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舆论的形成模式第一节 舆论的形成模式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三、舆论形成的规律18世纪至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启蒙学者中间的舆论形成观,即精英人物或精英人物的团体造就舆论,其程序是:问题的出现社会精英们进行宣传鼓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的名义促进社会改革或民主进程。舆论在这里作为公众政治权利的背景力量,自然被看得具有高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随着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学术角度对舆论形成的相关研究也渐次展开。一方面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于微观个体意见的形成、群体意见的形成以及宏观意见的形成予以不同层次的关注;另一方面,关于舆论形成的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观点。一、不同
2、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舆论学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舆论学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地,进入20世纪,其他门类的社会科学家蜂拥而至,社会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对个人和团体行为的研究,解释舆论的形成;而社会学家则把舆论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加以研究。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新闻学、传播学、宣传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学者涉足这一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舆论学研究至此开始。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01(1)微观个体意见的形成(2)个体意见向群体意见的转化个体群体意见的形成02宏观群体意见的形成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1.个体群体意见的形成(1)微观个体意见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少数心理学家从个体的生理性(并非完
3、全排斥社会环境的影响)、思维发生、认识发生角度,开始进行舆论形成的心理实验。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以无意识(潜意识)的形态存在,意识的表达相当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无意识则深藏在水下。人有一种把内心积蓄的力量外发的倾向,这种愿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便会有一种快感,否则会感到压抑。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外部对人的生理性刺激在个体意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他们在客观、精确地观察外部刺激如何调适、制约舆论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少科学实验报告。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可以说,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一方面肯定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
4、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但另一方面,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单纯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考察舆论,对于全面研究舆论的形成,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2)个体意见向群体意见的转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勒庞、塔尔德这两位法国社会学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过群体意见、进而就舆论形成的原因,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德国女学者诺埃勒诺依曼,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过很多实证研究,探讨了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的关系,提出了关于舆论形成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了防止孤立和受到某种社会性制裁,一般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感觉一下“意见气候”
5、。如果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多数人意见相同或相近,便会较为大胆、积极地发表;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少数,便会迫于无形的舆论压力而趋向于保持沉默。于是舆论的形成,便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该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对舆论的知觉,认为外界已有的多数人的舆论压力,对于形成更为广大的舆论或新的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2.宏观群体意见的形成“舆论波”是一个考察宏观层面各种意见相互影响的概念,指各地小范围内已经形成的舆论在大范围内(民族、种族、大范围内的群体等)传播和相互影响的方式。我国学者刘建明概括为四种波动情形。中心辐射遍地涌动两点呼应多渠道互补一、不
