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pp课件2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pp课件2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pp课件2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pp课件2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pp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目录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距四川广汉约三四千米,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堆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就目前掌握的文物及史料来看,古蜀国与中原商王朝并无任何藩属关系,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文化看台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星堆有几个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明起源何方?(2)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 500

2、多年,后来为何突然消失 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2 000多年的神秘空 白如何解释?(3)出土的青铜、海贝、象牙等神秘的器具表明三星堆 曾是世界朝圣中心,“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 何以有了“海外投资”?(4)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 何以独缺文字?权杖上的图案是图还是文? 文化看台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点评: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了解三星堆文化,深入探寻多民族的历史人文景观的流变,寻找华夏文明的东方生态文化特征,这些都是唤醒华夏儿女集体文化记忆的切实、有效的途径。文

3、化看台点评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独自创发、慢慢形成、自成体系的历程。(1) 了解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特征。(2) (3) 了解中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尽管冲突不断,但仍能绵延至今的根本原因。学习目标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乱、冲突与融合中走向繁荣的历程及衰变的原因。学习重点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采用王国维先生的“文史互证”法, 参观文化考古发掘遗址或历史博物馆,通过对出土的历代文物的观摩及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使考古出土实物与历史文献互证,直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方法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原始部落文化第

4、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1.原始观念文化 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后来,在中国境内又陆续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北京人”和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几千处,我们通过先民 遗留下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可以 看出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一、原始部落文化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原始先民的宗教崇拜大致大致分类:(1)自然崇拜 (2)生殖祖先崇拜 (3)图腾崇拜 一、原始部落文化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2.上古文化分布状况 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史学家对上古文化分布的划分众说纷纭

5、。通行的划分法是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可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三大文化集团实际是上古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继传17代,历时430年。上(尚)忠”是夏的特点。历史学家宋镇豪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尚忠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二、华夏文明的形成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 1.尚忠的 夏文化 商自汤受命至纣,历时554年。商以盘庚迁殷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都城多迁移,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安阳平原建

6、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在武丁时期达到鼎盛。第一节 灯火通明的艺术殿堂二、华夏文明的形成 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及其主要同盟,联合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孟津”,灭掉了残暴的商纣政权,自武王受命到东周,传代38世,历时790年。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一直到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二、华夏文明的形成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 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开辟了上古多姿多彩的文化局面,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形成灿烂的“百家”文化。中国数千年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不能仅从自然条件来说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周

7、代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初的根芽。二、华夏文明的形成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3.西周开始统一文化的历程三、春秋战国的纷争与交融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开始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三、春秋战国的纷争与交融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由部落文化向封建文化挺进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

8、有“九流十家”之说,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翟为代表的墨家,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邓析、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等派别。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高峰,所创立的各种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边疆的开拓与文化的同步发展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秦在以武力将东方六国吞并之后,乘着余勇,向东南、华南古老的百越和西南地区的西南夷进军,在那里凿渠修路、建立政权,征发内地人前往定居,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开始了对南方的开发。一、边疆的开拓与文化的同步发展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拓展阅读 打击匈奴引发了西

9、域的打通。为联合已经西迁的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预定目标虽然没有达到,但发现了西域各国,此后汉与西域使臣来往不断。为彻底肃清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汉武帝两次大举对西域用兵,基本控制了西域。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1.郡县制的确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近百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遭到守旧的读书人的反对,可见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了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2.中央集

10、权制的建立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但秦代有其官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3.确立官员选拔的方式 统治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秦汉特别是两汉王朝,在选拔、任用官员方面有许多为后世所不及的地方。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三科最显著。三、重农主义成为基本国策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

11、建文化的确立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重农主义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三、重农主义成为基本国策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拓展阅读 秦末的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汉初,连皇帝的车驾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致的马,社会极度贫困。社会经济要恢复,当然从粮食生产开始,这是小农大发展的时期。汉王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当时边疆没有大的战争,汉初几位皇帝也大体能做到节俭,减少各种开支,所以小农的利益

12、得到照顾。三、重农主义成为基本国策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的交换、商品的流通以及手工业、冶炼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存在着几个大的经济区域,商人们因而得以周流天下。重农在西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跨越了单纯的农业阶段后,在一个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国度里一刀切地推行这样的政策,只能证明国家管理思想的片面和狭隘。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的确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在他在位期间,儒学的政治理念并未有施展的机会。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

13、士族阶层的养成。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迁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经数年征战,西晋消灭了吴、蜀政权,中国重新归于统一。但天下一统的局面只维持了二十余年即告结束,此后是三百余年漫长的南北分裂。统一的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迁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拓展阅读 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研究,永嘉南渡引发了中国人口南迁浪潮。这个浪潮由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发其端,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

14、年)终其绪,为时达半个世纪之久,前后有4次高潮。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迁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民族大迁徙也不是一次性的,从西晋末到南朝的宋代,百余年间北方每有政治动荡,基本上都伴随着汉族人民的南下。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这个权力,即使在士族政治失势时也基本没有旁落。二、江南的开发与南北对峙的格局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一)江南的开发 秦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对广大南方地区的开拓,但多为政治上的占领和行政上的设置,深度的经济文化开发除个别地方外,一般都相当缓慢。例如,距长江沿岸不远的庐江地区,在东汉王

