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课件_第1页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课件_第2页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课件_第3页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课件_第4页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继续阅读书目原著系列:1、康德的三大批判2、黑格尔的著作第1页,共102页。继续阅读书目原著系列:1、康德的三大批判2、黑格尔的著作第2页,共102页。研究著作系列:1、杨祖陶:康德黑格尔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指要,人民出版社3、邓晓芒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和解读的著作以及论文4、邓晓芒的思辨的张力,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黑格尔研究最深入的汉语著作。外文的著作,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和我再联系。第3页,共102页。一、背景政治:长期封建割据经济:落后思想:莱布尼茨-沃尔夫教条论 绪论 德国古典哲学概况

2、第4页,共102页。二、特点1、思辨性_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超脱经验,从概念到概念。2、辩证性概念辩证法3、体系性第5页,共102页。4、唯理精神、理性精神,非经验性5、启蒙精神的深化,是近代启蒙主义哲学的最高阶段。6、意识哲学、精神哲学。第6页,共102页。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第7页,共102页。生平 康德(1724-1804),出生于哥尼斯堡。1770年以前称为前批判时期,1781年以后是批判哲学时期。第一章 康德第8页,共102页。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等。第9页,共102页。康德问题的形成“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

3、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头顶的心灵,就是如霍布斯和牛顿等近代哲学以来所刻画的机械论的系统。心中的道德律,是所有人都体会到道德责任,这说明了人不同于自然的其他方面,即自由。第10页,共102页。问题:机械论解释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必然性的产物,道德哲学则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着自由。如何调和二者?科学的方法:机械的因果性、知识限制在感性经验领域,无需自由和上帝这样的概念。第11页,共102页。哲学所面对的问题:1、大陆理性主义:无法产生确定性的知识,那么形而上学能够像科学那样增进我们的知识吗?2、英国经验主义:休谟对因果性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

4、怀疑,不存在任何科学的知识,导致哲学上的怀疑主义。第12页,共102页。卢梭的影响:在批判哲学之前,康德把科学放在道德之前,卢梭对人的尊重的思想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哲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即恢复人的独立和自由。如何在机械论的解释框架之下,解释自由和道德的可能性。这是康德所一直思考的问题。第13页,共102页。科学的成功让康德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自然和自由的相容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解释科学知识的合理性问题。即如何解释自然的概念。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对自然概念的解释和证明同时也说明了自由和自然的概念。第14页,共102页。批判哲学的方法:批判是对人

5、类理性能力的自我审查。追问:“独立于任何经验,知性和理性能够认识什么,又能够认识多少?”以前的形而上学对一些超验的对象进行了规定,康德探索:“人类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过去的形而上学在未经批判,就建立起关于这些对象的知识。在康德看来,这是不可行的。对于康德而言,批判哲学不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预备。第15页,共102页。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1.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休谟的挑战-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有效性问题:知识何以可能?理性与自由形而上学危机以超验的东西为对象,或者不存在,或者我们的认识能力无法企及,从来就没有具备普遍必然性,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第16页,共

6、102页。2.康德的回应:主体性精神的确立-知识的两个部分先天形式+感觉材料先天形式是知识的必要条件先天:a priori 指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先验:transzendental,指“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关于认识论的批判。第17页,共102页。 先天知识先验知识第18页,共102页。-哥白尼式的革命知识符合对象 对象符合知识(先天形式)第19页,共102页。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我们的心灵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拥有自己的内在的结构。对象必须符合这些结构才能够成为我

7、们的对象。这些结构使得我们对对象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一般经验可能性的诸条件同时就是经验对象之可能性的诸条件”。这些心灵的结构是指作为直观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知性范畴。理性的理念是存在这些先天结构的证明。第20页,共102页。二、先天综合判断-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分析判断:主词包含谓词 例如:一切物体都有广延。综合判断:主词不包含谓词 例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第21页,共102页。通常的看法:分析判断先天判断综合判断后天判断康德认为:先天判断和综合判断可以结合,成为先天综合判断。第22页,共102页。因为:先天知识的普遍性(唯理论)综合知识的内容(经验论)第23页,共102页。

8、2.人类的知识何以可能?这个问题转变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纯粹数学何以可能?先验感性论 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先验分析论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何以可能?先验辨证论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先验方法论第24页,共102页。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让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能力,来解释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的心灵结构使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先天我们的知识有另一个来源,即经验综合第25页,共102页。三、先验感性论(纯粹数学何以可能)1.基本概念:感性:通过被对象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直观:和对象直接相关。对于人来说,直观总是感性的。即我们的认识对象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获得,而不能自