6、同学科视角的研究视角中心辐射:现代社会,城市往往是产生各种新舆论的地点,无形中构成舆论中心,向四周几乎同时地扩散。遍地涌动: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少舆论客体同时被各地知晓,于是在各个地方的中心城市,几乎同时产生了围绕这个客体的舆论,并向四周扩散。两点呼应:一些舆论客体涉及两个(或几个)不同地方的关系,于是便会在两地或几地间产生呼应性的舆论,引起较为强烈的舆论间的相互影响。多渠道互补:舆论的传播除了大众传播媒介、党政系统的传播这两个主要渠道外,还有无数社会性的、个人性质的渠道传播。当利益、兴趣、志向相近时,有关的舆论会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相互弥补、相互借助、相互印证,迅速扩散。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
7、01(1)因素分析(2)因素的互动关系结构流派02法则流派03程序流派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1.结构流派代表人物:哈沃德奇尔兹(舆论);研究内容:舆论形成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要素;主要观点:舆论的形成少不了三个重要因素:人、环境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主张舆论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特点:仔细分辨了个人与环境中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舆论的形成。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关于舆论的形成有三个研究流派:结构流派、法则流派和程序流派。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1)因素分析在个人因素方面,奇尔兹认为,主要因素有:陈规、知觉、确信感、动机、挫折感、冲突感、紧张、焦虑、犯罪感、习惯、情结、偏执、参考系、不和谐、痛苦
8、的压力、自我保护、理性化、价值观、恐惧。劳伦斯劳威尔1913年在舆论与民众政府中认为,这些因素是:兴趣、激情、注意力、争论、自信。高顿奥尔波特则认为,主要因素有四个:增加与统合、个性与差异、恐惧、经验与模仿。在环境因素方面,奇尔兹认为,主要有物理的、生理的、社会的因素,经济、宗教、政治机构,地理、气候、人口,观念、习惯、神话,家庭、初级群体、教会、学校、传播媒介。CD麦独孤在认识舆论中认为,有习俗、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宗教传统、传说、检查制度、时尚、英雄楷模、语言、艺术、宗教、教育、新闻。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2)因素的互动关系结构流派认为舆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但在如何
9、看待上述因素的作用问题上,又分为两种观点。单因素派的观点认为,因素虽然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弗洛伊德强调受挫折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查尔德强调生理因素。也有人强调其他因素,如历史、种族、本能、技术、权力、经济等。多因素派的观点中,P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三个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城市或农村)、宗教(基督教或天主教);LA弗若曼强调议题类型、教育、政党认同和议题倾向的强度。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2.法则流派以哈德勒坎垂为代表,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遵循什么法则或规律。坎垂通过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舆论波动,总结了二十条法则,其中主要有这么四条:一是舆论形成于也只有形成于遇到挫折或困窘的时
10、候,这时需要作出判断,以便采取行动,贯彻某种意图。二是舆论由过去的经验所构成,用来作为有目的的行动的指南。三是舆论主要根据无意识的暗示,这些暗示随着价值判断的形成而综合起来,确定下来。四是知识和理性思维在价值判断(舆论)的形成中发挥重要功能。坎垂认为,人具有目的性,人的意图受到挫折,意见即开始形成,而其他因素则参与进来予以指导。这些因素是:以往经验、无意识的暗示、知识、理性思维、理智、意图、准则、新的情况、期待、事件等等。二、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3.程序流派主要研究舆论形成的具体程式和步骤。柯雷德金提出四步骤论:(1)对某种事物产生不满;(2)产生共同的需要;(3)通过媒介的讨论或争论,议题
11、更加明确具体;(4)达成结论,做出决定。杰克逊鲍尔提出七个阶段:(1)许多分散个人开始关注同一个社会问题,并各自从许多来源吸取观念;(2)一些组织或团体提出解决方案;(3)出现对立意见,产生争论;(4)统一意见,寻求中立者的支持;(5)舆论从讨论或争论中产生;(6)政治机构采纳舆论,采取解决措施;(7)负责人采取行动,做出权威性决定。国内的主要观点,如刘建明的四阶段论:(1)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和相互靠拢;(2)无数意志的融合;(3)舆论领袖的评价指导;(4)获得权威性。林秉贤的三阶段论:(1)问题的发生;(2)议论的引起;(3)意见的归纳与综合。三、舆论形成的规律01(1)同化对照律(2)平衡一
12、致律(3)劝导说服律(4)压力从众律心理整合心理活动规律02(1)结构性“漏斗”模型(2)有序性“贝纳特花样”舆论形成的结构性与有序性三、舆论形成的规律1.心理整合心理活动规律(1)同化对照律彼此接近的意见产生同化效应,即被趋于看作更为接近或同一;彼此差异很大的意见产生对照效应,即它们的差异被知觉后显得更大。同化效应造成近距相吸,相互接近的意见很容易达成一致;对照效应造成远距相斥,是意见趋于分化对立的心理根据。同化与对照作为一个机制的两个方面,使意见由分散趋于集中,由差异而显露出矛盾,公众意见在这种趋同或趋异的效应作用下,逐渐形成不同的群体意见。三、舆论形成的规律(2)平衡一致律任何个体都与周
13、围他人构成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定式。在心理活动中维持这种心理定式的一致性,是心理平衡规律的要求;心理活动的改变以维护强度最高的心理定式为前提,则是心理一致性规律的体现。如果不符合心理定式,会产生心理失衡,表现出心理冲突、紧张、焦虑等。心理定式会消除分歧,达到意见统一。三、舆论形成的规律(3)劝导说服律试图用自己的意见影响他人,体现了舆论领袖的影响,效果取决于劝导者的威信,也取决于劝导手段的具体运用和组织。(4)压力从众律一种是遵从,即心悦诚服、表里一致的服从;另一种是屈从,不情愿的服从,压力一旦解除,又会故态复萌。另外,意见整合还受暗示、模仿、感染等非理性的社会心理活动方式的影响。认知整合,遵循
14、认识发展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意见整合过程中,反映形式会逐渐趋于复杂和高级,认识也不断系统化和理论化。三、舆论形成的规律2.舆论形成的结构性与有序性(1)结构性“漏斗”模型漏斗状可以用来解释意见形成的逻辑,漏斗的开口就是外部信息刺激而出现各种意见的起点,开口或大或小,同时“装进”很多种意见或局部舆论。漏斗内的意见碰撞和融合有点像黑箱作业。漏斗的形状有“细长型”、“短粗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客体的情形越发清晰,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开始考虑事情的利害关系、轻重缓急,于是比较不重要的意见便会放弃,相近的意见更为接近,关键性的意见、焦点问题显示出来,各种意见相互碰撞、融合,经过一
