉積於特定概念歷史語義學與概念變遷相聯繫的宏觀考察數位詮釋(digital interpretation):由文本/論述分析到關鍵詞叢與後設觀念(Meta-concept)的分析以表達某一後設觀念的關鍵詞為中心,從數據庫中提取數據,分析與該關鍵詞共同出現的其他詞彙(關鍵詞叢)的出現頻率及其年代分佈模式,以分析該關鍵詞的不同意義類型及演化過程,從而發現該後設觀念的形成與演變的軌跡,並揭示該觀念與社會事件及行動之間相互作用的進程。數位詮釋:由文本/論述分析到關鍵詞叢與後設觀念的分析以觀念為對象的數位研究範式,亦可應用於對規範與身份(以文本/論述為載體)的研究數位詮釋的跨學科研究架構人文社科材料科學

16、資訊科學統計科學合作流程圖Step1: Question提出研究議題決定研究文本人文/社科、材科Step2: Methodology針對研究問題與文本決定數位研究方法人文/社科、資科、統計Step3: Technology編寫方法程式開發數位方法計算研究結果資科、統計Step4: Application應用新方法提出新問題提出新詮釋數位詮釋方法開發成果(一)前後詞綴研究法以某一詞綴為出發,可透過數位技術快速勾勒出相同詞綴的不同詮釋現象。如以主義為後詞綴,可快速擷取出近代的各種主義。詹筌亦、王乃昕:主義的數位人文研究,收入項潔等主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社會網路模型研究透過此研究方法,可以

17、建構史料中人物、事件、理念的角色與彼此關聯,或是勾勒不同報刊主題的近似關連性,在研究報刊的宗旨問題與立場轉變上,可提供新形態解讀。闕伯丞、宋邡熏、沈錳坤、蔡銘峰:由史料中探勘職官年表:以清聖祖實錄為例,第四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數位詮釋方法開發成果(二)事件與思潮互動研究法以某一事件歷史發展脈絡為關注主軸,觀察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不同觀念在事件發展史上,如何受到事件影響而產生變化的過程。金觀濤、邱偉雲、劉昭麟: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收入項潔等主編: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報刊立場與觀念轉型研究法能夠將一歷時性報刊中的立場、主張、思潮轉型現象;或是另一觀念在歷

18、時性發展中的內涵轉置現象,透過關鍵詞叢的擷取,加以呈現。金觀濤、梁穎誼、姚育松、劉昭麟:統計偏離值分析於人文研究上的應用-以新青年為例,第四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數位詮釋方法開發成果(三)前觀念研究法以關鍵詞叢擷詞技術,勾勒重要觀念關鍵詞出現前的醞釀語境。透過此方法可以觀察出觀念如何從某種思潮逐漸凝縮成短語,最終形成關鍵詞的詞化過程。邱偉雲、金觀濤、劉青峰:中國主權觀念的形成:從前概念到概念,近代東亞的觀念變遷與認同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社資中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論述分析的數位轉向(digital

19、turn)有效率地對選定的巨量文本中的重要訊息進行擷取、規則/模式歸納、與時代意義分析發現傳統人工閱讀方法難以獲得、且非人力所及的線索將觀念(思想、規範、身分)、行動、與制度彼此之間的複雜關係轉化為可觀察與分析的脈絡化材料超越原有研究的視野:確證/修正/推翻舊理論,開展新理論科技部數位人文整合型總計畫觀念事件行動:中國近現代觀念形成與演變的數位人文研究總主持人:鄭文惠 總顧問:金觀濤計畫一:中國近現代國家/世界觀念形成與演變計畫二:以人工智慧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基礎之數位人文資訊服務計畫三: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族主義: 近代中國的家國想像計畫四:文學關鍵詞的指涉與詮釋研究中國文學在戰後臺灣的意義計