9、己产生。理智直观:能够自己产生自己的认识对象的直观,人不具备。这是对唯理论天赋观念的批判。第26页,共102页。(1)、特征:被动性(接受性);个别性(2)、组成:形式与质料(3)、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发生。构成感性经验。(4)、后天质料就是感官得来的杂多材料,也叫做“感性的杂多材料”,感觉。第27页,共102页。 2.空间与时间 时空是感性阶段的先天形式,不掺杂经验内容。但给经验以普遍性。 时空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内容。 时空来自于主观认识能力,而非外物的性质。第28页,共102页。3.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时空具有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先验观念论正因为是先验的,

10、所以它能够成为一切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因而必然能够普遍适用于一切对象,在这种意义上,它意味着“具有客观意义的观念论”(不同于贝克莱的主观的观念论或主观唯心论)。第29页,共102页。经验性的实在论正因为是经验性的,所以这种实在性被限制于现象界而不会延伸至物自身,它意味着“只有主观意义的客观实在性”,这点不同于不同于独断论的“绝对的客观实在性”。二者是一体两面,构成了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条件。不仅对于感性论,对知性范畴也同样适用,同时也是对过去形而上学的批判。第30页,共102页。四、先验分析论(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第31页,共102页。1.知性的必要性知性比感性更加高级,感性经验需要进一步

11、的整理,形成概念和判断。知性也就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感性给予我们对象,知性让我们思维这些对象,使思维的对象成为感性的,以及使对象的直观适于理解,这二者同样都是必要的。我们知识的构成:质料:感性直观(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形式:范畴先天的,纯粹的,不来自经验,但只能运用于经验现象,才能够产生知识。第32页,共102页。2.范畴的形而上学的演绎:十二范畴的推导判断是概念的连接,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逻辑不管认识的对象,只关注思维的一般形式;先验逻辑是探讨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只与知性和理性的法则有关。-亚里

12、士多德的范畴表: 实体 偶性(属性):性质、数量、关系、时间、空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第33页,共102页。判断表量: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质: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无限判断第34页,共102页。关系:直言判断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模态: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第35页,共102页。范畴表量:单一性 质:肯定性 多数性 否定性 全体性 限制性关系:实体性 模态:可能性不可能 因果性 存在非存在 交互性 必然偶然第36页,共102页。范畴的先验演绎:知性纯范畴为什么具有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A版演绎:知性对感性直观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归类、连接、整理)先验自我的先验综合。领悟直观的

13、综合:感性材料被综合为相互连接的许多表象;想象再现的综合:继续综合为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出现的具有同一性的各种表象。概念认知的综合:表象进一步被概念综合为统一的对象。侧重于知性综合过程的心理描述,从综合的过程中建构经验对象的客观性。第37页,共102页。B版演绎:自我意识是一种先验统觉,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是人类最高的知识原则;先验统觉对直观的综合以判断的形式,判断中的系词“是”表达的是直观的客观统一性;范畴是判断的逻辑机能,所以范畴对直观材料具有客观有效性。 第38页,共102页。4.图型:必要性:范畴和感性直观属于不同的认识能力,比如我们不能够看到实

14、体,所以范畴要能够运用于感官对象,必须有一个中介,这就是判断力。判断力的原理就自傲与必须找到一个中间环节,它即具有先天的性质,又具有感性直观的性质,才能够把范畴和经验直观结合起来。时间具有这样的双重性质,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想象力对时间做种种先验规定而形成的“图型”。知性的范畴不可能离开图型而有任何先验的运用,而只能够通过图型运用到经验对象之上。第39页,共102页。4.人为自然立法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指出:范畴是这样的概念,它们先天地把法则加诸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人们通常认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称为法则(规律),根据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些普遍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畴(人的主体认识能力

15、)所具有的。同时,范畴不能够运用于物自体,只能够运用于现象。第40页,共102页。人们所经历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范畴创造了经验对象,也创造了具有这些对象的知识。人为自然立法就是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比如,我们能够先天地不依赖经验而肯定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这说明了我们是由自己的知性安排自然事物的秩序的。第41页,共102页。5.现象与本体知识需要感性和知性、也就是直观和范畴的结合。没有感性,范畴本身是空无内容的先天形式。感性给我们提供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在没有感性的情况之下,知