15、定的时间,意见逐渐聚合,形成种数有限的舆论。三、舆论形成的规律(2)有序性“贝纳特花样”1969年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教授从非平衡热力学的角度回答了无序的东西是如何演化成有序的这个问题问题。著名的例证是“贝纳特花样”。给一个盛满水的平底容器下面均匀加热,由于热传导的关系,水中会出现一些对流。如果加热不够,对流会自生自灭,从整体上看,水仍然是无序的。只有当加热到一定程度,超过某个临界点时,无序的水才突然有序化,自动产生非常规则的蜂窝状对流。无数个对流元胞,一改原来的混沌状态,组成高度有序的花样或图像。只要保持相应的热量,对流就会持续存在。热量消灭,对流也就消失了。三、舆论形成的规律普利高津把这
16、种因为供给了一定能量,并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才得以形成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这一现象被应用到社会领域,来说明和解释远离非平衡状态的自组织现象。总之,从外因来讲,外界的信息刺激,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而从内因来说,影响因素来自公众已有的信念体系的状况,包括价值观、生活经验和对信息的“想象”,正是由于每个人信念体系的差异,同样的外界变化,可以引出多种不同的情绪和意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社会心理互动推动着个人情绪或意见,形成相对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比如,信任产生心理相容。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第二节 舆论的形成模式一、第一阶段:问题的发生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
17、发现三、第三阶段:意见的发生四、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六、第六阶段:舆论的形成一、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01问题发生的状态:“潜问题”与“显问题02“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原因剖析一、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1.问题发生的状态:“潜问题”与“显问题”问题的发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不是落地就会瞬间发芽一样,任何社会问题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中经历了孕育和萌发,这也决定了问题生发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先后以“潜问题”和“显问题”两种状态出现和存在的。所谓的“潜问题”,或曰隐性问题,是指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出现的某种社会现象和行为已经对社会公共利益形成了某
18、种威胁,但其危害性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此时,问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所谓的“显问题”则是指“潜问题”在积累到一定阶段,其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的某种威胁已经通过某种中介性的事件集中体现出来,其危害性已经显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时,作为舆论客体的舆论问题发生了。一、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比如,2004年轰动一时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使许多婴儿成为“大头娃娃”,并导致多名婴儿死亡的事件。事实上,劣质奶粉早在2003年即在市场上出现,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地的工商管理、质监、卫生等部门也熟视无睹,因而劣质奶粉的问题即以隐性的方式潜伏下来。但是,问题的发展变化,总是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
19、缺乏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劣质奶粉的生产和销售也变本加厉,终于使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出来。一、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2.“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原因剖析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对其具体原因从浅层次分析,人们自然会想到制假售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伦理道德诸方面发展的不同步所致,即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伦理道德的建设则相对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安贫乐道”一直唱着主调,个人的奉献精神为社会所倡导,当然,并不是人们没有求利的动机,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公共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树立和维护共同的信
20、仰、政治理想和道德责任,可以说,在意识形态强有力的约束下,个体的求利动机受到直接的抑制。一、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而当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方向转型时,支撑传统经济伦理的体制坍塌了。一度被抑制的欲望被释放出来,不仅“利益”成为人们价值判断和取舍的标准,有的人甚至利欲熏心,连起码的道德感都丧失殆尽。在市场经济形态中,政治的权威本质上是法律的权威,是国家理性的权威,而我国在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人们的求利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约束,社会的经济秩序出现了失序、失范。所以说,舆论问题的发生是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当一种制度文明、观念文明解决现实问题效用开始下降,必须寻找更加主动、有