20、畫五:中國近現代人權思想的變遷中國人權研究:數位詮釋的應用文山詞海的困境人民日報(1946-2012)理論層面:中國政府的人權觀念、政策、與制度是如何被建構的?操作層面:傳統論述分析典範下的研究問題“人權”對中國政府意味著甚麼?中國政府的人權觀念是否有所改變?建構主義視野下的中國人權研究:數位詮釋的應用研究典範轉換過後的研究問題與 “人權”共同出現的關鍵詞為何?這些關鍵詞背後的核心觀念為何?這些關鍵詞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何?這些關鍵詞是否隨時代推移而改變?透過對共生關鍵詞叢內容之演變的觀察與分析,可勾勒出中國政府人權觀念的元素,與其被建構的過程數位詮釋方法第一步:收集文本由人民日報數據庫(1946

21、-2012)收集凡是內文有“人權” 二字的報導6,959篇報導“人權”出現了22,180次(扣除雜訊)人工方式或是資科方式?21,000 分鐘 vs. 70 分鐘 敘述統計:歷年分佈敘述統計:人權報導筆數佔總筆數的比例數位詮釋方法第二步:視窗單元(co-location window)數位詮釋方法第二步:擷取短句-適合分析的文本以 “人權” 二字為中心,向左右擷取距離長短自行決定的短句以左右10字為例,則產生22字的字串(含標點符號與空格)含有“人權”與其準關鍵詞的總集合數位詮釋方法第三步:斷詞(parsing)在短句中隨機切出長度自行決定的詞彙,出現頻率門檻亦可自行決定可依照詞彙長度或出現頻

22、率排序按照詞頻排序的共現詞叢數位詮釋方法第四步:準關鍵詞叢人工排除雜訊(無意義之詞或夾字)自行選定詞頻門檻建立 “乾淨” 的準關鍵詞叢表3495中國3223問題1935保障1844國家1843國際1839人民1743促進1582基本1575聯合1573發展1493聯合國1333侵犯1270尊重1240自由1158美國1036委員會1031民主982世界962犯人870狀況851社會834權利766會議694政府666事業數位詮釋方法第五步:準關鍵詞叢的進階分析以各種偏離值檢測法來分析準關鍵詞叢詞頻累積檢測法CUSUM離散程度檢測法Standard deviation均衡程度檢測法Simpson

23、 Index基本觀念檢測法Factor analysis方向性檢測法Lorenz/Gini Index關聯性檢測法Chi-Square & T-test詞頻累積檢測法 CUSUM詞頻累積檢測法:早期出現詞頻累積檢測法:後期出現詞頻累積檢測法:較均衡分佈詞頻累積檢測法:中期遲滯詞頻累積檢定法 CUSUM的發現早期關鍵詞:新道德(黨的意識形態)人民、基本、侵犯、自由晚期關鍵詞:自我指涉、黨與國家中心中國、國家、發展、事業均衡分佈關鍵詞:國際主義、國際身份國際、美國、聯合國、委員會、世界中期遲滯關鍵詞:政治波動關鍵詞?政府、保障、民主、權利離散程度檢測法:Standard Deviation(時段性

24、研究)離散程度檢測法:Standard Deviation離散程度檢測法的發現可進行同時段的不同關鍵詞離散值比較:“基本”與 “人民” 的比較: 兩者頻率類似,但前者離散值較高,指明前者分佈較平均,是最為基礎的中國人權關鍵詞可進行不同時段的同一關鍵詞離散值比較:“基本”的離散值變化甚大,頻率下降甚多“人民”的離散值與頻率均下降,但變化幅度較小“中國”的離散值沒有明顯變化,但頻率明顯上升均衡程度檢測法:Simpson Index均衡程度檢測法:Simpson Index均衡程度檢測法的發現基礎關鍵詞:詞頻高度均衡人民、基本時代關鍵詞:詞頻高度不均衡相對密集:事業、狀況相對分散:保障中介型:發展其他數位詮釋方法基本觀念檢測法:Factor analysis找出數個共現關鍵詞背後的重要母體/根源觀念(root idea/concept)時代性檢測法:Lorenz/Gini Index檢定共現關鍵詞的時代方向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