16、性可以凭借范畴来思维“一般对象”。这种对象就是本体。本体是指知性思维所形成的物自体的概念,也就是指与现象相比,不能够成为认识对象,而只能够成为思维对象的自身存在的东西。第42页,共102页。物自体和本体概念的区别: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物自体就是指不可知的东西。不过,在很多情况下,物自体是指刺激感官产生感觉的客观存在,与感性相对;本体是指知性思维的对象,与知性相对。本体只可思维不可认识,是一个 “界限概念”,表示认识到此止步。第43页,共102页。物自体,又称物自身或自在之物。一些细微区分:第一,外物,即刺激感官的东西。第二,本体第三,纯粹理性的理念(灵魂、世界、上帝)意义:1、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

17、官受它剌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2、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到此为止的界限,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3、为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留下地盘。第44页,共102页。五、先验辩证论(对过去形而上学的批判)1.先验幻相理性是先验幻相的发生地,所谓先验幻相,是认识从知性阶段跨越了界限,进入超验领域,试图认识无限的本体所发生的错误。第45页,共102页。2.理念理性:运用推理寻求知识的最高的统一的综合能力。理念:通过考察推理(三段论)而得出,不满足知性所能达到的范畴和规则,试图用最高理念和原则把知识的各部门综合为完整的体系,这是人类的自然禀赋。和本

18、体一样,也是一个限制性概念。 感性知识=时空+杂多材料(红、白、软、甜等),提供对象。知性知识=范畴+感性知识,范畴对感性知识的综合,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理性知识=理念+知性知识(但是不能完成),最高综合如果理念被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康德批评,它们不能超验的使用,但如果理念作为知识系统的范导原则和道德体系的公设,康德则肯定之。第46页,共102页。3、三种理念(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得来,每一个三段论都蕴含着一个理性的最高概念):灵魂-心灵哲学(直言三段论所指向的最高概念,即自身不再是谓词的主词)世界-宇宙论(假言三段论指向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上帝-理性神学 (选言三段论指向一个不

19、再是部分的整体)特点:不是认识的对象、是超验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所致,不能避免。第47页,共102页。4、纯粹理性的谬误推论批判心灵哲学 灵魂(灵魂不死)在这里主要不是指有死的个体灵魂,而是心灵哲学的对象。 谬误表现之一:把灵魂当作实体。(比如笛卡尔)康德认为,实体是在时间中的持存,灵魂不在经验之中、不是实体。第48页,共102页。谬误表现之二:四概念错误大前提:凡是只能被思考为主词的东西也只能作为主体而实存,因而也就是实体。小前提:一个思维的存在者仅仅作为本身来看,只能被思考为主词。结论:它也只作为一个主体、也就是实体而实存。第49页,共102页。注意:主词和主体都是同一个词:Subject。

20、(第一批判,p258)康德的解释是:大前提中的存在者可以在任何意图、因而也可能在直观中来思考。小前提所谈的存在者只是当做思维和意识同一性的主词( Subject )来考察,而不同时当做在直观关系中的主体( Subject )考察。所以,大前提和小前提中, Subject具有不同的含义。思考:康德的结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第50页,共102页。5、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批判宇宙论 用知性范畴去认识世界这一无限的本体,将会出现四组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样能够得到证明。称为“Antinomie”即二律背反。这是对理性派的独断论和经验派的独断论的批判。他们的错误在于离开了经验的基地,而对无条件的“世界整体

21、”从哲学上做形而上学的论断。第51页,共102页。正题是理性派的观点,有利于道德和宗教的确立,反题是经验主义的观点,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的一种理论化的表现。康德的解决方式是区别物自身和现象。二律背反的出现正是由于把现象和物自身混淆的缘故,即试图把只能用于现象的知性范畴用来规定物自身。第52页,共102页。量: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空间上有界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无开端、空间上无界限质:正题:世界上的实体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所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正题和反题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涉及到世界这个物自体,它既非有限也非无限,既非单一,也非复合

22、,而是经验所“不可确定的”。不可知的。第53页,共102页。关系: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出于自由的原因,一切都是必然的。模态:正题:世界上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上帝)。反题: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这两组命题的矛盾可以解决,正题都是属于本体界,反题都是适用于现象界的。在现象中,一切都属于机械的因果链条,没有自由和必然存在者,在本体界,出于道德和宗教的考虑,要假定人有自由和存在必然的存在者。 第54页,共102页。6.批判理性神学 上帝作为理想,不是实体,不是认识的对象。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论证提出批判第一,本体论证明。代表人物:-安瑟尔谟-笛卡尔第55页,共102