21、效的建设,就需要用舆论的力量来调集社会的注意力资源,以便发挥社会相关机制的作用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现代制度文明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舆论问题就发生了,这是舆论问题发生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01舆论领袖的作用:提示社会问题02舆论领袖的价值彰显:社会批判03舆论领袖的特征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问题的发生,需要用舆论的力量来调集社会的注意力资源,以便发挥社会相关机制的作用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让关乎公共利益的社会“显问题”为更广泛的公众所关注,还有赖于舆论领袖的发现。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等在进行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中发现,
22、不仅在政治领域,在诸如购物、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生活领域,都活跃着一大批信息活跃者,这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他们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1.舆论领袖的作用:提示社会问题舆论领袖的作用在于,有了舆论领袖的介入,能使诸多潜伏的社会问题更快、更彻底地凸显,从而加快该公共性的社会问题进入“亟待解决”的社会议事日程的速度。就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来说。高政在得知自己的外甥是劣质奶粉的受害者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一两个月之后,他开始向阜阳以外的媒体举报”。很快引起了北京、上
23、海的几十家媒体的关注,最终导致国家有关部门的介入,组成联合调查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劣质奶粉的打假高潮。如果没有高政这样的舆论领袖人物的发现,也许劣质奶粉坑害母婴的社会问题会一直以“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劣质奶粉还会更长时间充斥于市场。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2.舆论领袖的价值彰显:社会批判在社会当中究竟什么样的人充当社会舆论领袖?最一般的解释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以上学历,受过专业训练并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当然,也有从科学的质疑者、社会良心等角度去考虑的。但如果从社会舆论领袖的角度来考量,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审视精神,他永远对现实不满,永远追求更加理想的目标,
24、即使社会现实是歌舞升平,但他总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可批判和被审视的对象,从而为社会提出更加高尚、更加理想化的目标。知识分子是与执政决策者相区别的,因为一位执政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决策,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可行性,考虑轻重缓急,考虑利益平衡,难能具备知识分子最本质的一个要素,即自由的批判和审视精神。能充当舆论领袖的知识分子能够适度地抛开个人利益,对于社会的长远问题有所关注,并投入很大的热情、意愿和精力去处理。社会需要秉承知识分子精神的人,他们以理想主义精神,以激情的专业的追求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社会的希望。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2004年,被誉为“城市记忆的卫护者”的学者王国盛,就是这样一个代
25、表。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文物古迹不计其数,而且极富地域特色。随着城建的“大拆大建”,王国盛分明看到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搞古城镇研究的学者王国盛一阵阵心痛。2004年8月,他召集福建师大的62名专家、教授联名致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总局,就保护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古城“直抒己见”,并在新华网公开发表,吸引了从中央到地方几十家媒体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福州保护名城和古迹的强烈的舆论呼声。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3.舆论领袖的特征第一,消息灵通。舆论领袖常常是一个群体里的消息灵通人士。由于他们能够较多地获得周围事件变化的资讯,他所说的
26、话,其信息数量、内涵质量都会比较高一些。试想,如果一个人获得或掌握了某一领域、某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就能够就此说相关的话,进而影响别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就是一种权力”。当然,并不是所有消息灵通人士都能成为舆论领袖。有些人光是消息灵通,能传达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这些人属于消息的活跃传递者,其威望可能会比较低。所以,消息灵通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第二,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舆论领袖应当更善于从表象信息透析到比较深层的价值内涵和意义。也就是说,他不但具有事实性资讯优势,同时也具有价值判断能力,在某些社会问题尚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能够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更加独到。
