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PPT-71页)_第1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PPT-71页)_第2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PPT-71页)_第3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PPT-71页)_第4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PPT-7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 目 录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四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二、环境问题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资源利用能力的发达、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人类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人类以空前的规模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表1.2 18

2、50-1980 年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单位:% 地区森林草地耕地中国-39-3+39欧洲+4+8-4拉丁美洲-19-23+677南美-3-22+309南亚-43-1+196东南亚-7-25+670前苏联-12-1+147热带非洲-20+9+288所有地区-15-1+179资料来源:转引自皮尔斯等(1996:197)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表1.2 1960-1984 年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费 地区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人均能源消费人口生活水平19601984非洲3367612南美37631628欧洲168472124北美5149亚洲1882830全球46543855资料来源 :转引

3、自皮尔斯等(1996:197)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我国资源稀缺问题的表现 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不足 第二,水资源短缺 第三,森林资源紧缺 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第二,水资源短缺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三,森林资源紧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4、 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后备储量不足,增储难度大石油需求量继续增加,大量进口石油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不足重要资源可供利用储量不足;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镇困难重重。 一是对资源高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再就业压力大;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四是城市社会负担过重。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科技进步对我国海洋经济的贡献

5、率只有30%左右。 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海岸工程建设不当,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造成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由于近海污染物入海总量不断增加,海域污染范围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类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

6、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公害”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水泛滥、干旱、黑风暴等自然灾害,称为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具体为:1)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二、环境问题

7、Ruttan (1993)的三次浪潮 表1.3 资源环境问题的三次浪潮 波次一般话题具体问题第一波:20世纪40-50年代有限自然资源食物生产的不适应性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第二波: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和消费的副产品杀虫剂与化肥的使用垃圾处理噪声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放射性与化学污染第二波: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资料来源:Ruttan, 1993 二、环境问题第一波出现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供应等)能否维持经济增长以及食物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这些问题和马尔萨斯的关注点是相似的。第二波出现在60年代后期至

8、70年代前期,增加了另一个焦点,即环境对现代技术副产品的吸收能力,如大气和水体污染、石棉、杀虫剂、放射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激发第二波的原因部分可以归结于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的提高既增加了对产生有害副产品的商品的需求,又激发了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二、环境问题第三波发生于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又增加了新的焦点,即全球性变化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第二波和第三波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商品(public goods)空气、水、大气等,这些都有被过度消耗的倾向。1997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会议指出,第三波的问题尤难解决因其涉及到国家之间平等使用公共商品的问题。此外,由于人

9、类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动植物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而可能导致的生物性病理变化,都可能构成若干年后环境问题第四次浪潮的内容。 二、环境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国际上曾出现三种议论:一是悲观论。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爆炸等造成的,并预言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地球毁灭、世界末日。因而提出了原点主义,主张停止工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二是无关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自己的问题是贫穷、饥饿和疾病,对环境的关切可能妨碍自己发展的努力。三是

10、现实论。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应该正视环境问题,认清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环境健全的经济发展,才会持久有效,同时避免无益的副作用。 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长期以来, 由于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特殊性并没有对经济分析产生特别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不被纳入经济分析的主体框架之内,即在一般经济分析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是被“抽象”掉的,或者被归入“资本”范畴,或者被归入“土地”,而土地的主要经济学意义也往往只被认为会产生“地租”。在一般的经济分析

11、中,“土地”或“地租”也被纳入了“资本”。因此,常用的生产函数解释变量只包括“资本”、“劳动”和剩余项“技术”,而在对“技术”的分解中,也通常没有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现实生产过程 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能源 自然资源 废物生产对象(产品) 环境污染消费 土地与环境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工业生产过程 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物质形态转换生产对象(产品)消费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农业生产过程 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物质形态转换生产对象(产品)消费

12、自然生长过程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1、消费 2、稀缺 3、市场 4、帕累托最优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1、消费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1。当消费者使用(消费)商品(消费品)时,他们关心的是商品这一物质实体所具有的效用。很少有人关心制造商品的物质从何而来,经过消费之后又到何处去以及这些商品消费后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

13、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1 英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2、稀缺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一项资源只有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即当环境资源不具有稀缺性时,它是没有交换价值的。伊斯特尔(K. W. Easter)和瓦尔蒂(J. J. Waelti)指出,“如果某资源存在竞争利用状况,那么就可以说该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某资源丰富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排斥他人利用,就不存在稀缺问题。”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环境要素的多元价

14、值难以同时体现而导致某种环境功能资源产生稀缺性,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如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二是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特别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 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3、市场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尽管没有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分析和讨论具体问题时,仍然把它作为一个值得向往的参照系去加以比较,设法追求。然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出现提示人们,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是对这种市场模式的偶然背离,而是一种普遍的经

