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5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5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5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5_第4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5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应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素养。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初步探索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策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探究、多元感悟拓展延伸、立美创造。 关键词:创设情境 体验探究 立美创造。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而在课

2、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课堂形式的设计等,审美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最广阔的途径。我们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素养。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结合审美原理,我们初步探索出语文学科教学中(重点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策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探究、多元感悟拓展延伸、立美创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

3、文教学中,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于知识传授和学生情感的陶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现代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情境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

4、用等,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一)、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教学语言是创设审美情境的基础,有了语言的渲染,学生会很快进入审美心境,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洁、亲切感人。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到王二小壮烈牺牲一段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图片用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描述:“王二小被敌人用刺刀挑起来,摔死在大石头上,他的血染红了这块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染红了蓝蓝的天空。小鸟为

5、他哀鸣,秋风为他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教者话音未落,学生早已泣不成声了。这里,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 (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呈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那五颜六色的海水、神秘奇特的海底水产无一不激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欲望。又如我校一位老师在

6、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由于抗美援朝这一段光荣的历史现在的小学生比较陌生,只有感性的文字材料是不能激起学生心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者先是饱含深情地讲述在冰窟窿里救小崔莹而壮烈牺牲的罗盛教,用自己的胸膛赌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的动人故事。接着,再请学生观看抗美援朝期间精彩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怀。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事、情。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一般有进入角色、分角色

7、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等形式。例如:笔者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动物,老师则充当起了荷叶姐姐,在“荷叶姐姐”的带领下,“小动物们”一会儿学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会儿学小蜻蜓立在荷叶上;一会儿又模仿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唱起了歌;一会儿还学小鱼儿游起了泳。在快乐的角色体验中,学生准确理解了“躺、立、蹲、游”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荷叶姐姐给小伙伴们带来的快乐,使接下来的朗读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审美情境的创设,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形式外,我们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想象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处理,巧妙运用。 二、体验

8、探究、多元感悟。 在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热情,体验探究、多元感悟是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一)、在品味语言中探究。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

9、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特别是那些微文大义、精言妙语、情韵深藏的句子,应让学生仔细揣摩、玩赏,强化语感训练,充分让学生领悟到情之所在,从而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例如:瑞雪一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特别是这一课中的词语更是值得细细地玩味。如:纷纷扬扬、凛冽、笼罩、巍巍等,这些词语既是语言训练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在初读课文后我邀请了几位小朋友把自己认为最难写的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在书写、品评、纠正词语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的音、形。词义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把力气花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咬文嚼字上,引导学生自己品味语言文

10、字之美。例如,在品读下雪这一部分时,我问学生雪那么大,我们怎么读才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呢?学生通过读书发现要抓住重点词读出雪的大,像“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笼罩”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用碎纸片模拟下雪情景感受 “大片大片和纷纷扬扬”,让学生用动作演示什么样才是“笼罩”,通过看图理解 “巍巍群山”,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读出雪的大,雪的美。通过读悟、演示、看图等,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课文语言文字之美和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在审美移情中体验。 移情是在想象中把人的感情注入到对象上去,使之带上读者的思想情感色彩,寓情于物,物生人情,情之相通,美寓其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小鱼离开大海后被太阳焦烤的那种难受之情,教师深情地说道:“同学们,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你们想,小鱼回不了大海,此时此刻,它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时它们心里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这里,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换位,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变成了一条条小鱼。他们有的说:“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有的说:“好心的人,快来帮帮我吧!”还有的说:“那些小鱼都会想,妈妈肯定会很着急的,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等等。通过移情,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小鱼们所处的危险。于是,在朗读中学生们都

12、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小鱼的焦急和难受,还读出了对小鱼的深深同情,产生了立刻去帮帮小鱼的美好情感。 (三)、在个性朗读中抒情。 个性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走进了文本,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在瑞雪这篇课文中,在品读雪大、雪美这两部分时,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当学生的朗读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看图、想象等方式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情”,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如在

13、指导学生朗读雪美这部分时,我采用想象品读的方法,启发学生边看雪景图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其“内心视象”,把课文中的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朗读时,教师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很快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红日冉冉升起,茫茫田野,巍巍群山”的景象,在品读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三、拓展延伸、立美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审美创造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创造使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精神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创造中由对自身能力意志等的感受而体味到美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由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

14、领域开拓和延展。 (一)、启发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的培养,对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语文审美创造的前提。康德就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也常常蕴涵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这种审美想象的通道,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因为美总是蕴藏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的,美和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那种离开具体形象而超然于物外的美是不存在的,如

15、果没有形象也就没有美可言。因此,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欣赏,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的更深一层的审美把握。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作者描绘的荷花形象,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形象,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冒”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再唤起学生的联想白荷花这么迫不及待地冒出来它想做什么呢?从而深层次地感悟到荷花迸发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之美。 (二)、激发审美创造。 创造,是“审美化阅读”的主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江泽民同志

16、说:“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更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古人挑战。例如在称象一课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四人小组合作向曹冲挑战,学生经过激烈地争论之后,想出了许多令人预想不到的答案,有的学生说:“我们觉得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太麻烦,可以把石头换成羊。”有的学生说:“我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羊要人赶,如果把羊换成士兵不就更方便了。”还有的说:“还可以利用跷跷板的原理称出大象的重量。”在一次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