23、页。本体论的证明分析的是上帝所“是”(sein),得出的只能是“上帝是一个是者”(Gott ist),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只是一个系词,不能表示存在。“是”与“存在”的两个区别:第一、“是”不是一个存在的谓词。即“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没有给“上帝”这个概念增加新的内容。而“存在”表示事物模态的范畴,关于某物存在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够把事物的概念与“存在”的范畴结合起来。第56页,共102页。第二、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中连接主词和谓词,而不管这样的联系是否存在。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口袋里有一百块钱,但是这一百块钱却根本不在我的口袋里。总之,从上帝的“是者”推不出“上帝存在”

24、的结论。本体论证明上帝存在不是有效的证明。第57页,共102页。笛卡尔是否会认同康德的批评呢?不好说,也许他会说康德的论证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还是停留于感性观察的水平上,而感性恰恰是我们错误的来源。不过,不管怎么样,康德的反驳是很有影响力的。第58页,共102页。第二,宇宙论证明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abc d n 上帝但是n和上帝之间必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依然不能从有限推导到无限。所以此论证不成立。第59页,共102页。第三,自然神学证明从经验、美学、宗教体验、目的性、宇宙秩序性等方面论证。是基督徒最常见的证明方式。康德认为,这种论证的实质和前两种论证一样,都是混淆了概念与存在。他认为三

25、种证明方式的实质都是一样的。第60页,共102页。但是,康德认为,目的论证明隐藏的是人的道德情感的需要,即人类摆脱不了用合乎目的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而总要把人自身以及道德素质看做宇宙目的链条中的最高目的。这就迫使我们推出一个安排整个自然界趋向人的道德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这种证明是唯一可能的对上帝的证明,由此所建立的是一种“道德神学”。并没有在理论上表明上帝是存在的,只是说我们出于道德的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第61页,共102页。7、向实践理性的过渡灵魂、世界、上帝作为无限者,不能认识,只能信仰,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纯粹理性的对象,而是实践理性的对象。第62页,共102页。六、未来

26、形而上学的方法(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1、理性的训练形而上学(纯粹理性的对象)如果超越了经验,对超验的对象(心灵、世界以及上帝)做出规定,就会产生“先验幻象”。如何重建形而上学呢?首先对纯粹理性进行“训练”,四个方面:(1)在纯粹理性做先验运用的场合,就要抑制其“独断论的倾向”,尤其防止以数学作为哲学的榜样来获取先天知识,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第63页,共102页。(2)当这种独断论倾向无法阻止地产生出来时,则训练自己利用“怀疑论”来展示其观点的自相矛盾,以便从独断的迷梦中被唤醒而上升大批判;(3)在此基础之上,纯粹理性可以提出某种假设的理念,比如自由、灵魂不死等,它们不能被经验证明,也

27、不能否证,由此它们能够带来某种实践的利益,只要我们不把它们当做某种知识就行;第64页,共102页。(4)纯粹理性也可以“证明”某些先验的命题,但是必须预先对之加以先验的演绎以追溯其前提和根源,而不能单纯凭借“归谬法”就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训练,纯粹理性就能一步步成熟起来。这些其实都是康德在前面已经做过的工作,这是总结。第65页,共102页。2、理性的法规“训练”是一种消极的防范和批判,最多能够以其理念引导人类的认识不断向无限目标前进(调节性运用)。理性只能够在实践方面有积极的运用,这就可以建立起法规来。理性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就是对自由的规定。第66页,共102页。一般的实践理性的实践自由

28、可能是经验性的,追求的目的是获得幸福,而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自由即道德律,是使人配享幸福。道德律和配享幸福就是至善,这是纯粹理性的最后目的。至善的概念要求我们信仰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这样纯粹理性既是经验世界(幸福)又是超验世界(理念)的普遍法则。第67页,共102页。纯粹理性的法规就是坚持对道德目的的追求,并由此相信来世和上帝,这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并且能够一以贯之遵守的法则。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的法规贯通人的幸福、道德和宗教,即回答三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其实,这都可以归结到“人是什么”的问题。第68页,共102页。所以未来的形而上学只有两个形式自然的形而上学

29、和道德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只需要具体化就行。道德形而上学除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外,还包括奠基、实践理性批判,系统展现在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学中。第69页,共102页。自然形而上学表达的是人的现象,而道德形而上学代表了人的本体。后者高于前者,也就是理性的实践运用高于理性的思辨运用。第70页,共102页。2.为知识划界,为信仰保留地盘。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自然科学 与 人文学科事实 与 价值知识 与 信仰是(实然) 与 应当现实 与 理想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不能互相侵犯。第71页,共102页。3.批判独断论的形而上学,证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理论理性