15、济现象。 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4、帕累托最优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生变量,不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在不考虑生态系统而单独研究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简化为如何使经济系统在既定成本下产出达到最大化,或如何在既定产量水平下投入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帕累托最优”是在不能在不使其他人经济状况变得更差的情况下,使某些人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但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只是不改变其他人的经济状况,但对资源等环境因素没有作重点考虑。即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资源可能被过度使用,环境可能遭受破坏。 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面对这些新的

16、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由于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具有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现实重要性,将其抽象于经济分析框架之外已越来越不能保持经济分析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尽可能地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特别是在应用经济学领域,须“一般性地”引入资源环境因素,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或者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具体地讲,就是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分析、经济福利分析(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分析中1。1金碚. 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N. 光明日报, 2009-09-01(4)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17、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实践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一)实践基础工业革命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之后,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产品高度丰富,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日趋严重,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宁的环境、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份都变成了稀缺的资源,都有了直接经济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一系列经济学问题,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环境保护第一次提上国际议事日程,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来维

18、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但当时所关注的是各国国内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退化。1974 年墨西哥会议认为,必须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一)实践基础1975 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开经济规划的生态对策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环境经济规划问题,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环境影响);197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要合乎环境要求;1980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会议指出这四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在1992 年在巴西里约举行的地球峰会上,重心则移至全球

19、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所界定的国际环境问题包括4 类:臭氧层保护,防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际水域资源保护。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战略到行动的转变。 (一)实践基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来,秘书处已收到55个国家递交的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根据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1月31日前,发达国家应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或通报截至2020年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通报自愿减排计划或温室气体控制行动计划。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德

20、班开幕,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从2013年开始实施。 (二)理论基础环境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源于20 世纪2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Pigou)关于外部性的思想。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例如,公司或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已经是对市场理论的某种修正。 格蕾(Gray)和霍特林(Hotelling)分别在1914 和1931 年对可耗竭资源如煤及金属矿藏的折耗程度作过分析。约翰穆尔(John Stuart Mill)早在19

21、世纪就做过增长极限的分析。 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A克尼斯(Allen Kneese)等人对环境项目的经济成本和收益以及政策进行评价,从“增长的极限”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提出了疑问; (二)理论基础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卡尔逊(Carson) 发表了寂静的春天 。该书警告说: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一方面又在毁灭着已有的文明,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不得到及时遏制,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 1966 年,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他指出,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

22、定律,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其物质形态并没有消失,必然存在于物质系统之内;第二,虽然回收利用可以减轻对环境容量的压力,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断增加的熵意味着100的回收利用是不可能的。 (二)理论基础克鲁梯拉(John Krutilla)在1967年9月出版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Conservation Reconsidered)一文,提出了“舒适型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 1972 年丹尼斯. L. 米都斯 (Dennis L. Meadows)等人撰写的增长的限度一书,提出了“零增长论”。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和污染将以

23、指数形式增长。 资源使用年数使用年数(考虑指数增长)考虑5倍已知储量的使用年数铝1003155天然气382249铜362148石油312050黄金11929锡171561铅262164锌231850表1 几种主要矿产资源使用年限的估计 资料来源:根据增长的极限第29-32页整理。 (二)理论基础达利(Herman EDaly)在“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经济学家已经知道而许多人未必知道的东西”(The Economic Debate:What Some Economists have learned but Many have not)一文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

24、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尼斯(Allen VKneese)、艾瑞斯(Robert UAyres)和德阿芝(Ralph CDArge)出版了经济学与环境(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他们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质平衡关系,对传统的经济系统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模型。 (二)理论基础1979 年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表了不久的将来一书。1980 年美国政府发表了全球2000 年。这些出版物对未

25、来的预测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指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几乎在所有地区人口继续增加;大部分地区经济继续增长;全球范围内粮食和农产品供应变得不那么充裕,价格更为昂贵;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下降,对能源更加注意节省;水的问题愈来愈大,在供应和污染方面均是如此;环境压力增大。 (二)理论基础总之,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三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性和深化,使人们在分析环境资源的配置时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扩展了经济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应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三是在应用方面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之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

26、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开始组织人力研究。1981年召开了“环境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论环境经济一书。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涌现出一批环境经济学专家,并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污染损失计量、环境经济模型建立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有很多专著问世,例如:生态经济学概论(姜学民,1985)、生态经济学(马传栋,1986)、资源核算论(

27、李金昌,1991)、实用环境经济学(张兰生等,1992)、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1999)、环境经济学(王玉庆,2002)等。 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涉及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在中国环境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近20年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从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投融资、循环经济、环境与贸易、国际环境问题经济分析等七个领域展开了研究。 1、环境经济理论 环境经