27、还以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为例。在得知实情之后,绝大部分家长仅仅想到如何让自家的孩子尽快康复。高政在得知自己的外甥不幸受到劣质奶粉的伤害后,他就不仅止于对孩子的救治,他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亲人和相同遭遇者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已经受到侵害,如何帮助他们维护权益。从高政错落有致、举重若轻的维权步骤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维权不仅需要执着和勇气,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分析能力。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第三,具有人格魅力。尽管说不要因人废言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事实上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不尽然。一个人如果不令我们在道德上信服的话,即使他能将事实信息说得很通透、很平衡,但大家对他说的话依然会大打折
28、扣。可以说,真正能够成为一个人群的舆论领袖,其一定是一个有信誉的人,一定是其所在人群中道德的模范执行者,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正是因为他的诚信,使他有某种人格力量,为一个社会群体代言,更为这一群体所尊崇、所依赖。当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平台上,网络舆论领袖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二、第二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上是舆论领袖表达的意见,即舆论领袖所表达出来的对某一事件进展的价值判断。在舆论领袖发出某种价值判断之后,如果相关议题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某种关系的话,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出现事实和意见信息的传播。在舆论领袖发出某种价值判断之后,如果相关议题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某种关系的
29、话,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出现事实和意见信息的传播。三、第三阶段:意见的发生我们以始于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为例。2004年8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指责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事实上,郎咸平大力抨击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这一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就有舆论指出,“社会分配机制有利于企业承包者”这一事实。郎咸平的观点,实际上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挑战了中国主流企业界“国退民进”的运作,挑战了主流经济学界所奉行的“产权改革”路线。他的观点不仅在主流企业界、主流经济学界中迅速引起争论,而
30、且在普通民众中也掷下了一颗石子,并泛起一圈圈的涟漪,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有些人是这样富起来的!”由此,引起全社会对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普遍关注。三、第三阶段:意见的发生当舆论领袖提出一个问题,一旦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议题时,支撑该议题的相关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就成了广大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结果就会引起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同时表明,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利益、公共观念和公共社会关系的“公共性”问题,社会议题也就成功地予以设置。在社会生活当中,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多元化、多样化的利益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意见是以非常散漫的形式存在的。不同人群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判断角度、不同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信
31、息的传播事实上有两大重点。一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事实性信息。二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价值性判断的意见。四、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一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事实性信息。比如,在“郎顾之争”中,争论掀起之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郎咸平本人的事实性信息,郎咸平何许人?何所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的博士,毕业后,分别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院校教了几年书。其间,虽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了一些论文,但并未引起世人重视”。二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价值性判断的意见。比如,关于对郎咸平个人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一个在民企和国企之间不断转换学术体系和价值观的“投机分子”。当“郎顾之争”升格为中国学界、业界和媒体
32、界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大辩论之时,讨论早已超越了“郎顾”的个人恩怨。四、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是指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的意见所聚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社会人群持有的意见,在互动中不断地进行争论、妥协,不断地进行求大同存小异,既是一个意见交换过程,也是一个意见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把差异性的、个性的东西抛弃掉。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01从意见交换过程来说02从意见整合过程来说1.从意见交换过程来说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这是一个建立在个体或局部利益基础之上的意见互动过程,舆论互动形式是争论。这种争论有对舆论领袖观点的直接