30、)4、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第72页,共102页。作业及思考题1.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2.哥白尼式革命。4.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5.什么是先验幻相。6.什么是二律背反?7.康德对过去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意义。第73页,共102页。第二节 道德哲学“有两种东西,我越加思考,心中就越充满时常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与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74页,共102页。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第75页,共102页。一、实践理性1、人是双重的存在者:感性的存在者:服从自然必然性,具有各种偏好(Neigung)和感性欲望。理智的存在者:理性本身是一种自发能

31、动性,不受任何外在于理性本身的因素的约束,即自由。第76页,共102页。人为自然立法:人的理论理性为感性材料(现象界)立法知识人为自由立法:人的实践理性为人的自由意志(本体界)立法道德律所以,同一个理性在现象界为自然立法,在本体界为人的意志立法。这两种应用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第77页,共102页。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理论理性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运用;而纯粹实践理性能够完全摆脱感性的束缚,不为自然规律所动,只遵循自己所立之法,即道德律。只有摆脱一切感性和自然规律的约束的人,才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真正的人是道德的人。人作为现象和本体的统一体,在现实中无法摆脱感性,但可以让纯粹实践理性处于

32、立法上优先地位,这是一种“应当”。第78页,共102页。纯粹实践理性高于一般实践理性:一般实践理性:运用于技术、生活实践中明智和智慧,不涉及道德。纯粹实践理性:摆脱一切感性爱好(质料)的考虑而从纯粹理性的单纯形式来确定,仅遵循理性的普遍必然性和一贯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善良意志。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效果,也不在于表面的合乎道德律,而只在于主观动机:即出于道德律来行为,并不看效果是否在现象界中实现出来。但人对道德律有一种敬重感否定感性的感性。动机VS效果;理性VS情感第79页,共102页。二、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1、理性存在者与自然物:前者是按照法则的

33、表象来行动,是一个合乎目的的过程;后者只是按照法则而被决定,比如石头。2、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受到感性的影响,会偏离法则的表象、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违背道德律,道德律对人来说是一种应当。第80页,共102页。3、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理性命令的区分。前者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技术性目的的明智的劝告,比如“为了避免老来受穷,年轻时你应当积累财富”,虽然运用了实践理性,但有一个感性的前提条件,其法则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不具有普遍性。后者不考虑任何感性条件,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无条件的命令,唯一的“条件”是保持理性运用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第81页,共102页。4、理性独立于任何感性,给我们颁布的只能够法则只

34、能够是没有任何感性质料的合法则性。也就是要求: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来行动。这就是定言命令。其中准则是主观的原则,是人实际行动的原则,法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的原则。第82页,共102页。2.定言命令第一,普遍性公式:作为自然律的道德律为了便于理解。纯粹实践理性没有理论理性的“图型”,就把自然规律的合法则性形式当做一个“模型”来进行类比。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一样。举例子:不能够自杀的义务。第83页,共102页。思考:如何辩护?这样的准则“每周一晚上七点我想在朋友家聚餐”可以普遍化吗?很显然,是不可以普遍化的。但是我们通常是

35、这么做的,而且并不觉得这样做不道德。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拒绝贿赂的准则,按照虚假承诺的例子,如果这个准则被普遍接受,那么它将导致自我矛盾,由此拒绝贿赂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但是,很显然我们应当拒绝贿赂。第84页,共102页。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准则”的理解。按照上面的例子,如果我每周一去朋友家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友谊,那么这是可以普遍化的。当朋友在周一有其他安排时,我也很愿意另外约时间与他相聚。相反,如果去他家吃饭只是为了蹭饭,那么朋友不会欢迎我的拜访,这样的准则也无法通过普遍性的测试。同样,这个公务员的准则将不是拒绝贿赂,而是维护公正的制度,贿赂制度在他的准则中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所以,康德的定言命令的普遍性测试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不可解决的道德难题。第85页,共102页。第二,人是目的考虑行为的实质性动机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不同的目的区分为动因(Bewegungsgrund,motive)和动机(Triebfeder,incentive)的区别,前者是定言命令的根据,后者是假言命令的根据。目的论公式: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不仅仅用作手段。第86页,共102页。人性就是理性的本性,也就是设定目的的能力,是自由的。举例子:自杀的例子,以及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