28、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很多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是直接从西方国家引入,如RFF环境经济学丛书(克尼斯、马中等,1992)、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张世秋等译,1993);二是国内学者借鉴利用西方环境经济学理论,如环境经济学(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等。目前,更多的学者把环境经济理论研究转向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用化的循环经济理论等。 2、环境价值核算 作为宏观政策方面,建立基于环境价值核算的绿色国民核算是目前国内的热点。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和“真实储蓄率”。

29、北京市党校在“九五”期间完成了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并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了核算。2001年,王树林的著作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国家环保总局与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由中国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2、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很多学者在该领域开展过一系列的工作.如夏光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等(夏光,2002);周悦先等对洛阳市1994年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周悦先等,1999)。胡雁对青岛市区19812000年大气

30、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青岛市1998年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胡雁,2003)。阮俊华等对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损失评估法进行了探讨(阮俊华等,2002)。世界银行、哈佛大学、未来资源研究所和国内学者合作对全国、北京、沈阳、重庆等环境污染健康损失进行了研究。2、环境价值核算在生态破坏计量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于1995年开展了“中国九十年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这一工作致力于计量概念、计量方法、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改进(王玉庆,2002)。1999年,徐嵩龄进行了生态破坏诱发中国水旱灾害程度及计量方面的研究(徐嵩龄,1999)。 3、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收费制度 1

31、9941996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世界银行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及其实施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基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政府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环境税收政策 2003年10月,中国环境规划院开始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研究”专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将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及其结构要素。 3、环境经济政策排污交易政策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与总量控制的逐步实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在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贵阳六个城市进行

32、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试点。在中国环境规划院专家帮助下,2002年9月太原市人民政府通过了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排污交易在太原市全面开始启动。2002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中美环境合作项目“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出版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中国的可行性一书(王金南等,2002),探讨了在中国施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4、环境投融资 2002年,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2002年11月,召开了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国际研讨会,促进了环境投融资机制的研究工作。2

33、003年10月,中外专家共同完成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项目“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环境规划院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研究环境投融资分析工具,并在四川省的14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环境投融资研究正在转向投融资工具,如利用市政债券、BOT等加快环境融资(王金南等,2003)。 5、循环经济 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进行了国外循环经济法律、方法及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初步构建等的研究,建立了由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组成的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一直密切关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国内外发展,在理论、方法学和实践科研

34、工作中及时地扩展了研究领域加强了循环经济的研究力量(胥树凡,2003)。2003年1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战略与机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战略与机制研究”报告,对循环经济原理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推行循环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6、国际贸易与环境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降低,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999年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研究了绿色壁垒的成因、实质及其对我国贸易发展影响和我国的相关对策。2000年,国家教委“九五”人

35、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环境保护和外贸关系的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国际环保措施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外贸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01年9月完成了绿色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课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绿色贸易行动计划的建议。7、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GDP的3%6%。 “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组织了一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全球变化对农业(张金屯,1999)、能源战略(何建坤, 2001)、自然资源(张云霞等,2003)、传染病流行

36、(曾四清等,2002)、森林生态系统(刘国华,2001)、土地荒漠化(常影等,2002)、野生动物(彭少麟等,2002)、未来地表径流(游松财等,2002)等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估,对造成的经济影响分析研究较少。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对象二、学科性质三、内容体系四、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包容进入经济分析系统,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进入生产函数。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将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7、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相结合,来研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有效配置和代内和代际分配问题,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这五个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二、学科性质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的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

38、和代内和代际分配问题,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学科性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区别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不仅研究其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着重研究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后果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反作用。 2)区域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口密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且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研究环境经济问题,要坚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差异性,制订各种政策、措施和标准。3)阶段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无

39、论是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的性质、治理污染的经济实力,以及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环境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既要从空间上注意它的区域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又要从时间上注意它的阶段性。 二、学科性质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这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

40、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学科性质还有学者认为,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实现对其进行控制的途径;而广义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则应当包括狭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因为产权制度可将环境污染与资源配置内在地联系起来,而环境问

41、题的分析和解决,必然要求将其置于自然、人工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之中。 三、内容体系 第一篇 总论即第一章,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第二篇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章,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原理、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物质平衡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的福利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利用的经

42、济效率理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理论等等。 三、内容体系第三篇 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即第三章和第四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分析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两部分。在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分析中,包括可耗竭且不可回收的资源的利用(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例)、可回收的资源的利用(以矿物为例)、可补充但可耗竭资源的利用(以水资源为例)、可贮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森林资源为例)、可再生私有资源的利用(以农业资源为例)、可再生共有资源的利用(以鱼类为例)等。在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包括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废弃物排放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农业污染;越境污染;资源环境与