33、反驳。比如在“郎顾之争”中,有对郎咸平本人观点的直接反驳。“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在中国,相比于死的资产,企业家资源更宝贵,是更稀缺的资源。”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也有持不同观点的人群之间的争论。比如在“郎顾之争”中,社科院研究员、制度反腐专家邵道生觉得,“倒郎派有个共同的悲哀,即面对是不是存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习惯了政治性思维、政治性判断,什么主流是好的,问题是次要的,什么善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正因如此,他们一直回避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张文魁认为,“由于目前中国国企的高管并不能像西方经理人一样,获得应得的市场化的薪酬,因此在国企改制时,根据
34、实际情况对一些贡献较大的国企高管给予优惠性的购股计划是合理的”。但争论超越一定的界限,也容易将争论直接变成一场赤裸裸的人身诋毁。在2004年的“郎顾之争”中,“倒郎派”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接受北京青年周刊的采访时,直接将对手贬低为“极端利己主义”的“无耻之人”、一个往中国经济学家脸上扔泥巴的“无赖和疯子”。2.从意见整合过程来说争论是一个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意见求同过程。事实上,这个过程是获取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和认同的意见整合过程。每个人群都有某种独特的要求,当两种意见大体上接近,但是有一些细节性、差异性问题时,为了使不同利益群体团结在一起,争取更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群体也会暂时抛弃各自
35、独特的、差异性的东西,把彼此共性价值评判和利益诉求放大。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以妥协为主的利益群体的“站队”2004年年末渐渐消停的“郎顾之争”事实上并没有偃旗息鼓,从2005年1月5日的重演中,人们分明可以看出意见群落的整合趋势。在2004年,民间对郎咸平最强烈的“炮轰”,均来自民营企业阵营。而在2005年1月5日的搜狐“2005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曾被搜狐聘为首席经济学家的郎咸平并未受到邀请。相反,顾雏军以及2004年“倒郎派”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均成为此次论坛的嘉宾。民营企业阵营和“倒郎派”的经济学家“站”在了一起。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以深层剖析为主的议题超越随
36、着意见的整合,争论往往也会超越问题本身,引发某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郎顾之争”中,从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对错争辩,到不同意见群体的观点对垒,之后,也引出对观点背后某些现象的反思。比如有文章在对“倒郎派”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观点的抨击中,毫不客气地指摘张维迎所代表的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这个统驭中国改革并在暗中控制了中国公共话语权十余年的主流经济学,在一个高声喊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面前,刹那间露出了极大的尴尬。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意见互动和整合的过程,也是意见求同过程。各个小的意见群不断地吸取社会成员的加入,使意见的认同者的规模逐渐膨胀,而小意见群在碰撞磨合中逐渐
37、组合成大的意见群,不断地形成了几大意见群落,到极端时就是两大意见群,一种是支持的,另一种是反对的。五、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当舆论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之后,就形成了大的“意见核”。从这个“意见核”的特征来说,一是争取了相当规模的社会成员认同,二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三是确立了有序的意见状态。那么,这就意味着相对比较稳定的舆论业已形成。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所谓的互动和整合,就是逐渐地求大同存小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妥协。对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要坚持,但是一些细节问题、局部问题,是可以退让的,也是可以妥协的。任何一个社会决策过程,都是在舆论形成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行适度
38、平衡、适度妥协的结果,所以任何社会政治制度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也都有妥协的痕迹。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提法就是一种妥协的结果。虽然邓小平同志已经讲得很清楚,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它是一种经济手段,但是为什么要在中国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几个字呢?这不是一个学术命题,而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六、第六阶段:舆论的形成社会公共管理决策需要培养适度的妥协精神。如果不善于妥协,那么在政治斗争中,或在社会博弈中,就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滋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善于妥协的人是善于胜利的人。只有善于妥协,在妥协中兼顾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兼顾社会公众的短期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才
