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3课件_第1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3课件_第2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3课件_第3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3课件_第4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第1页,共40页。送李愿归盘谷序东海县第二中学 高二语文备课组第2页,共40页。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教学目标第3页,共40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

2、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背景介绍第4页,共40页。背景介绍(一)盘谷: 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盘谷第5页,共40页。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李愿: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

3、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解题第6页,共40页。 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鲜少()旄()才畯()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 嗫嚅( )秣马(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xinmojnpinjch zhzjni rm第7页,共40页。研读课文第一节第8页,共40页。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阳:山的南面叫阳。 丛:(聚集)鲜少:xin 少 或曰:有的人 谓:通“为” 因为(二)古今异义 盘旋( 古意:同

4、盘桓,留连、逗留)(三)一词多义(之)太行之阳有盘 (的)盘谷之间 (助词)谓其环两山之间 (助词)隐者之所盘旋 (主谓之间)友人李愿居之 (代词)第9页,共40页。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第10页,共40页。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

5、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11页,共40页。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12页,共40页。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

6、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第13页,共40页。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

7、的愿望 第14页,共40页。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第15页,共40页。问题探讨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第16页,共40页。研读课文第二节第17页,共40页。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昭于( 显扬在 )

8、于( 给 ) 出(发出、发布)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第18页,共40页。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树(名词作动词 树起) 罗(排列、分布) 前(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畯( 通“俊”) 誉(赞美)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

9、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第19页,共40页。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飘( 使飘动)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被动 )用力于当世者(介宾后置) 用力(古今 :把持权利)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

10、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第20页,共40页。以上为第二段第一层得意人(利泽施于人) 取悦皇帝 (名声昭于时) 追求名利(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手握重权飞扬跋扈(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大讲排场(喜有赏怒有刑) 喜怒无常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养尊处优(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生活荒淫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逃之(鄙弃)第21页,共40页。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高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洁(使动 使清洁) “住在隐蔽之处,处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

11、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第22页,共40页。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与其孰若(固定结构 与其不如)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第23页,共40页。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

12、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第24页,共40页。以上为第二段第二层闲居人(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采于山惟适之安) 安闲自在(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不问政事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行之(肯定)第25页,共40页。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进(进门)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

13、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第26页,共40页。以上为第二段第三层奔走伺候人(伺候于公卿之门) 趋炎附势(奔走于形势之途) 厚颜无耻(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懦弱卑琐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顽梗迂拙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恶之(厌弃)第27页,共40页。赏析第二段内容回顾:该段陈述了三种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逃之(鄙弃) 闲居人(不遇于时者)行之(肯定) 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恶之(厌弃)探析:作者描写的这三种

14、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第28页,共40页。课堂小结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接着第二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第29页,共40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赏析第二三段内容总结全文第30页,共40页。研读课文第三节第31页,共40页。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

15、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稼(名词作动词 耕种) 闻其言而壮之(代词) 盘之中(助词,不译)盘之阻,谁争子所(主谓之间,不译)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 第32页,共40页。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

16、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嗟盘之(的)乐,乐且无殃无不足兮奚所望(宾语前置)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第33页,共40页。问题探讨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明确: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34页,共40页。内容小结 本文赞美隐士、嘲讽官场,却又不尽是赞美与嘲讽。文中描写“大丈夫”的一段,就颇有艳

17、羡之意,故借李愿言“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来表达,假如李愿真有嘲讽意思,也被前面官场的铺叙给掩盖了。也许作者瞧不起的,倒是第三种人,那些想做“大丈夫”最终没有做成的小人物。因此,文中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并非想做隐士,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做不成则羡慕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在。第35页,共40页。写作特点1、对比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2、虚托手法的运用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

18、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第36页,共40页。 本文一头一尾借盘谷的地理位置来赞美隐士李愿,文体不同,首段散文体,尾段歌行体。中间一大段却借李愿之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构思巧妙。气氛、排场、人物都写得非常到位,借代、排比、比喻,手法多变,语言时而工整,讲究对偶押韵,时而散漫,长短不一。最后的歌行体则有抒情效果,余味绵长。故多被后人推崇。 艺术手法元代鲜于枢书韩愈文第37页,共40

19、页。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高洁不污的隐士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 祝福友人 第38页,共40页。语林漫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裨将)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鞋子hi跑路打狼)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跳进黄河洗不清)有眼不识金镶玉。(卞和荆山玉楚王和氏璧)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第39页,共40页。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便有了文明。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

20、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35、理想对我来

21、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36、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3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 金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22、雷 锋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38、理想犹如太阳,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

23、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

24、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

25、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

26、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

27、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

28、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

29、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知缘斋主人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