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动力机制_第1页
城市化动力机制_第2页
城市化动力机制_第3页
城市化动力机制_第4页
城市化动力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

2、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1引言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

3、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2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指

4、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主要包括吸引人们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包括这些因素相互间发生作用的传导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城市化动力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动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有机协调,只有协调、统一、完善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肌研究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城市化动力机制既包括微观动力、中观动力也包括宏观动力,既有区域本身所固有的人文、自然因素等内生动力,也有来自于政策变化、境外投资等外力作用(图1)。图1城市化动力机制系统分析框架协调机制

5、城市化的宏观动力经济增长经济因素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无论是萨缪尔森还是库兹涅茨,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其需求层次、消费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某些产业加速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另外一些产业的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调整肌因此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宏观动力。城市化的中观动力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化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动力是不相同的,如表1所示。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发展阶段,工业化依然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8;在成熟阶

6、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变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表1不同阶段城市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演变趋势城市化阶段城市化主要特征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趋势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规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二、初始阶段小、数量少;城市扩张表现为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增加;资本、“量”上的扩张,即为外延扩张。技术等资源匮乏阻碍城市化发展。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在外延扩张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扩张。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的推动力开始显露;资本、技术等资源约束机制得到缓解。发展速度趋于平缓;城市化主要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后续动成熟阶段表现为

7、“质”上的扩张,即为内力;完善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机涵扩张。制有效地促进城市化继续发展。城市化的微观动力生产要素流动在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的变化,并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与整合来实现9。这种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要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这一转移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化的过程。要素的流动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系统框架中的直接推动力a】。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11。其主要体现为城市的集聚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12】。城市的聚变引力、乡村

8、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在城乡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发生区域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自表现的强弱程度不同,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城市化的协调动力除上述几种主要动力因素外,城市化进程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投资政策、户籍制度、行政区划),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因素和某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M3。2.2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六要素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成果分析,笔者归纳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六要素模型。首先,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政策和投资分别是城市化的宏观动力、中观动力、协调动力。其次,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城乡之间的相互

9、作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城市的聚变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Mo城乡之间之所以发生作用,源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比较优势突出。所以本文选择引发城市内生动力的基础设施因素作为本文六要素之一。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发展步伐。从经济角度探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可从农业、工业化和比较利益这三个方面分析15。其中,就产业间的比较利益而言,与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是一种比较利益较低的弱质产业。在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必然涌向城市。就城乡间的比较利益而言,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巨大引

10、力,与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生活贫困所形成的巨大推力相互作用,必然导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它是城市化推进的基本动力。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增长,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进一步影响城市化进程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辟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些都表明科技因素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反映一个城市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成为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重要力量7。同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创造了更

11、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利于城市化的持续稳定发展。投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投资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改变,生产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并进一步影响城市化进程18。伴随投资的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呈上升趋势。据李京文教授测算,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07%。可见,我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图2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政策因素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中西部地区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既受自然条件的先天性限制,又受宏观政策导向作用的影响。改革开放

12、以来,国家在东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予以东部企业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和劳动力的集聚,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产业结构因素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1%提高到1984年的33.3%。此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开始成为80年代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伴随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图3为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图3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3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计量模型分析3.1数据来源与因子选择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GIS与模拟分

13、析实验室的中国地级市数据库(2007年数据)。根据数据的收集情况,本文以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城市覆盖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之外的我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文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人口城市化率来表示。在选择解释变量,也就是城市化动力因素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同时又针对我国具体国情,从经济、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六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计量模型。经济因素:所选因子要集中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活跃程度等,选用人均GDP作为代表因子。科技因素:为了清楚的表征城市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笔者选择人均科技支出作为

14、代表因子。基础设施因素:所选因子要集中反映城市的建设状况,因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较为完善,所以选用城市建成区面积作为代表因子。投资因素:所选因子要集中反映城市建设所需资金的注入情况,选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代表因子。政策因素:为了清楚的表征中国城市的差异和各城市所享受的政策的差别,笔者选择城市是否是省会城市、直辖市、普通地级市作为主要的政策因子。产业结构因素:选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代表因子。3.2模型构建检验影响城市化发展因素的统计模型主要有两种:生产函数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虽然在计量经济学领域通常会采用生产函数模型来检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但是多元