39、能更好地将公共利益放在决策的首位,从而实现社会公众的福祉。从逻辑顺序来说,舆论的形成过程大体会是以上六个阶段,但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形成往往复杂得多。尤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很多热点事件都在网络平台上发酵,最初都是由网络媒体进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当主流媒体介入时就意味着舆论的形成。随着舆论现象研究成果的丰富,随着人们舆论认识的深化,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解析将不断趋于完善。六、第六阶段: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第一节 舆论的形成模式一、舆论分布二、舆论强度三、舆论的稳定性一、舆论分布所谓舆论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和评价所具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40、。舆论分布反映的是“人数的多少”,它主要从数量角度来把握舆论。一、舆论分布01(1)“J”形分布(2)双众数分布(3)正态分布舆论分布图形02(1)舆论“J”型分布的决策意义(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3)舆论正态分布的决策意义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一、舆论分布1.舆论分布图形(1)“J”形分布纵坐标:人数多少,即拥有某种意见的人数比例;横坐标:舆论正向态度的一种分布;就是越往左边,对某一个问题越是持肯定态度;越向右边越是持否定态度。所谓的“J”形分布,指的是在某一共同问题上,大多数人持有某种一致的意见、看法,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这是比较典型的状况。在这一图示中,所谓“J”形分
41、布有两种情况。一、舆论分布1.舆论分布图形(1)“J”形分布 :对于某一舆论问题,持有肯定意见占绝大多数,而持反对意见的人的比例比较低,持中间意见的人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公共问题,全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有一种意见是压倒性的意见。 :是反过来的一种状态,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同样一种类型,只是持意见态度的方向是相反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某种情况之下,持反对意见、否定态度的人占绝大多数,而持肯定和中间态度的人所占的比例比较少。一、舆论分布(2)双众数分布所谓双众数分布,是指在某一共同问题上,持有肯定意见的人的比例和持有否定意见的人的比例差不多,两方意见都拥有相当多的人群,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势均
42、力敌;而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双众数分布也是舆论分布当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状况(如图甲所示)。作为其变体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W”分布,是指无论持肯定意见,还是持否定意见的人,甚或持中立态度的人,人数比例都很平均(如图乙所示)。一、舆论分布(3)正态分布所谓正态分布,是指在某一舆论问题上,持肯定意见的人和持否定意见的人都占少数,而持中立意见的人占多数。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持中立意见,或者说是持保守意见。这就是正态的舆论分布,也叫钟形曲线(如图4-3所示)。一、舆论分布2.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1)舆论“J”型分布的决策意义舆论的“J”形分布表明,舆论已被引导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意见
43、的磨合、互动和自我整合过程中,有一种意见已经化解了很多不同的意见,通过求大同存小异,已经形成了一组比较强势的舆论,并居主导地位。此时,民意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舆论的“J”型分布,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比较趋同,这种分布对于决策者而言,决策方向比较清晰。如果作出顺应民意的选择,就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因此,舆论呈“J”型分布对公共决策者而言,是最方便、最理想的一种意见分布。一、舆论分布以“孙志刚事件”为例。该事件之所以为人们广泛关注,关键是牵扯到“强制收容”制度。由于孙志刚之死在社会中已激起了公愤,很快,相关管理部门作出了反应和决策。有的舆论事件从始至终,就有一种占压倒性优势的呼声,“孙志
44、刚事件”就是如此,旧的收容制度及时废止,新的救助办法相应推出,是顺应民意的决策。舆论产生于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会使舆论得以平息。当然,如果决策跟公众的多数人意见相反,不仅问题难以解决,恐怕事态的发展也容易使社会的管理决策陷入比较尴尬、被动的局面。一、舆论分布(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舆论呈双众数分布,意味着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是偏向于肯定意见、态度,还是偏向于否定,只要作出趋向性的决策,就会得罪另外一方。也就是说,当社会的意见呈现出旗鼓相当的对立状态,如何进行决策,就是一件比较费脑筋的事情。因为无论决策向哪方面意见倾斜,都会遇到很大的反对力量。这种状况反映了舆论在形成过程中,各方意见尚
45、在碰撞,舆论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或者说,因为现实条件制约,强烈的多元化利益,造成了利益格局的尖锐对立。面对这种状况,决策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策性反应,具体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对策。一、舆论分布第一种就是延迟决策延迟决策是为了给出一定的时间,让舆论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成熟,逐渐地偏向某一个方向。当趋势比较明晰时,再做决策,就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期间,还需要引导舆论。延迟决策是为了在时间上给出引导舆论、整合舆论的必要余地。以首钢搬迁为例。围绕着搬还是不搬,争论激烈,一时难以作出决策,问题一度被搁置。该争议性的话题,到了2004年12月,关于首钢去留所引发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经过北京市政