43、贸易等等。 三、内容体系第四篇 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即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概述、自然资源与环境价格评估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概述中,包括资源价值核算的内涵、类型及程序;资源价值核算的内容;环境的总价值等。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格评估方法中,包括成本-收益法、直接市场评价法、替代市场评估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和各种方法的评价与选择等。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等等。 三、内容体系第五篇 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即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概

44、述、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和绿色GDP核算三部分内容。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概述中,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背景、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内容、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程序等。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中,包括SEEA(2003)产生的背景、SEEA(2003)的内容和特点和SEEA(2003)的程序等。在绿色GDP核算中,包括绿色GDP核算的背景、绿色GDP核算的思路与方法、绿色GDP核算的实践等等。 三、内容体系第六篇 环境污染控制即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控制概述、排污标准、庇古税、排污权交易和环境经济政策四部分内

45、容。在环境污染控制概述中,包括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控制的思路和环境污染控制的手段等。在排污标准中,包括排污标准的确定和排污标准的应用。在庇古税中,包括庇古税概述、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庇古税的优缺点分析以及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等。在排污权交易中,包括排污权交易概述;排污权交易的宏观、微观效应;实现排污权交易的条件;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的比较;美国的排污权交易经验介绍;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等。在环境经济政策中,包括环境经济政策概述、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以及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等。 三、内容体系第七篇 国际环境问题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保

46、护资源、能源短缺四、研究方法 1、系统方法 2、规范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第四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战略性难题是:一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和人口就业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将主要关注以下领域: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主要是揭示环境问题背后存在的人与人(或社会集团与

47、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制定协调这种关系所需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具体途径是分析环境资源权利的法律规定、不同人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权利结构以及人们在维护环境权益方面的实际可能性等。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国家管理环境的职能只能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调节环境冲突的作用可以适当地由市场机制所替代,环境经济分析要为这种替代提供理论说明和实施方案。3、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在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下,经济体系必须向着对环境无害或有利的方向转变和发

48、展,这种转变不是盲目和自发的,必须由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作出指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出非持续的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改变的途径。开展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价值评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首要的是制定出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现实分析。提高环境经济评价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是环境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4、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对环境作出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和传统的任务,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必须对其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调整,以体现公平和持久性的内涵。关于贴现率的选择,就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操作

49、范围,它包含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侧面的环境经济问题也表现为理论问题。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5、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由于经济发展过程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改革和改善经济决策过程(特别是宏观经济决策过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宏观经济决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现实操作层次上,体现为具体的部门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即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等)、贸易政策、地区政策等,在这方面,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任务。设计一套更适合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是自然

50、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环境税以及生态补偿政策方面。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投入比例关系,同时,要研究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在环境融资方面,应研究拓宽融资渠道,在融资手段上不断创新,促进环境保护融资渠道多元化。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6、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对大量和分散存在的环境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历来是成本十分高昂的一项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成本甚至是管理能否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很多乡镇企业无力顾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现实任务是对这种成本作出定量分析并设计成本最小的方案。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

51、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环境也面临来自国外的严重威胁,污染跨国转移已经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同时,为加强对外贸易,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其影响程度也值得深入地探讨。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理论创新趋势 (二)方法论创新趋势 (三)问题导向趋势 (四)多学科交叉趋势 (第14讲)考场作文开拓文路能力分解层次(网友来稿)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说明:本系列稿共24讲,20XX年1月6日开始在资源上连载【要义解说】文章主旨确立以后,就应该恰当地分解层次,使几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何分解层次主

52、要取决于表现主旨的需要。【策略解读】一般说来,记人叙事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分解层次,写景状物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分解层次;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解层次;议论文主要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来分解层次。当然,分解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固定模式,而应该富于变化。文章的层次,也常常有些外在的形式:1小标题式。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如世界改变了模样四个小标题:寿命变“长”了、世界变“小”了、劳动变“轻”了、文明变“绿”了。 2序号式。序号式作文与小标题作文有相同的特点。序号可以是“一、二、三”

53、,可以是“A、B、C”,也可以是“甲、乙、丙”从全文看,序号式干净、明快;但从题目上看,却看不出文章内容,只是标明了层次与部分。有时序号式作文,也适用于叙述性文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明晰的层次。 3总分式。如高考佳作人生也是一张答卷。开头:“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要用行动来书写。”主体部分每段首句分别为:选择题是对人生进行正确的取舍,填空题是充实自己的人生,判断题是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问答题是考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份“试卷”设计得合理而且实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份人生试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分解层次,应追求作文美学的三个价值取向:一要匀称美。什么材料在前,什么材料在后,要合理安排;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要通盘考虑。自然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恰当划分自然段,自然就成为分解层次的基本要求。该分段处就分段,不要老是开头、正文、结尾“三段式”,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