15、景到那里任行政长官之前,这里的人民连牛耕都不知道,还在火耕水耨。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二、江南的开发与南北对峙的格局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二)南北对峙的格局 南北对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与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有密切的关系,多体现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存在东晋、南朝与北方十六国、北朝的对峙格局,其中以刘宋与北魏的对峙最为典型。 二、江南的开发与南北对峙的格局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拓展阅读 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在晋末举行了成功的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域,到建宋时,虽

16、关中已失,但河南、山东仍为南方所有。刘宋两次北伐的失败,招致了北魏的大举反击,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二、江南的开发与南北对峙的格局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北魏在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此前,北魏已夺占南朝淮北之地,洛阳更加接近江淮一带,孝文帝为求新都的安全,于迁都之后一再统兵攻打汉水和淮河上游地区。当他取得了南阳,统兵来争襄阳时,触及了南方在襄汉上游的整个防御体系,遭到了南方最激烈的抵抗和反击。双方几度用兵,在南阳与襄阳之间形成胶着之势。 三、佛教的传播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3.佛教对南北朝社会、

17、文化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2.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三、佛教的传播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1.佛教的传入 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传入早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土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三、佛教的传播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2.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有南北之分。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皇帝佞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巨资把他赎回,这样的行径陈后主也有过。此外,齐代

18、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三、佛教的传播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3.佛教对南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大规模流传,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有沙门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通观当时的争议,调和论是主流;重佛抑儒的倾向也是明显的。四、民族大融合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傒、俚、僚等。蛮分豫州蛮、

19、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围大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一带。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四、民族大融合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与文化的融合 北朝的民族融合不能简单地视为汉化,其实,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僧徒在北朝人数上众多,有力地显示出佛教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与深入,这是“佛化”,也可以说是“胡化”。现在南北文化风貌的差异,是南北人民数百年来艰苦开辟的结果,是深刻的融合获得的文明新成就。一、隋唐一统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隋结束了南北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帝制国家,但不久即为唐取代。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

20、一视同仁。唐太宗曾颇为自许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一、隋唐一统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唐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汇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臣和来宾。唐朝政府也不断派出使臣访问各国,派宗教界人士出国进行宗教交流。一、隋唐一统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拓展阅读 公元627年,唐玄奘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从公元742年开始,唐朝的鉴真和尚数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化也

21、涌入大唐.唐朝时,与大唐通使的国家已有70多个,这在当时是别的国家难以做到的。二、隋唐政治体制的变革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政治制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整顿魏晋以来地方行政机构的混乱局面。唐代另一项事关文化发展的新制,是科举制的确立。三、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 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1.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2.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四、宋代士大夫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

22、的不同,其文化心态自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即道德自律严格、胸襟宽广、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炽盛的禅悦之风等,在理学的精神价值 与道德理想的主导下,显示出一种内敛、高雅的人生趣味。四、宋代士大夫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 宋代文人士大夫这种内敛心态的形成与宋代社会政治体制有极大关系。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制度已趋完备,科举所行的封弥誊录制度比前代更有效地成为国家笼络知识阶层的手段。每当外患严重、民族存亡处于危急关头的时刻,士大夫更不能不把对政治、对道德节操的关注放在最高地位。四、宋代士大夫文化心态第四节 隋唐两宋:文化的繁荣宋代士大夫的一般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重

23、理智 而轻感情 (2)多忧患意识一、元朝统一带来的文化冲击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1279年,元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百年的南北对立,中国重新归于统一,疆域之广超过汉唐。元朝政治,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合。一、元朝统一带来的文化冲击(二)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马镫、火炮武装起来的蒙古骑兵,其征服的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蒙古人横跨欧亚的势力范围之内,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中国的花布印制技术、印刷术、火器制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到远方的。同样,西方的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及医药学著作,也大量传入中国。第

24、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一、元朝统一带来的文化冲击(三)重商变相掠夺 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统治者有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轻视商业,而是优待并利用色目商人。 如果汉唐明清统治者也是如此的话,那一定是中国经济的幸事。但在元朝统治者身上,商业的作用却完全不同。 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一)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初七,太祖朱元璋对满朝文武大臣们宣布,从此革除中书省,提升六部,以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以后,设立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皇权独揽,大权不会旁落。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二、

25、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 分析主要史料的来源,弄清目前所依据的史料是怎样产生的,出于何人之手,作者站在何种立场,与所叙述的对象关系如何,并根据上述诸因素判断史料的可信程度。 2.制定律法 朱元璋在称帝之前,于1367年做吴王时便开始起草拟订一部法律并形成了其最初版本。1368年,明太祖正式建立明朝,开始大规模修订律法,最终于洪武七年(1374年)将新版大明律制定完成,史称洪武七年律。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 3.加强特务统治 明朝的特务统治肇起于朱元璋而成型于朱棣。朱元璋夺取政权后屡起大狱,大多依靠告密成狱,但是当时还没有组织。明太祖朱元璋设了12个亲军卫指挥使司。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4.八股取士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明朝君主专权,明代成化年间,科举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艺清朝建立之初,君主专制制度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1.设立军机处 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五节 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文字狱自古就有,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