46、府、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的多方论证和协调,关于首钢集团的搬迁方案各方已取得统一意见。有的舆论事件中,不同意见和呼声要经历一个博弈和整合的过程,“首钢搬迁”从问题的提出到决策的形成前后经历了近5年的酝酿,最终作出符合各方利益的决策。一、舆论分布第二种做法是模糊决策当面对某一舆论问题,现实的利益格局处于针锋相对之时,这种对立不是通过时间推移就能够改变的,但对于决策者而言,又必须要作出决策时,只能采用模糊决策的方式,来减少决策对于对立意见双方的间隔性。比如,在1992年,中国关于改革作出的政治决策是,中国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但是鉴于当时共产党内部“左”、“右”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在该问题有很
47、大的意见分歧;在理论上,在利益格局方面,也有很大的冲突。所以,“十四大”确定和表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针,就是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模糊决策使对立意见双方都能从各自立场获得“自圆其说”的解释。一、舆论分布就决策的价值底牌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者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但是尽可能地在形式上吸取对立面的某种意见、态度或者利益倾向,尽可能把这种价值取向隐藏在一个可兼容的决策话语表达方式之下,以便于在社会操作过程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至少不会以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的管理决策实际上是关于利益分配的一种艺术。它要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当中,取得一种社会利益的平衡,同时
48、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一、舆论分布(3)舆论正态分布的决策意义舆论正态分布状态的决策意义在于,大多数人对现状、现行政策是满意的,他们不愿意做大的变动。在这一状态之下,决策者的决策应该是改良性的,要尽可能根据赞成者的态度或反对者的某种态度,去进行细节的磨合,而不必对现行政策进行结构性、根本性的变动。比如,在200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为中国经营报做了一次读者调查。调查结果跟1999年和2001年的情况相比,所有相关指标都比较良性。这说明,读者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要求变化的意见相对来说比较少。在这种民意状态之下,该报的版面格局基本上可以保持稳定,做些局部改动,系统的磨合即可,不必进行
49、大范围的结构性调整。从民意角度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传媒改版和相应决策的必要和有益的参考。一、舆论分布舆论的不同分布,其数量含义迥异,社会管理决策也要依据不同的决策意义予以区别对待。简言之,在舆论进入成熟阶段,社会的管理决策要顺应民意;而当舆论未进入成熟阶段,则需不同意见群落在必要的时间内进行适当的沉淀、整合,此时,决策也需要讲究艺术、等待时机,最终作出顺应民意、顾全大局的决策。二、舆论强度有时持有某种意见的人数虽然很多,但该意见未处于中心性的利益格局之中,即不是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即使持有意见的人数比较多,其社会诉求力度也比较微弱;而有些意见,虽然持有意见人数比例很小,但其强度很高,对决策的
50、冲击力很大。可见,判断舆论的影响力,不仅要有数量做基础,还要考虑该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强劲,因此,舆论的强度,也是一个反映舆论状态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某一种社会意见质量如何,及影响决策的强度。二、舆论强度事实上,由于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舆论的强度纳入政治决策的方式和途径也有所不同。在西方政治、经济两元分离的社会中,根据西方政治统计学,大概有20%是活跃的人群,他们关心政治选举,热衷于政治话题;有80%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当持有某种强烈而明确意见的人群达到整个人口5%时,这5%是意见强度非常鲜明的人群,在公共管理中,就应该充分地注意到他们;当持有这种强烈意见的人占10%时,就应该在决策中兼容这
51、种意见;当持有这种意见的人数超过15%时,就必须在决策中纳入他们的意见。持有强烈而明确的意见占整个人口的5%意味着,占这一政治活跃人群中的25%;而10%就意味着有50%,15%就已经意味着75%了。也就是说,在活跃的政治人群格局中,其所占比例非常大,这是非常强劲有力的社会意见,所以,必须要在决策中充分地吸收他们的意见,才能够把社会权力稳定地、合法地执行下去。二、舆论强度在中国,代表公共利益的民意通常是如何进入社会管理和政治操作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选举权,代表相应的社会群体提出议案,表达群众呼声。如果舆论的强度不够,舆论是难以纳入社会管理的渠道的,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都期望代表利益、声音的舆论能有效地影响公共管理决策。代表民意,行使某种政治权利,是一件关于利益分配问题的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担当。二、舆论强度第一,要善于分析利益格局。他必须能够在整个社会利益结构中,集中认清自己所代表的社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兴起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理)试卷
- 工程投标管理程序
- 100我国的海洋国土
- 工程试验计划
- 猜想07相似三角形(四种基本模型专练)(原卷版)
- 12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专利代理居间协议模板
- 机场贵宾厅装修设计合同
- 西方经济学 课件 10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 快速康复外科在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妇科护理宫颈炎盆腔炎的护理
- (新版)三级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
- 快消行业品牌分析
- 第6课《求助电话》课件
- 防火封堵报价范本
- 口腔新技术护理课件
- 社交电商的供应链管理和优化
- 奇正藏药行业分析
- 农牧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