15、线性回归是常用的处理多要素间相关性问题的数理统计模型,该模型的回归系数可以清楚地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共同变化趋势,而且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所以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模型构建如下:ln(urbrate)二c(l)+c(2)*ln(invest)+c(3)*ln(ptech)+c(4)*ln(pGDP)+c(5)*admirank+c(6)*ln(citysize)+c(7)*ln(indus)+c(8)*ln(serv)其中,urbrate表示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invest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ptech表示人均科技支出;pGDP表示人

16、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它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admirank表示城市是否为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用它来反映城市的行政级别;citysize表示城市建成区面积,用它来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indus表示第二产业比重;serv表示第三产业比重。3.3模型运算本文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成六组单独进行回归分析,之后再建立完整的计量模型。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其中两个因素的回归结果。模型1考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出,变量ln(invest)的p值为0.000,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固定资产投资越多的地方城市化增长越快。模型R2为

17、0.093,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发展的解释力度并不强。表2计量回归结果ICoefftsigC(1)0.8791.8170.070ln(invest)0.1725.3140.000RSquare0.093AdjustedRSquare0.090no.ofobservations276模型2考察人均科技支出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量ln(ptech)的p值为0.000,系数符号为正,表明人均科技支出对城市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人均科技投入越多的地方城市化增长越快。但是模型R2只有0.311,可见人均科技支出对城市化发展的解释力度较强。表3计量回归结果IICoefftsigC(1

18、)2.68836.9920.000ln(ptech)0.21611.1170.000RSquare0.311AdjustedRSquare0.308no.ofobservations276通过对六个因素单独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将ln(serv)以外的6个变量加入最终的模型进行回归,具体回归结果表5。模型通过了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R2达到0.670,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有67%可以通过这六个影响因素来解释,解释能力高于各组变量单独回归时的解释能力。表4综合回归分析结果Coeff标准误差tsigVIFc(1)2.4280.6074.0030.000ln(invest)0.2

19、960.0339.0290.0001.206ln(ptech)0.0430.0221.9270.0331.045ln(pGDP)0.4700.0489.6880.0001.452admirank0.2310.0782.9740.0041.004ln(citysize)0.2770.0397.0450.0001.212ln(indus)0.1430.0741.9390.0482.072RSquare0.670AdjustedRSquare0.662no.ofobservations276从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来看,这六个因子对城市化影响的显著性强弱依次为ln(pGDP)、ln(invest)、ln(

20、citysize)、admirank、ln(indus)、ln(ptech)。其中,ln(pGDP)对城市化的影响最显著,ln(ptech)对城市化的影响最不显著。这六个因子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只是对城市化影响的显著性程度不同。3.4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城市化是受各种动力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单一因素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不显著。由图8可见,六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城市化发展。投资和政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外力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余四个因素,间接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一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转换来实现的,而产业结构转换又是生产要素(科技、劳动力、资金)流动的承载体,因

21、此,这三个因素也是通过共同作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图4基于六因素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从回归系数来看,各因素对城市化影响作用的大小顺序依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行政级别第二产业比重人均科技支出。这表明,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强,是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投资、基础设施、政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科技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弱,是城市化发展的次要动力。但他们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共同推动城市化进程。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城市化的关系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城市化的关系更显著,可判断目前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比第三产业更强。第三产业作

22、为后续动力,至今仍未超越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多的地方,城市有充裕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对劳动力和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4政策建议与结论动力机制模型的分析有助于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同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具体政策建议包括:(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模型回归

23、结果可知,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比较显著,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用不显著。因此,城市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同时,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功能,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这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回归分析可得,城市建成区面积对城市化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一般建成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完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础设施因素对城市化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

24、力。在交通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港口、铁路、公路等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促进城市内部的交通联系,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回归分析可得,宏观政策因素的行政级别因子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这表明政策因素对城市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城市化发展缓慢,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经济援助计划、人才引进制度等,促进人才和产业的集聚,刺激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4)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在人口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印证。计量回归模型显示基础设施条

25、件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多的城市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而条件不好的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通过各种集聚因素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在区域内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改变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分工协作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整体优势的形成,从而实现各城市人口的合理增长。本文在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六要素模型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

26、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参考文献DagobertG.BritoandWilliamH.Okaland.OntheMonopolisticProvisionofExcludablePublicGoods,theGood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Vol.70.张金琐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FriedmanJR.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ACaseStudyofVenezuela.Cambridge:MitPress,1966.WardD.Citiesandimmigrant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1.HarrisCD.AFunctionalclassificationofcitiesintheUnitedStates.Geogr.Rev,1943.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ChristallerW(1933)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李小健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HirshmanAO.Thestrategyof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